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劉備明明建立的是漢國,為何後人都稱蜀國?

諸葛明亮


眾所周知,劉備在四川稱帝后,建立的國家雖然打的是漢朝的旗號,但是在歷史上我們都一般稱其為“蜀國”或“蜀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並非正統“漢”朝的延續

在歷史上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建立的東漢,劉備建立的蜀漢,是各自不同的三個政權。劉秀、劉備雖是高皇苗裔、景帝玄孫(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之後,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但與皇室正支關係都是十分疏遠,而且他們都是獨自起家,另起爐灶,只不過借用了“漢”的名義,其實是自創一朝,並非是前政權的延續。而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雖然是自己創立,但卻最終統一了全國,在歷史上也得到了史學家的認同,所以後人為了與西漢政權區別,就稱其為東漢,在史書上也將其視為了一個正統的“漢朝”。

而劉備建立的蜀漢則不同,他的政權只是偏安四川一隅,並沒統一全國,論規模和影響力遠遠不能和西漢及東漢政權相比,所以後人也就將其稱為蜀漢,以便和正統的東西漢政權區別。

二、“蜀漢”名稱受《三國志》影響而被後人認同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為劉備政權的官員,後入晉,為著作郎,負責撰寫國史。雖然他以魏、蜀、吳三“書”分別撰寫三個國家的歷史,以示三國鼎立的客觀事實;但是,就全書而言,他不得不以以曹魏為正統,只有《魏書》有“紀”稱皇帝為“帝”,而《蜀書》、《吳書》只有“傳”皇帝也只稱“主”。這一則是因晉朝初創,朝中多為為故魏遺臣;二則因晉受魏禪,曹魏是否為正統,直接影響到晉朝的成色。倘若承認劉備在西蜀所建立的政權為“漢”,即否定曹魏禪代的合法性。曹魏若系篡貳,晉朝的合法性也便成問題,這叫“偽魏即偽晉”。

正是出於當時的政治考慮,使得陳壽必須將漢國稱為“蜀漢”或“蜀國”,這樣才能得以在司馬氏統治的晉朝得以將“蜀漢”的歷史傳承下去。後來,隨著歷朝歷代掀起的三國熱,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的渲染下,劉備的“蜀漢帝國”已經是深入人心了。


漢時明月


後人稱劉備建立的“漢”為“蜀”,主要還是因為《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影響,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史書都沿用這個稱謂;況且,歷史上真的另有“蜀”國。

三國時各方國號的來歷以及互相間的稱謂

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歷史上所有以“漢”為名的政權,都不會自己在前面加其他的字眼,也就是說他們都會自稱“漢”;前面的字眼,都是後人加的。

劉邦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王朝命名為“漢”,是因為當初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給他的封號是“漢王”,其後他也用這個旗號號令各路人馬,在統一天下後自然要保持延續性。

200年後,劉邦的漢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奪,改名為“新”;可惜王莽只是個志大才疏的理想家,在他的失敗革新下,老百姓更加懷念漢朝,所以劉氏後裔劉秀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成功給家族的王朝續了命,當然也要自稱“漢”。

劉邦的王朝定都於關中長安,劉秀則在關東洛陽,所以後世為了區分他們,分別稱之為西漢和東漢。

又是幾乎200年後,漢王朝再度氣絕,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希望複製劉秀的壯舉,也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團結各路群眾。公元221年他在蜀地稱帝后,是必須自稱國號為“漢”的;

而曹操一方當然不能承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否則就等於招供自己是綁架漢獻帝的“國賊”。所以他們先下手為強,稱劉備的政權為“蜀”,把對方的人馬稱為“蜀賊”或者“虜”。但有時候也稱之為“漢”,比如公元230年曹真就說“漢人數入寇,請由斜谷伐之。

曹丕在中原稱帝后,沿用他老爹以及自己“魏王”的封號,自稱魏;劉備和孫權方也承認這個國號,但蔑稱一般是“曹賊”、“北寇”等。另,曹操當時被封為魏王,一是因為他的封地是魏邑,其二因為“魏”是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用這個國號比較有排面。後世為了把它與戰國的魏、南北朝鮮卑魏區分開,稱之為“曹魏”。

孫權稱帝,沿用之前“吳王”的稱謂,國號為“吳”;同時,還有個原因:在過去,佔領他所在地盤的是春秋時的吳國。後世為了將二者區分,所以稱之為“東吳”。

後世自稱漢的政權簡直不要太多,為了區分都有個前綴

由於兩漢四百年留下的影響力實在太牛,後來姓基本上姓劉的厲害人物建立政權,為了體現根正苗紅,都會自稱漢(劉裕除外);同時在蜀地建立政權的也時常會學習劉備自稱漢。以下只挑幾個成了氣候的為例。

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兩個“漢”:

公元306年,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稱帝,自稱國號為“成”,後來李壽即位後改為“漢”,史書中稱之為“成漢”;

公元308年,劉淵稱帝時號稱要恢復漢室雄風,所以用了國號“漢”。但實際上他們是匈奴人,因為當初與漢室通婚,遷入北方居住後就集體改姓“劉”。用這個國號,劉淵父子團結了不少人,後來攻下洛陽和西安,將西晉滅亡。後來劉曜奪權後將國號改為“趙”,所以後世把他家的政權稱為“漢趙”。

唐代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重貴被契丹人滅掉後,大將劉知遠趁機自立門戶,既然姓劉,那自然優先考慮用“漢”,史稱後漢。

在南邊,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也把國號定為“漢”,史稱南漢。

而劉知遠的後漢被郭威滅後,他的弟弟劉崇佔據山西稱帝,史稱北漢,在契丹人的扶持下,這個政權一直堅持到北宋才完。

按照中國史學家的主導觀念來講,在大分裂時期,如果佔據中原的政權是華夏族建立的,基本上會把其視為正統,比如三國時的正統是曹魏,五代十國時則是梁、唐、晉、漢、周(實際上好幾個是漢化的沙陀族)。對於這些正統王朝的帝王,史書中會稱之為“帝”;而非正統的,會被稱為“主”,比如劉備就被稱為“漢主”。

由“蜀漢”變成“蜀”,這要怪陳壽和羅貫中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把蜀漢稱為“蜀”,這是由他的身份所決定的。雖然前期他也曾在劉氏手下當差,但跟著劉禪投降後,他就成了晉臣。而西晉自稱延續曹魏正統,所以也會把被自己滅掉的蜀漢視為蜀賊;作為西晉官方編撰的史書,《三國志》得保持政治正確,因此使用了“蜀國”這個蔑稱。

而《三國演義》除了受陳壽影響外,還考慮到文學作品的朗朗上口和易記性,魏蜀吳VS曹魏蜀漢東吳,顯然前者更加容易在讀者中形成記憶和傳播;那為啥不用魏漢吳?三國之前是漢,小說中也有大量篇幅,這太容易混淆。

真正以“蜀”為國號的政權也確實存在

在商周時期,如今的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因此,四川地區古稱“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有蜀國存在。公元前316年,根據司馬錯的戰略,秦國兼併蜀國,設立了蜀郡。

在五代十國時期,再次出現了兩個以“蜀”為國名的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朱全忠)殺掉唐昭宗、建立後梁,佔據了蜀地的王建也趁機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

他的兒子王衍即位後荒淫無度,被後唐滅掉。但緊接著後唐很快發生內亂,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隨即佔山為王、自立為帝,國號也叫“蜀”。

後世為了區分,把王健的政權稱為前蜀,孟氏的稱為後蜀。

這幾個才是真正的“蜀”國,若劉備的蜀漢被稱為“蜀”的話,只能說明有人在黑他。


正史漫談


劉備稱帝的時候用的名義是“在西川繼承大統”,繼的當然是漢朝的統,而且自視為正統。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一直將北上進攻曹魏稱為北伐的原因,按照《春秋》書法,伐就是討伐亂臣賊子,就是說,在蜀漢這邊,一直是把曹魏視為漢朝的亂臣賊子的,而且確實也是一直這麼稱呼曹魏的。所以諸葛亮才強調說,北伐中原,還於舊都,就是指都城本來應該在洛陽,北伐成功以後就要遷都到洛陽去,因為洛陽是東漢的都城。

也是因此,劉備和諸葛亮都強調,“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這你的漢就是指的蜀漢,賊就是指的曹魏,蜀漢和曹魏是勢不兩立的,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就是因為曹魏代漢在劉備這邊看來,是亂臣賊子篡位,並不存在什麼合法性。而且,劉備作為漢朝宗室,早就佔領了西川和東川,也說明了“幸天意不絕炎漢”,意思就是說,漢朝的天命還沒有完全斷絕,還在劉氏身上,所以劉備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義務接續漢朝正統,恢復漢朝的江山,也就是“安漢興劉”。

但曹魏這邊並不這麼看。曹魏代漢走的是禪讓的程序,是漢獻帝三次禪讓,曹丕三次推辭,然後才接受的,又引了大量的東漢中晚期以來的讖緯來證明,漢朝的天命早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不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都,漢朝早就徹底滅亡了。這也就是王司徒說的,“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按照曹魏這邊的敘述,漢朝早就該亡了,只是曹操為之人工續命,才能又苟延殘喘了二十多年,現在已經到了該神器更易的時候了。

所以,在曹魏這邊,一直是不承認劉備作為漢室正統的地位的。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承認了,那就等於承認自己是賊了,而且,曹魏認為自己走禪讓的程序,這是天數有變、神器更易的正常交替,也是自然之理,不存在篡位的問題。所以,曹魏這邊一直將劉備稱為蜀,而不稱之為漢。蜀只是一個地名,和吳一樣,都是漢朝時的郡。所以,曹魏稱蜀漢為蜀,本身就是貶稱,意思也就是在蜀地割據稱王的割據勢力。這和後世稱劉備建立的政權和蜀漢是兩個意思,後世稱蜀漢只是為了和東漢、西漢區別開來,沒有褒貶的意思。

曹魏代漢之後,司馬氏又竄多了曹魏的皇權,先滅蜀,然後篡魏,司馬氏又建立了西晉。司馬氏篡魏入晉的過程,整個操作手法和曹魏代漢的過程基本上一致,同樣是先控制實權,清除異己,架空皇權,然後再走禪讓的程序,正式完成皇權轉移。所以,從司馬氏的晉朝的角度來看,從東漢到曹魏,再從曹魏到西晉,這才是皇權的正統傳遞過程。所以,司馬氏也將曹魏視為正統,而把蜀漢視為割據勢力。這之後,東晉和南朝也都將蜀漢視為割據政權,而把曹魏視為正統。在正史上,也都是以曹魏為正統。

比如在晉朝成書的《三國志》,雖然是三國並存,但也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別,曹魏這邊曹操和曹丕、曹叡都用的是本紀,而吳蜀兩邊則是用的先主傳、後主傳,稱主而不稱帝,就是將吳蜀視為偽政權,而稱呼曹魏這邊用本紀,也就是和史記、漢書的書法保持一致,皇帝才用本紀,其他都用傳。一直到司馬光主持編修《資治通鑑》的時候,也還是延續了這個做法,也就是以曹魏為正統,而將吳蜀視為割據勢力。不過,在司馬光的時代,曹魏的正統地位已經開始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

真正對曹魏的正統地位全面質疑是在南宋時期,比如《朱子語類》當中,就討論了禪讓的問題,認為禪讓實際上也是後世建構起來的神話,根本不可能,並且引用了當時已經出土的竹書紀年的說法,認為堯舜禪讓都是和後來的禪讓一樣,是在武力脅迫之下完成的,本身就是篡位。這樣,曹魏代漢、司馬氏篡魏以及南朝的政權更替,也就都是非法的篡位了,根本不存在什麼合法性。這樣,劉備雖然僻居一隅,但卻被視為漢朝正統。而在這背後,則是南宋要堅持自己為正統的焦慮。否則,金已經佔據了中原,也自視為正統,將南宋視為割據勢力,南宋何以自處?

這之後,到元朝出現的話本中,就大量的出現了以蜀漢為正統的敘事,最後形成了《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的敘事。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不是正史,在正史中仍然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元朝如此,明朝也同樣如此,清朝也一樣。只是因為已經過去了上千年,所以人們的代入感不那麼強烈了,所以也不用過分的在蜀漢和曹魏之間選擇一個作為正統,而是客觀的將那個時代視為三國鼎立的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國”,而不再像南北朝時代那樣,動輒稱為“魏晉”了。但在敘事的時候為了方便起見,官方仍然以曹魏為正統。


蕭武


東漢末年,外戚干政,宦官橫行,皇權羸弱,天下民不聊生,終於在黃巾起義爆發後,各路豪傑揭竿而起,最終天下三分,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其中蜀國是劉備建立的,而劉備其實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當時他是以恢復漢室為名義建立的政權,為何後人都稱為蜀國而非漢國呢?

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晉朝史官為了保證皇權正統而替換了一個名字。

這就和避嫌一樣,平民的名字但凡有一個衝撞了皇族人員的名或字,都必須用另外一個字替換,以規避鋒芒。

當時,起義軍經過長期的你爭我奪之後,剩下的兩個主要勢力就是以劉備為首和以曹操為首的兩個。

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一方據守在定軍山,佔據有利地勢,又派人在漢水截斷了曹操的軍糧,曹操一方大敗而歸,劉備得以稱霸漢中。

第二年,曹操逝世。他的次子曹丕一下子要面對一整個國家的統治,心裡不免激動萬分。但他也沒有狂妄自大,反而吸取前朝經驗,集中權力於自身,同時打擊異己勢力。

幾個月後就逼著漢獻帝禪位於他,為了避免自己篡位的嫌疑,就假裝三次推辭,最後勉強登上了皇位,稱為魏王。

劉備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手下大臣諸葛亮等人都提議他復興漢室,因為他本來就是漢朝皇室的血脈,打擊逆賊曹家名正言順。但是劉備一開始也拒絕了。

多虧了諸葛亮用先輩漢光武帝劉秀登基的例子勸說了劉備,他才同意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追封漢獻帝劉協為孝愍皇帝,自己稱為漢昭烈帝。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的天下,有兩個漢朝,一個是漢獻帝禪位傳下來的,一個是漢景帝后裔打出來的。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漢朝必定要有一個真,一個假,於是後朝史官給了一個明確的選擇。

劉備建立的漢朝在四十三年後被魏朝滅絕,而又三年之後,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

而《三國志》的記錄者陳壽是晉朝的大臣,他是一個很正直也很聰明的人,記錄前朝歷史的時候大多站在中立角度,儘可能地保全歷史的真實性。

而在記錄劉備建立的漢朝的時候,他有考慮到,如果承認劉備的漢朝是正統的,那就相當於否認曹丕建立的魏朝是謀反得來的,那麼禪位傳下來的晉朝也是不正的血統,這無疑是在打自家皇帝的臉。

所以必須要把劉備的漢換一種說法,就變成了“蜀”。

其實在後來的宋朝也出現了逼前朝皇帝禪位的情況,所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也是把劉備的漢稱為蜀漢。

而明朝的名著《三國演義》更是把蜀漢一詞推向了高潮。

所以,後人對劉備建立的政權都習慣性地使用蜀國而非漢國。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這裡是“鐵匠聊文史”,願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這有個關於歷史的小知識:史稱

史書上為避免與其他同名名詞混淆,將其中名氣較低(或時間較晚)的一個或多個名詞用加上前綴,後綴或在中間插入等方式記載下來

因為“漢”這個國號,在歷史上多個朝代、多個政權都使用過,包括什麼我們熟知的西漢、東漢那,還有一些割據政權如北漢、南漢等等。

劉備建立的漢國,因為主要是在今天的四川,

古代叫做蜀地,因此史稱劉備建立的國家前冠以“蜀”字以表示區分,當我們在講三國這段歷史時通常又將其簡稱為“蜀國”。


歷史小知


公元221年,奮鬥一生的劉備終於在60歲的時候稱帝了,國號仍為“漢”。想想劉備廝殺一生,從織蓆販履之輩最後當上九五之尊的皇帝,真是一部勵志史呀,給後世白手起家之輩樹立了楷模。

劉備是漢室後裔

劉備出道之時,家中已經破落,但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而且逢人就講,到處說,在當時也沒有人質疑他,其實漢代古人是一言九鼎,不說謊話的。滿嘴荒唐言,是明清時期古人的事情。所以現代專家們考證,其實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後還是八九不離十的。後來劉備更是被漢獻帝拉攏變成了“劉皇叔”。

劉備延續漢祚

漢獻帝被逼禪讓給曹丕後,劉備就立即稱帝,以續漢祚。漢室曾在王莽的新朝中斷過,傳說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就是殺了一條白蟒蛇。而蟒蛇化身王莽,建立新朝,傳承兩百餘年的漢朝中斷了,後來漢室後裔劉秀“光武中興”復興了漢朝,漢室又存活了兩百餘年。劉邦的漢朝都城在長安,劉秀的漢朝都城在洛陽,後世為了區分,稱為“西漢”和“東漢”。

而劉備也是作為漢室後裔復興漢朝的,但是他建立的漢,並沒有像劉秀一樣統一華夏。華夏九州之地只佔了益州和荊州,荊州還沒等到劉備稱帝就被“關羽大意失荊州”,弄丟了。實際上劉備的漢地盤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後人不稱什麼後漢,南漢,北漢了。(後漢,北漢,南漢在歷史上也有,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蜀”是後世稱謂,劉備諸葛亮他們自稱為“漢”

天下九州劉備的漢只佔益州一州之地,都城為成都,益州又稱為蜀,所以後人稱劉備的漢為“蜀漢”或者“蜀”了。看到電視劇裡面很多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場景,什麼蜀國,蜀軍旗的,對於嚴謹的歷史學來說,這是令人噴飯,純粹來搞笑的,人家自稱“漢”的好不好,怎麼會打出“蜀”的軍旗了?

稱呼“蜀漢”或者“蜀”,都是後人為了區分東漢,西漢,蜀漢罷了,在血脈上講,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中間被割斷了而已。劉備做了2年皇帝,在公元223年病逝永安宮。傳位劉禪,劉禪在位42年,被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蜀漢滅亡。

有意思的是,都說軟弱無能的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三國皇帝裡面,在位42年的劉禪反而是當皇帝最久的一位了(遍數中國皇帝史,在位42年也是非常長的一個記錄了,很多普遍在二三十年,就連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位23年而已)。這或許是歷史給大家開的玩笑吧。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斧正


蕭子北


確實是漢,一般我們管劉備建立的割據政權叫做季漢。稱為蜀國是有問題的,電視劇中打著“蜀”字的戰旗也是有問題的。

劉備稱帝,繼承漢祚,因為當時曹丕廢了漢獻帝,大漢亡了,但劉備認為大漢沒亡,所以他的國號是沿襲了西漢、東漢,大漢在他手裡繼續延續,並沒有新建一個蜀國。

但為什麼後人都稱蜀國呢?這問題主要出在陳壽身上。

陳壽撰寫《三國志》,把劉備集團的人都寫在《蜀書》裡面,稱蜀而不稱漢,並且《蜀書》裡面,還把劉焉、劉璋父子排在最前面,整的挺噁心人。

畢竟,整體上來看,《三國志》還是偏向魏晉一方,對常年交戰的季漢自然少不了抹黑,站在魏晉的視角,他們自然不承認漢室正統,他們更希望認為劉備建立的就是一個新的國家,和魏國、吳國沒有區別。另外,從勢力範圍上講,丟了荊州以後,季漢偏安蜀地,所以也習慣用蜀代指。

時間長了,人們慢慢也就習慣稱為“蜀”了。羅貫中先生在寫《三國演義》時,也是按照習慣,稱為蜀漢了。


歷史都付笑談中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時,國號確實為漢,歷史卻多稱為“蜀”,也稱為“蜀漢”、“劉蜀”、“季漢”

一、劉備稱帝為何立國號為漢?

這個問題大家都比較清楚,因為劉備是中山王劉勝後裔,劉備起兵也是打著興漢的旗號,這樣為自己立國首先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劉備不過是以“興漢室”模糊成“漢正統”的歸心之術罷了。

二、劉備的漢為什麼被稱為蜀漢?

當時天下三分,主要是劉備政權割據在蜀地,蜀地也是劉備爭奪天下的根據地,加之與漢朝大一統王朝的區分,故稱蜀或蜀漢。



小舟讀史


兩國之間隨便怎麼改人家聽你的,一國之內再怎麼改國號也不會被認可,除非統一。劉備建立漢國而被稱為蜀國是因為劉備並非漢室正統、而且劉備並沒有統一。



劉備並非漢室正統

古代皇室傳承可謂是開枝散葉,子嗣興旺。劉備自從開始發展起就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個身份無法求證,古代有沒有身份證、戶口本什麼的。如果劉備或是劉備父輩只是恰巧熟悉中山靖王的傳承,然後劉備一直假扮皇親國戚。古代通訊不發達,不能同步信息,由一個郡搬到另一個郡自稱是皇家血脈有誰會知道、瞭解。

劉備自立為漢帝,在曹魏和東吳那裡就相當於一路軍閥宣佈獨立了、不聽從調配了。東漢雖然三分天下,但是這三分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多國之間的紛爭。在其他國家眼中東漢永遠是一個整體,曹操、劉備、孫權誰都代表不了東漢,而東漢包括他們三股勢力。

蜀代表地域

東漢末年分三國,但是這三國都沒有宣佈脫離祖國。三方都想一統天下,這天下還不是我們的祖國。內部再怎麼爭鬥也也是同宗同源,和那些進貢的異域異族得屬國還是大不同的。

劉備自立為漢國,被大家稱為蜀國有一定的原因是地理原因,劉備佔領的益州指的就是巴蜀之地。可以理解為世人只認可劉備是東漢末年巴蜀一代最大的軍閥或統治者,蜀國是東漢的一部分,不聽命朝廷。

總結:如果劉備統一三國,那麼他自稱漢國就會被歷史認可。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但在歷史上卻被稱為“蜀漢”或者“蜀”。如果在三國時期,尤其在劉備勢力範圍內,是一定要稱國號為“漢”,如果有誰說蜀國那就等著被殺頭吧!

至於“蜀漢”和“蜀”其實是後人的說法,之所以把劉備建立的漢稱為蜀國,主要有兩個原因:1.劉備勢力所在地為益州,是古“蜀國”的所在地,即今天的四川,現在四川的簡稱依然是“蜀”,李白也曾寫詩《蜀道難》。如果劉備勢力範圍在荊州可能就是“楚”,在山西則可能是晉。劉備畢竟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只能算是地方割據勢力,自然也就以其所在的勢力範圍命名。

2.歷史上正統的漢朝從曹丕篡位便已宣告滅亡,漢朝有西漢和東漢的說法,西漢和東漢在史書上還有前漢和後漢一說,既然已經有後漢了,況且劉備建立的勢力終其國祚也沒有實現天下一統,也就是說沒有實現漢朝的延續,故而稱其為“蜀國”,事實上“蜀漢”也是非常貼合的叫法!

有人可能說了,五代十國還有個後漢以及南漢,劉備建立的漢為什麼不能這麼叫呢?首先三國故事在前且知名度更高,在五代之前便有了三分魏蜀吳的說法;其次不管後漢還是南漢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五代十國”,而劉備所建立的“漢”,其特殊且被大家認可的也只有“蜀漢”或者“蜀國”。劉備最終雖然沒有實現天下一統,但蜀國就像一個標籤,永遠烙印在人們心裡,相較於先秦時期的古蜀國,劉備的屬國事實上知名度更高,也更為大眾所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