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名士名將扎堆,到了西晉感覺就只有低端選手亂鬥?

戰國君


其實這只是我們自身造成的錯覺,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輝煌與沒落,堂堂中國,豈有近兩百年無英雄乎?

論起這件事來,還得歸咎到一本書身上,這就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太過深入人心,在民間流傳甚廣,以至於三國在很多人心中成為中國亂世中最著名,也是最為熱血的亂世。

《三國演義》中,劉備、張飛、關羽的桃園結義;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狡詐多疑;周瑜的氣冠江東,都有自己的典故和出處。然而,小說讀起來雖然頗有味道,讓人回味無窮,但終究摻雜著作者的藝術創作以及主觀想法,和正史還是有很大的出處的。

說三國人才輩出,這也是事實,不管是魏蜀吳三國君主,還是諸如諸葛亮、郭嘉、荀彧、陳宮等謀士,以及張飛、關羽、張遼、夏侯惇、周瑜、黃蓋等名將,都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奇才,亂世出英雄,卻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西晉卻也不是全無佳才。開國皇帝司馬炎政才不輸之前的魏蜀吳三國之君主,雖說晚年政事腐敗,選儲失當,但還是有過太康之治,治平之世,而羊祜、杜預之能,出將入相,西晉的大一統江山多是兩位老臣謀劃;宗室之中,雖然八王之亂使得晉朝國力衰竭,江山不穩,但也不乏溫厚長者,比如琅琊王司馬伷之流;至於風流之士,竹林七賢之名至今留存。西晉隨亂,但是文化底蘊卻上承兩漢,下開隋唐,書法、文章、繪畫頗具風格,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絕。如此人才濟濟,說西晉無人,確實太過偏頗了。

小編讀《晉書》時,雖然也晉朝內部之亂深惡痛絕,但是讀到名臣氣節,一心為國之時,也想心神之外,與古人相交,景仰風骨,歷史,在心中沒有偏見時,最是入心。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不完全對,三國時期戰亂頻繁,亂世之中因戰爭而出現的名士、名將也便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到了西晉,就是低端選手亂鬥。之所有兩個時期,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有著幾個原因:

首先,三國這一特殊時期的局勢,造就了因亂世而生的名士名將

在三國亂世之中,為了爭霸天下,往往出身世家或者身居官職的豪雄,會糾集自己的勢力參與亂世之爭。在這個過程之中,並沒有儒學士子等的“經世濟民”的機會。

即便如諸葛亮在投奔劉備之前,也是因戰亂而躲避在荊州隱居,直到遇到了自己認為的明主劉備,才出山幫助劉備爭霸天下。

像諸葛亮這樣的有才幹的名士,和其他有武力謀略的名將等,如果是生在安定時期,那麼出仕做官、封疆拜侯才是應該有的途徑。

但是在三國亂世之中,這些名士名將,沒了出仕做官的途徑,只能投奔各股勢力,發揮自己在軍事等方面的才能,因此也逐漸成為這一時期的名士、名將。

三國時期出現這麼多名士名將,是由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決定的。

其次,西晉名士也不少,只因局勢影響而轉為玄學清談

司馬氏掌權及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因其經常被人詬病的“得位不正”等問題,所以對於當時的名士們多加限制。如果不能為司馬氏所用的名士們,那麼司馬氏便會加以迫害和壓制。

像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因為不願意接受司馬昭的招攬,便得罪了司馬昭,最終一代名士被司馬昭處死。

由此,西晉時期便產生了一種有別於三國時期名士們的生存方式,那便是玄學清談。所謂的玄學便是相較於兩漢時期的儒學,而清談則是談論玄虛,不議政事,躲避迫害。

玄學清談這種特殊的名士活動,是西晉名士們為了躲避司馬氏的迫害,而無奈選擇的結果。不過,玄學清談成為風氣之後,反而逐漸被統治者所接受,也成為當時逐漸崛起的士族門閥階層熱衷之事。


最後

相較於三國時期,已經實現了統一局面的西晉時期,已經很少有多方勢力之間鬥智鬥勇、爭奪天下的機會。

而西晉時期司馬氏的統治嚴苛,導致原本揮斥方遒的名士名將們,不再敢於輕易反抗司馬氏的統治,也因此形成了區別於三國時期的玄學清談。

這也就是為何與三國相比,西晉名士顯得有些沒有存在感,這其實只是表象而已。三國名士因三國亂世而矚目,西晉名士也因司馬氏而轉為玄學清談。


亭安讀書


大家好,我是歷史太傅。三國的人才確實是非常多的,真的是一個人才扎堆的時代。

一、人口比例:根據曹操的記載,黃巾之亂後人口十去其八,總人口從東漢末年5000萬人銳減至1000萬人左右,當官的死的不多,平民百姓基本上都成為了眾多英雄人傑們的經驗包,自黃巾之亂起,第一批的英雄們開始成長了起來。

所以小編認為,人口數量斷崖式的暴減是造成人才比例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畢竟1000萬左右的人口,還沒有現在的一線城市的人口多,但是當時所出現的英雄人傑可是有著有一大批的,那些有名有姓有記載的就更多了。在三國時期,正史中有單獨傳記的大概在300人左右;而在演義中之前大家都認為是寫了400餘人,但是根據專門的清點之後發現,演義中實際上是寫了1230個人物,雖然這些人不全是英雄人傑,但是其中英雄人傑的數量,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二、亂世出英雄:那麼三國時期為什麼可以出現這麼多的英雄呢?小編認為這應該也和當時的環境是有關係的,畢竟有那麼一句話說得好,那就是“亂世出英雄”。但是,在我國曆史中也有著其他一些分裂、對抗的時期,甚至有些時期比三國時期還要熱鬧、鬥爭還要激烈。比如: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那麼為什麼這些時期中,英雄人物的知名度沒有那麼高呢?小編認為在其中還有著其他的原因,比如當時人們政治觀的形成、對史書的重視、書寫等等因素不一而足。

三、政治結構:東漢末年從中央集權往地方集權發展,宦官、外戚、君王之間忙著互相傾扎,高級人才很多死於非命;但地方政府(州牧)有很高的經濟、政策的獨立性,並培養和囤積出了眾多優秀人才;周瑜、諸葛亮、賈詡、郭嘉、法正、魏延、黃忠、甘寧、孫堅(實在太多)以至於後期蜀漢和東吳的核心幹部基本都是原地方政府的人才。這和後期中國的政權很不一樣,後期封建王朝過於專治,以至於中國後期很少有人才是出自地方政府的,大體都是太子黨和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並由中央培養。

四、東漢時期的文化教育:在漢章帝時期,國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就開始大力發展教育,私塾盛行,再加上從建國起基本沒有發生過大動亂,大致是一些高層互相碾壓、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邊境的對蠻族作戰。沒有大規模內亂,國家財力足以支持高質量的教育、再加上國家選拔制度相對合理,繼承西漢舉孝廉和秀才制,基層人才如陳藩、李固、楊震等都很能體現當時國家的教育水平。

三國初年的名臣名將們,都是東漢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我們發現到三國末期人才明顯少了,絕大部分人才也非平民出身,大抵都是官二代,因為三國只有曹操拿錢發展教育和經濟,蜀漢拿錢發展軍隊,東吳拿錢發展門閥,西晉的人才很多是曹魏培養出來的。西晉才有統一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總結: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就算是拋開演義的影響力,三國時期仍然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而且以成敗論英雄的觀念是一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三國時期的獨特魅力,就在於它並沒有迷失在這種法則中。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歷史太傅


答:曹操由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多次頒佈唯才是舉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雖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學。如《宋書·恩幸傳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鄉論。曹魏初期中正以郡為基層,郡中正是真正發揮品第人物作用的,它們尚為地方士族所專控,而州都只不過總其議罷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門大族尚沒能很好地控制中正製為其服務。但在曹芳以後,情形發生了變化。

九品中正制在這一時期發展的重要標誌是州中正的設立。司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議:“案九品之狀,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後來曹羲與兄曹爽皆為司馬懿所殺。

自州中正的設立以至兩晉,九品中正制逐漸完成門閥化的轉變,而最終成為門閥士族的選舉工具。與先前由地方官推選郡中正不同,晉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薦舉。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選任。

這種情況似乎是國家政權進一步把選舉中的品第人物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打擊地方士族。但同時便利了掌權的中央豪門士族擴展其勢力,他們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選官制度。與代表“國家利益”的政權有所威脅的,此時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議名士,而是新興的盤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門閥士族。

魏晉之際,品第偏重門第已成事實。《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曰:“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晉以後批評選舉專重家世之弊者不斷。這種變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時已變為高門大族的工具,只重門第而輕德才。

事實上,門閥制度的確立,已使九品中正製成為一個政治上的裝飾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準,門第高即獲高品,此時只須分別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過是例行公事。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者也。

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

這就是為什麼三國初期人才人才濟濟,魏晉時期人才凋零的最重要的原因。魏晉成為士族,到東晉時成為門閥士族而達頂峰,南朝也轉衰而至隋唐。而選舉制度也由東漢的重鄉里評議、重孝廉才德到魏晉重家世門第、輕孝廉才德,而隋唐則又重才德――科舉制。


中行偃1


三國時期,實際真正有才能者並不多。

有句話說得好,壓力就是動力,戰爭就是最好的老師。

東漢三國時期,人口因為戰亂等銳減,剩餘下來的人,要麼運氣爆棚,要麼具備超人一等的能力,這些能力,既可能是武力,或者統軍能力,或者是權謀,或者行政組織能力,終究因不進則退的巨大壓力逼迫得潛力爆發。

比如說,李典同宗李進,不過一個地方性的小土豪,竟然能夠正面野戰擊敗呂布。換成和平時期,他自己絕不會相信。但是,面對騎兵來搶劫的呂布,他不出戰就會被騎兵耗死,士氣低落下去,小小鄔堡終究會被攻破。

到了西晉時期,國民生活安穩,世家統治恢復起來,九品官人法導致寒門小地主根本無法獲得證明能力的機會,大世家醉生夢死,有能力的人如王猛投靠異族,因此永嘉之亂導致國家迅速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