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楊家將的故事,在很多小說、戲曲當中都有記載。如果和其他歷史故事比較起來,楊家的故事被民間熟知的程度,可以說僅次於三國和水滸的故事。楊家的故事甚至比岳飛的故事還要深入人心。

我們說起三國的故事,就要說到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而說到水滸英雄,當然少不了提到《水滸傳》。相比較而言,楊家將的故事眾多,描寫楊家的小說也很多,不同的小說中記錄的情節、人物關係等等都有所不同,這樣我們反而找不到一個可以當做權威版本的楊家將小說。經過說書人歷代相傳的楊家將故事,到底是歷史的真實,還是藝術的虛構?記載在史書上的楊家將,與民間傳說之間,有多大的差距?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而在南宋年間,一些說書藝人就開始以揚家為題材,創作了很多評話作品。明朝時,各種話本小說盛行,關於楊家的故事也出現了《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等作品。這兩部小說較早地把流傳已久的楊家將故事集中綜合成書,後世的楊家將小說,大多以這兩部書為藍本。明朝嘉靖年間,又有《楊家將演義》(或簡稱《楊家將》)一書,內容與以上兩本書基本相同,不過描寫更為細緻,情節安排和人物刻畫更加出色,逐漸就成為各種楊家將故事的底本。此後人們在這些書籍的基礎上不斷擴充、編纂新的作品,使楊家的傳說越來越豐富、感人。

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與歷史記載肯定是有差距的。楊家將中,第一個需要說的人物當然是老令公楊繼業。楊繼業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就是宋初名將楊業。楊業本名楊重貴,山西太原人,原是北漢守邊大將,與契丹作戰多年,戰功赫赫。北漢皇帝劉祟很看重楊重貴,收其為養孫,賜姓劉。按照劉祟孫子的排輩,名字中間應為“繼”字,楊重貴就改名劉繼業。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公元979年,北漢被宋朝滅亡,劉繼業歸降宋朝,改回本姓。原來那個北漢皇帝養孫的身份不復存在,名字當中的“繼”字當然也就沒有意義了。史書上一般都稱他為楊業。

楊業在北漢期間就以抵禦契丹而出名,歸降宋朝之後,作為邊關將領,曾經數次擊敗遼國的入侵,以至於契丹軍隊往往一見到楊業的旗號就撤軍而走。

後來,遼國經歷皇位更迭,幼主即位,蕭太后執掌朝政。宋太宗趙光義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打擊遼國的大好機會”於是在公元986年,派出三路大軍北上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三路軍是:曹彬率領的東路軍、田重進率領中路軍、潘美率領西路軍。楊業也參與了這次軍事行動,是西路軍的副將。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三路大軍出擊,開始進展順利,收復了一些土地。可是宋軍上下明顯低估了遼軍的實力;先是東路軍因糧草不濟無法前進,隨後中路軍遭遇重創;西路軍孤軍深入,已經沒有勝算,宋太宗只好命令全軍撤回。

但是撤退時宋太宗又下命令,要求西路軍把已經收復的土地上的百姓一起護送回來。面對這個棘手的任務,楊業向主將潘美建議,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吸引遼軍主力,而精兵埋伏在各要處,掩護百姓撤退。

這本來是一個很穩妥的辦法,可是監軍王侁認為己方兵多勢眾,應該順大路行進,從雁門關北上,正面抗擊遼軍。楊業與之爭辯。卻被嘲笑為膽小懦弱。楊業無奈之下,只得要求自己率軍打頭陣。楊業臨出發前對主將潘美交代:“我這一去恐怕是會打敗仗了,請將軍能夠佈置兵力在陳家谷埋伏;這樣敵軍追來時,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楊業率軍出擊,果然寡不敵眾,被遼軍擊敗。楊業率軍敗走,到了陳家谷,卻不見有伏兵接應。遼軍把楊業四面圍困,楊業力戰不支被俘。揚業和遼國人也是打了大半輩子的仗,彼此也算是熟人,遼國人勸楊業投降,楊業拒不答應,最後絕食而死。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楊業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很有謀略。他善待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士兵們愛戴。楊業的死訊傳回國內,人們無不為他悲哀流淚。由於監軍王傷和主將潘美對於楊業的死負有直接責任,所以這兩個人也都受到了皇帝的處罰。潘美被貶官三級,王侁則被革職為民。

歷史上的潘美到底應該為楊業的死擔負多少責任呢?從事情的起因來看,監軍王侁不聽楊業的建議,反而以膽小怯懦來嘲笑楊業,讓楊業不能接受。而且,根據史書記載,王侁的話說得很過分,他甚至把楊業的建議說成是別有用心。楊業為了表明自己的忠誠,只能請戰,擔任前鋒。潘美本來是在陳家谷佈置了伏兵,可是在等待楊業的時候,王侁又臆測楊業已經獲勝,就建議潘美快點出兵和楊業搶功勞。於是潘美撤去伏兵,準備北進。但是隨後揚業戰敗的消息傳回來,潘美等人又不救援楊業,撤兵逃走了。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派楊業出擊,不是潘美的本意。後來潘美也確實在陳家谷佈置了伏兵,可是又撤走了。從中可以看出,潘美在這次出征中,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被監軍王侁等人左右,佈置失當,失陷部將,罪責難逃。但是公正地說,他在主觀上並沒有要害死楊業的意思。

以潘美這樣的功勳重臣,怎麼會被一個小小的監軍左右,難道潘美還會怕了王侁嗎?在當時的環境下,恐怕潘美真的是很怕王侁。北宋時期,皇帝一直都對在外作戰的武將不放心。史上記載,宋太宗不僅喜歡派人去監視武將,而且在武將出發之前,還要授予陣圖,要求武將嚴格按照陣圖上的佈置來打仗。有宋一朝對武將的防範與壓制簡直到了讓人窒息的程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潘美儘管資歷老、地位高,可是對於皇帝派來的監軍,還是不敢違逆。從歷史上看,宋太祖、宋太宗時期,很多名將都有遭到猜忌被解職的經歷,這些人當中有的比潘美的資歷還要老,地位也更高。前車之鑑猶在,恐怕潘美不能不慎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潘美雖然戰功卓著,但是總的來說,能力不算特別出眾,他的那些勝仗也多是水到渠成的。潘美和曹彬這兩個人之所以成為當時最受皇帝信任的大將,更多的也是他們的老實、聽話。從這個角度想,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一個監軍王侁就能左右潘美的行動了。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楊業戰死沙場,潘美、王侁脫不開干係,但是也不能說就是有人處心積慮地要陷害楊業。所謂潘、楊兩家的仇怨,更多的是後人的虛構。宋太宗也不是個糊塗皇帝,楊業戰死之後,他很快就查清了戰敗的責任,並因此處罰了潘美和王侁。宋太宗瞭解了事情經過之後,也知道楊業戰死的主要責任不在潘美,所以只給了潘美降職三級的處罰。而監軍王侁被貶職為民、一擼到底。

當然,即使是監軍王侁,我們也只能說他是不懂情況瞎指揮,而不能說他存心算計楊業。

古代的歷史演義小說中,如果沒有一個突出的反面人物,那就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三國演義》中有曹操, 《水滸傳》中有幾大奸臣,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固定模式了。要描寫楊家的悲劇,就必須有一個奸臣來襯托。恰好潘美是楊業的主將,所以這個“光榮的帽子”就落在他的頭上了。史書記載潘美在攻遼之後第二年就病死了,死後配享宋太宗廟,榮寵至極。至少在宋家皇帝看來,潘美不是什麼奸臣。

歷史與傳說的區別,真實的忠烈楊家將之劉繼業是如何變成楊業?

即使我們知道戲曲小說歪曲歷史人物是很常見的,但潘美也確實是被歪曲得太厲害了。據說現代有些地方還有潘、楊不通婚的習俗,楊家人遇到潘家人就視如寇仇,這實在大可不必。歷史上的潘、楊兩家本沒有那麼大的仇,我們何苦因為一些小說戲曲就人為地製造隔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