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士名将扎堆,到了西晋感觉就只有低端选手乱斗?

戰國君


其实这只是我们自身造成的错觉,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辉煌与没落,堂堂中国,岂有近两百年无英雄乎?

论起这件事来,还得归咎到一本书身上,这就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太过深入人心,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三国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中国乱世中最著名,也是最为热血的乱世。

《三国演义》中,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结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狡诈多疑;周瑜的气冠江东,都有自己的典故和出处。然而,小说读起来虽然颇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但终究掺杂着作者的艺术创作以及主观想法,和正史还是有很大的出处的。

说三国人才辈出,这也是事实,不管是魏蜀吴三国君主,还是诸如诸葛亮、郭嘉、荀彧、陈宫等谋士,以及张飞、关羽、张辽、夏侯惇、周瑜、黄盖等名将,都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奇才,乱世出英雄,却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西晋却也不是全无佳才。开国皇帝司马炎政才不输之前的魏蜀吴三国之君主,虽说晚年政事腐败,选储失当,但还是有过太康之治,治平之世,而羊祜、杜预之能,出将入相,西晋的大一统江山多是两位老臣谋划;宗室之中,虽然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国力衰竭,江山不稳,但也不乏温厚长者,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之流;至于风流之士,竹林七贤之名至今留存。西晋随乱,但是文化底蕴却上承两汉,下开隋唐,书法、文章、绘画颇具风格,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绝。如此人才济济,说西晋无人,确实太过偏颇了。

小编读《晋书》时,虽然也晋朝内部之乱深恶痛绝,但是读到名臣气节,一心为国之时,也想心神之外,与古人相交,景仰风骨,历史,在心中没有偏见时,最是入心。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不完全对,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乱世之中因战争而出现的名士、名将也便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到了西晋,就是低端选手乱斗。之所有两个时期,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有着几个原因:

首先,三国这一特殊时期的局势,造就了因乱世而生的名士名将

在三国乱世之中,为了争霸天下,往往出身世家或者身居官职的豪雄,会纠集自己的势力参与乱世之争。在这个过程之中,并没有儒学士子等的“经世济民”的机会。

即便如诸葛亮在投奔刘备之前,也是因战乱而躲避在荆州隐居,直到遇到了自己认为的明主刘备,才出山帮助刘备争霸天下。

像诸葛亮这样的有才干的名士,和其他有武力谋略的名将等,如果是生在安定时期,那么出仕做官、封疆拜侯才是应该有的途径。

但是在三国乱世之中,这些名士名将,没了出仕做官的途径,只能投奔各股势力,发挥自己在军事等方面的才能,因此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名士、名将。

三国时期出现这么多名士名将,是由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决定的。

其次,西晋名士也不少,只因局势影响而转为玄学清谈

司马氏掌权及西晋统一天下之后,因其经常被人诟病的“得位不正”等问题,所以对于当时的名士们多加限制。如果不能为司马氏所用的名士们,那么司马氏便会加以迫害和压制。

像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因为不愿意接受司马昭的招揽,便得罪了司马昭,最终一代名士被司马昭处死。

由此,西晋时期便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三国时期名士们的生存方式,那便是玄学清谈。所谓的玄学便是相较于两汉时期的儒学,而清谈则是谈论玄虚,不议政事,躲避迫害。

玄学清谈这种特殊的名士活动,是西晋名士们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而无奈选择的结果。不过,玄学清谈成为风气之后,反而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也成为当时逐渐崛起的士族门阀阶层热衷之事。


最后

相较于三国时期,已经实现了统一局面的西晋时期,已经很少有多方势力之间斗智斗勇、争夺天下的机会。

而西晋时期司马氏的统治严苛,导致原本挥斥方遒的名士名将们,不再敢于轻易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也因此形成了区别于三国时期的玄学清谈。

这也就是为何与三国相比,西晋名士显得有些没有存在感,这其实只是表象而已。三国名士因三国乱世而瞩目,西晋名士也因司马氏而转为玄学清谈。


亭安读书


大家好,我是历史太傅。三国的人才确实是非常多的,真的是一个人才扎堆的时代。

一、人口比例:根据曹操的记载,黄巾之乱后人口十去其八,总人口从东汉末年5000万人锐减至1000万人左右,当官的死的不多,平民百姓基本上都成为了众多英雄人杰们的经验包,自黄巾之乱起,第一批的英雄们开始成长了起来。

所以小编认为,人口数量断崖式的暴减是造成人才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毕竟1000万左右的人口,还没有现在的一线城市的人口多,但是当时所出现的英雄人杰可是有着有一大批的,那些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就更多了。在三国时期,正史中有单独传记的大概在300人左右;而在演义中之前大家都认为是写了400余人,但是根据专门的清点之后发现,演义中实际上是写了1230个人物,虽然这些人不全是英雄人杰,但是其中英雄人杰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二、乱世出英雄: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可以出现这么多的英雄呢?小编认为这应该也和当时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毕竟有那么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乱世出英雄”。但是,在我国历史中也有着其他一些分裂、对抗的时期,甚至有些时期比三国时期还要热闹、斗争还要激烈。比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那么为什么这些时期中,英雄人物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呢?小编认为在其中还有着其他的原因,比如当时人们政治观的形成、对史书的重视、书写等等因素不一而足。

三、政治结构:东汉末年从中央集权往地方集权发展,宦官、外戚、君王之间忙着互相倾扎,高级人才很多死于非命;但地方政府(州牧)有很高的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并培养和囤积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周瑜、诸葛亮、贾诩、郭嘉、法正、魏延、黄忠、甘宁、孙坚(实在太多)以至于后期蜀汉和东吴的核心干部基本都是原地方政府的人才。这和后期中国的政权很不一样,后期封建王朝过于专治,以至于中国后期很少有人才是出自地方政府的,大体都是太子党和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并由中央培养。

四、东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在汉章帝时期,国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大力发展教育,私塾盛行,再加上从建国起基本没有发生过大动乱,大致是一些高层互相碾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边境的对蛮族作战。没有大规模内乱,国家财力足以支持高质量的教育、再加上国家选拔制度相对合理,继承西汉举孝廉和秀才制,基层人才如陈藩、李固、杨震等都很能体现当时国家的教育水平。

三国初年的名臣名将们,都是东汉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我们发现到三国末期人才明显少了,绝大部分人才也非平民出身,大抵都是官二代,因为三国只有曹操拿钱发展教育和经济,蜀汉拿钱发展军队,东吴拿钱发展门阀,西晋的人才很多是曹魏培养出来的。西晋才有统一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总结: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就算是抛开演义的影响力,三国时期仍然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且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三国时期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并没有迷失在这种法则中。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哟。








历史太傅


答: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在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设立。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后来曹羲与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与先前由地方官推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选任。

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但同时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就是为什么三国初期人才人才济济,魏晋时期人才凋零的最重要的原因。魏晋成为士族,到东晋时成为门阀士族而达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制。


中行偃1


三国时期,实际真正有才能者并不多。

有句话说得好,压力就是动力,战争就是最好的老师。

东汉三国时期,人口因为战乱等锐减,剩余下来的人,要么运气爆棚,要么具备超人一等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可能是武力,或者统军能力,或者是权谋,或者行政组织能力,终究因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逼迫得潜力爆发。

比如说,李典同宗李进,不过一个地方性的小土豪,竟然能够正面野战击败吕布。换成和平时期,他自己绝不会相信。但是,面对骑兵来抢劫的吕布,他不出战就会被骑兵耗死,士气低落下去,小小邬堡终究会被攻破。

到了西晋时期,国民生活安稳,世家统治恢复起来,九品官人法导致寒门小地主根本无法获得证明能力的机会,大世家醉生梦死,有能力的人如王猛投靠异族,因此永嘉之乱导致国家迅速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