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症狀是什麼?

鄭曉偉602


我們知道心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一,癌症排名第二,那您知道什麼病排名第三嗎?



沒錯,就是帕金森!


目前我國有200多萬帕金森患者,隨著社會老齡化的來臨,將以每年10萬的速遞增加。

什麼是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年齡老化最常見原因之一,隨年齡增長髮病率增高,高發年齡為61~70歲。

帕金森會有哪些表現呢?

50~60開始症狀不明顯,最初常以少動、遲鈍或姿勢改變為主要症狀。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出現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或運動緩慢。就是四肢活動感覺僵硬,行動遲緩,運動緩慢

震顫: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震顫,就是老百姓說的發抖,不知自主的抖動,這個表現佔帕金森80%。大多由一側上肢的遠端手指開始,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


肌肉強直:由於肌張力增高及不平衡常表現姿勢的異常:呈頭部前傾,軀於前彎上肢前臂內收,肘關節屈曲,腕關節直,掌指關節屈曲的特殊姿勢。

運動遲緩:各種動作緩慢,如繫鞋帶穿衣、剃鬚刷牙等動作緩慢或困難。面部表情少,甚至消失,稱為“面具臉”。

走路啟動和停止都有困難:

就好像汽車的油門和剎車都出現了問題,起步困難克服慣性的能力下降,停止運動困難,改變運動姿勢困難一旦邁開腳步的小步伐,雙足擦地而行,稱“小步態”越走越快,缺乏伴隨的雙臂擺動,軀幹前衝,不能立即停止稱“慌張步態”。

治療目的是使患者儘快地恢復功能,延緩病程進展,減輕症狀,即對症治療,目採前採用藥物治療,但治療效果一般,目前不能根治。

關愛自己從現在開始,開心每一天,快樂每一天比什麼都重要,關愛老人從現在開始,這個號稱第三號殺手的疾病目前沒有明確的原因,也沒有好的治療辦法,所以,我們只有在沒生病的時候開開心心,如果不幸我們的家人得了帕金森,那麼一定要多一份愛,多一份心。

【有任何心血管、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可私信我,我會盡快回復您。】


心血管王醫生


顫證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輕者表現為頭搖動或手足微顫,重者可見頭部振搖,肢體顫動不止,甚則肢節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稱“振掉”、“顫振”、“震顫”。

《內經》對本病已有認識。《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掉”字,即含震顫之義。《素問·脈要精微論》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之論,闡述了肢體搖動與肝、腎有關,為後世對顫證的認識奠定了基礎。明代樓英《醫學綱目·顫振》說:“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此證多由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夾溼痰者,治各不同也。”肯定了《內經》肝風內動的觀點,擴充了病因病機內容。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亦云:“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皆木氣太過而兼火之化也。”孫一奎《赤水玄珠·顫振門》又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氣虛顫振,用參術湯”,“血虛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諸風門》有“顫振”之名,認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為患,並按脾胃虛弱、心氣虛熱、心虛夾痰、腎虛、實熱積滯等證候分別立方。高鼓峰《醫宗己任編·西塘感症》提出“須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若身搖不得眠者,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或加味溫膽湯”。

西醫學中的震顫麻痺、肝豆狀核變性、帕金森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凡具有顫證臨床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顫證多因年老體衰、情志不遂、勞欲過度、飲食不節,致氣血陰精虧虛,風火痰瘀互結,肝風內動,筋脈失養。

(一)病因

1.年老體衰 中年之後,脾胃漸損,肝腎虧虛;或久病體弱,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

2.情志失調 鬱怒太過,肝失疏洩,氣滯而筋脈失養;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暗耗,筋脈失養;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陰虧陽亢化風,皆可致顫。

3.飲食不節 飢飽無度,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乏源,筋脈失養;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脾失健運,聚溼生痰,痰濁痰熱壅阻經脈而動風,發為顫證。

4.勞逸過度 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使肌肉筋膜疲極損傷,虛風內動;或房勞過度,肝腎虧虛,精血暗耗;或貪逸少動,脾滯氣緩,氣血生化乏源,筋脈失於濡養而不得任持自主,發為顫證。

(二) 病機

顫證病位在筋脈,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筋脈失養。肝“主身之筋膜”,為風木之髒,肝風內動,筋脈不能任持自主,隨風而動,牽動肢體及頭頸顫抖搖動。肝腎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腎交虧,腎虛髓減,腦髓不充,下虛則高搖。若脾胃受損,痰溼內生,土不栽木,亦致風木內動。

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精虧虛,標實為風、火、痰、瘀留滯。標本密切關聯,風、火、痰、瘀可因虛而生,諸邪又可耗傷陰津氣血。風、火、痰、瘀相互聯繫,並可兼夾及轉化。風以陰虛動風為主,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火有實火、虛火之分,實火為五志過極化火,虛火為陰虛生熱化火;痰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而成,或熱邪煎熬津液所致,且多與肝風或熱邪兼夾為患;久病多瘀,瘀血常與痰濁並病,致筋脈肌肉失養而震顫。

本病早期,尚無正氣大虧的表現,積極治療後,震顫尚可減輕。反之,病情遷延,漸進加重,出現陰陽氣血衰敗,肝、脾、腎等多髒受損,以致不治。部分病人病初即可見真陰虧耗、肝脾腎受損的表現,多難根治,預後較差。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1.頭部及肢體顫抖、搖動,不能自制,甚者顫動不止,四肢強急。

2.常伴動作笨拙,活動減少,多汗流涎,語言緩慢不清,煩躁不寐,神識呆滯等症狀。

3.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一般呈隱襲起病,逐漸加重,不能自行緩解。部分病人發病與情志有關,或繼發於腦部病變。

肝功能,眼底檢查,血、尿銅的測定,甲狀腺功能檢查,顱腦CT、MRI檢查等有助於本病診斷。

(二)鑑別診斷

瘛瘲 即抽搐,多見於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抽搐多呈持續性,有時伴短陣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弛縱交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兩目上視,神昏等症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顫證重在辨虛實。肝腎陰虛、氣血不足屬虛;風、火、痰、瘀為患屬實。一般震顫較劇,肢體僵硬,煩躁不寧,胸悶體胖,遇鬱怒而發,多為實證;顫抖無力,纏綿難愈,腰膝痠軟,體瘦眩暈,遇煩勞而加重,多為虛證。病久常標本虛實夾雜,臨證需細辨其主次偏重。

(二)治則治法

初期以標實為主,治當清熱、化痰、息風;病程遷延,本虛之象逐漸突出,治療當滋補肝腎,益氣養血,調補陰陽,兼以息風通絡。由於風、火、痰、瘀多在本虛的基礎上產生,治療尤應重視補益肝腎。

(三)分證論治

1.風陽內動證

症狀:肢體顫動粗大,程度較重,不能自制,眩暈耳鳴,面赤煩躁,易激動,心情緊張時顫動加重,伴有肢體麻木,口苦而幹,語言遲緩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幹。舌質紅,苔黃,脈弦。

病機析要:肝鬱化火,肝陽上亢,風陽內動,故見眩暈,頭脹,面紅,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陽亢火旺則易怒,口乾舌燥。

治法:鎮肝息風,舒筋止顫。

代表方: 天麻鉤藤飲 合 鎮肝熄風湯 。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鎮肝息風止顫;生地黃、白芍、玄參、龜甲、天冬育陰清熱,潛陽息風;懷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補肝腎;黃芩、梔子清熱瀉火。

肝火偏盛,焦慮心煩,加龍膽草、夏枯草;痰多加竹瀝、天竺黃清熱化痰;腎陰不足,虛火上擾,眩暈耳鳴,加知母、黃柏、牡丹皮;心煩失眠,加炒棗仁、柏子仁、丹參養血安神;顫動不止,加殭蠶、全蠍增強息風活絡止顫之力。

2.痰熱風動證

症狀:頭搖不止,肢麻震顫,重則手不能持物,頭暈目眩,胸脘痞悶,口苦口黏,甚則口吐痰涎。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病機析要:脾運失職,聚溼生痰,痰熱內蘊,陽盛風動,筋脈失於約束,以致顫振;胸脘痞悶,口苦口黏皆由痰熱而生。

治法:清熱化痰,平肝息風。

代表方: 導痰湯 合 羚角鉤藤湯 。

常用藥:半夏、膽南星、竹茹、川貝母、黃芩清熱化痰;羚羊角、桑葉、鉤藤、菊花平肝息風止顫;生地黃、生白芍、甘草育陰清熱,緩急止顫;橘紅、茯苓、枳實健脾理氣。

痰溼內聚,胸悶噁心,咯吐痰涎,加白芥子;心煩易怒,加天竺黃、牡丹皮、鬱金清心疏肝;胸悶脘痞,加瓜蔞皮、厚朴、蒼朮燥溼消痞;肌膚麻木不仁,加地龍、絲瓜絡、竹瀝祛痰通絡;神識呆滯,加石菖蒲、遠志開竅醒神。

3.氣血虧虛證

症狀:頭搖肢顫,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心悸健忘,眩暈,納呆。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弱。

病機析要:氣血兩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故顫振症狀較重;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心悸健忘,眩暈皆是氣血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血,濡養筋脈。

代表方: 人參養營湯 。

常用藥:熟地黃、當歸、白芍、人參、白朮、黃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養血;肉桂助陽,鼓舞氣血生長;天麻、鉤藤、珍珠母平肝息風止顫;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

氣虛運化無力,溼聚成痰,加半夏、白芥子、膽南星;血虛心神失養,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棗仁、柏子仁;氣虛血滯,肢體顫抖,疼痛麻木,加雞血藤、丹參、桃仁、紅花。

4.髓海不足證

症狀:頭搖肢顫,持物不穩,腰膝痠軟,失眠心煩,頭暈耳鳴,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痴傻。舌質紅,舌苔薄白,或紅絳無苔,脈象細數。

病機析要:腎虛髓海不足,筋脈失養,則頭搖肢顫,持物不穩,腰膝痠軟;肝腎虧虛,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痴傻,耳鳴,善忘。

治法:填精補髓,育陰息風。

代表方:龜鹿二仙膏合 大定風珠 。

常用藥:龜甲、鱉甲、生牡蠣、鉤藤、雞子黃、阿膠育陰潛陽,平肝息風;枸杞子、鹿角、熟地黃、生地黃、白芍、麥冬補益肝腎,滋陰養血潤燥;人參、山藥、茯苓健脾益氣,化生氣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以安神,

肝風甚,肢體顫抖,眩暈較著,加天麻、全蠍,石決明;陰虛火旺,五心煩熱,躁動失眠,加黃柏、知母、牡丹皮、玄參;肢體麻木,拘急強直,加木瓜、殭蠶、地龍,重用白芍、甘草舒筋緩急。

5.陽氣虛衰證

症狀: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病機析要:久病陰虛及陽,陽氣虛衰,筋脈失於溫煦,虛風內動,則頭搖肢顫,表情呆滯,反應遲緩,頭暈耳鳴;腎虛不能作強,而見腰脊痠軟,步態拖沓,行走不穩;陽氣虛衰,則畏寒肢冷,小便清長或自遺,便溏。

治法: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代表方: 地黃飲子 。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補腎溫陽;山萸肉,熟地黃補腎填精;黨參、白朮、生薑補氣健脾,祛痰除溼;白芍,甘草緩急止顫。

大便稀溏加乾薑、肉豆蔻溫中健脾;腎陽衰微,筋脈拘急,用真武湯;心悸加遠志、柏子仁養心安神。

結語

顫證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因年老體虛、情志過極、房事不節、飲食失宜、勞逸失當或其他慢性疾病,致使肝脾腎損傷。治當益氣養血、溫陽育陰、填精補髓以治本;息風、袪痰、化瘀、清熱以治標。臨證適當配伍息風止顫之品。對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者,又當根據具體情況,或治其標,或治其本,或標本兼治。本病為難治病證,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傾向,因此,除藥物治療外,還應重視調攝。

臨證要點

1.治當權衡標本 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培補肝腎、息風通絡為基本治療大法。一般而言,虛為本,風為標。震顫較甚,風象為著者,重在平肝息風,治標為先;震顫不甚者以補虛為要,治本為主,肝腎得養,肝風自平。本病屬內傷積損所致,又常多病重疊,治療頗費時日,既要守法守方,又宜根據症情發展演變,相機變通。

2.酌情使用蟲類藥物 顫證屬“風病”範疇,臨床對各證型的治療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配合息風之法。蟲類藥能息風定顫,搜風通絡,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

名醫經驗

顏德馨 治療顫證推崇氣血學說,在古人“血虛生風”的理論上創立“血瘀生風”的觀點,遵循“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原則,主張運用活血化瘀、祛風通絡之劑治療顫證。臨床習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化裁。常用藥物如: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生蒲黃、柴胡、枳殼、桔梗、熟大黃等。若肝陽偏亢,則加龍骨、牡蠣、磁石以潛陽息風。陰虛陽亢則予鱉甲、龜甲等滋陰潛陽之品。瘀血日久可加用搜剔脈絡瘀血之水蛭、全蠍、蜈蚣、土鱉蟲等。

病案分析

範某,男,19歲。初診(1996-05-24):1年來,患者經常兩手不自主抖動,並有身體晃動,經西醫診斷為“肝豆狀核變性”。症狀在緊張後加重,經常頭昏,後腦時痛,欲飲不清,步履困難,飲食、咀嚼不利,情緒易於激動,口稍幹,手心熱,苔薄黃,質偏紅,唇紅,脈細數。肝腎陰虛,內風暗動。處方:大生地,麥冬,赤芍,白芍,川石斛,白薇,炙甘草,丹皮,廣地龍,炙全蟲,炙殭蠶,炙鱉甲(先煎),牡蠣(先煎),炙龜板(先煎),阿膠(烊化),7劑。另:羚羊角粉,日服2次(必要時)。

二診(1996年5月30號):投滋液息風,育陰潛陽劑後,手足抖動較前減輕,口乾不著,手心發熱,語言欠爽,苔薄質黯,唇紅,脈細弦滑。繼守原法。上方加炙水蛭30劑。

三診(1996年8月12號):上方服用1個月,手抖晃動已不明顯,但蹲後起立比較困難,頭暈,構音困難,手心灼熱,苔薄中黃膩,質紅,脈細弦。腎虛肝旺,內風暗動,仍當育陰潛陽,滋陰息風。上方加膽南星,熟棗仁,80劑。

四診(1996年11月2號):前從肝腎虧虛,內風暗動治療,病情基本穩定,抖動不著,語言轉清,口乾減輕,汗出減少,苔薄黃膩,舌尖邊紅,脈細弦滑。擬滋腎養肝,育陰潛陽,息風和絡再進。上方去丹皮、全蟲;改陳膽星,熟棗仁。

本例用滋陰息風、育陰潛陽的方法,處方是三甲復脈湯加減,效果還是不錯的。

(顧勤.跟周仲瑛抄方.北京:中醫中醫藥出版社,2008)

古籍摘要

《素間·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骨將憊矣。”

《醫宗己任編·戰振慄》:“大抵氣血俱虛,不能養榮筋骨,故為之振搖不能主持也。”“須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若身搖不得眠者,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或加味溫膽湯。”

《醫碥·顫振》:“顫,搖也,振,戰動也,亦風火搖撼之象……風木盛則脾土虛,脾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風淫末疾。風火盛而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溼亦停聚,當兼去痰……風火交盛者,摧肝丸。氣虛者,參術湯。心血虛,補心丸。夾痰者,導痰湯加竹瀝。老人戰振,定振丸。”

預防調護

預防顫證應注意生活調攝,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鬱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戒菸限酒。避免中毒、中風、顱腦損傷對預防顫證發生有重要意義。

顫證患者應注意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加強肢體功能鍛鍊,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晚期臥床者要預防褥瘡的發生

遠方的鐵包金,是本人的微信呢稱,本人是古治榮,廣東省梅州客家人,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紮實,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三十餘年,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中醫各科疑難病:(一)溼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免疫功能紊亂等;(二)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三)咳嗽、哮喘、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四)月經不調等屬於激素分泌紊亂的婦科疾病,不孕不育等;(五)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後遺症、腫瘤等複雜慢性病;(六)經現代醫學檢查發現無器質性異常如頭暈目眩疲勞乏力口臭便秘情緒煩躁等亞健康狀態。總結:中醫自古有十三科之說,內、外、婦、兒、口齒、喉、眼、耳、針灸、祝由等,幾乎幾病不包,而且對現代醫學診斷、治療效果不明顯的疑難病的經驗十分豐富。搞中醫的人如果不熱愛中醫,不相信中醫,自已看不起自已,自我放棄把中醫當成西醫的附屬品,久而久之,病人也會對中醫喪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醫什麼病都要看,不能輕易放棄每一個病人。老子云:志不堅,智不達。中醫人只有獻身中醫的決心,熱愛中醫的真心才能真正做好中醫



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姿勢平衡障礙為主要特徵。平均年齡約55歲,男性較多。隱匿起病,緩慢發展。

一、運動症狀 常始於一側上肢,逐漸累及同側下肢,再波及對側上肢及下肢,呈“N”型進展。

a.靜止性震顫: 常為首發症狀,多始於一側上肢遠端,靜止位時明顯,隨意運動時減輕或者停止,緊張或激動時加劇,入睡後消失。典型表現是拇指和示指呈“搓丸樣”動作。

b.肌強直: 被動運動關節阻力增高,呈一致性,類似彎曲軟鉛管的感覺,故稱“鉛管樣強直”;在有靜止性震顫的患者中可感到均勻的阻力中出現斷續停頓,如同轉動的齒輪。

c.運動遲緩: 隨意運動減少,運動緩慢,笨拙。

d.姿勢步態障礙: 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現為走路患側上肢擺臂幅度減小,下肢拖曳。隨著病情進展,步伐逐漸變小變慢。尤其是啟動和轉彎時步態障礙特為明顯。

二、非運動症狀 可以早於或者伴隨運動症狀而發生。

a.感覺障礙: 如嗅覺減退、睡眠障礙等。

b.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如便秘、排尿障礙、性功能減退等。

c.精神和認知障礙: 近半數患者患有抑鬱,並常有焦慮。少數人還可出現幻覺。


練磊醫生


一、植物神經功能障礙:這是一個非常明顯帕金森病的嚴重後果。帕金森患者出現這一常見症狀的原因是迷走神經背核損害所造成的。患者常出現頑固性便秘,這是由於腸蠕動的運動徐緩所致,鋇餐檢查可見大腸無張力甚至形成巨結腸。

二、情緒與智力改變:這也是帕金森病的嚴重後果,有些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精神方面的症狀,表現為抑鬱和(或)痴呆的症狀。部分病人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反應遲鈍,自制力差,無自信心,悲觀厭世。有的則表現情緒焦慮、多疑猜忌、固執、恐懼、惱怒等。


101沁沁聆


主要是手發抖


用戶63672430664


活動困難 靜止性震顫 可以中醫治療緩解


痙攣性斜頸新


臨床症狀很多


中醫奇效良方


主要的症狀是帕金森特有的震顫和僵直,大多數會有手抖的情況,到了晚期帕金森除了會震顫和僵直,面部表情也隨之減少,說話不清晰,流口水等。


老中醫傳人


靜止時手抖,行動遲緩,難以維持身體平衡


窮哭惹


患者好,情緒與智力改變帕金森病病人還可以出現精神方面的症狀,表現為抑鬱和(或)痴呆的症狀。部分病人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反應遲鈍,自制力差,無自信心,悲觀厭世;有的則表現情緒焦慮、多疑猜忌、固執、恐懼、惱怒、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頸部、面部的肌肉發硬,肢體活動時有費力、沉重和無力感,可出現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動作減少,造成“面具臉”,身體向前彎曲,走路、轉頸和轉身動作特別緩慢、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