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瞭解喬治·比才 「襪子」

西方音樂史上英年早逝的音樂家很多,舒伯特、莫扎特、肖邦都只活了三十幾年,他們在短暫的旅程中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人生軌跡化作音符,用音樂延續了藝術生命。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也是一位不幸早逝的音樂天才,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六年。

家喻戶曉的歌劇《卡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外,他還創作交響曲、鋼琴作品以及聲樂等多種類型的作品。在比才生前,其大多數作品沒有得到認可,過世後人們才認識到他的價值,直到20世紀,他的作品開始被頻繁上演。比才的早逝絕對是法國音樂史上的重大損失。

三分钟了解乔治·比才  「袜子」

畫像上的比才

聰慧早熟的比才

比才小時候就顯露出對音樂的興趣。他的媽媽出生在有良好藝術修養的書香門第,爸爸先前是理髮師,後來也從事起聲樂教學和業餘創作,還發表過歌曲。比才在媽媽的啟蒙下,很快學會了識譜。另外,每當爸爸給學生們上課時,他都會旁聽。比才的視唱練耳自然不在話下,他甚至能背唱難度很大的歌曲。

這個早熟的孩子讓雄心勃勃的父母相信,儘管比才只有9歲,但他已經做好進入音樂學院學習的準備。的確,比才以令人驚訝的音樂才能打破了10歲才能入學巴黎音樂學院的年齡限制。

入學巴黎音樂學院

入學不到半年時間,比才就在視唱練耳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這給鋼琴教授皮埃爾·齊默爾曼(Pierre-Joseph-Guillaume Zimmerman)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於是,老教授開始給比才上小課,教他對位和賦格,在這期間,比才認識了教師的女婿作曲家查理·古諾(Charles Gounod)。

三分钟了解乔治·比才  「袜子」

作曲家 查理·古諾(Charles Gounod)

古諾對比才的音樂風格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比才的很多早期作品與古諾的創作如出一轍,比如: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和古諾的《D大調交響曲》。比才曾在給老師的信中所說:“你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我來自你。你是原因,我是結果。”

這部交響樂 “展現了一個17歲學生在旋律創作、主題處理和管絃樂編曲方面的非凡天賦。”它被認為是比才早期的傑作,與門德爾松17歲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序曲齊名。

獲羅馬大獎

像柏遼茲、馬斯奈、德彪西等音樂家一樣,比才也在學生時代參加過羅馬大獎賽(Grand Prix de Rome),但他第一次並沒有在羅馬大獎中獲得成功。直到經過一番歷練之後,18歲的比才再一次參加了羅馬大獎賽,在古諾的熱情支持下,比才終於以清唱劇《克洛維和克洛蒂黛》(Clovis et Clothilde)斬獲大獎,得到了學院為期五年的財政資助,去往意大利等地繼續學習。

去往意大利

1858年1月27日,比才抵達美第奇別墅,這裡自1803年以來一直是羅馬法國學院的所在地,它給年輕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創作氛圍。不同於柏遼茲對這裡的環境和食物的厭惡,比才在信中將這裡叫做“天堂”。他喜歡這裡熱鬧的氣氛,很快便沉溺於社交生活中。

在羅馬的頭六個月裡,他只為參加羅德里格斯大獎賽(Rodrigues Prize)創作了一部並未打動評委的感恩贊Te Deum,參賽失敗的比才一度沮喪到發誓再也不創作宗教音樂的程度。

第一年冬天,比才以卡洛·坎比亞吉奧(Carlo Cambiaggio)的劇本《唐·普羅科皮奧》(Don Procopio)為背景創作了歌劇,作為自己的學年作業。根據要求,他原本應該創作一首宗教彌撒,但上次的失敗經歷讓他討厭創作宗教音樂。比才擔心這部歌劇違反了學院規則,不會被學院接受,結果學院對作曲家“輕鬆而出色的觸感”和“年輕而大膽的風格”表示了讚賞和認同。

第二年夏天,比才和幾個同伴在意大利旅行,八月他們長途跋涉到南方的那不勒斯和龐貝。相比那不勒斯,比才更愛古老的龐貝,在信中,比才提到:在這裡彷彿和古人生活在一起,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寺廟、劇院、傢俱、廚房用具……。比才開始根據自己在意大利的經歷構思交響曲,但沒有立即取得進展,他的這首《羅馬交響曲》直到1868年才完成,花了近十年的時間。

比才對這部作品始終是不滿意的,他不停地進行過修改。正是因為比才的不滿意,這首作品被認為是“未完成的“,儘管它有完整的樂譜,也被多次錄製,但這首作品很少在音樂會上被演奏。作品的第三樂章至今仍被普遍認為是《羅馬交響曲》最好的樂章。

被迫回巴黎

比才喜歡待在意大利,可兩年時間一晃而過,他原本請求學院讓他在意大利再多待一年,不幸的是,在此期間,比才母親病重,導致他不得不回到巴黎。因為羅馬大獎為獲獎者提供五年的經濟支持,所以他暫時不用承受經濟上的壓力。

比才鋼琴彈得很好。一位和他同時代的人聲稱,他本可以成為一名鋼琴家,在音樂會上嶄露頭角,但他卻選擇隱藏自己的才華。1861年5月,比才罕見地展示了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在李斯特也在場的一次晚宴上,他完美地演奏了這位大師最困難的作品之一,令在場的每個人都大吃一驚。李斯特評論道:“我以為只有兩個人能克服困難……竟然還有第三個,而且這位既是最年輕的,也是最勇敢、最聰明的。”

不久之後,比才的母親病逝,而他第三年的學年作業因此推遲了將近一年。他最終提交了三首管絃樂作品,一首現已丟失的名為La Chasse d’ossian的序曲;一首後來被融合到《羅馬交響曲》中的諧謔曲和一首後來被用到歌劇中的葬禮進行曲。

1862年,比才和家裡的管家瑪麗·萊特(Marie Reiter)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男孩一直由爺爺阿道夫·比才照料,直到瑪麗彌留之際,她才透露了兒子的真實身份。

比才第一部重要的歌劇作品是《採珠人》(Les pêcheurs de perles)。1863年4月,劇院經紀人委託他根據米歇爾·卡雷和尤金·科爾蒙的劇本作曲,劇院要求這部歌劇必須是比才首部公開上演的作品,於是他匆忙地將已經在製作中的歌劇《埃米爾的古茲拉》撤回,並把部分音樂融入到這部新歌劇中。

《採珠人》於1863年9月30日首演,由巴黎抒情劇院演出。儘管柏遼茲讚揚這部作品“給比才帶來了極大的榮譽”,但評論界普遍持敵對態度,公眾也反應冷淡。這部歌劇在18場演出後結束,直到1886年它才再次重新上演。在比才的傳記作家溫頓·迪安看來,這部劇的音樂 “遠遠超過了當代法國歌劇的水平”。

當羅馬大獎五年資助到期時,比才發現他無法靠創作音樂謀生,於是他帶一些鋼琴和作曲學生,還為排練和試鏡擔任伴奏,另外,他還整理和改編別人的作品,同時也做一些音樂評論的工作。

婚姻

1862年,比才的導師弗洛蒙塔爾·阿萊維去世,有人代表阿萊維夫人來找比才,請他完成導師未完成的歌劇 Noé。阿萊維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埃絲特也不幸於1864年去世,接連失去親人的母親深受重創,小女兒吉納維芙(Genevieve)便回來陪伴在側。吉納維芙和比才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感情,現在還不清楚,但比才曾告訴好朋友說:“我遇到了一個可愛的女孩,我愛她!兩年後她將成為我的妻子!”

這對情侶後來訂婚了,儘管阿萊維家族最初不答應這樁婚事。根據比才的說法,他們認為比才“身無分文、左翼、反宗教、放蕩不羈”。他們後來克服了反對意見,最終成婚。比才出於對已故岳父的尊敬,完成了岳父生前未完成的歌劇Noé。比才的婚姻起初是幸福的,但吉納維芙的精神狀況不太穩定(可能遺傳自父母),加上母親對夫婦二人的干涉都影響了這樁婚姻。

結婚後的第二年,他至少有創作六部新歌劇的計劃,並開始為其中兩部譜曲:一部改編自塞繆爾·理查森小說《克拉麗莎》的歌劇《克拉麗莎·哈洛》;一部改編自維多利亞·薩都的劇本《格里森利迪斯》。然而,隨著1870年7月普法戰爭的爆發,他的創作陷入停頓。

最後的生涯

戰爭與動亂結束之後,隨著巴黎的秩序恢復正常,比才的創作事業才得以繼續。當時他的主要任務是為阿爾封斯·都德的劇本《阿萊城姑娘》 (L'Arlésienne)配樂,但該劇公演時,評論家認為它的音樂過於複雜,不合大眾口味,因而沒有受到重視。

在雷耶和馬斯奈的鼓勵下,比才把《阿萊城姑娘》改編為第一組曲進行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而《阿萊城姑娘》的第二組曲是在比才去世後由Ernest Guinaud改編而來。音樂學家休·麥克唐納(Hugh Macdonald)認為,從配樂《阿萊城的姑娘》中衍生出來的組曲是比才最好的管絃樂作品之一,另外,還有一部是比才根據自己創作的12首四手聯彈《兒童遊戲》改編而來的組曲。

管絃樂作品在19世紀的法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學術活動,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那些參加羅馬大獎賽的選手會去創作這種作品。創作一部優秀的交響樂似乎是對青年作曲家才能的最高考驗,並由學院授予最高榮譽。然而,在評委眼中,它顯然沒有更高的重要性和藝術價值……,法國作曲家並不喜歡交響樂,他們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戲劇和歌劇音樂上,古諾自己說過:“對於一個想要成名的作曲家來說,只有一個辦法——歌劇舞臺。”

1872年6月,33歲的比才寫信給朋友說:“我剛剛接到邀約,要為喜歌劇院創作一部三幕歌劇……”比才選擇了梅里美的短篇小說《卡門》。比才很快就開始投入創作,但喜歌劇院的管理層擔心,對於一個上演對觀眾有益的“高雅”歌劇院來說,《卡門》的故事可能有傷風化,這導致比才的工作又被中斷了。

比才最終在1874年夏天完成了這部作品,他很滿意地說:“我寫的這首曲子清晰活潑,充滿色彩和旋律。” 當時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嘉麗-瑪麗亞(Gallio-Marie)被邀請擔任主唱,有傳言稱他和嘉麗-瑪麗亞有過一段短暫的風流韻事,當時比才和妻子吉納維芙的關係非常緊張。

《卡門》首演時,馬斯奈、聖-桑、古諾等音樂家都前來觀看。馬斯奈和聖-桑對比才的新作表示讚賞和祝賀,而古諾卻不怎麼開心。根據一篇報道,古諾指責比才抄襲:“喬治搶走了我的東西!把西班牙腔和我的調去掉,比才的功勞就只剩下蘸魚的醬汁了。”

當時大部分的媒體評論都是負面的,他們對女主角的放蕩表示震驚。嘉麗-瑪麗亞的表演被一位評論家描述為“邪惡的化身”。還有人抱怨音樂缺乏旋律,與傳統的喜歌劇相差甚遠。然而,詩人西奧多·德·班維爾(Theodore deBanville)對比才表示讚賞,他稱讚比才創作的戲劇中有真實的男人和女人,而不是通常的喜劇中沒有靈魂的“木偶”。

公眾和評論界讓比才感到失望和抑鬱,他開始相信自己註定會失敗,毫無希望可言。

因病早逝

在比才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飽受反覆發作的喉疾之苦。比才煙癮很大,加上高強度的工作負荷,進一步損害了他的身體。在創作《卡門》的過程中,比才不斷受到喉疾困擾,病情重到讓他無法忍受,加上《卡門》當時並沒有取得成功,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康復,並讓他再次病倒。

1875年5月底,比才去布吉瓦爾度假,他感覺身體稍有好轉,還在塞納河游泳。不料第二天出現高燒和疼痛,隨後心臟病發作,6月3日,在結婚紀念日當天,他沒能扛過這致命一擊,年僅36歲逝世。

比才先前不佳的精神狀況和他的突然死亡,讓“比才自殺“的謠言流傳開來。儘管比才確切的死亡原因從未得到確定,但醫生最終將其確定為“急性關節風溼病的心臟併發症”。在比才即將受到世界認可,成為音樂大師的時候,他離開了!比才的突然離世震驚了巴黎音樂圈。

  • [Doc]key=比才[/Do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