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宋太祖、宋太宗和宋仁宗這三位皇帝?

洪浩江蘇南通


既然你問那我就告訴你。

1宋太祖


宋太祖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在公元960年,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通過陳橋兵變,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之後繼續執行後周的先難後易的戰略方針,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在結束割據局面後實現國家統一和為鞏固政權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趙匡胤兵不血刃的登上皇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結束各地割據混戰的局面,而且治國有方,使得經濟、文化都得到發展,而且政治上的許多措施對後代影響甚大。宋太祖趙匡胤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光武以後,太祖其迥出矣”① “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②言簡意賅的總結了宋太祖的功績和後世對其的評價。縱使其過於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的措施造成宋朝的長期不振。但其功績還是主要的。儘管是開國皇帝 但是他為宋朝重文輕武的局面埋下伏筆 導致北宋末期戰鬥力低下 慘遭靖康之變!


2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史籍表明:宋太宗趙光義(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是個志大才疏、寡廉鮮恥而又心胸狹窄的人。其當街殺人,可能是一個政治陰謀人。

3宋仁宗


君主制是家長制的放大。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下,畢竟是才俊如雲;但有時,在一個平易而寬厚的家長下,子弟倒也頗有出息。仁宗朝人才之盛,似屬後者。在他的治下,不僅臺諫官,即便其他官員和士大夫,也都能暢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 有一件軼聞最能說明仁宗朝言論的寬容度。據說仁宗“尤惡深文”,有一個舉子獻詩成都知府說:“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這詩是完全可視為反詩的,知府囚械了此人,上報了此事,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才寫的,可給他一個遠小州郡的司戶參軍做做。”不必究詰這事的準確度,即便是附會,也真實反映了仁宗的為政風格。這種仁恕寬容對“忠厚之政”的風氣,對人才的作育培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說到仁宗朝人才,在宋朝歷史上真可謂是首屈一指的,可以開列一長串名單:政治上被稱為名臣的就有呂夷簡、范仲淹、魯宗道、薛奎、蔡齊、陳堯佐、韓億、杜衍、龐籍、吳育、王堯臣、包拯、範祥、孔道輔、餘靖、胡宿、田況、王素、韓琦、富弼、文彥博、種世衡、狄青、王德用等;活躍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趙槩、吳奎、張方平、唐介、趙抃、呂誨、範鎮、曾公亮、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傅堯俞、彭汝礪、範純仁、範純禮、劉摯、王巖叟等一大批人才,實際上也都是仁宗一朝養育而成的。文學藝術上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以上文學,蘇軾、黃庭堅兼擅書法)、蔡襄(書法)、燕文貴、武宗元、許道寧、趙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詵(以上繪畫)等。思想學術上有孫奭、劉敞(以上經學)、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以上哲學)、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呂大臨(以上理學)、宋敏求、範祖禹、劉恕、劉攽(以上史學)等。科學技術上有王惟一、錢乙、燕肅、畢昇、沈括、賈憲、蘇頌等。正如蘇軾所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而明代李贄更認為: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其實這三位皇帝都各有千秋!


古人趣說


兩宋320年,共有18個皇帝。

說實話,兩宋18帝中,真正有作為、有決斷、有擔當的皇帝不多,也就是說,兩宋在作為上有名的皇帝不多,其中,宋太祖、太宗、仁宗三人,卻是這不多有為皇帝中頗為突出的,可以說,相對其他人,他們都是不錯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比較好的開拓奠基之君。趙匡胤行武出身,在後周世宗柴榮後下任武將,官至殿前司都點檢。柴榮也是位有為之君,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臨終將皇位傳於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將家小和國事託付文武二大臣,文託宰相範質,武託都點檢趙匡胤。

趙匡胤這個殿前司都點檢,是禁軍最高長官,掌握了京城的軍隊,他就是利用手握兵權之機,在柴榮去世一年不到的公元960年正月發動陳橋兵變,實現黃袍加身,用一個所謂“禪讓”的儀式,從柴宗訓的手中奪取了皇權,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雖然是一個篡位的皇帝,但他還算心慈手軟,沒有以流血的方式奪權,不僅善待柴氏後人,而且對後周舊臣,一律收用,他當新皇帝后的政府班底,全部是後周的原班人馬,連武將都是。

另一方面,趙匡胤當皇帝后,頗有作為:一是逐漸收復了南方的割據政權,實現了大部分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多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混戰局面,使老百姓修養生息,發展生產;二是“揚文抑武”,基本中斷了軍閥混戰的可能;三是實行“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奠定了文化繁榮的基礎。

可見,趙匡胤的確是個有為之君。

對於宋太宗趙光義,坊間頗多誤解。其實,在皇位繼承上,他並沒有“斧聲燭影”,兄終弟及是趙匡胤的選擇,因為趙匡胤生前從未有過將皇位傳子的安排,反是把弟弟趙光義加官進爵,任開封府尹,封王,這些都是對儲君安排的慣例。

趙光義繼位後,也是繼續了其兄的未競之業,繼續朝著統一的目標努力,先後收復北漢等地,基本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

同時,趙光義在發展文化事業上,比乃兄所作的努力更多,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他在位期間,安排專門人員,組織《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三部大書,除了宋真宗時期的《冊府元龜》外,北宋四大部書,他編了三部。

趙光義在揚文抑武國策的推行上,更加不遺餘力,而且,還大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擴大科舉、重用文人,使宋朝的文化建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說造極於趙宋之世的文化繁榮,真正的奠基者是趙匡胤的話,那麼,趙光義便是接力推動者,他的作用不容小視。

至於宋仁宗,卻是宋朝名聲最好的一個皇帝。

宋仁宗的仁慈,空前絕後的有名。

比如,晚上餓了,想吃燒羊,怕老百姓因此多殺羊,便忍著;在外口渴,找不到水也忍著,怕人家責罰侍從;有人寫反詩,他呵呵一笑,說不過是老秀才想當官而已。很多這樣內心仁慈的例子。

宋仁宗想給自己寵妃的伯父升官,事情放到朝堂之上公議,御史包拯當場咆哮,不同意,口水弄了他一臉,宋仁宗不但忍著,還真的放棄了自己的主張。

宋仁宗對於宋朝,或者說對於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是他在科舉中發現並大力提拔的;王安石也是在他手下得到賞識的;歐陽修、富弼、韓琦、司馬光這些名臣名相,也都是在他手裡得到重用的。

可以說,宋朝那些名臣,宋仁宗時代佔據了半壁江山,宋仁宗的人才發現和大力使用之功,是十分顯著的。

他慧眼發現人才,和大力使用人才的能力,在整個歷史上,都是異常醒目的。


帝國的臉譜


這三位皇帝,宋太祖最好,宋仁宗次之,宋太宗最差。

首先從政治成就上來看,在文治武功方面,趙匡胤都有極高的成就。軍事上的統一戰爭,結束了五代分裂的局面,內政上的改革措施,革清了五代時期的弊政。

從個人魅力來講,趙匡胤絕對算的上是一個德才兼備的皇帝。開國帝王,最忌諱的便是跟隨他開創帝國的功勳,拿朱元璋和趙匡胤來對比,朱元璋血腥殘暴地殺害開國功臣,再看趙匡胤,那一手杯酒釋兵權玩兒的實在太好,讓後世不少人都為之稱讚。他不費一兵一卒,不殘害一條生命,不沾血腥地解決掉了這一麻煩。

宋太宗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

一、志大才疏,昧不知兵

宋太祖在時,除契丹及其卵翼下的北漢外,基本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所以太宗在滅北漢後,便想收復被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兩次北伐,均在他親自指揮下大敗。從此終宋之世,不敢言兵。

二、續立家法,啟宋代積貧積弱之源

宋代所謂“家法”,就是募集流民、災民當兵,免他們造反;廣開科舉和蔭補,使官員、貴族子弟甚至門客,都可以幾代吃皇糧;將帥無作戰自主權,一切計劃由中央定。三項弊政,始作俑者都是太宗。其結果是冗兵、冗官,兵多而無戰鬥力,使宋代之積弱,為歷代之最。

宋仁宗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解說歷史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宋太祖。從歷史的角度看,宋太祖趙匡胤有很大的功績。第一,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為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二,他所制定的寬鬆的統治政策其他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企及,由此形成了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社會活力也由此得到激發,文化和經濟發展都進入了黃金時期。但他所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也為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再說宋太宗。從大的方面講,趙光義比較完整地繼承了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在趙匡胤之後完成了國家統一,為兩宋立國三百多年奠定了基礎。但他刻薄寡恩,遠沒有趙匡胤的寬容與大度,對兄弟子侄及臣下多有迫害之舉。論治國能力和個人品行,他遠不及趙匡胤。

最後說宋仁宗趙禎。趙禎在位41年,堅持以仁治國,期間戰亂平息,知識分子在國家治理中佔據重要位置,文化藝術也進入黃金髮展期。但他對外不能壓制西夏,對內無法推動改革,很多政策都虎頭蛇尾,總體而言政績平平。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的確確當得起一個“仁”字,為大宋子民創造了數十年的和平環境。


紅袖添香深夜讀史


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策。

宋仁宗趙禎:趙禎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人莫鑑於流水


宋太祖趙匡胤,毛主席與其唐太宗並列可見對他的評價之高。趙匡胤結束了唐末200年的動亂,開啟了宋朝300餘年的繁榮盛世。雄才大主。以文治國,定國調三百年燦爛文化。

太宗趙光義,一小人爾。弒兄奪位,虐殺侄嫂。金匱之盟聞所未聞,政治,軍事上毫無作為。

宋仁宗,趙禎,節儉愛民。仁政宋中興之明主。宋之後世皇帝可以說沒有一個做他這點。仁宗死百姓皆孝帽焚紙而哀之。歷史上做到這一點的微乎其微。





拂塵浮生


太祖趙匡胤是馬上皇帝,如果他沒有死得不明不白,北宋就算不能徹底打敗遼國,也能重創遼國。仁宗趙禎算是有作為的仁君,北宋經濟最好的時期,缺點就是武功跟文治不成正比,還有仁宗的子嗣單薄,以至於只能從皇族宗室旁支裡面選擇繼承人。太宗趙光義,我很討厭他,不但疑似害死大哥趙匡胤,還把北宋積蓄下來的軍事力量敗光,瞎指揮騷操作,人送外號“高粱河車神”。北宋軍事力量薄弱的惡果,實際是從趙光義在位期間埋下。


耀記425


宋太祖:武功最強,善於陽謀,比較隱忍,既有大成之法,也有政治之才能但不如趙太宗;沒有培養自己的接班人被攛掇

宋太宗:政治才能最強,善於用計策,較為剛毅的性格,武功不如宋太祖;有些窮兵黷武耗盡了宋朝開國精兵

宋仁宗:性格最為溫和,在他的治理下,宋朝經濟文化達到頂峰,文人,名臣源源不斷。但接班人沒有找好,較為詬病。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太祖性溫良,善攻掠,雄才大略!宋太宗善謀,殺伐果斷,可惜不會打仗!宋仁宗,治世之才,軍略才能無從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