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症状是什么?

郑晓伟602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一,癌症排名第二,那您知道什么病排名第三吗?



没错,就是帕金森!


目前我国有200多万帕金森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将以每年10万的速递增加。

什么是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年龄老化最常见原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高发年龄为61~70岁。

帕金森会有哪些表现呢?

50~60开始症状不明显,最初常以少动、迟钝或姿势改变为主要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或运动缓慢。就是四肢活动感觉僵硬,行动迟缓,运动缓慢

震颤: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震颤,就是老百姓说的发抖,不知自主的抖动,这个表现占帕金森80%。大多由一侧上肢的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


肌肉强直:由于肌张力增高及不平衡常表现姿势的异常:呈头部前倾,躯于前弯上肢前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直,掌指关节屈曲的特殊姿势。

运动迟缓:各种动作缓慢,如系鞋带穿衣、剃须刷牙等动作缓慢或困难。面部表情少,甚至消失,称为“面具脸”。

走路启动和停止都有困难:

就好像汽车的油门和刹车都出现了问题,起步困难克服惯性的能力下降,停止运动困难,改变运动姿势困难一旦迈开脚步的小步伐,双足擦地而行,称“小步态”越走越快,缺乏伴随的双臂摆动,躯干前冲,不能立即停止称“慌张步态”。

治疗目的是使患者尽快地恢复功能,延缓病程进展,减轻症状,即对症治疗,目采前采用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一般,目前不能根治。

关爱自己从现在开始,开心每一天,快乐每一天比什么都重要,关爱老人从现在开始,这个号称第三号杀手的疾病目前没有明确的原因,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所以,我们只有在没生病的时候开开心心,如果不幸我们的家人得了帕金森,那么一定要多一份爱,多一份心。

【有任何心血管、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可私信我,我会尽快回复您。】


心血管王医生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阐述了肢体摇动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亦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风门》有“颤振”之名,认为本病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按脾胃虚弱、心气虚热、心虚夹痰、肾虚、实热积滞等证候分别立方。高鼓峰《医宗己任编·西塘感症》提出“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西医学中的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颤证多因年老体衰、情志不遂、劳欲过度、饮食不节,致气血阴精亏虚,风火痰瘀互结,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一)病因

1.年老体衰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失调 郁怒太过,肝失疏泄,气滞而筋脉失养;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暗耗,筋脉失养;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阴亏阳亢化风,皆可致颤。

3.饮食不节 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筋脉失养;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痰热壅阻经脉而动风,发为颤证。

4.劳逸过度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疲极损伤,虚风内动;或房劳过度,肝肾亏虚,精血暗耗;或贪逸少动,脾滞气缓,气血生化乏源,筋脉失于濡养而不得任持自主,发为颤证。

(二) 病机

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致风木内动。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精亏虚,标实为风、火、痰、瘀留滞。标本密切关联,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可耗伤阴津气血。风、火、痰、瘀相互联系,并可兼夹及转化。风以阴虚动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且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致筋脉肌肉失养而震颤。

本病早期,尚无正气大亏的表现,积极治疗后,震颤尚可减轻。反之,病情迁延,渐进加重,出现阴阳气血衰败,肝、脾、肾等多脏受损,以致不治。部分病人病初即可见真阴亏耗、肝脾肾受损的表现,多难根治,预后较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肝功能,眼底检查,血、尿铜的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颅脑CT、MRI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瘛疭 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颤证重在辨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属虚;风、火、痰、瘀为患属实。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多为虚证。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细辨其主次偏重。

(二)治则治法

初期以标实为主,治当清热、化痰、息风;病程迁延,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兼以息风通络。由于风、火、痰、瘀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产生,治疗尤应重视补益肝肾。

(三)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症状: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病机析要:肝郁化火,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故见眩晕,头胀,面红,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阳亢火旺则易怒,口干舌燥。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 合 镇肝熄风汤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息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甲、天冬育阴清热,潜阳息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子清热泻火。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加竹沥、天竺黄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症状: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析要:脾运失职,聚湿生痰,痰热内蕴,阳盛风动,筋脉失于约束,以致颤振;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皆由痰热而生。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 导痰汤 合 羚角钩藤汤 。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息风止颤;生地黄、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痰湿内聚,胸闷恶心,咯吐痰涎,加白芥子;心烦易怒,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清心疏肝;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燥湿消痞;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祛痰通络;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病机析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颤振症状较重;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皆是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 人参养营汤 。

常用药:熟地黄、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息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

症状: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病机析要:肾虚髓海不足,筋脉失养,则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肝肾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痴傻,耳鸣,善忘。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 大定风珠 。

常用药:龟甲、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息风;枸杞子、鹿角、熟地黄、生地黄、白芍、麦冬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五心烦热,躁动失眠,加黄柏、知母、牡丹皮、玄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症状: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析要:久病阴虚及阳,阳气虚衰,筋脉失于温煦,虚风内动,则头摇肢颤,表情呆滞,反应迟缓,头晕耳鸣;肾虚不能作强,而见腰脊酸软,步态拖沓,行走不稳;阳气虚衰,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自遗,便溏。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 地黄饮子 。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大便稀溏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肾阳衰微,筋脉拘急,用真武汤;心悸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结语

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房事不节、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或其他慢性疾病,致使肝脾肾损伤。治当益气养血、温阳育阴、填精补髓以治本;息风、袪痰、化瘀、清热以治标。临证适当配伍息风止颤之品。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或治其标,或治其本,或标本兼治。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调摄。

临证要点

1.治当权衡标本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培补肝肾、息风通络为基本治疗大法。一般而言,虚为本,风为标。震颤较甚,风象为著者,重在平肝息风,治标为先;震颤不甚者以补虚为要,治本为主,肝肾得养,肝风自平。本病属内伤积损所致,又常多病重叠,治疗颇费时日,既要守法守方,又宜根据症情发展演变,相机变通。

2.酌情使用虫类药物 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虫类药能息风定颤,搜风通络,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名医经验

颜德馨 治疗颤证推崇气血学说,在古人“血虚生风”的理论上创立“血瘀生风”的观点,遵循“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原则,主张运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剂治疗颤证。临床习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化裁。常用药物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生蒲黄、柴胡、枳壳、桔梗、熟大黄等。若肝阳偏亢,则加龙骨、牡蛎、磁石以潜阳息风。阴虚阳亢则予鳖甲、龟甲等滋阴潜阳之品。瘀血日久可加用搜剔脉络瘀血之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等。

病案分析

范某,男,19岁。初诊(1996-05-24):1年来,患者经常两手不自主抖动,并有身体晃动,经西医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在紧张后加重,经常头昏,后脑时痛,欲饮不清,步履困难,饮食、咀嚼不利,情绪易于激动,口稍干,手心热,苔薄黄,质偏红,唇红,脉细数。肝肾阴虚,内风暗动。处方:大生地,麦冬,赤芍,白芍,川石斛,白薇,炙甘草,丹皮,广地龙,炙全虫,炙僵蚕,炙鳖甲(先煎),牡蛎(先煎),炙龟板(先煎),阿胶(烊化),7剂。另:羚羊角粉,日服2次(必要时)。

二诊(1996年5月30号):投滋液息风,育阴潜阳剂后,手足抖动较前减轻,口干不著,手心发热,语言欠爽,苔薄质黯,唇红,脉细弦滑。继守原法。上方加炙水蛭30剂。

三诊(1996年8月12号):上方服用1个月,手抖晃动已不明显,但蹲后起立比较困难,头晕,构音困难,手心灼热,苔薄中黄腻,质红,脉细弦。肾虚肝旺,内风暗动,仍当育阴潜阳,滋阴息风。上方加胆南星,熟枣仁,80剂。

四诊(1996年11月2号):前从肝肾亏虚,内风暗动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抖动不著,语言转清,口干减轻,汗出减少,苔薄黄腻,舌尖边红,脉细弦滑。拟滋肾养肝,育阴潜阳,息风和络再进。上方去丹皮、全虫;改陈胆星,熟枣仁。

本例用滋阴息风、育阴潜阳的方法,处方是三甲复脉汤加减,效果还是不错的。

(顾勤.跟周仲瑛抄方.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08)

古籍摘要

《素间·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骨将惫矣。”

《医宗己任编·战振栗》:“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荣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医碥·颤振》:“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亦停聚,当兼去痰……风火交盛者,摧肝丸。气虚者,参术汤。心血虚,补心丸。夹痰者,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定振丸。”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戒烟限酒。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晚期卧床者要预防褥疮的发生

远方的铁包金,是本人的微信呢称,本人是古治荣,广东省梅州客家人,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中医各科疑难病:(一)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免疫功能紊乱等;(二)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四)月经不调等属于激素分泌紊乱的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等;(五)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复杂慢性病;(六)经现代医学检查发现无器质性异常如头晕目眩疲劳乏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等亚健康状态。总结:中医自古有十三科之说,内、外、妇、儿、口齿、喉、眼、耳、针灸、祝由等,几乎几病不包,而且对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疑难病的经验十分丰富。搞中医的人如果不热愛中医,不相信中医,自已看不起自已,自我放弃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久而久之,病人也会对中医丧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老子云:志不坚,智不达。中医人只有献身中医的决心,热爱中医的真心才能真正做好中医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平均年龄约55岁,男性较多。隐匿起病,缓慢发展。

一、运动症状 常始于一侧上肢,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再波及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型进展。

a.静止性震颤: 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位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者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和示指呈“搓丸样”动作。

b.肌强直: 被动运动关节阻力增高,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在有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的齿轮。

c.运动迟缓: 随意运动减少,运动缓慢,笨拙。

d.姿势步态障碍: 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走路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下肢拖曳。随着病情进展,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尤其是启动和转弯时步态障碍特为明显。

二、非运动症状 可以早于或者伴随运动症状而发生。

a.感觉障碍: 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

b.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减退等。

c.精神和认知障碍: 近半数患者患有抑郁,并常有焦虑。少数人还可出现幻觉。


练磊医生


一、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帕金森病的严重后果。帕金森患者出现这一常见症状的原因是迷走神经背核损害所造成的。患者常出现顽固性便秘,这是由于肠蠕动的运动徐缓所致,钡餐检查可见大肠无张力甚至形成巨结肠。

二、情绪与智力改变:这也是帕金森病的严重后果,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表现为抑郁和(或)痴呆的症状。部分病人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自制力差,无自信心,悲观厌世。有的则表现情绪焦虑、多疑猜忌、固执、恐惧、恼怒等。


101沁沁聆


主要是手发抖


用户63672430664


活动困难 静止性震颤 可以中医治疗缓解


痉挛性斜颈新


临床症状很多


中医奇效良方


主要的症状是帕金森特有的震颤和僵直,大多数会有手抖的情况,到了晚期帕金森除了会震颤和僵直,面部表情也随之减少,说话不清晰,流口水等。


老中医传人


静止时手抖,行动迟缓,难以维持身体平衡


穷哭惹


患者好,情绪与智力改变帕金森病病人还可以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表现为抑郁和(或)痴呆的症状。部分病人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自制力差,无自信心,悲观厌世;有的则表现情绪焦虑、多疑猜忌、固执、恐惧、恼怒、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