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虽然不允许拥有武装力量,但在美国出于自身全球利益的支持下,日本在战后却以自卫队的名义重建了军事力量。冷战时期,日本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同苏联争霸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应对苏联海军庞大的潜艇力量方面,日本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是扼制苏联海军核潜艇进入西太平洋的一个重要“前沿堡垒”。也正是由于这个任务定位的要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面作战舰艇都极为重视反潜能力(其次是防空,再次是反舰)。


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英“无敌”轻型直升机航母


随着20世纪50年代反潜直升机的出现,其机动性强、搜寻范围大、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使反潜战由平面转向了立体,一些新型驱逐舰、护卫舰都开始将反潜直升机作为标准配置。但这些水面舰艇的吨位、平台有限,不可能携带更多的直升机,因而可以携带大量直升机的直升机航母就随之诞生了,使反潜作战的强度、范围、效能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致潜艇、特别是核潜艇对水面舰艇的威胁明显降低。


以反潜为首要任务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当然也看到了这一趋势,遂开始在20世纪50代初酝酿发展自己的直升机航母。但由于发展航母对于战败国来说极为敏感,因此日本在所有公开场合均一概否认,然而在暗地里,日本却实实在在进行着。

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海王反潜直升机


20世纪50年代,日本先后从美国海军接收了60多艘水面舰艇,组建了海上警备队(海上自卫队的前身),用于海上防御作战。当然,日本并不满足这种数量、质量都极为有限的海上作战力量,日本国内一些旧海军将领提出了“新日本海军再建案”,提出新日本海军至少需要300艘各型舰艇,并且首次提出了需要4艘8000吨级护航航母(CVE)的要求。这一庞大的重整海军计划被美国断然否决,因为太平洋战争才结束数年,惨烈的战况美国人还历历在目,自然不可能允许手下败将再重新翻身。另一方面,从日本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庞大的重整海军计划也不切实际。50年代后期,随着海上警备队改名为海上自卫队((下称海自)以及海上作战任务的扩展,发展航母再次被提了出来。只不过航母的类型由护航航母变成了直升机航母,这也是根据海自新时期强调反潜作战所提出的。

1959年,海自参谋部进行了规划,同年8月完成初始设计方案,似乎距离开工只有一步之遥。根据设计方案,这种直升机航母的标准排水量为8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4000吨;舰长166米,舰宽22米,吃水6.5米;动力装置为2台蒸汽轮机,双轴双桨推进,双舵,可以提供超过60000马力的输出功率。尽管该航母因吨位的大幅增加而导致最高航速只有25节,但相对于二战期间的护航航母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满足对抗当时苏联海军各型潜艇的需求。在舰型方面,这种直升机航母采用了与常规航母类似的直通式甲板设计,舰首与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大型航母一样为非封闭式,这主要是为了减小舰体侧面的受风面积并减轻上层建筑的结构重量,增强舰体的稳定性。为了增强舰体的抗打击能力和生存力,舰体平台采用了大隔舱设计,双层壳体,并且在机舱、弹药舱两舷等重点部位使用了与二战期间战列巡洋舰类似的纵隔壁结构,舷侧被命中2枚重型反舰鱼雷时舰体也不会倾覆,生存力得到了根本保证。舰体内部绝大部分空间都被庞大的机库所占据。


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反潜机雷达


由于舰体尺寸并不大,因而内部可用的空间实际上比较有限,为了能搭载更多的直升机,舰内的机库就占据了整舰的2/3,最大宽度22米,最窄处也有14米,总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机库设计装载能力为18架HSS-2“海王”反潜直升机,但以HSS-2的尺寸来看,这个数量有些过于乐观,因为即使尾桨折叠,HSS-2的占地面积也约有90平方米,考虑到机库内需要有一定的运转空间,因此实际装载14架比较可行。机库的前部和中部侧面各安装了一部升降机,用于机库与飞行甲板之间的直升机调运。155米长的飞行甲板上设置了3个起降点,可以满足3架HSS-2反潜直升机同时起降的要求。


舰上配置了4座双联装76毫米舰炮,用于对空、对海防御。由于76毫米舰炮配备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因此其对空打击精度比二战时期的同口径舰炮大幅提高,在当时舰空导弹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这种防空火力已经相当可观。舰上的雷达、电子设备也基本上是当时日本海自驱逐舰上的类似设备,只是增加了直升机引导系统,以便更有利于数量众多的反潜直升机的训练和作战。从整个设计来看,日本海自的这个直升机航母方案比较符合当时日本的实际国情,技术和装备方面当时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就当时日本国内的建造能力来说,经过战后近十年的发展,其造舰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恢复,也不存在任何技术困难。


不过,这个直升机航母方案却得不到的美国的同意,因此在提出初步方案后,后续的详细设计工作基本上停滞下来,整个发展计划也随之被搁置。然而,日本海自对于发展直升机航母并未死心。在规划“第三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时(1967年到1971年度),建造直升航母又一次被提上日程,不过这次却出现了另一种意见,即直升机航母对于日本的国际形象有影响,时机还是不太成熟,而发展可以携带多架直升机的驱逐舰(DDH)却不会造成太大震动,建造成本也较低,而且很多技术与武器还可与当时正在建造的新一代驱逐舰通用,更有利于作战能力的形成。

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实际上,直升机驱逐舰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已有先例。例如与日本一样同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就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造了2艘排水量不到6500吨的“安德里亚·多利亚”级直升机巡洋舰(实际上按大小及吨位划为驱逐舰更为适宜),舰上可以搭载3架AB-212反潜直升机。60年代中期,意大利又建造了1艘排水量达8000多吨的“维内托”号直升机巡洋舰,携载的反潜直升机数量增加到了6架,而且建造成本只有直升机航母的1/3。在反潜能力方面,这样一艘直升机驱逐舰拥有2-3艘反潜舰艇的航空反潜能力。由此可见,发展直升机驱逐舰是那些无法拥有直升机航母的国家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于是发展直升机驱逐舰的意见最终在日本海自占了上风。

但在确定了直升机驱逐舰的发展方向后,日本海自在“第四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中又提出建造2艘8000吨级直升机航母的构想,但以“大型直升机驱逐舰”的名义列入发展计划,以规避“航母”这个十分敏感的名称。但由于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日本的国内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军事预算难以支撑这个项目,这次直升机航母计划遂再次被取消。

日自卫队有始无终的早期直升机航母计划

无敌轻型直升机航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受到英阿马岛海战的影响,日本海自又考虑发展类似英国海军“无敌”号的轻型航母的可行性。由于舰上搭载的是可用于舰队防空的“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作战能力远超此前计划的直升机航母,因此日本海自对其战术性能和作战运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直到80年代中期仍在秘密进行着前期规划,但这个设想最终又是受到经济方面原因,尤其是美国的反对而作罢。要知道,美国一直是将日本海自作为自己第七舰队的反潜护航力量对待的,如果日本海自这种轻型航母计划得以实施,无疑需拨出相当数量的水面舰艇去为航母提供保护,这就必然削弱为美国海军提供护航的力量。

因此,从自身利益以及出于控制日本海自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最激烈的阶段,美国海军也一直反对日本海自发展直升机航母。可以说,美国的反对是日本直升机航母始终无法实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