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才能收穫家庭幸福?

貧窮算什麼,我們還有父母姐妹。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

《小婦人》是美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在一戶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普通家庭裡,四姐妹在父母的引導下發現自我、從幼稚逐漸邁向成熟的成長故事。

《小婦人》: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才能收穫家庭幸福?

愛、成長與親密關係

聚焦情節: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平等、和諧的親密關係是個體成長不可或缺的豐富養料。

在《小婦人》的整個故事情節中,看不到任何拖沓或是造作的痕跡。作者用獨特的表現手法,將幾個女性的生活瑣事穿插行文,文字細膩溫和,敘事內容看似日常化,實則又寓意深遠、引人深思。在藝術創作中,露易莎帶有很明顯的女權意識。她運用大量筆墨,去觀察女性生活、剖析女性心理、突出女性自我意識在現實和理想衝突之下的覺醒和成長,使女性自身的美好品質得以彰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早年就曾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生活。小說中所描寫的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和女孩們的種種經歷,都和作者的某些成長經歷相關。在現實中,作者的父親布朗生·奧爾科特就是一個心懷抱負,卻始終壯志難酬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所以,作者筆下的馬奇先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以父親為原型衍生出來的。

《小婦人》中的女主角——喬,則是以作者自身為藍本創作出的藝術形象。對文字的無限熱愛以及渴望長大後成為作家,都是作者露易莎成長時期的真實寫照。因而,《小婦人》也被看作是一本帶有自傳色彩的家庭倫理小說。

本書的情節是簡單、樸實,充滿煙火氣的。它以二女兒喬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為主要的敘事視角,講述了在美國內戰期間(1861.4.12—1865.4.9),馬奇先生同妻子和四個女兒雖清貧但快樂的生活往事。

《小婦人》: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才能收穫家庭幸福?

小婦人

馬奇先生的四個女兒性格迥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在家庭中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女兒梅格,是一個以“愛情”為中心的人。她有著獨特細膩的情感,以及對美的嚮往和期待;二女兒喬,則是一個非常獨立,目標明確的人。她立志要成為作家,並在追夢路上努力前行、堅持不懈;三女兒貝絲,我見猶憐,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小女兒艾米,獨對“繪畫”情有獨鍾。

她們是平凡的,可不能否認的是,她們又都是獨一無二、發著光的存在。

在四姐妹歷經困惑、坎坷和歧途,逐步成熟、“發光”的過程中,馬奇太太的悉心教導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無疑,她將“母親”這一角色所必須的職能:陪伴、傾聽和價值引領詮釋得恰到好處,從而營造了平等、和諧的親密關係,為女兒們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在常年戰爭的影響下,馬奇夫婦一家生活貧困。不僅如此,原本就瘦弱不堪的馬奇太太,還要承擔起照顧四個女兒的家庭重任。可即便如此,馬奇太太依然會帶著女兒們去幫助更為困難的人。

通過馬奇太太的言傳身教,四姐妹耳濡墨染,認為優秀女性就應當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這對她們以後面臨逆境時的抉擇和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有著深遠影響。同時,這對塑造四姐妹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大女兒梅格,愛憎分明,敢於藐視上流社會的虛偽,為追求真愛寧願選擇過清貧的生活。即便在婚後過得十分拮据,她仍自強不息,堅信“貧窮並不是壞事”,樂觀地將貧窮看作是鼓勵丈夫創業的勇氣;

二女兒喬,是本部小說的核心人物。她自小就是四姐妹中的領導者。她堅強樂觀,將“寫作”作為一個保持自我獨立的方式以及獲得成長的渠道。她堅持“不向別人要一分錢,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最終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成為一名知名作家,並開辦學校。不僅如此,婚後的她依然強調獨立自主。她曾明確提出“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著賺錢養家。”這樣的“豪言壯語”。這哪怕在當今社會,也稱得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獨立宣言;

三女兒貝絲,完成了一場從“文靜乖乖女”到“勇敢女性”的自我突破和蛻變。在母親到前線照顧病重的父親期間,貝絲不僅承擔起照顧家庭的任務,還完美繼承了母親慷慨無私的優良品質。她不計回報的幫助窮人和弱者,對世間一切充滿“關愛”之心。在猩紅熱肆虐的日子裡,即使面對死亡,她也毫不畏懼。勇敢、頑強的精神,將女性的自我價值體現上升到了新高度

而小女兒艾米,她的自我成長和經歷,更像是一場關於“女性”自我完善的“自強”。艾米從小喜歡繪畫,一直渴望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家。然而,與她的學習歷程相伴的,少不了各種挫折、打擊和嘲諷。可艾米始終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藝術追求,努力鞭策和完善自己。婚後,她也沒有因婚姻的束縛而放棄自己的愛好和理想。

聚焦主題:充滿愛的互動,是親密關係得以良性發展的保障。

小說是平淡的,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驚心動魄的大場面。但是其中展現的“愛”,卻並無侷限。由親情“小愛”,到家國情懷,乃至扶貧救弱的人間大愛,涵蓋全面。

愛慕之情、朋友之情、手足之情,都圍繞著“愛”這一主題展開,層次感分明、主旨清晰。而充滿愛的互動和交流,也是馬奇一家六口相親相愛、其樂融融的前提和保障。

《小婦人》: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才能收穫家庭幸福?

愛的互動

愛的互動是相互而持久的。父母的表率作用,在親密關係的成長中顯得尤為重要。

馬奇先生是一個分外重視孩子“愛的教育”的父親,即使在戰場上,他也時常關心女兒們的成長,寄回家書鼓勵女兒們不斷完善自我,勇敢追夢。而馬奇太太也無時無刻不在給女兒們做出榜樣:她義無反顧地支持丈夫奔赴戰火紛飛的前線,不管多麼艱苦,都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

在這對父母看來,小家之愛與家國大愛是休慼與共、緊密相通的。正是這兩個交相輝映的細節描寫,讓讀者能夠從看似平淡的故事情節中領悟愛的更深層含義。而這樣的細節描寫在整部小說中不在少數。

在小說開頭,作者就講述了一個“特殊”的聖誕節。她通過對母親把家裡難得豐盛的食物送給了貧困的陌生人這一描寫,刻畫了一個心地善良、充滿溫情的母親形象。而這種仁愛和美德在貧困的處境中又顯得尤為難得,故而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馬奇夫婦通過“愛的呼叫”啟示女兒們:雖然財富的差距將人們人為劃分成了不同階級,但善良和美德卻從來不會缺席。“愛的互動”的成效,在女兒們的成長中得以顯現——

當遠在戰場的馬奇先生病重時,接到電報的馬奇太太需要立即趕到他身邊去。可是一貧如洗的馬奇一家,竟連一張火車票都買不起。這時候,二女兒喬,果斷地選擇去理髮店賣掉了自己那頭漂亮的長髮,換得了25美元。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樣的交易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原本理髮店老闆並不打算給喬這麼高的價格,但當他得知喬賣頭髮的目的時,卻又欣然同意了。原來理髮店老闆的兒子也在戰爭前線保家衛國,兩個毫無關聯的陌生人,因為有著相同的“家國大愛”,成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喬對於父親“愛的應答”是積極而果斷的。她愛父親,因此那頭漂亮的長髮壓根算不得什麼。同時,她也欣喜地發現,“愛的互動”是普遍存在於世間的。只有本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念,樂於付出和奉獻,這個世界才能多一點溫度,少一些冰冷。

聚焦思考:學會成長,是親密關係良性發展的必備條件。

除了主要人物,小說中還有一個相對比較特別的人物形象存在,那就是馬奇姑媽。

馬奇姑媽的設定相當於小說中的“反派角色”,從人物塑造上來說,馬奇姑媽並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她的存在,和讀者們生活中不得不打交道的某些親戚如出一轍:不僅勢利,還總喜歡頤指氣使,令人心生厭惡。

她強烈反對大女兒梅格同一個窮酸牧師結婚,還刻意挖苦和挑刺,弄得姐妹們心煩意亂。但也正是由於這個人物的形象刻畫,從側面烘托了四姐妹的自信和獨立,讓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加豐滿。

再加上,作者在書的前半部分運用大量筆墨對馬奇姑媽的個性進行刻畫,給人留下了一定的固定印象,最後在梅格結婚時,馬奇姑媽送上了珍貴的珍珠項鍊,方才形成了引人深思的巨大反差。這樣強烈的對比,從側面反映出馬奇姑媽個人意識的變化和成長。她在一家人愛的包圍與感化中認識到——家人之間愛的聯結是砍不斷的,親密關係終究是難以割捨的。這讓人在無形中感受到愛的偉大和神奇的魅力,也體現出了女性的包容和溫暖。

在小說的最後,作者用象徵著豐收的莊稼作為定格的畫面,暗示了美好的結局。歷經種種衝突、磨難和挫折,馬奇一家終於收穫了人生的碩果。在飽含愛和溫暖的親密關係中,曾經懵懂稚嫩的四個“小婦人”也終於長大,成為了堅強勇敢、具有獨立意識的新女性。在這個寓意豐收的季節,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得到了不同的成長,收穫了屬於自己的篤定與期許。

《小婦人》: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才能收穫家庭幸福?

成長

聚焦啟迪:想要擁有幸福的家庭,我們在經營親密關係中應該怎麼做?

馬奇一家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圍令人豔羨。通過本書,我們不難明白,“成長式親密關係”是家庭幸福的秘方。那麼我們在經營親密關係中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可供參考:

  1. 保持平等、和諧的親密關係,加強成員間的溝通。在馬奇先生家,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善於用溝通而不是爭吵來解決問題。
  2. 父母各司其職,不越位、不缺位,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想要孩子做好,父母首先要做好。正是由於馬奇太太樂善好施的性格和行動,女兒們才會主動學習和效仿。
  3. 在親密關係中,應多保持有愛的互動,並努力提升自我,努力成長。在馬奇先生家,每個人都在自我成長,並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因此,這種成長才是具有持續性的。

幸福,是需要經營的。唯有不斷完善親密關係,使之不斷成長,才能把握“幸福的脈搏”。


杜荷語,一枚可鹽可甜的少女。可背起行囊四處行,也可圍爐夜話到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