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兴才


首先是鹿邑人,或者是亳州人,老子是道家的始祖,其探究天道,为人处世之道,君王之道,地球运行的规律等。不管怎么说,老子是当时学问最高深的一位高人。也是当时最长寿的独一份。

老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曾仕强说:读老子的书可以成为神人”。可以想象老子的学问多么博大精深啊!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诞生老子,就不会有至高的哲学思想,辩证对立的相互转换的解析。更不会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醒悟与飞速发展……



长鸿行者


老子在《史记》中的记载见于《老子韩非列传》,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关于老子的部分,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通过《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老子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说式的人物:有3个人可能是老子,具体谁才是真正的老子,司马迁也搞不清楚!

第一个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周王室掌管藏书的史官。

第二个人,叫老莱子,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德"学说,与孔子同时代。

第三个人,名“儋”,是周王室太史。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

这3个人,司马迁没说生卒时间,李耳有详细籍贯,太史儋有一点史书记载。可见,在司马迁的时代,老子就是传说人物,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还真不好说。不过司马迁最后推论,最可能是老子的是周太史儋。因为,太史儋有史书记载:孔子死后129年,太史儋和秦献公有对话。

飞龙在天式的人物:无规律和弱点可循

孔子拜见老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弟子们说的大概意思是:鸟、鱼、走兽,都有规律和弱点可循,而龙可以随时乘风上天,千变万化,我拿龙没有一点办法。老子就是飞龙在天式的人物啊!

学述达人

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守关的关尹要求老子留下学说,于是老子就写下了5000余字的有关“道德”的学说,基本就是今天的《道德经》。这本书分上下篇,从古至今无数人解读,真正能看懂吃透的几乎没有人,有的只是吕洞宾这样的神话传说人物。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老子还是一个学述达人。

养生达人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推测,老子可能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这和他修道会养生有关。

隐士鼻祖

老子,隐君子也。

这话是司马迁说的。老子的水平那么高,如果不是隐士,早就在史书上留下很多记录了,也至于叫司马迁狂挠头,根据传说和一点历史记载去写老子的列传了。

预言大师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老子对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合,合五百年后离,离七十年后将有霸王出现。”古人说话很简略,特别是史书!老子给出上面这个结论时,有没有分析过程,不得而知,不过分析周期达570年,且指出秦国将来会有霸王出现,这根本就是预言,并且预言很准,后赢政出现并一统中华。因此,我认为老子还是预言大师。


综上所述,老子是一个飞龙在天式的传说人物;他为人低调,大隐隐于世;他还是学述达人,研究成果《道德经》亮瞎眼;他精通道术,会养生长寿,可以预知500多年以后的事!


文武悟道


老子其人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原本姓李名耳,字聃,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连孔子都曾前去拜见他,向他问礼。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展现出的思想和见解,对两千年来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影响重大,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说说老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老子20岁的时候,供职于周王室,担任了藏室史这个官职,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官员。老子36岁时,遭受排挤被免去藏室史一职,老子出游鲁国。5年之后,老子又被召回,官复原职。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到周朝游历,拜访了45岁的老子。公元前516年,55岁的老子再次被免职,原因是藏书被王子带到楚国。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再次来到老子的故里,向70岁的老子问学。

史记中的老子著书

史记记载,大约公元前481年,老子已经90岁,这时的周王朝已经败落,老子决定离开家乡,出函谷关去云游。当时守卫函谷关的官员叫尹喜,他对老子说:“您将要隐居了,就难为您,留一本书再走吧。”老子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此后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了。

史记中的孔子问礼

孔圣人对老子的评价,非常之高。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记载。孔子来到周朝的时候,曾向老子请教问礼。老子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你提到的那些人,早已经成了枯骨,现在留存的唯有他们的思想。何况,君子有机遇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机会就像飞蓬一样,到处漂泊就好。我听说会经营的商人,都深藏着好东西,看起来像是缺货,有德行的君子,表面看上去都是一副很傻的样子。希望你能去除骄傲和欲望,去掉神气和不正确的理想,这些都对于你的修为没有好处。我能和你说的,只有这么多了。”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野兽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猎,能游的可以用线钓到,能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是不知道它能乘风上天的。我今天见了老子,就像看到了龙一样!”

可见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之高。

司马迁对老子的评价

综上所述,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着墨不是特别多,我们对老子的立体了解很有限,但是司马迁在老子的传最后面,对老子进行了评价:当今学习道家的都排斥儒家,儒家也排斥道家。“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无为,已经达到自我的化境,清净于世,自然一身正气。


哇哦历史


诚谢之问,我从三个层面回答。一说《史记》;二说“老子”;三说《史记》对“老子”的评价。

一、先说《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再说“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三、《史记》对“老子”的评价

《史记》对“老子”的评价,出现在七十列传中的《老子韩非列传》篇。

该篇介绍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个人及思想主张。其中:关于老子的介绍,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综上,对于老子的生平介绍和思想主张,司马迁介绍的非常清楚。

大体说:老子,名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司马迁对此十分欣赏。

司马迁对老子的评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所以,《史记》中的老子,是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人。





shuizhongshi


老子,大智如愚。

《史记》记录,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莫知其所终”五字将老子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风霜中。有点神了。

老子“大智若愚”“老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大智若愚是指那些看起来很愚笨,但实际上有大智慧的人。在儒家和道家看到,大智若愚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代表了处世的至高智慧。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大智若愚”这四个字?





松风工坊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


老子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死后六七百年,被道教奉为始祖。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又与宗教发生了关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扑朔迷离,两千年来众说纷纭。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就说法不一。
一是“老”姓说,《庄子》一书中称他为老聃,并把老子视为前辈。
持老姓者也有两种说法:
有人认为“老”者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
“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
”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
还有的人说:
“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应该是姓,古时有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
二是“李” 姓说,《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为《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
“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二百多岁;

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此说过于含糊。
有认为此书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
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
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

这又与《史记》中的 “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
还有一种说法,老子确是春秋时人,他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所采纳写成《老子》。
又把太子儋和老子说成两个人。
无论《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著者是谁,但要探讨老子学说,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各种史料中皆说老子老年归隐,但隐于何处则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他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也有说是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 “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境,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关于老子生平的疑案还有不少,如老子的寿命究竟多长?老子的故里是在河南还是安徽等等,都有待人们去考证。


区区一杯酒水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的道教始祖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老子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死后六七百年,被道教奉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又与宗教发生了关系,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扑朔迷离,两千年来众说纷纭。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就说法不一。一是“老”姓说,《庄子》一书中称他为老聃,并把老子视为前辈。持老姓者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老”者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应该是姓,古时有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二是“李” 姓说,《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为《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二百多岁;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此说过于含糊。有认为此书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这又与《史记》中的 “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还有一种说法,老子确是春秋时人,他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所采纳写成《老子》。又把太子儋和老子说成两个人。无论《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著者是谁,但要探讨老子学说,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各种史料中皆说老子老年归隐,但隐于何处则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骑一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也有说是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 “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


栀子花香84389196


老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也有人称他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县人。相传,老子一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所以被称作老子。他一生功绩无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老子铜像

从他的生平来看,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清净的人,他诲人不倦,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关爱,智慧无比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这些性格都可以从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看出来。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无为”,他最理想的生活是虽然和邻近的国家能相互看到,甚至连鸡鸣声也能听到,但是最好老死不相往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中庸,并且提倡消极应对事情的人。在《道德经》中,老子着重强调了朴素的辩证法,意思是要顺其自然,对一些事物不能强求,用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主张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辩证的态度,持独立的批判能力。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有好也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老子主张的“无为”和《道德经》的精华朴素的辩证法,这些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老子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名人。

老子养生

在老子看来,人如果想要长寿,就必须顺其自然。因为大自然是顺着自然界的规律发展的,人如果想要维持生命的机体,就必须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寿。除此之外,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懂得取舍,减少自己的贪念。贪念是无穷无尽的,人疲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使人内心狂躁,不尽意。尽可能做到清心寡欲。恬淡的生活状态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老子像

养生要养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不同的饮食,并且要适宜周围环境的变化,更要有调节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顺应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绪不宜过多波动,大多时候应该平心静气。养生时期,什么该饮用,什么该忌口,什么时候不失平衡才是养生根本。尤其该注意个人的神清气爽。老子也认为人应该减少主观猜疑。当然平心静气也应该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态让人的身体都会净化,所谓的以柔克刚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柔和的心态会使人拥有像婴儿那样的光芒。老子养生的理念,无非是清心寡欲,静心养气,保持一个中正的态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时也应该是心灵上的寂静,坚守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然生长,尽管世间变化万端,可最后都会都会落叶归根,这就是静。守中养生,顺乎自然。老子图片老子,本名为李耳,后人尊其为老子。曾有传言说老子自打出生起便是鹤发白眉,不过这也只是传言,老子年轻时到底是不是真的鹤发白眉我们现在也是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年老时的画像倒是有过几幅,而看向古画已经年老的老子,我们发现:老子的头型偏圆,一头鹤发较为稀疏,耳朵稍显肥厚;自然,这既然是老子年老时的画像,定是少不了独属于老人的皱纹。不过我国古时的画像一向是注重意境,而不似西方那般的重形体;所以想来现如今的老子画像与老子的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偏差的。子,自古以来便是我们对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虽然被称为子的人有无数,但是经过历时的洪流与时间的洗礼,能被后人记住,并且敬重有加的子,实在是寥寥无几。而老子,确是其中的一个。老子以他被后世广为赞扬的道家思想创始人的身份而被后人牢牢铭记在心,他的思想更是被后人加以推广。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老子其实并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亦为老莱子。可无论如何,无论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创始人,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后人带来的益处,他所提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起的我们的深思,与他所著的《道德经》其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所以无论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创始者,他亦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