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近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表示

疫情應該在一週或十天左右達到高峰。

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特點,與SARS是不一樣的。病毒變異傳染毒力明顯增加。這個疾病大多數還是典型的發燒、乏力,部分出現乾咳,少數有流鼻涕鼻塞,還有少數有胃腸道的症狀,還有個別的有心肌、消化道、神經系統的問題。

鍾南山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此外,他還強調

大家儘量減少出行!

發熱

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

典型症狀

傳人有個潛伏期

發病的潛伏期正在進行更準確的評估

可能是3到7天

一般不超過14天

如果必須返崗

參加工作

請注意以下事項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請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然而提前返崗的第一天,

相比口罩的緊缺,

科學常識,防護意識更緊缺!


辦公場所哪些是高危地帶(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

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進行傳播。

空氣不流通,

人員密度較大,

人員來往較頻密的地方,

都是高危地區。


按危險程度:


1.電梯間

2.飯堂/餐廳

3.辦公室


然而

雖然辦公室最多人戴口罩

但到了飯點

大家脫了口罩一起擠電梯聚餐去了

……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最高危:電梯間


電梯間是空氣極其不流通的地方,

不要迷信那些“此處已消毒”的紙條。

只有一定濃度的酒精

可以溶解冠狀病毒外膜

然而酒精是極其容易揮發的

除非每小時都安排專人

對電梯間進行酒精消毒

否則

貼個已消毒的紙條純粹自欺欺人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而且電梯間的危險是無形的

剛剛有人咳嗽或打了噴嚏後離開

但你卻以為走進了

空無一人的“已消毒”電梯間

普通的外科口罩,它並不能夠制止冠狀病毒的進入,因為它的顆粒很小。但戴口罩是有用的,因為口罩是防止飛沫的傳染,而這個冠狀病毒主要是附著在飛沫上,它不會自己飛來飛去的。這些措施是合適的。

鍾南山

你的工作生活場合

充滿了飛沫

包括你按電梯按鈕的手指

也沾滿了飛沫


建議:

1、搭乘電梯一定要戴口罩。

2、有條件的單位一定要頻繁為電梯間消毒,特別是按鈕區。


次高危:飯堂/餐廳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擠滿人排隊打飯或就餐的區域,

是人流量最大,密度也最高的區域。

開玩笑說

你要戴著口罩吃飯嗎?是科盲。


建議:

1、坐下吃飯的最後一刻才脫口罩。

2、避免面對面就餐,避免就餐說話。

3、避免扎堆就餐。


高危三:辦公室


人多的地方,傳染的風險高。


建議:

1、佩戴口罩,談話保持適度距離

2、隨時保持良好通風

3、對門把手,鍵盤鼠標,文具,桌面進行必要酒精消毒


勤洗手 勤洗手 勤洗手


(重要的事情要重複三遍)


1、到單位,第一時間洗手

2、吃東西前,先洗手

3、到過電梯間,飯堂高危區的,回來洗手

4、外出回來,馬上洗手

5、要接觸自己面部,特別是鼻孔與眼睛前,先洗手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科學的酒精消毒


像香水那樣灑在自己身上

是沒有意義的。


關鍵是對我們手部會接觸到的

部位與物件進行消毒。


如手機,門把手,電梯按鈕,鼠標鍵盤,自行車把手,工作證,文具,椅子等,各位看自己實際情況,進行甄別與重點消毒。


酒精要噴灑覆蓋物件

自然晾乾即可

不用擦拭。


重點提醒上述三點

請各位結合其他權威科普宣傳

做好防護。

我還是那句話,公共衛生事件,包括過去的鼠疫、流感,埃博拉也是這樣,都是不注意互相傳染的問題。現在各地啟動一級響應,目的就是減少互相感染的機會。所以大家在工作場合、出外都戴口罩,儘量減少傳染的機會,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鍾南山

做好保護措施

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

也是全社會的事情。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我們在國家層面已經採取強力的措施

特別是早發現、早隔離

這兩條做到了

我們有足夠的信心

防止大爆發或者重新大爆發!


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同風險人群防護指南


一、普通居家人員  

(一)儘量減少外出活動。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儘量在家休息。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相對封閉、空氣流動差的場所,例如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KTV、商場、車站、機場、碼頭和展覽館等。  

(二)做好個人防護和手衛生。家庭置備體溫計、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觸過疑似或確診患者且外觀完好、無異味或髒汙的口罩,回家後可放置於居室通風乾燥處,以備下次使用。需要丟棄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隨時保持手衛生,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前便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居室整潔,勤開窗,經常通風,定時消毒。平衡膳食,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充分休息。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四)主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五)若出現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痠痛等可疑症狀,應根據病情,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二、出行人員  

(一)日常生活與工作出行人員,外出前往超市、餐館等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要佩戴口罩,儘量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個人獨處、自己開車或獨自到公園散步等感染風險較低時,不需要佩戴口罩。  

(二)出現可疑症狀需到醫療機構就診時,應佩戴口罩,可選用醫用外科口罩,儘量避免乘坐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疾病流行地區的旅行居住史,以及與他人接觸情況,配合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相關調查。  

(三)遠距離出行人員,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為疾病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疾病流行地區,應事先配備口罩、便攜式免洗洗手液、體溫計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儘量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在人員密集的公共交通場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時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口罩在變形、弄溼或弄髒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需及時更換。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區時公共交通票據信息,以備查詢。從疾病流行地區返回,應儘快到所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進行登記並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離開疾病流行地區後 14 天。醫學觀察期間進行體溫、體徵等狀況監測,儘量做到單獨居住或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  

三、居家隔離人員  

(一)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 14 天。居家隔離人員應相對獨立居住,儘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做好醫學觀察場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要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二)居家隔離人員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謝絕探訪。儘量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不得與家屬共用任何可能導致間接接觸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菸、餐具、食物、飲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三)他人進入居家隔離人員居住空間時,應規範佩戴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期間不要觸碰和調整口罩。儘量避免與居家隔離人員直接接觸,如發生任何直接接觸,應及時做好清潔消毒。  

四、特定行業人員  

(一)對於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員、出租車司機、公共場所服務人員、武警、交警、安保人員、媒體記者、快遞人員等行業人員,因日常接觸人員較多,存在感染風險,其所在單位應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紙巾、體溫計等物品,並做好工作環境的日常清潔與消毒。工作期間,應做好個人防護,規範佩戴口罩上崗。口罩在變形、弄溼或弄髒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需及時更換。注意保持手衛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測量體溫。一般情況下,不必穿戴防護服、防護面罩等防護用品。如出現可疑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痠痛等),應立即停止工作,根據病情居家隔離或就醫。  

(二)對於隔離病區工作人員、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疑似和確診病例轉運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三)對於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開展密切接觸者調查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與被調查對象保持1米以上距離。開展疑似和確診病例調查時,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對疑似和確診病例也可考慮採取電話或視頻方式流調。  

(四)對於標本採集人員、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可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五)對於環境清潔消毒人員、屍體處理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長袖加厚橡膠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等。環境清潔消毒人員使用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時,根據消毒劑種類選配塵毒組合的濾毒盒或濾毒罐,做好消毒劑等化學品的防護。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鍾南山給提前返崗者的建議:有個地方最危險(附:防護指南)


文章綜合自讀緣、人民日報、三甲傳真、健康時報、文匯網等,所推送文章非商業用途,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