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

红星照耀神州


导语: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代明君,他爷爷朱棣通过暴力将皇位抢来以后,一直犹豫不决到底要把皇位传给谁。因为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嫡长子,但是各方面都比不上他叔叔朱高煦。

可是朱棣最后因为朱瞻基比较聪明,所以就选择了朱高炽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好圣孙的说法选择继位人,其实历史上还有不少。

所以我们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得出朱瞻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帝王。这个聪明的帝王,在26岁登基以后,开创了仁宣盛世。但是他的皇帝生涯只有10年时间,36岁的朱瞻基,因为疾病一命呜呼,留下了两个小儿子,一个朱祁镇,一个朱祁钰。那么他到底该传位给谁呢?

01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是明朝的一种传统。

  1. 朱棣不是嫡长子,所以他的皇权是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来的。可是朱允炆是以朱元璋皇长孙的身份继位的,所以相当于是遵照了嫡长子继承制。
  2. 而朱高炽虽然天赋不高,各方面能力都欠缺,但是他也是以嫡长子的身份,接替了朱棣,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天子。
  3. 朱高炽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皇位自然就落在了嫡长子朱瞻基的手里。朱瞻基同样也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

由此可见,朱瞻基在去世之前,一定也会尊重这种继承制度。因为只有嫡长子继承制才能够平息众怒,保证大明王朝的稳定繁荣。

当时朱瞻基有两个儿子,一个朱祁镇,那是朱瞻基的嫡长子,还有一个朱祁钰,是庶出。所以论资排辈上来说,只有朱祁镇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朱祁镇的年纪太小了。他登基的时候,才不过9岁而已。这么一个小孩儿,如何成为天下之主呢?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明史》

不得不佩服朱瞻基的先见之明,他在任期间,就已经着重培养了一大帮子贤臣,这些人都可以成为朱祁镇的辅政大臣。

比如说三杨、夏元吉等人,那可都是明朝响当当的贤臣。有了这帮人的辅佐,朱祁镇就算岁数小,也能够顺利接管皇位,大明也不会乱了。

02朱瞻基为何不选择弟弟们继承皇位?

其实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好笑,当然不能说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丁点道理。因为朱祁镇毕竟年纪太小,主少国疑的情况下,朱家的诸侯王又失去了原有的权力,自然有可能导致皇权旁落的危险。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遗诏国家重务白皇太后。丁酉,上尊谥,庙号宣宗,葬景陵。---《明史》

可是朱瞻基就算是冒着这样的风险,也不会选择自己的弟弟继承皇位,其实理由我们心里都非常明白。

  1. 首先朱瞻基是贤君,但是他不是一个完全无私的人。自己分明有俩儿子,为什么他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呢?到底是弟弟亲还是儿子亲,难道你心里没点数?你的家产会留给你的弟弟还是儿子呢?这好像不是什么选择题。
  2. 其次朱瞻基的弟弟太多,选哪一个其他人都不会服气。
    经历了朱棣谋反的事件以后,大明朝对诸侯王的权力都有所限制。所以朱瞻基的弟弟们虽然贵为诸侯王,压根就没有权力,所以也没有任何功劳。
  3. 再者朱瞻基的两个儿子都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出现什么过分越矩的行为,未来可期。朱瞻基是带着这份希望离开人世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而弟弟们是朱高炽的希望,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所以说朱瞻基完全没有理由,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他的儿子才是他所有的希望,这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03朱瞻基是有德之君,所以大臣们也指挥选择朱瞻基的儿子登基。

朱瞻基是一代明君,他的父亲朱高炽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这天下就落在了朱瞻基手里。所以说仁宣之治,其实基本上就是朱瞻基开创的。

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明史》

朱瞻基在做皇帝的时候,有很大一批属于自己的功臣。这些人当然是坚决拥护朱瞻基的,如果逐渐在遭遇不测,这些人也一定会支持朱瞻基的儿子,而不是侄子。

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 比如说西汉时期的霍光,深受汉武帝的恩惠,所以霍光成为辅政大臣以后,对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十分忠诚,就算是汉昭帝去世以后,霍光也只在汉武帝的后嗣当中选择继任者,以此表明自己对汉武帝的忠诚。
  • 还有就是清朝的索尼、鳌拜等人,他们是皇太极忠诚的帮手,当皇太极去世以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儿子豪格争夺皇位,索尼和鳌拜等人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是不是豪格没关系,但绝对不能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由此可见朱瞻基的这帮忠臣们,对朱瞻基的忠诚,足以使得他们去支持朱瞻基的儿子,而不是朱高炽的儿子。

所以就算是朱瞻基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或者遗诏,三杨等人也会向支持朱瞻基一样,去支持他的儿子登基。

总结:父子相传,比兄终弟及,要来的更加稳定。

为什么中原王朝的皇位,一般都是父亲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之间相传呢?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稳定因素在里面。

因为父子相传是比较稳定一种继承方式,而兄终弟及则很容易出现混乱。因为弟弟继承皇位以后,不一定把皇位再传给其他弟弟,他们会传给自己的儿子,参考赵光义。

那这么一来之前的皇帝极有可能就会不被承认,或者说在地位上大打折扣,参照嘉靖皇帝登基以后,朱佑樘、朱厚照父子的下场。

而且弟弟登基本身就没有根据可言,存在非正统的不安因素在里面。一旦发生内乱,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再说哥哥传位给弟弟,那哥哥的儿子们可就危险了,毕竟他们是弟弟皇位的威胁者。

所以说就算是为了王朝的稳定,为了儿子们的安全,朱瞻基也不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当年赵匡胤无缘无故死了以后,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不仅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也把赵匡胤的俩儿子给整死了。


江湖小晓生


明宣宗驾崩后,因为英宗朱祁镇当时才九岁,主少国疑,刚开始朝廷内外确实曾经传出过张太后要立她自己的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的消息。为了稳定朝局、制止流言,张太后立刻召集诸王公大臣到乾清宫,当着大臣的面,她指着太子朱祁镇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这时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才彻底平息。



(明英宗)

都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张太后不选择一个年龄大些来继承宣宗的帝位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

宗法和礼教舆情不同意

为了保证朝局稳定,中国自古以来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是在明朝这个制度更是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在太祖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更是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除了朱元璋,张太后的丈夫明仁宗在位时间就皇位继承问题也有过明确的指示,正如《明仁宗实录》所言:

长嫡承统,国家常。

总之一句话,明朝继承制度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祁镇作为嫡长子还没死,他的法统地位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撼动的。

跳过朱祁镇让较为年长的朱姓王爷登基,不仅在以仁孝治国的古代是对祖先的亵渎,更会在奉儒家思想为经典的文官集团中引起轩然大波,其阻力是十分巨大的。

笔者认为还有一条十分重要因素就是张太后的个人品质。

俗话说天下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既然宫中曾传出过让襄王登基的消息,这说明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

(明宣宗之母诚孝张皇后)

张太后在做太子妃时,就因为“操妇道至谨”而深受自己的公婆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欢,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张皇后才能够有所取舍。

此外英宗登基后,群臣上表让张太后摄政,但是张太后以“毋坏祖宗法”为由而拒绝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太后对于祖训的坚持在英宗登基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青悠论史


父死子继,这是明朝的祖宗家法。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身后还留有两个皇子,礼法上享有天然的继承权。

当然,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继位,确实发生了一些争执。

朱瞻基驾崩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一切都由皇太后张氏主持。当时,宫中皆有传言,说张太后有意立自己的儿子、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为皇帝。

既然传出了这样的消息,就证明当时张太后可能确实考虑过“兄终弟及”这种操作。

但经过一番思索,张太后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朱祁镇,她不能违背祖宗家法,在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强行传给皇帝的弟弟。

最后,张太后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道:“这就是新天子啊!”

大臣们一听,终于放下心来,于是高呼万岁,朱祁镇正式继承皇位,张太后也升级为太皇太后。

总的来讲,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违背朱元璋定下的宗法制度,朱元璋规定了父死子继。只有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才能从宗室挑选入继。

譬如后来的嘉靖皇帝,他就是在堂兄正德皇帝没有后嗣的情况下,才按照祖宗家法入承大统。


HuiNanHistory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怎么可能从皇室王爷里面来选一个继任者,就算是朱瞻基无嫡、无庶可以继承,也不可能选择王爷来继承皇位。更何况朱瞻基既有嫡子,又有庶子。

朱瞻基英年早逝,36岁就驾崩了,当了十年明君,他死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一个是皇后孙氏所生的嫡长子朱祁镇,一个是嫔妃所生的庶子朱祁钰。

皇帝驾崩,按照法统,其实子嗣继承皇位,这是亘古不变的宗法,特别是在明朝,朱元璋早就把规矩给定好了。《皇明祖训》上明确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及”。

有嫡子就嫡子继承皇位,没有嫡子就长子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那么就兄弟来继承皇位;如果连亲兄弟都没有,那么就按血缘关系来,离皇帝最近的血缘宗亲里面选一个兄弟来继承皇位大统,并承继皇帝这一支的香火,相当于过继。

以上的情况明朝都有发生,嫡、庶子继承就不说了,兄终弟及明朝有两例:一是崇祯皇帝继承天启帝的皇位,哥哥朱由校无子继承皇位,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还有一例就是选择异地藩王继位,过继皇权一支,明武宗朱厚照死后,不但无子,还没有兄弟,只好从他爹那辈的兄弟里面找到了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来过继给明武宗朱厚照的爹明孝宗朱祐樘,给明武宗当“弟弟”,继承皇位。

既然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制定了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那么明宣宗死后为什么要选择其他王爷来继承皇位呢,这既符合实情,更不符合礼法。

有这样的说法无非来源两个因素,一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很小,才8岁,怎么能当皇帝呢?二是朝中有人议论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有意立另外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来继承皇位。

这两种说法都很不靠谱,首先8岁的小孩当皇帝的例子自古以来都不少,皇帝的登基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朝局稳定,8个月没有断奶的娃娃都可以。明宣宗时期的朝局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最为稳定的时代,“三杨”内阁,“仁宣之治”那是载入了史册的。

张太后要立襄王朱瞻墡为帝,那就更不靠谱了,首先来说,朱瞻基有嫡子,有庶子,皇位怎么排都不可能排到襄王哪一支去,再者,明朝有严格的祖制,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铁律,张太后更不可能直接来干预皇位的继承。

那么有人会说了,“土木堡之变”时期,朱祁镇被俘虏了,他有太子朱见深,为什么还是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继位了呢?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时局了,朱见深那个时候也才几岁,而朝局的情况非常的严峻,朝中的大部分精英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锅端了,大明朝急需有一个成熟的、有思想的皇帝站出来稳定天下人心,笼络朝臣力抗外辱,总不能指望那几岁的娃娃在朝堂上面对气势汹汹的瓦剌大军吧。

明宣宗驾崩,明朝根本就没有想过从王爷中间来选一个继承皇位,当时唯一的继承人就是8岁的太子朱祁镇。


沉墨I方之城


儿子和兄弟哪个亲?[抠鼻][抠鼻][抠鼻]从周朝确立宗法制度开始。王朝继承人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宣宗虽然死的早,但是他有儿子啊!汉昭帝、成帝、宋仁宗这些没有儿子的皇帝,都是从宗室晚辈之中挑选一个作为继承人的。明武宗也是没有儿子,杨廷和一开始是让朱厚熜以孝宗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哪里知道朱厚熜老油条一个,“大礼仪”事件轰动一时。


永生196045664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有一套程序的,尤其是明王朝,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并执行得更为苛刻的王朝,几乎没有之一!除了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的明成祖朱棣和“土木堡之变”后“权宜变通”产生的景泰帝朱祁钰之外,明王朝的皇帝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包括曾经想要废长立幼的明神宗朱翊钧,最终在朝野的压力下也被迫放弃了原先的想法……

具有明王朝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明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巅峰基本没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最为苛刻的“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叫“嫡长房继承制”也不能算错。

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有嫡子存在,则立嫡长子为储;嫡长子被废或去世,则顺位立嫡次子为储。没有嫡子则立庶出之子为储,依旧是长幼有序。但是,明太祖玩了一出“不按常理出牌”,他规定了一套以“房头”为单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子优先,而明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房优先!嫡长子去世,不立嫡次子、而立嫡长孙。除非嫡长房绝嗣,否则不考虑其他“房头”,这就是明王朝明立皇太孙的原因所在。如果嫡长子之后是嫡次子或庶长子接班,那么置皇太孙于何地?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号!嫡次子或庶长子成了皇太子,这位前皇太孙到底算顺位继承人还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内乱之源了。明太祖一生都在寻求皇位的平稳传承制度,搞这么一出岂不是“自毁长城”?除此之外,明王朝还有众多的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这同样说明,明王朝实行的是苛刻的“嫡长房继承制”而不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更重要的是,明太祖通过《皇明祖训》将这一制度法制化、规范化了,后世帝王必须无条件遵循!

就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明孝宗一脉彻底绝嗣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要么给明武宗过继一个“儿子”,要么选择明孝宗在世最年长的弟弟——岐惠王朱祐棆。那么,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明世宗朱厚熜呢?就是因为明王朝特殊的“嫡长房继承制”,明宪宗无嫡子,前三房绝嗣之后,继承皇位的理应是庶出第四房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朱祐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兼继承人时任兴王朱厚熜还活着!换言之,庶出四房并没有绝嗣,自然轮不上“老五”岐惠王朱祐棆!这也是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刚刚抵达北京便坚持自己是继统而非继嗣的理据所在。缺乏根基的明世宗为何敢与张太后和内阁硬刚?就是因为明太祖留下的这个祖制,他始终占着理,占据着法理的制高点!

明宣宗驾崩后的皇位传承问题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六岁,留下两个儿子——嫡长子朱祁镇八岁、庶出次子朱祁钰七岁,都未成年!换言之,明宣宗并没有绝嗣,按照《皇明祖训》,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他的嫡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这是法理层面的依据。

但是,不同的声音还是出现了。有部分朝臣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以“主少国疑”为由,提出了由张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继承皇位!如此一来,问题就多了。首先是明宣宗两个儿子该如何安置的问题,他们才是理所当然的顺位继承人。一旦朱瞻墡成了皇帝,还能不能容得下这两个对皇位具有巨大威胁的侄儿?真的很难说。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彼时张太后所生的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还活着!即便嫡长房明宣宗一脉绝嗣了,按照《皇明祖训》也应该由朱瞻墉继承皇位而不是朱瞻墡!如果朱瞻墡成了皇帝,朱瞻墉作何感想?会不会发动又一场“靖难之役”?他可比当年的明成祖名正言顺多了!

这还仅仅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脉,庶出的儿子呢?既然朱瞻墡可以跨过嫡出的老二,庶出的儿子难道就不能跨过两个嫡子?此举一出,势必会引发许多连锁反应,后患无穷!如果选择更远支的宗室,那问题就更大了,等于是所有宗室都具备了“合法”继承皇位的资格,那明太祖那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还不像疯了似的出来争夺皇位?明王朝瞬间便会陷入祸起萧墙、内乱不止的局面……因此,只有严格按照《皇明祖训》,有明宣宗的嫡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如提问者所言,选择一位“朱姓王爷”继承皇位,只能将明王朝带入内乱不止的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明成祖的嫡长媳,张太后本人就是“靖难之役”的参与者,也是“汉(朱高煦)赵(朱高燧)围攻皇太子(朱高炽)”的亲历者!她深知立三儿子朱瞻墡可能会带来的巨大问题。为了避免内乱的发生,最终张太后一锤定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选择了嫡长孙朱祁镇!当然,张太后也是有私心的,虽然皇帝不是儿子,但依然是亲孙子,作为皇帝的祖母,她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更重要的是,儿子朱瞻墡已经成年,即位即亲政,张太后就只能“退休”了。可未成年的孙子当皇帝就完全不一样了,张太后还可以趁着孙子年幼无法亲政,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她才是最大的赢家!所以说,亲儿子张太后都不选,就更别说是其他所谓“朱姓王爷”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有水平,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子嗣不旺,但也有两个儿子在世,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

既然自己有儿子,那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旁支?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吗?

明宣宗朱瞻基确实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即越靖王朱瞻墉和襄宪王朱瞻墡,其中越靖王薨后无子国除,襄宪王一脉倒是一直在湖广襄阳府繁衍至明末。


代贞


我想问一句为何要?明朝又不是没有祖制,明宣宗朱瞻基又不是没有儿子,为什么要从外围的朱姓王爷里选一个继任者呢?


当然也理解题主为何有此一问,毕竟最近《大明风华》确实很火,但其始终只是一部影视剧,有其艺术性需求在,根据剧情大家才会有此一问。在剧中,年幼的朱祁镇不会说话不会站立,朱瞻基也动过立朱祁钰的念头,不过见到朱祁钰平庸也就算了,再到和自己的母亲张太后说要从藩王中选择合适的人过继给自己继承大统。


但,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要清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中就有明确的规定,皇位的传承“立嫡立长、父死子继而后才是兄终弟及”,而朱瞻基此时有两个儿子,朱祁镇与朱祁钰。除此之外,皇位这东西从来都是往自己家走的,没有所谓的到别人家的说法,哪怕大家都是朱家人,不行就是不行。


不过在朱瞻基驾崩的时候,因为朱祁镇只有九岁,这样的一个娃娃皇帝对政治一点都不懂。臣下们开始质疑一个娃娃皇帝能主宰大明王朝往正确的方向行驶么?毕竟大明自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年幼”的少年天子,这搞得一时间人心惶惶,他们害怕大明王朝会走向不好的方向,于是有了立襄王(明宣宗朱瞻基之弟)的呼声。

但,这也只能成为一种呼声,因为,很快的一位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维护皇位的正统。


张太皇太后站了出来,拥护了只有九岁的朱祁镇的天子之位,让襄王也让臣下们不要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在这个事关帝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她没有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而是遵照祖训稳住了局面。

或许襄王比朱祁镇更有能力管理好这个国家,只要当时自己的母亲支持自己,像素想襄王登基还是有可能的。但,张太皇太后她并没有这么做,她严守《皇明祖训》拥护正统。除此之外,在外戚问题上更是严格遵守外戚不得干政的原则这种情况在中国历代女主当政的局面下极为罕见。




如汉之吕雉、唐之武媚等比上位后之所作所为,但反观张太皇太后却是真心系国家。好了回归正题,明宣宗驾崩为何要从外围的朱姓王爷里选一个继任者呢?朱瞻基又不是没有儿子是吧。


像素说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皇朝第五位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炽之子,成祖皇帝朱棣之孙。朱瞻基在位十年,开创了仁宣之治,被史书称为一代明君。1435年1月31日朱瞻基因病驾崩,传位给年仅八岁的儿子朱祁镇,朱祁镇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8岁当皇帝,实权则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中,张太皇太后领导的摄政团主导大明政坛7年,直到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才亲政。明宣宗朱瞻为何不选择一年长的兄弟或者侄子当皇帝呢?原因在于皇族里面的嫡长子继承制,正常情况下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开始,延续千余年,经历数十个朝代,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最佳传承方式。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有效避免皇族内乱,进而保证江山稳固。

商朝时流行兄终弟及,确保王位一直在年长者手中,这种方式会导致诸弟争位。乱世之时,传位则选择立贤不立嫡,以确保王朝可以生存下去。如果皇帝无儿子,那么皇帝可以在皇族中选择一位子侄过继为自己的儿子,通常也不会将君位传给弟弟。明朝承平日久,虽然外战不断,但是内部稳定,因此朱瞻基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而不是从皇族中选择一位贤者、能者。

张太皇太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她的存在,不仅丈夫朱高炽、儿子朱瞻基顺利成为明君,就是孙子朱祁镇也得以顺利当了皇帝。仁宗皇帝朱高炽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在位期间军政大事皆由张皇后主持;宣宗皇帝朱瞻基侍母至孝,因此很多军政仍由张太后主持。朱瞻基当了十年皇帝死了,孙子朱祁镇当了皇帝,因此军政由张太皇太后主持。有张太皇太后的存在,朱姓的王爷就无法当皇帝,除非朱瞻基没有儿子。



大秦铁鹰剑士


这是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所决定的一一那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偶尔也有不同形式的个别案例,却都发生在有明一朝身上。

如:硬从侄子建文帝手中以武力夺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生荒唐无子嗣的正德皇帝死后只好由堂兄弟来继位一一也就是嘉靖皇帝;天启皇帝有儿子,临死前却把皇位传给了五弟一一即崇祯帝。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仍严格尊守祖制和老规矩。因为非正常的继位往往会造成朝廷动荡,甚至腥风血雨!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十年被称为"治平之世"。可惜三十八岁病逝,但他生前立有太子朱祁镇,还有幼子郕王朱祁钰。太子朱祁镇即位合情合理合法!为何要传位于其他朱姓王爷当皇帝?

历史上幼帝即位,造成主少国疑,被人替代的例子不少,但多生逢于动荡乱世。但朱祁镇印位正是明朝鼎盛时期,无人敢觊觎皇位。

尽管朱祁镇即位时仅九岁,但有忠心老臣的辅助,更有皇太后的呵护和教诲。随着慢慢长大,后来的一系列问题出在明正统皇帝朱祁镇自己身上。

他一生贪图享乐,重用大太监王振,视军国大事为儿戏,冒险出兵,被也先俘虏。他后来虽侥幸被放了回来,也实行了二次复僻,但自他起,成了明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