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史上,为什么遭受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依旧强大?

朕要爆发了


这个问题可能是高估了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国力的影响了。

珍珠港美军伤亡和影响

珍珠港事件中,美军和平民伤亡共计3600余人,其中约三分之二死亡。另有5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1艘水雷敷设舰、一艘靶舰沉没,十余艘军舰受伤,188架飞机被击落击毁,291架受伤。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至少半年的时间里无法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美国国内的战争热情也被激发,一些在参战、站队问题上摇摆不定的国家受此影响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同盟正式建立是在1942年1月1日)。

除此之外,就美军有生力量和美国国力而言,珍珠港事件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

二战美军军事投入

二战期间,美军建造了8万多辆坦克(约一半是谢尔曼M4),包括131艘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在内的、护卫舰及护卫舰级别以上军舰1000多艘、潜艇203艘,其战争机器之恐怖可见一斑。

战争结束时,在各大战场的美军有接近100个师,美军总人数高达1050万人,美国军工企业可年产4万架飞机和2万辆坦克。

这样庞大的军队、高效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美国战时政策、庞大人口、高涨的爱国情绪是分不开的。区区一个珍珠港事件,能破坏多少这些要素?


日本都没有认为珍珠港一役会破坏美国国力

日本的想法是,先通过攻击珍珠港消灭或重创美军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并打击美国人士气,然后尽可能地攻城掠地,抢夺谈判筹码,至少也要和美国二分太平洋。

事实上,大多数日本人,即便是山本五十六,都没有认为珍珠港可以缩小美日综合国力的差距,这种想法就和《爱情公寓5》里张伟想通过让别人用优惠券购物来缩小贫富差距一样喜剧。


司文郎中


二战中,美国、日本作为战争双方,其国家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从以下数据体现:


国土面积:美国937万平方公里,日本38万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

人口:美国1.3216亿人,日本0.7314亿人。

工业总产值:美国2千亿美元,日本90亿美元。

钢产量:美国3300万吨,日本580吨。

煤炭产量:美国是日本的7倍。

铜产量:美国是日本的9倍,日本93%的进口铜来自美国。

铝产量:美国为85万吨,是日本的8倍。

电力:美国为1800万千瓦,是日本的45倍。

工厂职工人数:美国为3400万人,是日本的5倍


1943年美国军工企业全速生产时,其军事产出是日本的10倍之多。美国在二战时期,一共建造了近200艘航母(护航航母占大半),以及大小数万艘舰艇。除此之外,还生产了数万辆坦克以及200多万辆各型辅助车辆。空军的成就更是惊人,造出来的各型战机达到30多万架。


美国这种实力,几乎和日本不是一个等级的。这种天壤之别,又岂是一个珍珠港事件所能消除的。


月夜汪


这要从美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来分析。

从美日两国实力来看,美国领土937万平方公里,日本领土38万平方公里,美国领土是日本的24倍,美国人口1.3亿。日本人口7300万,美国人口是日本的两倍,美国经济实力是日本的九倍,工业总产值是日本的22倍,日本每年只生产30万吨石油,每年需进口290万吨石油,而美国石油生产不仅能满足本国的需要,还需要欧洲和日本大量出口,美国由于和英国的历史关系,美国商船在海洋航线上畅通无阻,而日本商船则严重受阻。

珍珠港事件中。美军死亡2400多人,四艘战列舰被击沉,三艘战列舰被击伤,但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1941年12月,美国常备军只有30万人。一九四二年12月把300万人。1943年12月达到600万人。1945年春达到1200万人。参战期间,美国共制造77艘航空母舰,加上护航航母达200艘,制造各种军舰和商船几万艘,各种机动车200多万辆,各种飞机30多万架。更重要的是,从一九四二年夏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军掌握着日军密码,对日军的行动了如指掌。

在二战期间,英国,德国,苏联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付出了巨大消耗,经济实力受到削弱。只有美国在军事胜利的过程中发了战争财,二战结束时成为超级大国。


谷老师


珍珠港战役严格地说起来充其量只是美军的一次战役失利,远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而且对以后战事至关重要的航空母舰都躲过了这次失利,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即便是损失的战舰中,除了“尤他”号靶舰这种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作战舰艇的老船之外,那些被击沉、搁浅的战列舰除了“亚利桑那”号之外,也都很快被打捞修复重新投入现役中去了。

其实,珍珠港一战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损失惨重并非都是消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也算是好事。因为当时美国海军和其他国家的海军一样,战列舰派和航空母舰派的交锋十分激烈。而日本人对珍珠港的攻击出人意料的替美国海军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大部分损失在珍珠港,其他舰队的战列舰又来不及调过来,这无形中帮助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派成功上位。

此外,除了航空母舰幸免于难。美国太平洋舰队除了战列舰部队和航空力量。其余的损失都并不算大。尤其是对后续作战至关重要的油料和潜艇部队,日本人都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而这些是美国人熬过珍珠港遭到攻击之后力量真空期的重要保障。其实,就像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即使那些被击沉、搁浅的战列舰也很快被成功修复,美军的海军力量真空期很短。

最为重要的是,依托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美国人在整个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150艘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以及其他大量的作战舰艇。这个数量别说日本人比不上,就是当时所有国家生产的军舰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所以即便美国太平洋舰队真的在珍珠港全军覆没,那对美国人来说也伤不了筋骨,因为美国人的工业能力很容易弥补这个损失。


洗耳翁


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元气未伤”

“元气为伤主要是因为日本犯的几个致命错误

第一,日军错误地将航母定为攻击目标。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最先由偷袭珍珠港日军飞行员源田实制定,由于他坚持攻击的重点是美军航母,于是在制定方案时,将90架轰炸机担当首次攻击主力。411架鱼雷攻击机兵分两路分别攻击航母和战列舰的锚地。首次攻击的关键是达成突然性,在这之后,美军防空火力必将开始反应。第二波攻击将于一小时后发起,任务是伺机炸沉航母。但是,源田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航母根本不在港内。

第二,临时调整作战方案导致乱套。攻击舰队出发前夜,源田实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所有计划都指着对手坐以待毙。如果美国人有防备,怎么办?舰队离港后,源田实悄悄召集了一个背着长官的秘密会议。大家商议的结果是:由源田实到现场机动处理。这一最后时刻的重大调整引起不小的混乱——所有军官、高层参谋都不在场,现场拍板只是3个中级校佐。这导致突袭从开始就乱了套。

第三,毫无目标一通乱炸。按照预定计划,战列舰的鱼雷攻击机分两队进攻。两队进攻间隔500米。可实际上,港内早乱成一团;攻击机队的动作严重变形,两队实际间隔1600米。后队看不见前队,僚机找不到编队长机。日军在一番轰炸之后,真正炸沉的只有三艘战列舰,如此一来,日军总体命中率是31%。

第四,日本人将袭击时间定在了周日的早上。每周这一天,美军十有八九的人都不在船舱里,而是在夏威夷的各处度周日,否则的话,美军损失将会非常惨重。

第五,日本人只炸了船舰而没炸船坞。如果船坞被炸毁的话,美军仅存的船舰将无处停泊,大量毁伤的船舰也无处修复。

第六,日本没有炸掉珍珠港5英里以外山上的油料。在当时的情况下,哪怕一架日军战机飞到那里,就可以将它们炸得一滴不剩。倘若如此,美军所有的船舰和飞机都将变成动弹不得的一堆废铁。

美国海军储存在珍珠港有450万吨重油。如果珍珠港的工厂设施和重油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全毁了又会怎样?用尼米茨的话来回答吧:“把攻击目标集中在舰艇上的日本海军,完全无视了机械工厂,对于修理设施也没有出手,对港湾内储藏的450万吨重油也视而未见。考虑到美国对欧洲作出的承诺,这些长时间积累而储存起来的重油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了这些燃料,美国舰队在几个月里将不可能从珍珠港开始发动任何作战行动。”实际上尼米茨的话还是很轻描淡写的。如果南云忠一轰炸了储油罐引发了火灾,燃烧起来的450万吨重油之火将是任何消防手段也无法扑灭的。不需要别的,就这场火就能彻底烧毁珍珠港,烧掉它作为一个军港而继续存在的可能性,要重建这个军港,即使是土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的美国,没有几年是不可能的。没有了前进基地的美国海军就只能后撤3500公里回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去,从那儿再出发来打仗就没有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所享有的那种自由了。

其中第五、第六点也有不同说法。

首先在当时情况下,由于第一波攻击结束以后飞机回收慢,有相当飞机在第二波返回时还没有回收完毕,这种情况下日本第三波攻击力量不足,加上需要清空甲板先回收攻击部队,对攻击部队进行补给,再发动攻击需要6个小时以上时间,这样在第三波攻击结束时将会是晚上,而当时晚上回收飞机难度很大,会造成巨大损失,这是日本承担不起的。同时日本担心一直会被未发现的美国航母或者美国潜艇发现,遭到攻击,所以急于撤退。

其次,在第二波攻击开始以后,由于美国已经有了准备,日本损失的飞机数量开始急剧上升,战斗损失加上降落以后报废和机械故障,此时已经有50多架飞机不能使用,继续攻击珍珠港的防御势必更加严密,南云担心飞行员损失太大。

最后,根据二战中的轰炸经验,要摧毁船坞等设备即使连续轰炸几周都未必奏效,试图通过一次攻击摧毁珍珠港的船坞和修理设备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油库虽然比较容易摧毁,但是日本对于后勤一向不怎么重视,所以侦察时并未观察珍珠港油料储备情况,因此并不了解油库分布情况。攻击部队也可能以为发现的油库是假目标。而且美国有大量油船,即使日军攻击成功,也可以通过从本土抽调油船的方式来为舰队提供补给。所以对于美军影响不会很大

珍珠港战争的结果

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长期影响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了这些战列舰,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了,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了。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了修理篷还是击中了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

珍珠港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于“航空制胜 ”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偷袭!”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中华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以后,于12月9日对日宣战。12月21日,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更加扩大了。

有说法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出两点推测:一、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二、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但是这一说法没有任何证据。他把译出的电文送给顶头上司霍实子主任,并谈了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当即提笔签署意见:“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驻华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驻华各领事馆发出密电:‘经我驻沪陆、海、外三方乘’出云‘旗舰到吴淞口开会,已作出决定,饬令在华各领事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电报本子。’说明日寇已决定对我国发动全面战争。现日本外务省又同样密电饬令日本驻美大馆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经快要对美发动战争了。” 这份密电译文被迅速呈递给蒋介石,蒋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国驻重庆人员,让其急报美国政界与军方。但是由于之前和当时此类情报很多,同时情报又没有具体指出日本可能攻击的目标,而美国的判断是日本会先攻击菲律宾,因此并没有在珍珠港增强防御。

相关评价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著作《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中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的阴谋。在该著作中他对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袭击发生前两周,罗斯福就亲自收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珍珠港即将遭遇袭击的紧急警告。罗斯福的反应是遣散了珍珠港舰队的空中防御,以确保日本偷袭取得成功。丘吉尔11月26日致罗斯福的信函,是两人通信中唯一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对珍珠港的灾难性袭击造就了罗斯福梦寐以求的开战理由。这是一场创造新美帝国的战争。

大家对珍珠港世间都有什么高见可以发表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趣说古今事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简直是太小看二战时期的美国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美国,二战的结果甚至是不得而知。可见美国的强大,所以珍珠港对于美国简直就是小打小闹,之所以美国的反应那么大,只要就是美国人感受到了耻辱,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敢袭击美国,日本人脑抽一般就这么做了,所以当时美国人的反应比较激烈。

(偷袭美国珍珠港)

其实美国的强大是由历史原因的,往后远了就不说,就说说一战时期,美国人可真是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人是打的热火朝天的,国力严重损耗,而美国人却在旁边看戏,而且向欧洲各国输出军火,毫无底线,只要给钱就干,导致美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最后一个操作就是战争打到后期的时候,看英国他们快赢了,直接就向德国宣战,美国人又捞取欧洲胜利的战争果实。这个操作导致直接将欧洲各国打残,而美国人的发展是直线上升。为后来二战发动战争有着极大的推动性。

(一战时期的美国大兵)

第二点就是美国地大物博本身的国家发展优势,美国离战争实在是太远,美国可真是上帝所保佑的国度,所以美国可以不受到任何的威胁来发展,过着自己安稳的小日子。给予自身国家发展的缓冲。以及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战争潜力无法估量。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在一年之间就生产了各种型号的航母一百多艘,可见美国的工业实力到底有多强悍,根本无法想象,所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根本就是小打小闹,对美国根本不受任何影响的。(强大的美国工业)


鹏正


在二战史上,为什么遭受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依旧强大?

撞响景陽鍾,

景陽鍾自鸣得意!



一、珍珠港事件历史背景

日本法西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夺取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地区,断绝对中国战场的外部支援,将美、英、法、荷等国势力驱出远东,以达到建立独霸亚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东亚帝国的目标。日本认为先在太平洋上夺取制空制海权就意味着南下的道路畅通无阻,必须先摧毁珍珠港,于是日本策划了珍珠港突袭。

地球上最大的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1.79亿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占地球表面积的35.2%。太平洋沿岸地区,东岸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西南部大洋洲的奧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英联邦成员国; 北部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亚洲领土; 西北和西部边缘亚洲诸国中,除了日本法西斯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状态,这些国家各种矿藏资源和物产极为丰富,历来是帝国主义国家垂涎争逐之地。

日本和美国争霸太平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英、法、荷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势力已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这场争斗的主角是日本和美国。日本处于攻势,美国及英、法、荷等国则力求保持即得利益,处于守势。

日本的狼子野心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封建的军事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从走向资本主义开始,就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它的野心就是要独占中国,进而北攻苏联,南取东南亚和大洋洲各国,驱逐英美势力,以建立独霸亚洲和西太平洋的大日本帝国,乃至称霸世界。

美国的霸权主义

美国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当中的暴发户,它在亚洲的一惯政策是以舰炮开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幌子,实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从而排除新老帝国主义对手,独霸亚洲和太平洋。

二、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欧战爆发后,英、法、荷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接连遭到失败,它们在亚洲各地的殖民统治也迅速削弱。日本法西斯为希特勒的暂时的上风所鼓舞,决心利用西方国家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的时机,占领英、法、荷等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美国尽管采取了一些遏制措施,但却没有改变其“美国优先”、“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图避免与日本直接发生冲突,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坐山观虎斗”的政策大发战争财。

美、英等国对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战争的企图虽已有察觉,但由于估计不足,没有在战争爆发时作好联合抗击日军的准备。

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苏德开战正是日本进一步向外扩张的大好时机,除了继续进行侵华战争之外,当务之急是向南推进,占领东南亚地区。为此不惜与美、英一战。

三、美国、日本期间战力

1941年,日本加紧提高军备生产和扩充武装力量。年生产铁约600万吨,钢550万吨,飞机5000余架,下水舰艇48艘20万吨排水量,其中航母5艘,战列舰、巡洋舰各1艘。

此前,日本已拥有陆军51个步兵师团,58个独立旅团,计210万人,陆军航空兵151个中队,3000架飞机; 海军联合舰队有9个作战舰队,各型战舰391艘,海军航空兵飞机2170架。现役总兵力241万余人。

1938年,美国钢铁产量3300万吨。当年美国建造舰只115万吨,包括航母8艘,战列舰18艘, 巡洋舰45艘, 驱逐舰150艘,潜艇56艘,海军飞机300架。1939年,建造足以匹敌日本的4.5万吨级的战列舰,建设一只拥有9000架作战飞机的陆军航空兵。

四、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舰队对美国驻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实施突然袭击,同时分兵多路对英、法、荷等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进行入侵,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舰队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波攻击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第二波攻击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 经过2个小时战斗,炸沉炸伤美军各型舰艇40余艘, 其中5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260余架飞机被击毁;4500名官兵伤亡。日本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几艘袖珍潜艇。

五、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和实施南方作战的同时,攻占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航空基地关岛和威克岛,美国太平洋舰队一时陷于瘫痪。东南亚盟军因此孤立无援,日军短期内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攻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缅甸等地,战局发展对盟军十分不利。日军为此欣喜若狂,自以为得计。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依旧强大, 是因为,美军此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麻痹大意和判断失误,日本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只是瘫痪美军太平洋舰队,并未伤动到美国的筋骨。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瓜岛战役后,日本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从此,日本被迫处于战略守势,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致投降。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依旧强大, 是因为,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恢复能力使美军迅速从珍珠港事件苏醒。美国从日本首次突袭中惊醒之后,立即进行了战略协调和人力、物力的动员工作。1942年,美国国会咨文宣布,当年确保生产飞机6.8万架,坦克4.5万辆,高炮2万门,商船800万吨。美国的数万家工厂转为军工生产,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被动员起来。瓜岛战役后,盟国挫败了日军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推进的脚步,进一步改善了敌我态势,因而越战越强,为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战略进攻创造了良好条件,直致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月星辰将天晓

夜半鍾声到客船


景陽鍾


战争归根结底比的是综合国力。

珍珠港中美国损失了太平洋舰队大部分大型军舰,但以美国强悍的造船能力,这些损失补得回来。美国商船队几倍内侄十几倍于日本,因此美国有能力更好保障舰队战斗。同样在珊瑚海海战中被重创,“约克城”号紧急维修三天后就能离开珍珠港参战,而“翔鹤”压根动弹不得。

日本只能在战争初期冒险一搏,等到1943年,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下饺子,那就是绝对优势碾压。


真正鳄鱼不哭


美国:我有钱,我还有资源,你奈我何?

珍珠港事件这个东西吧,对美国的打击并没多大,这事最主要是影响巨大,让美国消灭了孤立主义,全国动员和日本开战。这个让美国在战争动员上是畅通无阻了,至于损失,就那点意思吧。

整个珍珠港事件,美国沉没五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受损的是三艘战列舰和三艘巡洋舰,飞机被摧毁188架,击伤155架,还有三千多人伤亡。然后还有啥?太平洋舰队是遭到了重创,消停了几个月,但是,毕竟挨打的地方在夏威夷,又不是美国本土,美国损失再大,能有多大?

二战初期,美国的工业、科技、经济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也多,资源也比较丰富,一战结束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常雄厚的实力了,他已经有了超级大国的苗头了。去看下美国的油田和汽车工业就知道了,就知道那会儿美国多强大了。

而你发动的珍珠港事件,打击的是美国太平洋舰队,顶多算是让东南亚美军暂时孤立无援,让太平洋舰队没法过去了,剩下的呢?对美国的工业区没有打击,资源地区没有打击,美国国会也没被炸塌了。你袭击的地方还是在远离美国本土的夏威夷,那么,对于一个部队的袭击,就能给美国打趴下么?做梦啊。

珍珠港被打了,损失就那点,几艘船罢了,这要是能给美国打趴下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军沉了29艘,是不美国亡国灭种了?


军武文斋


首先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参战确实扭转了二战格局,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经济更为强大,小编总结有以下四点:

一: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二: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 \r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三:7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美国由海外扩张走向全球扩张,奉行对苏冷战和对华遏制政策,也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发生尖锐对抗,还与愿意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的西欧与日本发生矛盾。在对内政策上,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强化了反共主义的麦卡锡主义反民主政策,不过整个说来,美国依然实行扩大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政策。

四: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