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這一片規模很大的佛教藝術地,人們稱它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發展和修築,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宗教藝術地。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正面圖


中國石窟有很多,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有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位於洛陽市龍門石窟,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最後一個就是敦煌莫高窟。他們四個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莫高窟裡的壁畫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492個,主要宣傳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蹟的佛傳故事畫以及說法圖,集中在最早開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時的壁畫人物半裸體,有著極其誇張的動作,其面容、神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有一種獨有的西域風格。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蹟,神鬼魔等幾類題材,此外還有展現當時生活,紡織、交通、戰爭、建築,婚慶等生活方向的畫作。這些畫可以為研究當時古人生活的風俗提供大量的依據,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價值連城的“瑰寶”。

莫高窟壁畫的內容和故事。

莫高窟壁畫內容豐富,佛家故事更加繁多,還出現了內容離奇,因緣曲折,悲歡離合的故事。譬如說飛天,屍毗王本生故事圖,北周·帝釋天,西方淨土。

飛天

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樂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歌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飛天壁畫想體現出歡樂平和的意境,讓人感覺處於烏托邦的世界。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飛天圖,美輪美奐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

屍毗王的這個故事,路人皆知。和中國的農夫與蛇的故事成分差不多,但是想表達的意境不同,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屍毗王為了從鷹口中救出鴿子,又不能不讓飢餓的老鷹餓死,曾發誓普渡一切眾生的屍毗王,寧願割下自己身上的鮮肉餵飽老鷹,然而苛刻的老鷹要求割下的鮮肉不得輕於鴿子,屍毗王割盡了全身的肉,卻仍然不夠,虛弱的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自己站到了秤盤上去,結果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撒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屍毗王也恢復如初。

這則故事主要還是想體現佛教普度眾生的心願,以及大仁的思想,有這強烈的說服教育意義。渲染著濃烈的宗教主義色彩。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


西方淨土變

所謂的西方淨土變。其實就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淨土變,畫面畫的中心是端坐在蓮花座上的主尊佛,左右分列著觀音、勢至菩薩、供養菩薩和力士、護法天王等神界形象;主佛的前方有伎樂天在載歌載舞。

西方淨土變畫的內容主要反映的的意思是,去往極樂世界上的人皆是金剛之身的羅漢,在哪裡人們無慾無求,無病無痛,但是像我們這些的人必須修"業",修行,但行善事,百忍為先,等到修成正果,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

西方淨土變衍生的意義的還有很多,但它還是想以佛教極樂世界作為終極目標,約束人們的行為,使的人們行善積德,消除業力、但是宗教思想太過濃烈,給人一種烏托邦世界再現的觸感。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西方極樂世界圖


北周帝釋天

帝釋天,印度佛教二十諸天,因陀羅,意譯為能天帝。本為印度教神明,司職雷電與戰鬥,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

壁畫中,他是手持金剛杵,頭戴寶冠,騎著白象,有眾多的隨從跟隨著。

帝釋天更多的是作為佛祖身邊的護法大神出現,體現著一種佛法教義不容侵犯的意境,執法必嚴,氣勢威嚴,在懷柔的佛教文化中,也彰顯出一絲絲霸氣。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帝釋天圖


創造這些壁畫的創作者

創作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一種是僧官,有官員成分,但是比例不大。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和尚也是畫師,人數較前者略多一點,但是繪畫水平有限,在有一種就是純粹的畫工,他們居無定所,他們有可能是當時的政府請來作畫的。而前面的僧官和畫僧更多的指導和監督這些畫工,所以這三者互相制約,互相成就。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畫僧,居無定所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起一個和尚,他就是樂尊和尚。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樂尊和尚


前秦時期,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囫柱杖西遊至此,見砂石漫天,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這個石窟的就是莫高窟的前身,而這個和尚就是樂尊和尚。

樂尊和尚作為莫高窟的鼻祖,起了“開創先河”的作用,此後許多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為了祈求前路的順利、生意的發達,紛紛在這兒許願開鑿石窟,慢慢的許多畫師就來到這裡開始創作,至此,莫高窟的壁畫創作達到了頂峰。

世界其它著名的壁畫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寬420釐米,長910釐米 ,畫中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十二門徒分坐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莊嚴肅穆。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這種形勢的表現把每個人的內心獨白體現的凌厲精緻。

這幅壁畫也是以宗教為題材,也有這濃烈的宗教氣息。作為反映基督教教義的普世意義。

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桑西於1510~1511年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現收藏於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雅典學院



其內容主要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之逸事。整個畫面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築拱門為背景,描畫了共11群組的57個學者名人。畫面的中心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指著天,亞里士多德指著地,他們邊走邊談,這裡面的人全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精英分子,中流砥柱。

壁畫裡的畫反映出歐洲文藝復興這個時期達到了高峰,開闢了文藝創作的春天,這是個現象級別的體現。為後世研究文藝復興時期作為最好的佐證。

莫高窟壁畫背後的歷史意義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曆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見證了佛教在此時期的發展。

解讀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故事

遠眺莫高窟


莫高窟壁畫記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它是佛教教義的宣傳者,它地處於古絲綢的門戶上,東西方佛教文化在這裡交融,生根發芽。

莫高窟壁畫作為美術藝術至今影響著中國美術,畫功和顏料技術至今還被現代中國美術沿用,它比西方壁畫技術整整早了幾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