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諸侯卑視秦醜莫大焉”,這是要多麼絕望的時候才會說出這樣一句話。

孝公元年,秦國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首先是六國聯合對秦國進行排擠和攻伐,以至於在百年間秦國內憂外患致使秦國百姓不斷外逃,孝公即位後秦國早已經失去了秦穆公時期睥睨天下的豪邁氣概,只能淪落為困守西陲貶低,與戎狄雜居的窮弱小國,秦孝公為了扭轉秦國的頹勢,選賢舉能,任人以賢。

當商鞅在魏國不受待見之時秦國接納了他並且給予他全權負責改革的權力,商鞅變法在極短的時間內,讓秦國以一鳴驚人的方式強勢崛起,在內務耕織,對外戰諸侯,打的巔峰時期的楚國找不著北。商鞅變法徹底打造了一支能與列國爭雄的虎狼之師,秦國終於讓六國聯軍兵臨城下而不敢再進一步,變 “諸侯卑秦”為“諸侯畏秦”,商鞅變法居功至偉。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一,諸侯從“卑秦”到“畏秦”的轉變體現了秦的翻天覆地

眾所周知,秦國的強大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諸侯割據彼此征伐的春秋時期,秦國是連參展的資格都沒有邊陲小國,諸侯對於秦國的看法就是鄙視,就因為秦國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落後於中原一大截,就連孔子周遊講學都不願去秦國,所以秦國在此時弱小不堪。

1,羸弱的秦國

秦國羸弱並不是一直如此,最起碼秦穆公時期還是很強大的,但是當秦穆公去世之後秦國內部矛盾重重,特別是四字奪嫡,將國家內部弄得四分五裂,然後其他的諸侯國見到秦國的困境自然想分一杯羹,於是就爭相蠶食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直到秦國退守邊疆偏居一隅之後,各諸侯國才放鬆對他的入侵,秦國也失去了回到中原的機會。

人窮志短,和普通人家一樣,如果你家特別的窮那麼自然就會被人家看不起,秦國就是處於這樣尷尬的局面,戰國時期的主題是分裂統一,沒有人會可憐一個即將亡國的邊陲國家首先,從經濟上來看,當時最有錢的是齊國,齊國臨靠海洋能夠煮水取鹽,鹽鐵在古代算是專賣的貨物,齊國掌控了鹽,所以有著巨大的的財富。楚國靠近礦產地,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楚國的農業發展的特別好,

其他的諸侯國幾乎都在中原,雖然不是大富,但是最起碼是小康,而秦國非常尷尬,被趕到西北之後也就是今天陝西那一帶,在當時還是個老少邊窮地區,所以秦國經濟上不行。

從軍事上來看,秦國主要的戰事來自於魏國,而當時的魏國有多強呢?當時的魏國正好經歷了魏文侯改革,國力處於巔峰他又與秦國接壤,那麼自然秦國成了試金石,在與魏國的戰鬥中秦國一直是處於劣勢,而且輸的非常的慘。魏國名將吳起當時鎮守西河,不斷進犯秦國,在二十七年間秦國未嘗勝績,更有吳起五萬魏軍血洗秦國五十萬大軍,導致秦國喪失大量的土地,從這樣子看來秦國似乎離滅亡不久矣。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在文化上秦國更是慘,因為創始秦國的先祖是周王的“弼馬溫”,不是天子近臣,亦不是天子血脈,所以,看重出身的其於諸侯國對於秦國根本就是看鄉下人的眼神,春秋五霸之間時常會舉行宴會但是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更讓諸侯國看不起的是秦穆公死時還大肆要求殉葬,這對於自封中原正統的諸侯國來講,秦國的行徑與蠻夷無二。

因此,秦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受到了來自其他諸侯國的歧視和嘲笑,所以才會有秦孝公自我承認“諸侯卑視秦醜莫大焉”,但是就是這樣的秦國,突然有一天諸侯國發現自己打不他了,並且強大到讓人畏懼。

2,虎狼秦國

秦孝公即位後為了徹底破除諸侯卑秦的局面下定決心要徹底改革。在短短十數年的改革之中,秦國以風捲殘雲之勢一掃國內頹勢,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地增強,宣告著虎狼之師的迴歸。

國家的強大不通過戰爭怎麼能看得出來,公元前三百四十一年開始至三百三十二年,一直壓著秦國痛打了近三十年的魏國在於秦國的戰鬥中慘遭三連敗秦國佔領河西地區,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佔領了魏國少梁。

秦孝公二十一年,秦國在商鞅的主持下聯合齊國、趙國進攻魏國,商鞅設計俘虜了魏軍統帥公子卬,一舉殲滅了世仇魏國的軍隊,此戰之後魏國無力再戰,只能割地求饒,秦國開疆擴土鋒芒畢露。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秦惠文王七年更加強大的秦國開始更主動地對魏國進攻。攻取魏國上郡的雕陰,俘虜魏將龍賈,斬首魏軍數萬計。據《史記》記載,魏國被迫在第二年“納河西地”,接著秦國先後又佔領曲沃和焦。秦惠文王九年,秦國以閃電戰攻下蒲陽,在強大的虎狼之師下魏軍投降。秦國最終將魏國徹底趕出河西之地,納黃河以西之地入自己囊中。

正如《史記》記載“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時的秦國已經不容小覷。

雖然秦國已經崛起,但是真正讓六國膽寒的還是多次合縱的失敗。秦惠文王二十年,魏國公孫衍合縱、魏、趙、韓、燕、楚一起對秦國發起進攻,秦國固守函谷關,以一國之力打退了誇張的五國聯軍,並且斬殺魏、趙、韓三國軍隊八萬人,經此一役,諸侯國對秦國的軍隊已經心生恐懼,秦國軍隊一打起仗都是如狼似虎,恨不得咬下一塊肉正如《通典》所述“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六國對秦國的態度從卑秦到畏秦都是通過一場場戰鬥積累下來的,白起作戰坑殺劉國軍隊超百萬人,六國聯軍兵臨秦國城下卻不敢再進一步,最後倉皇而歸,無人再能阻擋秦國的崛起。

有沒有人曾想過,秦國為何在數十年間突然崛起?答案就是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變法一直持續到秦國滅亡六國,甚至秦建國後仍然在用商鞅的法度,這就證明了商鞅變法非常的成功。

二,商鞅變法如同秦國的再生父母,改變了秦國整個的社會

上文說到,秦國崛起是在秦孝公即位後不久。沒錯,當時的秦孝公因該算是死馬當作活馬醫,大力招攬在六國不受待見的有才之士入秦,而商鞅的到來就是上天的註定,接下來就看商鞅變法的內容如何讓秦國掃六合。

1,商鞅變法核心之一,農

商鞅此人簡潔明瞭,他上任首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經濟,而古代的經濟就是農業為主。首先,商鞅確定秦國境內的土地私有制,鼓勵農民們墾荒造田,雖然秦國蝸居西北但是在西北有著大量的未開荒土地,但是秦國地廣人稀,他為了增加農耕土地,

他還向外招收六國的百姓,只要來就免三年的賦稅,選的位置苦寒就免十年,這對六國百姓來說意義巨大。

其次,商鞅著重對秦國遊手好閒的人下手,也就是“肉食者”秦國的貴族,這些貴族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是卻剝削享受著勞動百姓的農業產物,因此規定這些貴族家裡有正常能進行體力勞動者的人必須要從事農業工作,充分利用人口。還有規定凡一戶如果有兩個兒子,到了成人的年級必須分家,獨自耕種一塊天地,否則就要出雙倍賦稅,還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將大戶拆分為小戶,還規定女子到了十五歲必須出嫁,獎勵生育,這些政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秦國人口的增長,為農業生產奠定了人口基礎。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還有,商鞅推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嚴禁農副商品市場化,禁止市場的流通,因為他認為商人都是狡詐追逐利益的人,居無定所,導致人口流動,還會讓人無法安定下來從事農業,因此不但禁止本國商人,還禁止國外商人進入秦國。

在商鞅農業政策的推動下,秦國的糧食產量連年激增,國力迅速增強,經濟一片向好,但是經濟對於商鞅來說反而是次要,商鞅發展農業最終的目的是要將它作為“戰”的基礎,只有不斷地戰爭,秦國才能強大。

2,核心之二,獎勵戰鬥

六國之人畏懼後來的秦國,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秦國的軍隊強無敵,如狼似虎,喜歡殺戮,其實這也都是商鞅變法帶來的改變。

商鞅首先廢黜可世卿世祿制,改為軍功授爵制度。新法規定,凡沒有軍功的貴族,一律解除貴族的特權,取消官爵世襲,沒有官爵的平民則可以通過擊殺敵軍積累軍功最後封王拜相,甚至奴隸可以通過參軍積累戰功獲得人身自由的權利。此令一出,舉國譁然,群過上下適齡青年都爭相參軍,無論貧富貴賤都只有通過軍功才能夠成為人上人,這就直接導致了秦國的軍隊聞戰則喜的特徵。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商鞅為了保障軍隊的強大,他還將五人設為一伍,伍設伍長,誰臨陣逃脫這個伍的其他人也要跟著受罰,除非建立軍功,在商鞅"斬一首爵一級"連坐的刺激下,秦國軍人沒有也不敢做逃兵,狹路相逢勇者勝,想要榮華富貴就要撕碎眼前的敵人,因此秦國的軍隊讓六國為之膽寒。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中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就是農、戰方面的改革,從上文說到諸侯對秦國態度的改變就可以從側面看出商鞅變法到底取得了多麼巨大的成效。

總結: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秦國經歷了多少白眼,商鞅如同天降一般給秦國君主帶來了希望,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就讓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讓諸侯對秦國徹底改觀。

從諸侯卑秦到諸侯畏秦,透過諸侯的前後態度,看商鞅變法的成功

商鞅變法的成功讓秦國的經濟和軍事一躍成為最強,勢如破竹先後滅亡六國,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商鞅變法的成效舉世無雙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