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史上,為什麼遭受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依舊強大?

朕要爆發了


這個問題可能是高估了珍珠港事件對美國國力的影響了。

珍珠港美軍傷亡和影響

珍珠港事件中,美軍和平民傷亡共計3600餘人,其中約三分之二死亡。另有5艘戰列艦、1艘驅逐艦、1艘水雷敷設艦、一艘靶艦沉沒,十餘艘軍艦受傷,188架飛機被擊落擊毀,291架受傷。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在至少半年的時間裡無法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美國國內的戰爭熱情也被激發,一些在參戰、站隊問題上搖擺不定的國家受此影響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同盟正式建立是在1942年1月1日)。

除此之外,就美軍有生力量和美國國力而言,珍珠港事件的負面影響微乎其微。

二戰美軍軍事投入

二戰期間,美軍建造了8萬多輛坦克(約一半是謝爾曼M4),包括131艘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在內的、護衛艦及護衛艦級別以上軍艦1000多艘、潛艇203艘,其戰爭機器之恐怖可見一斑。

戰爭結束時,在各大戰場的美軍有接近100個師,美軍總人數高達1050萬人,美國軍工企業可年產4萬架飛機和2萬輛坦克。

這樣龐大的軍隊、高效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美國戰時政策、龐大人口、高漲的愛國情緒是分不開的。區區一個珍珠港事件,能破壞多少這些要素?


日本都沒有認為珍珠港一役會破壞美國國力

日本的想法是,先通過攻擊珍珠港消滅或重創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存在並打擊美國人士氣,然後儘可能地攻城掠地,搶奪談判籌碼,至少也要和美國二分太平洋。

事實上,大多數日本人,即便是山本五十六,都沒有認為珍珠港可以縮小美日綜合國力的差距,這種想法就和《愛情公寓5》裡張偉想通過讓別人用優惠券購物來縮小貧富差距一樣喜劇。


司文郎中


二戰中,美國、日本作為戰爭雙方,其國家的軍事實力對比可以從以下數據體現:


國土面積:美國937萬平方公里,日本38萬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

人口:美國1.3216億人,日本0.7314億人。

工業總產值:美國2千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

鋼產量:美國3300萬噸,日本580噸。

煤炭產量:美國是日本的7倍。

銅產量:美國是日本的9倍,日本93%的進口銅來自美國。

鋁產量:美國為85萬噸,是日本的8倍。

電力:美國為1800萬千瓦,是日本的45倍。

工廠職工人數:美國為3400萬人,是日本的5倍


1943年美國軍工企業全速生產時,其軍事產出是日本的10倍之多。美國在二戰時期,一共建造了近200艘航母(護航航母佔大半),以及大小數萬艘艦艇。除此之外,還生產了數萬輛坦克以及200多萬輛各型輔助車輛。空軍的成就更是驚人,造出來的各型戰機達到30多萬架。


美國這種實力,幾乎和日本不是一個等級的。這種天壤之別,又豈是一個珍珠港事件所能消除的。


月夜汪


這要從美日兩國的實力對比和美國在世界上的實力地位來分析。

從美日兩國實力來看,美國領土937萬平方公里,日本領土38萬平方公里,美國領土是日本的24倍,美國人口1.3億。日本人口7300萬,美國人口是日本的兩倍,美國經濟實力是日本的九倍,工業總產值是日本的22倍,日本每年只生產30萬噸石油,每年需進口290萬噸石油,而美國石油生產不僅能滿足本國的需要,還需要歐洲和日本大量出口,美國由於和英國的歷史關係,美國商船在海洋航線上暢通無阻,而日本商船則嚴重受阻。

珍珠港事件中。美軍死亡2400多人,四艘戰列艦被擊沉,三艘戰列艦被擊傷,但美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1941年12月,美國常備軍只有30萬人。一九四二年12月把300萬人。1943年12月達到600萬人。1945年春達到1200萬人。參戰期間,美國共製造77艘航空母艦,加上護航航母達200艘,製造各種軍艦和商船幾萬艘,各種機動車200多萬輛,各種飛機30多萬架。更重要的是,從一九四二年夏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美軍掌握著日軍密碼,對日軍的行動了如指掌。

在二戰期間,英國,德國,蘇聯都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付出了巨大消耗,經濟實力受到削弱。只有美國在軍事勝利的過程中發了戰爭財,二戰結束時成為超級大國。


谷老師


珍珠港戰役嚴格地說起來充其量只是美軍的一次戰役失利,遠遠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而且對以後戰事至關重要的航空母艦都躲過了這次失利,完整的保存下來了。即便是損失的戰艦中,除了“尤他”號靶艦這種根本就不能稱之為作戰艦艇的老船之外,那些被擊沉、擱淺的戰列艦除了“亞利桑那”號之外,也都很快被打撈修復重新投入現役中去了。

其實,珍珠港一戰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損失慘重並非都是消極因素。在某種意義上,這可能也算是好事。因為當時美國海軍和其他國家的海軍一樣,戰列艦派和航空母艦派的交鋒十分激烈。而日本人對珍珠港的攻擊出人意料的替美國海軍解決了這個難題。因為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大部分損失在珍珠港,其他艦隊的戰列艦又來不及調過來,這無形中幫助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派成功上位。

此外,除了航空母艦倖免於難。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戰列艦部隊和航空力量。其餘的損失都並不算大。尤其是對後續作戰至關重要的油料和潛艇部隊,日本人都有意無意的忽視了。而這些是美國人熬過珍珠港遭到攻擊之後力量真空期的重要保障。其實,就像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即使那些被擊沉、擱淺的戰列艦也很快被成功修復,美軍的海軍力量真空期很短。

最為重要的是,依託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人在整個戰爭期間一共生產了150艘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以及其他大量的作戰艦艇。這個數量別說日本人比不上,就是當時所有國家生產的軍艦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所以即便美國太平洋艦隊真的在珍珠港全軍覆沒,那對美國人來說也傷不了筋骨,因為美國人的工業能力很容易彌補這個損失。


洗耳翁


原因很簡單,四個字“元氣未傷”

“元氣為傷主要是因為日本犯的幾個致命錯誤

第一,日軍錯誤地將航母定為攻擊目標。襲擊珍珠港的作戰計劃最先由偷襲珍珠港日軍飛行員源田實制定,由於他堅持攻擊的重點是美軍航母,於是在制定方案時,將90架轟炸機擔當首次攻擊主力。411架魚雷攻擊機兵分兩路分別攻擊航母和戰列艦的錨地。首次攻擊的關鍵是達成突然性,在這之後,美軍防空火力必將開始反應。第二波攻擊將於一小時後發起,任務是伺機炸沉航母。但是,源田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航母根本不在港內。

第二,臨時調整作戰方案導致亂套。攻擊艦隊出發前夜,源田實發現他們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所有計劃都指著對手坐以待斃。如果美國人有防備,怎麼辦?艦隊離港後,源田實悄悄召集了一個揹著長官的秘密會議。大家商議的結果是:由源田實到現場機動處理。這一最後時刻的重大調整引起不小的混亂——所有軍官、高層參謀都不在場,現場拍板只是3箇中級校佐。這導致突襲從開始就亂了套。

第三,毫無目標一通亂炸。按照預定計劃,戰列艦的魚雷攻擊機分兩隊進攻。兩隊進攻間隔500米。可實際上,港內早亂成一團;攻擊機隊的動作嚴重變形,兩隊實際間隔1600米。後隊看不見前隊,僚機找不到編隊長機。日軍在一番轟炸之後,真正炸沉的只有三艘戰列艦,如此一來,日軍總體命中率是31%。

第四,日本人將襲擊時間定在了週日的早上。每週這一天,美軍十有八九的人都不在船艙裡,而是在夏威夷的各處度週日,否則的話,美軍損失將會非常慘重。

第五,日本人只炸了船艦而沒炸船塢。如果船塢被炸燬的話,美軍僅存的船艦將無處停泊,大量毀傷的船艦也無處修復。

第六,日本沒有炸掉珍珠港5英里以外山上的油料。在當時的情況下,哪怕一架日軍戰機飛到那裡,就可以將它們炸得一滴不剩。倘若如此,美軍所有的船艦和飛機都將變成動彈不得的一堆廢鐵。

美國海軍儲存在珍珠港有450萬噸重油。如果珍珠港的工廠設施和重油

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全毀了又會怎樣?用尼米茨的話來回答吧:“把攻擊目標集中在艦艇上的日本海軍,完全無視了機械工廠,對於修理設施也沒有出手,對港灣內儲藏的450萬噸重油也視而未見。考慮到美國對歐洲作出的承諾,這些長時間積累而儲存起來的重油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了這些燃料,美國艦隊在幾個月裡將不可能從珍珠港開始發動任何作戰行動。”實際上尼米茨的話還是很輕描淡寫的。如果南雲忠一轟炸了儲油罐引發了火災,燃燒起來的450萬噸重油之火將是任何消防手段也無法撲滅的。不需要別的,就這場火就能徹底燒燬珍珠港,燒掉它作為一個軍港而繼續存在的可能性,要重建這個軍港,即使是土建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的美國,沒有幾年是不可能的。沒有了前進基地的美國海軍就只能後撤3500公里回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迭戈去,從那兒再出發來打仗就沒有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所享有的那種自由了。

其中第五、第六點也有不同說法。

首先在當時情況下,由於第一波攻擊結束以後飛機回收慢,有相當飛機在第二波返回時還沒有回收完畢,這種情況下日本第三波攻擊力量不足,加上需要清空甲板先回收攻擊部隊,對攻擊部隊進行補給,再發動攻擊需要6個小時以上時間,這樣在第三波攻擊結束時將會是晚上,而當時晚上回收飛機難度很大,會造成巨大損失,這是日本承擔不起的。同時日本擔心一直會被未發現的美國航母或者美國潛艇發現,遭到攻擊,所以急於撤退。

其次,在第二波攻擊開始以後,由於美國已經有了準備,日本損失的飛機數量開始急劇上升,戰鬥損失加上降落以後報廢和機械故障,此時已經有50多架飛機不能使用,繼續攻擊珍珠港的防禦勢必更加嚴密,南雲擔心飛行員損失太大。

最後,根據二戰中的轟炸經驗,要摧毀船塢等設備即使連續轟炸幾周都未必奏效,試圖通過一次攻擊摧毀珍珠港的船塢和修理設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油庫雖然比較容易摧毀,但是日本對於後勤一向不怎麼重視,所以偵察時並未觀察珍珠港油料儲備情況,因此並不瞭解油庫分佈情況。攻擊部隊也可能以為發現的油庫是假目標。而且美國有大量油船,即使日軍攻擊成功,也可以通過從本土抽調油船的方式來為艦隊提供補給。所以對於美軍影響不會很大

珍珠港戰爭的結果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託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篷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珍珠港的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誌著航空母艦和潛艇,以及艦載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大型戰列艦決戰的時代過去了,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新的海戰王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臺。但世界海軍強大的美國對於“航空制勝 ”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廣播電臺反覆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接著,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中華民國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四年多以後,於12月9日對日宣戰。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更加擴大了。

有說法結合此前譯出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作出兩點推測:一、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二、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但是這一說法沒有任何證據。他把譯出的電文送給頂頭上司霍實子主任,並談了自己的判斷。霍實子點頭稱是,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燬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館立即燒燬各種密電碼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髮動戰爭了。” 這份密電譯文被迅速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國駐重慶人員,讓其急報美國政界與軍方。但是由於之前和當時此類情報很多,同時情報又沒有具體指出日本可能攻擊的目標,而美國的判斷是日本會先攻擊菲律賓,因此並沒有在珍珠港增強防禦。

相關評價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中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在該著作中他對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襲擊發生前兩週,羅斯福就親自收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珍珠港即將遭遇襲擊的緊急警告。羅斯福的反應是遣散了珍珠港艦隊的空中防禦,以確保日本偷襲取得成功。丘吉爾11月26日致羅斯福的信函,是兩人通信中唯一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對珍珠港的災難性襲擊造就了羅斯福夢寐以求的開戰理由。這是一場創造新美帝國的戰爭。

大家對珍珠港世間都有什麼高見可以發表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趣說古今事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簡直是太小看二戰時期的美國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美國,二戰的結果甚至是不得而知。可見美國的強大,所以珍珠港對於美國簡直就是小打小鬧,之所以美國的反應那麼大,只要就是美國人感受到了恥辱,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敢襲擊美國,日本人腦抽一般就這麼做了,所以當時美國人的反應比較激烈。

(偷襲美國珍珠港)

其實美國的強大是由歷史原因的,往後遠了就不說,就說說一戰時期,美國人可真是好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人是打的熱火朝天的,國力嚴重損耗,而美國人卻在旁邊看戲,而且向歐洲各國輸出軍火,毫無底線,只要給錢就幹,導致美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財。最後一個操作就是戰爭打到後期的時候,看英國他們快贏了,直接就向德國宣戰,美國人又撈取歐洲勝利的戰爭果實。這個操作導致直接將歐洲各國打殘,而美國人的發展是直線上升。為後來二戰發動戰爭有著極大的推動性。

(一戰時期的美國大兵)

第二點就是美國地大物博本身的國家發展優勢,美國離戰爭實在是太遠,美國可真是上帝所保佑的國度,所以美國可以不受到任何的威脅來發展,過著自己安穩的小日子。給予自身國家發展的緩衝。以及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戰爭潛力無法估量。舉一個例子來說,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在一年之間就生產了各種型號的航母一百多艘,可見美國的工業實力到底有多強悍,根本無法想象,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根本就是小打小鬧,對美國根本不受任何影響的。(強大的美國工業)


鵬正


在二戰史上,為什麼遭受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依舊強大?

撞響景陽鍾,

景陽鍾自鳴得意!



一、珍珠港事件歷史背景

日本法西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奪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地區,斷絕對中國戰場的外部支援,將美、英、法、荷等國勢力驅出遠東,以達到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東亞帝國的目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

地球上最大的太平洋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1.79億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50%,佔地球表面積的35.2%。太平洋沿岸地區,東岸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 西南部大洋洲的奧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是英聯邦成員國; 北部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亞洲領土; 西北和西部邊緣亞洲諸國中,除了日本法西斯之外,絕大多數國家處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狀態,這些國家各種礦藏資源和物產極為豐富,歷來是帝國主義國家垂涎爭逐之地。

日本和美國爭霸太平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帝國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爭奪霸權的鬥爭日趨激烈。英、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勢力已是日落西山、氣息奄奄,這場爭鬥的主角是日本和美國。日本處於攻勢,美國及英、法、荷等國則力求保持即得利益,處於守勢。

日本的狼子野心

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從走向資本主義開始,就是一個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它的野心就是要獨佔中國,進而北攻蘇聯,南取東南亞和大洋洲各國,驅逐英美勢力,以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太平洋的大日本帝國,乃至稱霸世界。

美國的霸權主義

美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當中的暴發戶,它在亞洲的一慣政策是以艦炮開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為幌子,實行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從而排除新老帝國主義對手,獨霸亞洲和太平洋。

二、蘇、德戰爭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急劇變化

歐戰爆發後,英、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接連遭到失敗,它們在亞洲各地的殖民統治也迅速削弱。日本法西斯為希特勒的暫時的上風所鼓舞,決心利用西方國家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的時機,佔領英、法、荷等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美國儘管採取了一些遏制措施,但卻沒有改變其“美國優先”、“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圖避免與日本直接發生衝突,仍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坐山觀虎鬥”的政策大發戰爭財。

美、英等國對日本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擴大侵略戰爭的企圖雖已有察覺,但由於估計不足,沒有在戰爭爆發時作好聯合抗擊日軍的準備。

日本軍國主義認為,蘇德開戰正是日本進一步向外擴張的大好時機,除了繼續進行侵華戰爭之外,當務之急是向南推進,佔領東南亞地區。為此不惜與美、英一戰。

三、美國、日本期間戰力

1941年,日本加緊提高軍備生產和擴充武裝力量。年生產鐵約600萬噸,鋼550萬噸,飛機5000餘架,下水艦艇48艘20萬噸排水量,其中航母5艘,戰列艦、巡洋艦各1艘。

此前,日本已擁有陸軍51個步兵師團,58個獨立旅團,計210萬人,陸軍航空兵151箇中隊,3000架飛機; 海軍聯合艦隊有9個作戰艦隊,各型戰艦391艘,海軍航空兵飛機2170架。現役總兵力241萬餘人。

1938年,美國鋼鐵產量3300萬噸。當年美國建造艦隻115萬噸,包括航母8艘,戰列艦18艘, 巡洋艦45艘, 驅逐艦150艘,潛艇56艘,海軍飛機300架。1939年,建造足以匹敵日本的4.5萬噸級的戰列艦,建設一隻擁有9000架作戰飛機的陸軍航空兵。

四、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艦隊對美國駐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實施突然襲擊,同時分兵多路對英、法、荷等在太平洋上的屬地進行入侵,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海軍艦隊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波攻擊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第二波攻擊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 經過2個小時戰鬥,炸沉炸傷美軍各型艦艇40餘艘, 其中5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260餘架飛機被擊毀;4500名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在襲擊珍珠港和實施南方作戰的同時,攻佔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航空基地關島和威克島,美國太平洋艦隊一時陷於癱瘓。東南亞盟軍因此孤立無援,日軍短期內席捲了整個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廣大地區,攻佔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等地,戰局發展對盟軍十分不利。日軍為此欣喜若狂,自以為得計。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依舊強大, 是因為,美軍此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麻痺大意和判斷失誤,日本偷襲珍珠港取得成功,只是癱瘓美軍太平洋艦隊,並未傷動到美國的筋骨。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瓜島戰役後,日本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從此,日本被迫處於戰略守勢,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致投降。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依舊強大, 是因為,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和恢復能力使美軍迅速從珍珠港事件甦醒。美國從日本首次突襲中驚醒之後,立即進行了戰略協調和人力、物力的動員工作。1942年,美國國會諮文宣佈,當年確保生產飛機6.8萬架,坦克4.5萬輛,高炮2萬門,商船800萬噸。美國的數萬家工廠轉為軍工生產,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被動員起來。瓜島戰役後,盟國挫敗了日軍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推進的腳步,進一步改善了敵我態勢,因而越戰越強,為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戰略進攻創造了良好條件,直致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月星辰將天曉

夜半鍾聲到客船


景陽鍾


戰爭歸根結底比的是綜合國力。

珍珠港中美國損失了太平洋艦隊大部分大型軍艦,但以美國強悍的造船能力,這些損失補得回來。美國商船隊幾倍內侄十幾倍於日本,因此美國有能力更好保障艦隊戰鬥。同樣在珊瑚海海戰中被重創,“約克城”號緊急維修三天後就能離開珍珠港參戰,而“翔鶴”壓根動彈不得。

日本只能在戰爭初期冒險一搏,等到1943年,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下餃子,那就是絕對優勢碾壓。


真正鱷魚不哭


美國:我有錢,我還有資源,你奈我何?

珍珠港事件這個東西吧,對美國的打擊並沒多大,這事最主要是影響巨大,讓美國消滅了孤立主義,全國動員和日本開戰。這個讓美國在戰爭動員上是暢通無阻了,至於損失,就那點意思吧。

整個珍珠港事件,美國沉沒五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受損的是三艘戰列艦和三艘巡洋艦,飛機被摧毀188架,擊傷155架,還有三千多人傷亡。然後還有啥?太平洋艦隊是遭到了重創,消停了幾個月,但是,畢竟捱打的地方在夏威夷,又不是美國本土,美國損失再大,能有多大?

二戰初期,美國的工業、科技、經濟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口也多,資源也比較豐富,一戰結束就已經展現出了非常雄厚的實力了,他已經有了超級大國的苗頭了。去看下美國的油田和汽車工業就知道了,就知道那會兒美國多強大了。

而你發動的珍珠港事件,打擊的是美國太平洋艦隊,頂多算是讓東南亞美軍暫時孤立無援,讓太平洋艦隊沒法過去了,剩下的呢?對美國的工業區沒有打擊,資源地區沒有打擊,美國國會也沒被炸塌了。你襲擊的地方還是在遠離美國本土的夏威夷,那麼,對於一個部隊的襲擊,就能給美國打趴下麼?做夢啊。

珍珠港被打了,損失就那點,幾艘船罷了,這要是能給美國打趴下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美軍沉了29艘,是不美國亡國滅種了?


軍武文齋


首先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參戰確實扭轉了二戰格局,為什麼二戰後美國經濟更為強大,小編總結有以下四點:

一: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二: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r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誌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三: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美國由海外擴張走向全球擴張,奉行對蘇冷戰和對華遏制政策,也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發生尖銳對抗,還與願意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係的西歐與日本發生矛盾。在對內政策上,戰後初期,美國一度強化了反共主義的麥卡錫主義反民主政策,不過整個說來,美國依然實行擴大資產階級民主體制的政策。

四: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