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我曾帶領學生去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等地方參觀這其中,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一個圖書館。你可別小瞧了這個圖書館,這裡面竟不藏書,而是收藏著成千上萬的藝術作品,自畫像、風景畫、雕像、陶瓷、和工藝製品等應有盡有。

這個“藝術圖書館”的field trip是學區安排的,每年一次。因為通過博物館讓孩子瞭解藝術永遠不會太早,這是藝術鑑賞的最初形式!

但是多去幾次藝術館,孩子的藝術情操就高了麼?當然不行,在藝術館走一圈無非只是走馬觀花,能不能學到東西還是要有專業老師來指導。

所以每一次的藝術館之行,藝術館都安排了專業的美國老師(docent)帶領學生來參觀,他們通過有技巧的提問,引發孩子思考,教給他們如何發現美和感知美。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我的學生在藝術圖書館欣賞作品)

這樣還不夠,作為老師在每一次的field trip前要做好知識的front load(前期儲備),學生不是兩眼瞎的去參觀,而是要有基本的藝術素養。所以去年的時候,我專門參加了學區組織的藝術教育培訓,主題就是:如何在課堂中做好藝術啟蒙,讓藝術館的參觀更有意義!

美國小學的藝術大綱

美國的課程都是按照課綱來安排的,經常閱讀公眾號文章的朋友一定聽過Common Core,這是美國小學的通用課程標準。它對於藝術這一塊,也有著自己的標準。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翻開Common Core的藝術大綱,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Creating(創作), Performing(表演), Responding(回應和欣賞) and Connecting(建立聯繫)。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我們發現,其中的兩項(responding and connecting)並不是讓孩子去真正創作一幅畫或一個作品,而是通過對藝術的欣賞和感受,並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繫。

7大藝術元素

想要培養一雙發現藝術美的眼睛,要先了解藝術的7大元素(7 elements of art),因為它是藝術作品的基本組成。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1

Line 線條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線條是構成美術作品的基本形式,在線條的學習中,小朋友要能辨別不同形式的線條:直線、彎曲的線、波浪線、斜線、zig zag線等等。

下面這幅摩天大樓就是一幅很好的線條學習作品。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住在城市的孩子們每天都能看到摩天大樓,可是我們有特別留意過它的線條嗎?在上課時我會給學生們看一張摩天大樓的圖片,然後和孩子們一起辨別圖片中不同形式的線條: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2

Shape 形狀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藝術的第二大元素是形狀,學生在數學課上都會學到不同的形狀,把數學知識運用在美術作品中,這又體現了美國教育中的學科融合的理念

在學習形狀的時候,很多美國老師會帶學生們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搜集落葉,然後坐在一起研究樹葉的形狀。你會發現小朋友的觀察力特別敏銳,在我們成人眼裡可能是一片葉子,在他們眼裡會是“一顆心”,“一個貝殼”,“一個扇子”!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研究完了葉子,小朋友結合自己的觀察,用水彩的形式把葉子畫在紙上。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3

Form 形態

形態(form)和形狀(shape)都具有長度與寬度,但是形態還具有深度,是三維空間的形體。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只要是我們可以用手觸碰到的物體,都屬於形態的範疇。

下方的小村莊作品就蘊含了不同的3D圖像,是很好的形態Form學習作品。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文末附加繪製方法模板)

再如下面的作品,小朋友先在紙上(2D空間中)寫下自己的英文名字,然後通過線條將2D變為3D,實現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小朋友在製作的過程中,會發出陣陣"Wow"地驚呼,因為他們發現:平面變立體,竟然這麼簡單,這真是形態Form的神奇力量呀!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4

Color 顏色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美國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認識色環(Color Wheel), 並學習這三級顏色:

1)基礎色(primary colors),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黃、藍

2)第二級顏色(secondary colors): 當兩種基本色混合在一起時,會形成第二級顏色,比如紅色+黃色=橙色;藍色+黃色=綠色;藍色+紅色=紫色。

3)第三級顏色(Tertiary Color): 當第二次色混合於基礎色時,會形成第三級顏色,比如紅色+紫色=紅紫色;紅色+綠色=黃綠色;藍色+紫色=藍紫色等等。

為了讓小朋友熟悉三色的概念,可以讓孩子們用水彩一起製作一個色環,除了基礎色,其他的顏色都需要小朋友自己調配出,在配色的過程中,他們能對三級顏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5

Value 明度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藝術元素中的明度是代表的是顏色的深淺。每年小媛老師的Open House作品都會讓小朋友們臨摹梵高的這幅名畫《Starry Night》,在欣賞時,我會問問孩子們:這幅畫中的不同色彩明度,傳遞著作者一種怎樣的心聲(Artist's Voice)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接下來,美國老師會讓小朋友們一起再創作,創作過程中加入了這個大南瓜: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這個南瓜主體就需要運用學到的明度value技巧了:南瓜的影子在下方,色彩比較深,南瓜上方的光比較足,色彩比較淺。在色彩的選擇上,先用咖啡色從底部開始,然後中間是橙色,最上面是黃色。這樣一幅明度分明的畫作就完成啦!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6

Texure 質地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第六大藝術元素質地Texture,說的是作品表面看上去給人的感受:是光滑的、粗糙的、突起的、堅硬的還是柔軟的? 這裡要特別說明是看上去,而不是摸起來。比如在上課時,有小朋友用的會用手摸一摸畫作,然後告訴我質地!

來看下面的這個柳橙作品,左邊是真實的柳橙照片,右邊是運用繪畫技巧創造出的柳橙質地:給人表面粗糙、不光滑的質感。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在課堂上,老師會給學生這樣的Texture練習,讓學生用自己的筆觸,繪製出不同的質感,如編織、羽毛、木質、紙巾、還有毛絨等等。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文末附模板下載方式)

接下來,小朋友試著自己創造出“不同質感”的風景畫,比如下面的這幅創作中:背景呈流線顯得悠揚,高山略顯粗糙,大樹的葉子鬱鬱蔥蔥,而樹幹的質地又顯得凹凸不平。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07

Space 空間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第七種藝術元素Space指的是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係,這種關係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

1. 重疊,2.陰影,3. 放置,4.大小,5. 強度與明度,6.線性透視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在下面的作品中,通過臉和手的重疊,展現出手與臉之間的關係:誰在前,誰在後?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又比如在下面的作品中,通過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的方法,展現出遠和近,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藝術參觀:去感受、去提問、去思考

瞭解了藝術的7大基本元素,孩子就能帶上“藝術家的眼鏡”,開始尋找藝術元素了嗎?並不一定!藝術思維的培養還需要大人和老師的引導,而這種引導是通過“有技巧的提問”來進行的。

藝術培訓老師帶領我們30多位老師,駐足在這幅Floating Clouds的作品前。

讓孩子從小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國老師堅持在做這件事

他問大家,如果我們帶學生來看這幅作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有個老師自告奮勇,“問一問你在這幅畫中看到了什麼?”

這時,我突然想到去年帶孩子們看這幅畫時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有孩子說“我看到了一隻蝴蝶”,有的說“我看到了一個風箏”,還有的說“我看到了一隻小狗”。當時的我還在驚歎: 孩子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可是培訓師卻搖搖頭, “這並不是一個尋寶遊戲!”

我們應該問問孩子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is picture (你看到這幅畫時有怎樣的感受?), What do you see to make you feel this way?(你看到什麼,會讓你有這樣感覺?),What else can you see? (你還可以看到什麼)。

大家發現,培訓老師把“可以看到什麼”這個問題放在了最後。因為在藝術鑑賞面前,需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來看。

當孩子們說“我感覺畫面在流動floating”的時候,他們在用心靜靜地感受。“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 這時我們可以和曾經學過的藝術元素來個完美結合:是

畫面的獨特質地Texture,讓我們感覺到它在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