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得最傷心?

天順祥殯葬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說到劉禪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趙雲救阿斗七進七出等歷史故事,其實劉禪並不像歷史上寫的那樣昏庸無能,有時候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裡替劉禪鳴冤,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而已,在當時那個天下大亂的,時期,能活著,保住命都是很幸福,很難得的事情了。

我們來聊聊樂不思蜀,司馬昭有一次宴請劉禪,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當時在場的,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傷心悲傷,而這個時候的劉禪卻歡樂嬉笑,一點看不出來悲傷,無動於衷。當時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意思是: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了,就算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了,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意思是: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看到劉禪問:“頗思蜀否?”意思是: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樂不思蜀成語的出處,大家想一想,如果劉禪當時在宴席上表現的,特別思念蜀國或者回答司馬昭思念蜀地,結果下場是什麼,是死,司馬昭一定會想辦法除掉劉禪,斬草除根,而沒有想到,劉禪則表現不悲傷,不思念蜀地,這命就保住了,不是劉禪昏庸無能,而是在當地那個處境,不得不委屈求全,保住命在說,從這可以看出,劉禪不是扶不起,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等,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不久後,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安排,秘不發喪,整頓軍馬撤退。

後來劉禪知道這個消息後,沒有讓任何人前去奔喪,他有自己的考慮和想法,那個時候如果去奔喪,朝綱很有可能會大亂,當時劉禪的舉動,還是比較有明智之舉的,但是等到諸葛亮的遺體被抬回來的時候,大家都情不自禁、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傷感,大家都哭成了一團,畫面真的很感人。

劉禪哭的最傷心,至白帝城託孤後,劉備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把諸葛亮招到白帝城,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好輔佐劉禪,確實劉備死後,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可他並沒有坐上那把龍椅,沒有謀反篡位的心,可見諸葛亮是一個特別忠心的一個人,有很好的人品,後來大權交給了劉禪,可是好景不長,諸葛亮死後,劉禪領導的蜀漢,還是滅亡了。

之所以劉禪會大哭,人之常情,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依靠諸葛亮的,有句話說的好,大樹底下好乘涼,諸葛亮對待劉禪也是非常的好,情比父子,那種感情,失去了這麼強大的依靠,能不哭嗎。

孟獲,首先大家想到的是:七擒孟獲,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因起兵反叛蜀漢國,後來被諸葛亮率領的大軍,七擒七縱降服,從此不再叛亂,孟獲所以會哭,可能因為當時諸葛亮的不殺之恩吧,我個人觀點就是這樣。

好了就寫到這了,原創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要關注我喲,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相互學習。


瑞天說


諸葛亮是一代名相,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染著無數人。在他去世時,天下人莫不同悲。而為什麼劉禪跟孟獲哭的最傷心,肝腸寸斷而痛不欲生?

諸葛亮對於劉禪來說,不僅是國之丞相,更是託孤亞父。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儼然像一個父親一樣照顧劉禪,一手挑起了蜀國重擔,將國家興亡進取之任,全攬在自己肩上。

劉禪你可以說他昏庸,但絕不能說他是傻子,瞎子。諸葛亮的盡心盡力的付出和辛勞,他都是一一看在眼裡的。所以他對諸葛亮的私人感情還是特別深的,對他也像父親一樣敬重。

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這一去之後,蜀國還有誰能有擎天架海之能,鞠躬盡瘁之心,替他排憂解難?而若外敵來犯時,誰又能如諸葛亮這般替他運籌帷幄,保住父親留下的基業?

所以於公於私,劉禪就算哭的天昏地暗也是不足無奇。一是對諸葛亮的私人感情,二是對蜀國未來的存亡深深的擔憂。



蠻王孟獲,在演義中那是被諸葛亮服服帖帖的收服了。試想之,七擒七縱,這是多大的恩惠,多大的本事。若非諸葛亮仁厚不殺,任你孟獲就算再多十條命,也不夠死的。

所以孟獲對諸葛亮不光是死心塌地的佩服,更是懷著感激涕零,無以為報的感恩之心,,將他敬若神明一般。因此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情緒能如此激動真摯,也屬於正常,實在是動了真感情,就像失去親人一樣。

諸葛亮先生是千古偉人,其生平事蹟,典故,精神,智慧,仍被後世傳唱至今,不絕於口。千百年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另一個世界裡,我相信他同樣閃耀。


Ad哥哥


恐怕並不是,諸葛亮去世後,第一個痛哭並且非常傷心的人,不是劉禪,也不是孟獲,而是李嚴。當然了,諸葛亮去世,也不僅僅只有這幾個人痛哭,而是有很多人痛哭。

為什麼第一個痛哭的人是李嚴?李嚴可是被諸葛亮所廢掉的人啊。



這個李嚴,原來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之一,諸葛亮的副手,但由於李嚴性格孤僻,與人極其難相處,與李嚴共中的諸多同事,都與李嚴不和,諸葛亮由於為了顧全大局,一直忍讓李嚴,但李嚴仍不悔改。

李嚴不僅想讓諸葛亮把益州東部的幾個郡單獨劃出來成立一個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可是諸葛亮不同意,這可是赤裸裸的搞分裂,並且李嚴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搞鬼,故意告訴諸葛亮沒有糧草讓其退後,又在劉禪而說故意說諸葛亮無故退後,這就觸及了諸葛亮的底線,最終被蜀漢群臣聯名彈劾,貶為庶人。



李嚴是被諸葛亮廢掉的,當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後,大哭一場,並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李嚴哭諸葛亮的原因是因為:

諸葛亮是唯一可能起用李嚴的人,諸葛亮一死,整個蜀漢朝廷,包括後主劉禪,不會再有人起用李嚴,李嚴感到傷心絕望,於是痛哭而病死,李嚴直到臨死前,還在乎的是功名利祿,他哭諸葛亮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本人傷心,而是為自已再也沒有機會出來做官而傷心。




但是,劉禪、孟獲與李嚴哭的原因顯然又不一樣。

當劉禪派出的使者李福回到成都,向劉禪告知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劉禪聞言大哭:天喪我也”。哭倒在龍床之上,被太監扶入後宮。

劉禪為什麼要哭啊?



諸葛亮是誰啊?是劉禪的相父啊,什麼叫相父?是指新即位的一國之君對待丞相像對待自已的父親一般,這可是劉備去世前交待的,前有周武王對待姜子牙為相父,後有劉禪對待諸葛亮為相父,這是一種介於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之中的一種特殊關係。

雖然諸葛亮總攬朝政,可是諸葛亮對待劉禪可是畢恭畢敬,依法行事,哪怕是諸葛亮做錯了事,也得受罰,同時諸葛亮也對劉禪嚴加管教,劉禪自小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他的身邊如果是小人,劉禪就會學壞,他的身邊如果是賢臣,劉禪就是一個聖明的君主。



而有諸葛亮在一天,劉禪基本上不用操心任何國家大事,本來劉禪也不是權力慾望重的人,反而樂得清閒,讓諸葛亮統管一切,劉禪本人只負責祭祀祖先,這皇帝當的也是優哉遊哉,無事一身輕。

現在諸葛亮去世了,雖然立了接班人,但劉禪感覺整個國家的擔子一下子就壓到自已身上,這就相當於一個人經常依靠的靠山突然間就消失了,巨大的壓力一下子全壓在身上,劉禪的痛哭是對這種壓力無措的反應,和對諸葛亮這麼多年來建立的近似於父子之間的感情而痛哭。



兩漢以孝治國,劉備建立的“漢”在名義上延續了前漢和後漢,所以劉禪需要表現出足夠的孝心,以示天下人,如何表現呢?

唯有痛哭傷心,才能表達劉禪的孝心


劉禪哭了,還有劉備的皇后吳太后也哭了,滿朝文武百官都哭了,就連整個蜀中的百姓也都哭了,當然還有孟獲也哭了。



吳太后哭,是因為蜀漢政權失去了一個頂樑柱。滿朝文武哭,是因為諸葛亮名義上是整個益州官員的上司,按照當時的禮法,下屬是需要為上司守孝並奔喪的,守孝和奔喪當然要哭了

整個蜀中的百姓哭,是因為諸葛亮以法治蜀,所有人都按照法律來辦事,而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是弱者,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秉公執法,才沒有人敢隨意欺負蜀中的百姓,保證了百姓的權利不受欺犯,現在諸葛亮去世,百姓心中的保護神去世了,百姓們當然要哭了。



而孟獲痛哭傷心的原因顯然又不一樣了。

孟獲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在劉備去世時,孟獲隨其他南中地區的漢族豪強一起反叛蜀漢,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對於孟獲來說,諸葛亮以攻心為上,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放了孟獲,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徹底征服孟獲的心。



很顯然,諸葛亮做到了。少數民族兄弟一般生活簡樸,感情真摯,只要真正收穫了他們的心,他們是會以誠相待的,而不像那些漢族政客們爾虞我詐,孟獲是被諸葛亮征服的,他一生中只服諸葛亮一個人,孟獲把諸葛亮當成自已的好兄弟,現在好兄弟去世了,孟獲很傷心,他就是為了諸葛亮這個人而痛哭傷心的,孟獲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

他就是自已的真情流露,為失去一個兄弟而痛哭,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與孟獲哭了一個昏天黑地,的確令人動容。

丞相遠行,別人不好說,劉禪與孟獲好好哭一下是合情合理的。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把年幼的太子劉禪和瀕臨滅亡的蜀漢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苦心經營五年後,蜀漢總算恢復了元氣,得以繼續維持下去,諸葛亮可謂居功至偉;南中平叛,無論諸葛亮是幾擒幾縱孟獲,畢竟給孟獲留了一條生路,還把他帶回了成都,任命為御史中丞,擺脫了飲毛茹血的野蠻環境,過上了體面的文明生活。

因此,劉禪與孟獲在諸葛亮去世後,出於感恩之心,大哭一場也在情理之中。

這個沒有多少異議,也沒啥好多說的,但究竟史實如何呢?豹眼就說一下這事吧。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遵照他的遺囑,就把他埋在了漢中定軍山。

漢中與成都相去甚遠,沒有史料證明諸葛亮的靈柩是否運回成都。

演義的說法是,楊儀按照諸葛亮遺計斬殺魏延之後,扶著諸葛亮的靈柩回到了成都。劉禪率領文武百官,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然後,後主劉禪親自扶著靈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讓諸葛瞻守孝居喪。

羅先生如此安排,沒啥毛病。

但在豹眼看來,這恐怕不符合史實。漢中與成都相距很遠,來回折騰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不太可能把諸葛亮的靈柩運回成都,然後再運回漢中安葬。

當時,後主劉禪曾經下詔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但由於譙周行動迅速,得以到達。

豹眼專門查閱了《三國志·蜀書·譙周傳》,對於這件事並沒有記載。譙周是陳壽的老師,這件事應該是很重要的事,陳壽沒有記載,很可能是認為這事並不確定。

但起碼說明了一點,就是劉禪下詔禁止大臣前往奔喪。

如果諸葛亮的靈柩被運回了成都,也就不會有劉禪這個詔書。

因此,豹眼斷定演義的說法不可信,那是老羅自己虛構的事。

諸葛亮的靈柩沒有運回成都,但不影響劉禪與孟獲為諸葛亮哭喪。哭得是不是最傷心不好說,哭一下恐怕是很可能的。

據《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病逝後,劉禪詔策曰:

“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從劉禪這個詔策看出,人家劉禪也說了,諸葛亮病逝,他”肝心若裂“,心情很難受是真的,不會有假。

從這個詔策也看出,當時劉禪命左中郎將杜瓊使持節,去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這也說明諸葛亮靈柩沒有運回成都,否則也不會專門派遣使者去贈印綬和諡號。

這些都不影響劉禪及大臣們哭得很傷心,比如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因為傷心,直接哭死了。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北伐,命李嚴督運糧草。由於連降大雨,李嚴運輸供應不上,被諸葛亮上書免去了官職,廢為庶人。

李嚴聽說諸葛亮病逝後,激憤而死。李嚴認為,諸葛亮病逝後,再也不會有人啟用他為官了。據此推斷,恐怕李嚴是哭得最傷心的人。

總之,諸葛亮病逝,對於蜀漢是極大的損失,許多人為此哭喪是必然的。

究竟是誰哭得最傷心,這不好說,而且哭得目的也不盡相同。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絕不會像有些電視劇所描述的那樣,扶著諸葛亮的靈柩,哭得死去活來的。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去世,蜀國上下一片哀悼,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為蜀國失去了一個好丞相而痛哭流涕,其中哭的最慘的居然是劉禪和孟獲——當然,這是電視劇情節。

電視劇基於《三國演義》改編,因此我們不能以《三國志》等正史分析,只能以《三國演義》和電視劇的背景分析為何劉禪、孟獲哭得最傷心。

劉禪之哭,哭在無人倚靠

劉禪小名阿斗,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意思是說他資質平庸,碌碌無為,即便有諸葛亮這樣的千古名相盡心輔佐,依然“扶不起”,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這麼評價阿斗其實有點求全責備。

劉備死前留下遺囑,將蜀國和阿斗全權委託給諸葛亮,甚至說如果阿斗無才,諸葛亮可以將阿斗“取而代之”。劉備當然知道以諸葛亮的忠誠,絕對不可能幹出這種事情,但阿斗卻把老爹的話記在心裡,當了皇帝后對諸葛亮十分尊敬,軍國大事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置,對諸葛亮沒有任何懷疑和掣肘,而諸葛亮也投桃報李,為蜀國鞠躬盡瘁,六出祁山,不斷北伐。

但即便如此,蜀國在劉備死後,仍然沒有取得大的成就,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勤勉能幹,都無法成功北伐,恢復漢室,我們又怎能苛責年輕的劉禪能勵精圖治呢?實際上,劉備死前,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三國實力相當,誰也不能消滅誰,就算劉備再活五十年,蜀國也滅不了魏國、吳國,所以不是“阿斗扶不起”,換任何人當蜀國皇帝都“扶不起”。

阿斗才能平平,庸碌無為,有諸葛亮這樣無比忠心的勞模輔佐,他當然可以放心逍遙自在,諸葛亮一死,劉禪沒了最重要的左輔右弼,就要自己親政,處理紛繁複雜的國事,也難怪他哭得最為傷心。劉禪一方面缺乏權力慾,另一方面才能有限,只能把國政交給其他人,但繼任者沒有諸葛亮的品德才能,所以才導致奸佞小人得道,蜀國江河日下,最終滅亡。

孟獲之哭,哭在感念恩德

孟獲是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在當地很有威望,原本和蜀國相安無事,諸葛亮為了鞏固蜀國後方,開發當地經濟,才率軍隊南征,在南征過程中和孟獲發生戰鬥衝突。

對付這種蠻族首領,漢人政權一般是既打又拉,諸葛亮也是如此,他對孟獲七擒七縱,讓孟獲對他心服口服,被徹底降服,此後再不叛亂,南中地區得到開發。

孟獲是少數民族中的精英,既有少數民族天生的忠厚質樸,又有知識分子的忠誠仁義,對諸葛亮的人品才能極其欽佩,而諸葛亮對當地少數民族的政策讓百姓受益匪淺,所以孟獲十分感念諸葛亮的恩德,聽聞諸葛亮去世,禁不住痛哭流涕,實乃人之常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諸葛亮五丈原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的撕心裂肺,感天動地。

劉禪哭的傷心很好理解,諸葛亮作為劉禪的託孤之臣,對內諄諄教誨親賢臣遠小人,對外親率蜀軍六出祁山。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劉禪生性懦弱貪玩,每次諸葛亮出征都當面滿臉不捨的甚至痛哭,扭頭就像脫了韁繩撒歡的馬駒子,但是心裡對諸葛亮十分依賴。諸葛亮在,他可以安心做個甩手掌櫃,一旦真的撒手人寰,他就真的落單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終葬送了父輩們來之不易的蜀漢江山。尤其親自到丞相府驗證諸葛亮家產清貧,粗茶淡飯不及平民以後,劉禪哭的痛徹心扉,不僅是失去了父親一般的親人,更是哭自己將來沒有了安身立命的希望。



孟獲哭的厲害,這就顯示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成效了!如果孟獲哭的假惺惺,心裡樂開花,那麼諸葛亮何必費這麼大勁折騰啊!殺人誅心,諸葛亮做到了讓孟獲心服口服!換做別人,孟獲早就死了七次,他心心念唸的子民們也都沒有安身立命之處了。一旦走進蠻人心裡的人去世了,他的哭必定是表裡如一發自內心的!諸葛亮當初火燒藤甲兵的一哭也是發自內心的!人心換人心!


墨梅逸清寒



路遙lgy


大家好,我是解悶日記,我來回答!


諸葛亮去師,劉禪與孟獲哭的非常傷心,確實是這樣。究其原因,乃是情深所至。為什麼呢?

諸葛亮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自公元223年10月6日劉備去逝,至諸葛亮公元234年10月8日去逝。共輔佐劉禪11年零2天。在這11年零2天的時間裡,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諸葛亮嘔心瀝血,舉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忠誠地輔助蜀漢劉禪。那麼諸葛亮一死,劉禪既痛失諸葛亮,又失去一大靠山;既感念諸葛亮的忠貞,又擔憂蜀漢失亮是否久長!所以劉禪慟哭!



諸葛亮七擒孟獲於公元225年雲南曲靖境內(《三國志》記載)。用七種計策:1抗天兵蠻王初受執;2渡瀘水再縛孟獲;3識詐降三擒孟獲;4武鄉侯四番用計;5南蠻王五次遭擒;6驅巨獸六破蠻兵;7燒藤甲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七縱又不不殺,反而使孟獲臣服於其帳下,讓其做南蠻頭領。諸葛亮可謂仁之義盡了。所以孟獲在諸葛亮死後感恩痛哭是出於敬佩愛戴之情。


在三國裡只有劉禪與孟獲蒙受諸葛亮恩龐最深!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與孟獲哭的最傷心。


日記哥愛讀書


話說臥龍諸葛在五丈原過世後,劉禪與孟獲那個哭的天崩地裂、地動山搖,他倆兒還真不是演,是真的傷心了,動了真感情!

按說劉禪這個吊兒郎當的主兒,哭哭鼻子抹抹馬尿什麼的,並不奇怪,可人家孟獲是誰?響噹噹的一名蠻王啊!他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如果不是真的有切膚之痛,應該不至於此。



一、劉禪的無助之淚。

劉禪的爹地劉備,西蜀之王,也是一個愛哭的主兒。不過呢,劉備的哭基本都是有備而來的,往往他想辦一件事,實在沒轍了,他就用「哭」這絕招。只不過這種「娘」招兒,對於曹操這種老奸巨猾的三國梟雄,是沒啥作用的。但是正派之士卻受不了他這一套,劉備一哭,他們紛紛敗下陣來。像諸葛亮、趙子龍、張飛、關羽等等,哪個沒有見識過劉備「哭」之厲害?民間笑傳劉備的西蜀是靠他「哭」得來的,想想也有幾分在理兒。

可惜劉備兒子劉禪卻沒有遺傳到他這個絕招,劉禪的哭純屬三歲小孩鬧性子,吃不到棒棒糖了、聽不見不到蛐蛐叫了,那就哭。嗯,類似於這種。

劉禪就這樣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劉備看在眼裡悔在當初,偌大的一個江山,就交給他?這該如何是好啊?

但凡還有多一個兒子,劉備都不會傳位給劉禪。可不是沒法子嗎?當年兵荒馬亂、顛肺流離日子裡,劉皇叔也只剩下他劉禪一個種,冥冥中註定的,劉禪獨孤求敗,捨我其誰?

這劉禪再二筆總也是親兒子不是?總好過把王位給與外姓之人吧?劉備想想也就罷了。所以在劉備還沒有駕崩之前,早早的就將劉禪委託給諸葛亮,就是俗稱「託孤於亮」。有諸葛亮這個大腦,任他劉禪再胡鬧,這王位也是坐得穩當!

你不得不服劉備,他人雖愛哭,但人家夠滑頭的,死死抓住了諸葛亮死穴,知道他為人夠義氣,對於自己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自然而然他的「託孤之詞」也是有人受了。劉禪也算是拼爹成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妥妥的了。

劉禪也聽他爹的,索性認了諸葛亮為義父,有他義父幫他照看西蜀,他這位西蜀後主倒也樂在其中,成語「樂不思蜀」由此誕生。

諸葛亮在劉備過世後,既當爹,又當媽的,劉禪雖然也鬧過幾次大的,但總歸二人多年以來都是相安無事的。劉禪對於這位「義父」,自然也是十分依賴的。

所以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方寸大亂,雖然他為人一直都是「爛泥扶不上牆」,但對於此刻厲害,他心裡面應該是清楚的。劉禪的痛哭是真的怕了,就像一個無助的小孩找不到奶媽一樣,除了痛哭流涕還能幹嘛?


二、孟獲的傷心欲絕之淚。

孟獲原是南蠻之地的一方霸主,為人野蠻孤傲,長得五大三粗的一漢子,他有生之年沒有服過誰,除了諸葛亮。

諸葛亮可以說是他的再生父母!為何這樣說?你想嘛,諸葛亮七次用計把孟獲擒獲,然後又七次將其放生了,這不是再生父母是啥?按那時候的做法,諸葛亮足足可以殺孟獲七回了!可他並沒有那樣做,證明他還是十分賞識孟獲的,他不但要打敗孟獲這個人,還要收穫他的心。

孟獲就如同一頭猛虎,給人收拾卑服了,它就會對這個人服服帖帖!況且諸葛亮也沒有怎麼樣懲罰他,每次擒獲都是好酒好肉招待,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在第七次諸葛亮將要放了他的時候,孟獲終於忍不住大嚎,此生有他一天,就絕對不會對諸葛亮有二心。

因此,當他得知諸葛亮病逝,孟獲真的傷心欲絕了,在他內心,他服諸葛亮同時也敬重他,在這個世間上,已經找不到第二個人可以如此的瞭解自己,器重自己,知己亡了,你能不痛哭嗎?



感謝點贊關注!有您的支持,我會做得更好!

三工生


在諸葛亮離世後,孟獲和劉禪哭得十分傷心,在影視劇中這個場面的描繪的很讓人動容。諸葛亮深受眾人的愛戴,他的離世自然讓大家都悲痛不已,但是其中有兩個人表現得更加明顯,就是劉禪和孟獲,那麼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如此悲慟呢?

孟獲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受到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的影響,而且據說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而不是完全的杜撰。讓孟獲感動的地方在於,諸葛亮是用過自己的德行征服他,而不是用威逼的方式。在諸葛亮抓住了孟獲之後,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將孟獲處死,這樣做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也可以得到南方。可是諸葛亮卻沒有處置孟獲,而是釋放了孟獲,後來還提拔孟獲,讓他在蜀國當官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孟獲對諸葛亮十分的敬重,同時也讓諸葛亮贏得了更好的名聲,所以在諸葛亮離世後,孟獲感念當初諸葛亮的不殺之恩,自然十分悲傷。

再來看劉禪,其實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劉禪的形象很負面,將他形容成一個只會吃喝拉撒又膽小如鼠一般的存在,可是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卻並非如此,雖然歷史上的劉禪也沒有劉備那麼有才能,可是自小在劉備的薰陶下多少也懂得一些官場上的門道,他怎麼會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能力和威望是無法和諸葛亮相比的。

而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做出篡位的事情,完全在於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約定,以及諸葛亮忠厚正直的為人。所以劉禪對於諸葛亮不僅有敬重,也有出於人性方面的敬意,所以在諸葛亮離世後,劉禪很是難過。

不僅如此,劉禪沒有什麼本事,而諸葛亮卻一直在耗盡心血的謀劃著,一過就是十二年,當時諸葛亮的身體並不怎麼康健,本來就已經是患病之軀,因為每天要操勞大量的事務,導致諸葛亮身體更加虛弱,所以諸葛亮後來基本上就是被累死的諸葛亮在生前一直都扶持劉禪,也傾盡心力的教他,這樣的用心劉禪每日都看在眼裡,更何況,因為一直有諸葛亮在身邊,劉禪才可以安枕無憂,可是諸葛亮一旦離世,那麼將來會怎樣劉禪心中一點底都沒有

,他十分的懼怕,所以更加感念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