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Dreamer的小幸福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孔子曰:陰陽合德;又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注:“鬼神之為德”,是指陰陽的行為原則之為德。

孔子說:陰陽之合的行為原則稱之為“德”;而“道之德行之善之理性”的行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內外的行為之中。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天命”,是指天道的生命機制,也就是宇宙萬物的生命機制,而且揭示了“天命”之中存在。亦即,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其本義是指“道之德”,或道德道之德

,就是“道之一”(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也就是道生化萬物的行為原則,即“宇宙之本之一”生化“宇宙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中存在陰陽行為原則之德。

道之德,就是人類倫理之上的、最高終極的、絕對性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或“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注:西方哲學或倫理學是無法回答什麼是道德普遍原則,其原因是,西方哲學舍去了“宇宙本體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的追問與反思。

針對中國哲學特有的核心概念進行解釋之前,有必要說明現代倫理學中的“倫理”與“道德”和中國哲學中的“道德”與“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在其基本概念範疇

需要特別地加以區分

註: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 ”或“道之德”,不是西語中人的“品性端正、好的品德、優點或美德 moral/morality/virtue”;而“品性端正、好的品德、優點或美德”具有時空的相對性。

1、西方哲學或倫理學中的“倫理”與“道德”的基本概念範疇

倫理(註:是專指人道倫理或人類倫理):是關於人性、人倫關係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係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其規則具有時空性、相對性。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並作為一級概念。

道德(註:是專指人的倫理德性):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範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其道德具有時空性、相對性。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並作為二級概念。

2、中國哲學中的“道德”、“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的概念範疇(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

道德:是指“道”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也就是宇宙“本與體”的“陰陽行為原則”。道德範疇在有體的宇宙中,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道德或道之德的“陰陽行為原則”,就是宇宙萬物必須遵從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也就是客觀的、絕對性的、最高最為普遍的行為原則。

道德理性:是指“道”的“德行”之善,也就是宇宙萬物內在與外在的行為“理性”之善。“德行”即為“善”或“理性”。而且,“道之德”是“道之德行或道德理性”的本體,“道之德行或道德理性”依存在“道之德”之中而共同存在。道德理性範疇在有體的宇宙中,反映的是宇宙萬物內在的行為理性與外在的倫理關係以及維持萬物的倫理關係所必須遵從的道德普遍行為理性。那麼,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也稱之為宇宙倫理或宇宙萬物的倫理),也是客觀的、絕對性的、最高最為普遍的行為理性或倫理。

3、關於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研究,就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

關於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研究,之所以會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因為以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為研究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時,就會產生錯置、歧義與失真。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捨去了“上帝”的追問與反思,進而西方哲學也就無法解釋“上帝”及“上帝的行為原則”。而且,中國古哲人所說的“天帝”,不是西方人頭腦中的“天主”或“上帝”,中國智慧不需要上帝這個理念。尤其是,中國古典文獻,或者是中國哲學被後人譯成西方語言,一開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學框架,這種“基督化”的烙印至今隨處可見。在漢英詞典中,中國學者對於中國哲學概念詞彙有不少欠妥的譯法,這也使得我們無法透徹地去理解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也影響了後學

關於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我在這裡特別指出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1、針對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言,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人針對現象界探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係,以及“思維與存在”的互動關係是否辯證統一。

2、針對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而言,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這就是在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中國哲學的“物質與精神”範疇,是針對宇宙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既包括自然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也包括社會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的抽象和概括。亦即,中國哲學揭示了宇宙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之真理的學問。

中國哲學有自己獨有的概念範疇,如:本體、陰陽、精氣、精神、五行、有無、道、性、德、仁、心、中和、中庸等。而這些哲學概念範疇,凝結著中國古哲人的智慧。那麼,我們圍繞這些哲學概念範疇的瞭解,將有助於提高我們對中國哲學的認識及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也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中國哲學的主題與目的,以及瞭解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形態中,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及人的意義世界做出了哪些有益的貢獻。

針對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我們要以古哲人的思想及思維方式研修中國哲學。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中國哲學誕生的時代,科學還沒有產生,先哲們在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過程中所給出的核心概念都具有絕對性、普遍性之真理。所以,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不能簡單地狹義科學化來解釋,也不要“形而下”在追溯甲骨文之形而簡單地在“字形字義”來解釋。

針對哲學和科學概念範疇而言,這兩者是不同的,哲學概念具有普遍性、絕對性,科學概念具有針對性、相對性。這兩者不要簡單地混談或替代。我們要有理性的、辯證統一的認識觀,去理解、去解釋這兩者不同的概念範疇,以及這兩者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源遠流長。道,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規律和規則”。德,本義為“得”,引申為“品德”。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構成“道德”一詞的“道”與“德”的詞源涵義也就都是指應該如何的行為規範。倫,本義為“輩”,引申為“人際關係”。理,本義為“治玉”(《說文》:“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為璞”),引申為“規律和規則”。合而言之,所謂倫理,就其在中國的詞源涵義來看,便是人際關係事實如何的規律及其應該如何的規範。

而倫理與道德的西文詞源涵義卻有所不同。英文中倫理與倫理學是同一個詞:Ethics,源於拉丁文Ethica,Ethica又出於希臘文Ethos,意為品性與氣稟以及風俗與習慣。英文中道德是morality,源於拉丁文mos,也是指風俗、習慣以及品性、品德。“所以,倫理與道德在西方的詞源涵義完全相同,都是指人們應當如何的行為規範:它外化為風俗、習慣, 而內化為品性、品德。所以,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把亞里士多德著作中的Ethos(倫理)譯為拉丁文Mores(道德)。於是,倫理學的拉丁文同義詞是道德哲學:Philosophia Moralis。”

但是,到了現當代,關於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倫理,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如何,國內學界的意見並不一致。至於西方語言中最常見的與道德、倫理相關的概念如何與中文對應,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也是眾說紛紜。一種在國內外學界都非常典型的觀點是,道德(morals)和倫理(ethics)在現代是同義詞,可以互換。例如,有論者認為,“倫理”與“道德”皆指涉某種規範系統;若是嚴格加以區分,則倫理偏重於社會的層面,道德偏重於個人的層面。不過,在一般使用上,二者經常被視為同義詞,有時更被連用為“倫理道德”一詞。

當然,國內也有論者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的過程,目前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範疇和使用區域。

不過,上述觀點雖然頗有價值,尤其是作者的三重比較,即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很有啟發性,卻與本書的旨趣不符。本教材作者認為,對“倫理”和“道德”做一區分十分重要。有鑑於此,我認為“倫理”是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準則上的理性過程。而“道德”是宗教領域的用語,往往表現為各種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體系。


展江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但也是很難一個問答可以講清楚的,剛才看了前面的回答,展老師的回答就很專業了,但這是純學術性的回答,好象欠缺點什麼,我僅作個補充吧。

倫理,側重於人倫關係,從哲學上講以究其人與人的關係為主,主要調節的是人際關係,中華文化重倫理,守風俗,但也受限於落後倫理之約束,因而難以解放思想,束縛人性之解放,缺乏戰鬥之精神,但中華民族又不受制於倫理,在追求自由與解放中不懈奮鬥,如四大名著之盛行,講實用,而不迷信,這就是中華文化之特色。

而道德,側重於行為規範,重於利益層面,在中華文化中,倫理和道德都是以人的自我約束為主,而以輔以法律法規來規範人的社會活動,並不是唯法制約,這也是中國特色,僅答到此吧,一深入就進入到社會理性批判了,在以後的書中再來研究。


文國禮1

倫理是指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準則,是人們之間的一種規範,而道德是指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行為準則,比如說一個國家要有法律,一個企業要我企業規範,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哪些是你應該做的,哪些不是你應該做的,這就是道德。道德和倫理是是同義詞,都是社會規範。倫理比道德又進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