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都很少砍价了?

奇奇妈妈


不是不砍价,而是某宝已经知道价格了。价格差太大掉头就走。小玩意谁有空跟你比比,打两盘农药更关键


阿特董


这个问题大概要追溯到我小时候。

记得那时候我八岁左右,有一次跟我妈一起出去买衣服,我们去的是一个类似于批发市场的地方,里面有很多小店面。我妈精挑细选之后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120,我妈淡淡的说,60卖不卖?老板吓了一跳,夸张的说,60我们赔钱了,当然不能卖,我妈就跟老板各种磨,具体说了什么我忘了,到最后老板坚决不卖,过了两天我妈又去了,我想她可能确实非常喜欢那个衣服吧。老板依然坚决不卖,过了一天,我妈又带我去,这次老板有点动摇了,不知道是被我妈感动了还是觉得烦,就说,60就60吧,我真的一分钱都不挣。我妈就这样把那件衣服买回家了,原价120的衣服,60买回家。我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不得不说,砍价是个技术活,需要眼毒,心狠,口才好。

眼毒,是指你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东西大概是什么价位,这样你砍价的时候心里才有数,不至于被卖家忽悠。我妈就是知道这个衣服不值老板说的那个价,所以对半砍,可能60他确实赚不了多少,但是肯定不会赔钱,要不然他是不会卖的。

心狠是因为有些商家非常会装可怜,说自己的东西多好,自己多不容易,然后说很多迷惑你的好听话,一不小心你就会被洗脑,乖乖的把钱送出去,有的人心不狠的表现是不敢砍价,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在地摊买耳环,卖家说32块钱,我觉得最多值20,刚想开口,朋友说30卖不卖,老板爽快的答应了。这就是典型的心不狠。

口才好不必多少,你如果只会说老板便宜点儿,老板根本就不会理你,有的人会砍价,买的东西便宜,还能跟老板成为朋友。这就是技巧。

我觉得我练不到我妈那种段位,所以我从来不去批发市场买东西。基本上生活用品都是在超市买,或者在网上。这些地方不用砍价,即使买的贵点,也不会太离谱,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之前一个朋友跟我说,不会砍价的人不要去批发市场买东西,有的时候你买贵了,自己没当回事,商家也会在背后笑话你是个二百五,冤大头。


拾光1991


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买东西很少砍价,就连我们老人家都很少砍价了。

前不久,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去店里买一个,问多少钱,店老板说25元,我说少一点我买一个,老板说没有少,已经是最低价了,现在卖高了价都是给别人做广告。想想也是,我就没多说付钱买下了。再说现在很多东西在网上买惯了,都没有还过价(虽然听说网上买东西也可以还价)。现在去实体店买东西很少,已经养成了不还价的习惯。我快60的老头子都不愿还价了,我想年轻人就更不愿还价了。现在喜欢还价的,应该都是去菜市场买菜的妇女,一毛钱也可以争很久。

现在大多门店里标的也都是实价,碰个几家你都还不到价,应该也都不愿还价了。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


db得宝


这个我要讲讲!!唯一一次想去砍砍价~

国庆节回家,在母校旁边买葡萄的时候。葡萄看着都还ok,称完结账的时候阿姨说葡萄26.1,我就问阿姨一毛可以不可以省掉。阿姨就开始念叨说现在他们家穷,能不省就别省了吧。然后我就把葡萄放一边去,正准备去挑别的时候阿姨不知道怎么了,以为我不要葡萄了就开始乱嚎“小姑娘不带这样的啊,你挑半天我的葡萄现在又不要我接下来怎么买你说”,因为在十字路口,好多人都看了过来。我当时一脸懵逼“???”“我记得你这个小姑娘,去年就是你在我这边买瓜,吃一口不甜就不买了。这葡萄就一毛钱你还要跟我讲价,阿姨不赚了,这葡萄你不付钱拿走吧”此时路人看我的眼神都已经不对了“阿姨,您认错人了,我已经两三年没有在家了。”阿姨信誓旦旦的说就是我。那我能怎么办呢,葡萄瞬间不想买了。我妹就跟我说真是一毛钱引发的尴尬癌。真是难受。

自这次之后买东西都不会再砍价。一毛钱也是。且现在是扫码支付,很多商家都不会在为了几毛钱没得找而省略。


程北月


刚改革开放的那些年,我曾去威海逛小商品批发市场,看中了一条韓国的新潮丝巾,老板张口要价一百二十元,我试图抹去零头一百元买下,我同去的当地朋友和我耳语说:在这里砍价不能朝脖子上砍,也不能拦腰砍,至少要砍到脚面子上!最后她只用了十元钱就帮我拿下了。出门之后,我们俩为了“脚面子”笑了一个马翻人仰!

现在的青年多上网,自己需要的商品价格都大概心中有数,如果商家报价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则不会为一点小钱多费口舌,如果报价太离奇,转身就走即可,也无需多讲!现在物资极大地丰富,不是以前的卖方市场,没有必要吊在一棵树上浪费大好时光!


九天老妪下凡尘


记得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我是最小的,每到过年,妈总是给我买新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集市,只得去县城里买。路也不算远,可妈也舍不得花钱坐车,东北的冬天很冷(比现在冷的多),可我知道妈要给我买新衣服穿,再冷我也坚持着。

那时候的车还很少,几乎看不见几辆,路上都是马车,牛车,农用车。碰见顺路的,妈就会跟人家商量“车老板,捎个脚吧!我这小儿子走不动了”碰见了好心人,就会停下车,把我们娘俩载到目的地。

到了镇上,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不够用了,妈带着我,拉着我的手,就这么在闹市里穿行,不一会儿就走不动道儿了,不是累了,是看见了卖麻花的,妈看见了,走过去,跟人家砍价,两毛钱一根的麻花,妈能砍上好几分钟,最后以一块钱七根的价格成交……再后来买衣服,妈跟人家砍价“20,卖不?”人家回“25,最少了,不要拉倒”妈又说“这衣服,也就20,这面料,也就这个价,大过年的,差不多得了”

那个人不回话,妈又看了会儿,拉着我走了,走出不到五步,那边就喊“回来回来吧,哎呀,看你娘俩不容易,这件算我不挣了”……

就这样,娘俩跑了将近大半天,办好年货,买齐东西,赶到天快黑才回到家(东北的冬天下午四点左右就黑天了)。

其实,是因为家里不宽裕,子女太多让爸妈的负担太重了,所以妈总是一分钱掰开两半花,开销太多太多了。

再后来,姐姐出嫁,我也工作后,我们再出去,或者跟妈出去买东西,我们都不喜欢讲价,一方面是现在的物价还是比较透明,另一种也是想让妈知道,我们都有钱了,过得好。

现在就更不用讲价,明码标价。电商普及后,就更不用讲价,有打折呀领券之类的,节省时间,又诚信公开。

只是我却一直怀念妈带着我,一起逛街砍价的情景。


快乐的汪四哥


砍价这种东西其实真的很神奇,是一门学问。

小的时候我妈经常带我去我们市一个服装买卖的商场,有好几层楼的样子,里面的货一般都是从北京大红门进的货,价格全由自己定,所以可以还价。

每次我妈带我去买衣服的时候看见好看喜欢的衣服我妈就会讲价,一般都是漫天要价坐地还价那种,直接对半砍价,然后再经过一番拉锯最后以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价格拿下。

但是现在那种可以还价的商场已经很少了,几乎都是明码标价,根本不给你还价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就没有了还价这种学问。

再加上现在的网购十分发达,虽然据听说有的淘宝商家可以还价,但是一般再网上买东西很少会和商家进行交流所以也就失去了还价的能力。

可以说是时代发展导致了这种情况。


于于于于撒


小编觉得是因为不懂,而且年轻人要面子,小编一直特别佩服妈妈,她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多少钱,和她出去买衣服真的长见识,有一次和妈妈商场买牛仔裤,那个店家张口就要260一条,妈妈直接说80,我都感觉自己站不住了,因为本身也不缺钱,自己可能也会讲价,但是最多说220,可是没想到的是,最后那条裤子120买到了,小编和妈妈还在360买过运动裤,200多妈妈直接就把钱掏了,我问妈妈为什么不降价,他说这种店本来就不降价,而且专卖店东西要好,有些东西料子一摸就知道值多少钱!妈妈还是厉害呀!


所以小编自己买衣服从来不去商城,因为本身就不懂,年轻人店家好像也不给面子,深怕300块买了100的东西,买东西一般都直接去专卖店,试好了付钱就好,小编朋友和我去买过一次菜,小编因为经常做饭知道价格特别高,就想让朋友讲价,结果他说农民种地也不容易,贵点就贵点,不过好像也有道理!不过他买什么都不讲价,可能是觉得丢人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会讲价的女孩子,起码他们会持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能讲价的地方也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是一口价了!讲价也是一门学问!



QX科技


提起来砍价,一言难尽。

预备!今儿个要“赶集”,没一大晌功夫,是不会回家的。

为了有“比较”,货比三家是少的。挨着打听几家,先拿准谁家价最低。当然,最贵的多少钱,啥质量,最便宜的多少钱 啥质量,必须有个数。这还是没开始砍价。

然后,再回价钱相对最低的一家,开始砍价。

质量好坏,价格高低,还有没有别的,磨半天。然后 作出无法接受价格,要走状。

有的老板看着价钱差不多了,就开始招呼“就按你的价,赔本卖给你吧。”

于是,成交。

如果老板觉得亏,就不留客了。顾客装作犹豫状,开始新一轮“谈判”:“便宜点不行么?……”然后一番讨价还价,成交。

我觉得那个耗费心里力啊,就赶上干一晌活了。

而砍掉的价钱 真的稀松!

我实不知:为何如此耗心血磨牙,只为省个三元五元。

老太太编一晌的草编,玩似的,也卖好几元。

这也许跟赌钱相似吧。重点是,时间不值钱!有的人当做消遣享受。

可是,年轻人没几个愿意“这么玩”的。

不值!


莘县村民


首先要注意,年轻人不是不砍价,而是很多时候没必要砍价。原因在于:一是商品化社会的构建,也极大的削弱了砍价的空间;二是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时间的节约要比金钱的节约更有价值。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有钱,所以不像老一辈那样砍价

这个观点真不知道是什么思路总结出来的,年轻人怎么会有钱?年轻人永远是这个最穷的人,因为赚钱需要能力和经验,年轻人两方面都不行,需要培养和学习,由此需要时间。

所以,年轻人不砍价很多时候和年龄没关系,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年轻人消费的场景,根本没办法砍价。

在菜市场可以砍价,也可以要葱,这些年轻人都会做,就算一些抹不开面子的,也会顺手说一句“零头抹了吧”。

可是很多年轻人消费是在超市啊,都明码标价贴在那了,更重要的是,就算你愿意在超市砍价,售货员也没那权利给你降价啊。这就是所谓的:商品化社会的构建,也极大的削弱了砍价的空间。

而且,年轻人买衣服什么的,也都是在各种品牌店,最多问一句有没有折扣,非要死磨硬靠倒是能打个九折,结果出门左转到折扣店一看,人家打八折。

要知道,在标准化的时代,是有专门打折的地方的

想买便宜的东西,就去适合的消费场所,这是年轻人在这个时代所学到的经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菜市场产品品种少,价格相对较高,但是胜在便利,下楼就有。

大市场种类繁多,价格也便宜,但是往往要走很远。

我们在城市生活,是要讲求便利的,这就是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时间的节约要比金钱的节约更有价值

年轻人生活压力那么大,每天朝九晚九的, 有那闲工夫睡个觉不好吗?买根儿黄瓜都要一个小时,这时间成本算下来,省那块八毛的怎么都不合适吧?

这方面莫说是年轻人了,父母一辈也能算的明白,但是老人有可能为了便宜几毛钱跑个十几公里。

这也没办法,毕竟他们有空,而且呆着也是呆着,当遛弯了。

然后,咱们再来聊聊老一辈的人和年轻人的差异

很多人都说,老一辈的人不管便宜还是贵,都喜欢问问能不能便宜点,而年轻人则不然,他们会问价,如果不合适转身就走。

从行为上来说,不好分辨谁优谁劣,因为老一辈人所做的努力是节约,节约自然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别忘了时代为年轻人带来了另外一种观念,即年轻一辈人所做的努力是创造。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观念,那就是努力创造比节约更有价值。

这其实就是时代的产物,因为过去那个时代资源有限,而如今这个时代资源不能说无限,但至少绝大部分穷极一生都赚不完。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老一辈人的砍价是因为有些东西你不得不买,比如菜、粮食等等,而现今这个时代,只要还能动,就能赚到买菜、买粮食的钱,所以老一辈人的如今也不太爱砍价了。


综上,年轻人不爱砍价这事儿,其实说到底两个原因,一是没得砍价,很多消费场景不让你砍价;二是很多事后不需要为了省钱而浪费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