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到這個地步有老師建議臨魏碑或隸書,怎麼樣?

用戶3367915413545


就目前來看還算不錯👍,但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老師讓你臨魏碑或隸書,應該意在讓你增加筆力,不妨寫一寫。學習書法是一種漫長且艱苦的過程,因為當今時代很難得到“明師”的指點,要想學好書法就非得下番功夫不行。學書要注意的東西很多:

1、當代書法與古代書法用途的區別。古代書法主要是取仕,參加科舉,其次是文人娛樂,書法的實用性強。當代用手用毛筆或筆書寫的減少(由於電腦、打印機的代替)導致書法實用性的降低。主要是用於修身養性,個人娛樂或一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之用。這就造成了古今書法明顯的區別。由於不實用,所以目今書法標準就不嚴格,以至於大師橫行,數量已經遠超古代著名書家之和。

2、筆墨紙硯等問題。現在有現成的墨汁,硯用得就比較少,墨汁有的濃一點需要兌水。主要是筆和紙的問題,古人寫字也分實用和娛樂,實用如科舉、寫信、寫文章等,一般都用硬毫,而且用的筆比較小(因為字不大的原因)。娛樂的寫一些就不用拘束了,自己喜歡就好。紙有很多種,主要說紙性的問題。紙的紙性大概分為生紙、熟紙、半生熟的紙。古人用後兩種較多,生紙太洇,書畫不宜。所以用同樣的筆紙我們都寫不出古人那種效果,更何況用不同的紙筆呢?

3、字體大小。現在我們買到的字帖都基本上是放大了的。大小字用筆方法不同,很多人是用小字筆法寫大字(題主就有很多地方出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人們雖然費盡心思和體力,最終卻收效甚微。建議先臨原大,後再放大或縮小。

4、結構與筆法。松雪說“筆法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變”這是很有道理的。結構只要每日堅持摹帖幾個月,至多一年就可以解決(注意是摹不是臨)。筆法就難了,從入行收都有講究,這就需要學書的人平時細心觀察和認真實踐了。

5、讀帖。讀帖極其重要,讀帖可以快速地掌握字帖中字形結構和筆法的特點。

今人寫字大多都有遲鈍這一個缺點,跟古人的日書萬言相差太遠。再說行筆慢,筆畫就缺勢,一個字的勢很重要,就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寫字別太過於苛求結構筆畫的完美,有的只追求結構筆畫,最後字看起來毫無神采,也是徒勞無益。就好比一個人長得再標緻,可是一副無精打采,死氣沉沉的樣子一樣,也是不招人喜歡的。

學書法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寫其它書體?這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楷書一定要寫很好嗎?不一定,但楷書一定要經常練,這樣有利於增強筆力和結構的規模。祝你學書愉快。


柚子皮哥


碑書,刀削斧劈見其力,粗樸厚重見其勢,對書法作品張力與神質的培塑十分重要。不學碑書,可以得其靈巧,但終覺小氣。我認為書法後來的拙樸厚重,靈感就是源自魏碑。題主所附的楷書臨作,雖初具形態,只算無神質的空囊,筆畫結構的技巧當然還可以再加強,但神質力感的匱乏已亟待豐滿。

許多名家倡導學古人習古法,學習的對象並非僅僅只是二王、顏柳歐趙、米蔡蘇黃的帖,還有就是要廣泛汲取各體式之間的技法精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篆隸對於點畫結構的空間佈局具有特殊“療效”,而魏碑則可以“專治”線條無力、結體無神的頑疾,這些方法都是很管用的,書法修行本就是不斷突破不斷揚棄的過程。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書法寫到這種程度,應該說書寫者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但從書寫的作品而言,現階段還是處在初學者的層次和水平,因此對歐書的把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歐書的最大特點是“筆力剛勁,纖穠得中,腴潤有致,點畫工妙,意態精密,法度森嚴”。但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作品還缺乏靈動之氣,看起來比較呆板,主要是行氣不太貫通,結字缺少變化,更沒有體現歐字險勁的特點。當然,這些是需要學書者在長時期的臨帖讀帖和書法創作中去逐步體會和把握的。

老師的建議有其道理。但我覺得當前主要的問題儘管有筆力沉實不夠的問題,但更突出的還是靈動不夠和氣息不暢的問題,這是主要矛盾。因此,建議選擇些行書臨寫一段時間,再去臨歐書,這樣反覆循環臨習之後,會很自然地把行書靈動貫通的氣息融入到作品之中,並收到好的效果。不妨試試。



勤耕


所以,你的老師的建議是對的,今天我

首先談談臨摹字帖為什麼會出現“刻板”的問題

臨摹字帖的刻板是什麼?表面上看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實際上一覽無餘味同嚼蠟。


筆畫看起來寫的都挺對的,實際上根本不得歐陽詢筆法要領。

刻板就是對筆法的簡單化和抽象化,完全脫離字帖的精神實質,徒有一幅外表。

我們就以臨摹撇畫為主筆幾個字來說吧。撇畫是歐陽詢字帖和所有字帖比較難寫的一個主要筆畫。


這個筆畫的難點有兩點:第一,起筆非常難寫好。我們看歐陽詢《九成宮》中的這個“夫”字,撇畫的要點如下:

1.起筆就在方圓之間需要注意。

2.行筆是“外圓內方”的筆法

3.行筆的上半部分比較垂直

4.行筆從下半部分開始由垂直向彎度調整

5.收筆在“彈跳點”按筆出鋒

第二,撇畫尤其要注意從垂直向彎度的拐點,一定要選擇恰當。不同的字,撇畫的彎度選點是不一樣的。初學書法要善於分析比較。

我們再看看歐陽詢《九成宮》中“大”字的撇畫,與“夫”字的撇畫是基本一致的。


你寫的這一頁字帶撇畫的字比較多,沒有一個是對的。最嚴重的是,每一個撇畫的起筆都是一模一樣的,這是完全沒有細心觀察字帖。

上面我們舉例的“泰”、“夫”、“大”三個字的撇畫,你可以仔細分析一下,起筆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大師的,書法的細微精深之處,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特點。

如果一個書法家的筆畫起筆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麼,這個書法家肯定無法青史留名的。

臨摹,對字帖的觀察非常重要。雖然筆畫的筆法結構是由起筆、行筆、收筆組成的。但是,不是每一個相同的筆畫起筆、行筆、收筆也是相同的。

例如,上面舉例的“夫”和“大”這兩個字的撇畫,起筆、行筆、收筆都不太一樣,只是用筆方法是一樣的。

所以,寫字不能自己“套路”化,自己套路了,字就會寫死板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吃透字帖的原因。

例如,“夫”和“大”這兩個字的撇畫寫法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具體的筆勢又不一樣,因此,氣勢也就不一樣了。


大字的撇畫豎勢較為垂直,夫字的豎勢較為彎曲,大字的彎度較小有力,夫字的彎度較大舒展,這些特點都在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中有清楚地體現。

我們學習書法,就應該找到變化的位置在什麼地方。臨摹的時候就會寫出好的筆法了。

其次我談談你的老師建議臨摹魏碑和隸書的問題

你的老師說的也沒錯,因為歐陽詢的書法與隸書魏碑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歐陽詢大師也是非常善於隸書的書法家,例如,唐太宗給昭陵六駿的題贊,就是歐陽詢用隸書寫的,然後刻在昭陵六駿墓碑上的。這是唐代很少的隸書書法。


那麼,從現在開始學習隸書或者魏碑能不能改變你臨摹字帖刻板的問題?

我的回答與你的老師相反:不能!

這是我們基於一個書法定理得出的結論。學習書法有一個不可逾越的定理,這就是,此帖不熟透,無帖可熟透。

意思就是,這一個字帖的缺陷不解決,換一個字帖學習,老毛病還是改不掉的。


  • 民國姚孟起臨摹的《九成宮》

你的問題就是臨摹字帖刻板,那麼,你換字帖臨摹隸書還是魏碑,照樣也是刻板的,因為所有的字帖裡的筆畫,沒有完全一樣的寫法。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不妨試試魏碑或者隸書也是可以的,多寫不是錯。而且學習書法,沒有不走彎路的人。

在換帖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真正找到自己喜歡的字帖,學習的方法,還是要把筆畫分析放在首位的。

但是,根本的問題如果仍然遺留在《九成宮》中。那就換帖也沒有用。現在應該把對筆畫的分析放在第一位。讓每一個筆畫都對,或者,你起碼也要學會檢查筆畫如何寫對的方法。

你的字也並非一無是處,我看了你的臨摹,每一個字的重心都很穩,這是你的特點,希望繼續保持優點,克服缺點,我想,你的進步還會有提高的空間。


千千千里馬


我也寫寫




管戈


練到你這個地步,點畫結體也夠到位,字也夠漂亮的了。

為什麼還有老師建議你臨魏碑或隸書呢?

我不揣冒昧,來揣測一下。

練字的目的,不是點畫結體行氣章法和墨法,這一切都僅是手段。

練字的目的,更不是讓不懂書法的人讚歎你的字漂亮。

為什麼這樣說?

寫字的最高境界,是表達文化和情感以及藝術個性。就像我一個書法界的朋友說的——他和賈平凹是朋友——“書法拼到底是拼文化”。

文化不是文憑。

西安碑林裡一塊半截殘磚上《阿孃墓誌》的作者,整磚都買不起一塊,顯然沒有文憑,但那殘磚上的字文化水平太高。

你老師為什麼不讓你止步也不讓你繼續臨歐字?

首先,學某人特別像是不能稱為書法藝術的。

皮毛與表象當然更不是所學字的精髓。

你的字筆法到家,字裡行間還透露著靈氣與一絲得意。

但是,真的吃透了歐字了沒有呢?

最明顯的,歐字可沒有那種得意勁。

所以你老師叫你臨魏碑。

魏碑什麼特點?

愚以為樸拙,將美藏得很深。

絕對不是像你一樣一美就巴不得別人全部看到,以致於什麼都擺在表面,沒有嚼頭。

又為什麼叫你臨隸書?

愚以為隸書是歐字的源頭。

臨隸書可以讓臨歐字臨得更厚重,有來頭。

因此我還認為臨顏字也應該同時臨篆字,才能成功。

“臨《九成宮》,十有九個不成功”,這是書法界的行話。為什麼這樣說?愚以為練歐字很容易學到皮毛,從此沾沾自喜。再一點,寫來寫去不知道歐字的來路。

“要人喜歡易,要人不喜歡難”,“書貴難”,學書法是一輩子的事,千萬不要沾沾自喜。

也許有人認為我迂腐。

可是我隨時批評一個人“寫油了”,“寫甜了”,“寫裝了”,他現在居然加入了中國書協。

當然,不是我的功勞,但我說什麼他都服氣,他寫字叫我去看,我不說缺點而說優點他就要生氣。

總之,真要追求書法,聽你老師的,不要光走平路,往藝術的深山裡去吧。


大悔憶智冰


我個人覺得;先寫的像,這是基本功,基本能力。其包括:用筆,點畫的質量,結構的準確上,氣息方面,這通常稱為"實臨"。然而現在你的“字”在筆畫,結構方面確實不錯。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我個人建議你從現在的“實臨”基礎上轉變為“意臨”;至於有的老師建議臨魏碑和隸書我覺得各有各的觀點看法,在此不過於評論。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而從"實臨"到"意臨\

藝術傳播者


我學歐楷1個月


拙筆生花


先來看看古訓是怎麼說的。

學書畫的都知道的一句古語,叫做”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出自《易經》,原文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其實這幾句古話不止《易經》上有,其它一些古典上也有,被當做學習方法論在各個領域廣泛採用。其大概是,法,就是方法,法度,任何技藝都是要循法度的。學習法度就要從這個領域最好最上等的開始,而不能從最差的開始學起。而且學上等還只能得到中等的;學中等的還只能得到下等的;學下等的不僅什麼都得不到,反而有害。

把“取法乎上”的思想應用到書畫學習上來,在這樣兩點上體現:一是,學習書畫是有一個學到老的臨摹過程的。臨摹就是臨摹別人的字畫。而臨摹必須追古溯源,臨摹越上古的人的作品越好,從中吸收的營養會越多。取法乎上的“上”在這裡也有上古的意思。而一開始不提倡臨摹今人的東西。道理很簡單,今人的法度也是在臨摹中從古人那裡得來的。二是學習書畫要從最好的老師那裡去學,不能在一般的老師那裡去學。因為一般的老師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法度,反而會有許多不合法度的毛病。跟這樣的老師,學不到真法度是肯定的,還有可能把老師的毛病都學了。而這些毛病一學到手,要改掉非常團難,還會影響真法度的學習。目前社會上好多書畫培訓班就是一些江湖書畫家開辦的,不少家長把小孩送到這些培訓班學習,按照“取法乎上”的理論是不足取的。

魏碑或隸書是比楷書更早的書法,所以你老師的建議是對的。寫魏碑可以臨《北魏鄭文公碑》、《北魏元懷墓誌》、《魏張猛龍碑》、《魏崔敬邕墓誌》;隸書可以臨《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史晨碑》等貼。

我就是臨過魏碑的,大家看怎麼樣。


木板屋


個人覺得吧,可以開始練習行書或者隸書。當然主要還是看你學習書法的目的事什麼。如果只是當成愛好。練什麼都無所謂。只要能寫。自己開心就好。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如果想走的更遠。就必須要打開自己視野。行書,選定一家深入進去。進而臨習多家。

可以米芾。二王。趙體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書法本是門路多樣。不必一家死守。

發點自己臨的米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