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梁山义气?

邵嘉楠


作为梁山好汉,他们抛弃法律,不讲道德,但是不 可以不讲义气。山寨大厅里面树一块牌子,也会标明“聚义厅”, “忠义厅”。为了江湖义气可以杀人流血成河,放火抢掠无数。好汉武松在血溅鸳鸯楼里怒发冲冠, 杀了张团练 ,张都监 ,蒋门神,两个家丁 , 张都监的夫人 , 玉兰,还有玉兰身边的两个丫鬟, 走到后院又杀了三四人 ,凡是那晚在张都监家里的人全都被武松杀了。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死在刀下大快人心,可细想,玉兰所为实属无奈,家丁们也为生活所迫,杀了那么多无辜百姓,还是气愤难平,在墙上蘸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武松也”。

这样滥杀无辜的事例在梁山好汉中屡见不鲜,《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淋漓尽致,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红皂白的地步,的确让人觉得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好时掏心掏肺,一句话不投机刀剑相向,随时都有命归黄泉的危险。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好汉”,你敢潇洒地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该出手时就出手”么?

《水浒传》电视剧的播放,在校园中掀起了讲江湖义气大潮。 “换帖子”、“拜把子”、滴血为盟、两肋插刀,遇到“不平”之事,拔刀或挥拳相助的情节并不鲜见。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直线上升。

所以,借鉴古代江湖义气那一套用到现在来交朋接友是要不得的,虽说是一把双刃剑,但弊大于利。


Renhu


在封建时代,百姓的命运根本不能自己去掌握,尤其是在乱世,无论反不反朝廷,结果都是随时被卷入战乱和集团斗争当中,这就是官逼民反的结局。



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本质上只是一班在乱世中寻求生存的人。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是义气让他们走到一起。

至于接受招安,虽然是宋江首先提出,但梁山好汉当中也有不少是官员出身,他们也很想接受招安,摆脱贼寇的污名。 接受招安无疑是一个险局和一个与奸臣力量及智慧的较量。但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不要以为几年后几万大军仍能大秤分金,大碗吃肉。


梁山的开销早已经是从附近的县城抢回来的,几年之后还抢不抢?不抢,几万大军的开销怎么维持?抢,替天行道的大旗还能不能让人信服?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个政治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宋江第一个提出这样的主张,其实正好反映出他的政治领导能力,也正好说明他为什么能够统领梁山好汉。

我们看到的招安是悲惨的结局,但在宋江提出招安的时候,却是一种对前途的赌博,不接受招安,草寇一直是草寇,迟早被朝廷铲平。接受招安,还有个机会能够摆脱草寇的污名,成为英雄人物。

其实,宋江最后也带领梁山好汉成为英雄,虽然下场比较悲惨,但在我们看来,这是值得的,毕竟,在那个时代,名垂青史是有志之士最向往的。 总比成为草寇好,当有一天梁山被朝廷铲平的时候,历史的描述是这样的:某将军带领朝廷精锐之师铲平以宋江为首的草寇,平息了地方动乱。

所谓的义气也是真的,各得其所吧,准确的说是求仁得仁,毕竟他们都得到了自己追求的:死了的得到了义气的名声;活着的或归隐,或出家,或得到了正经出身。


一杨直贺画枫婉


看了“施先生”的《水浒传》,小编觉得梁山好汉的义气,并不是为民、为国的大义。相反,梁山好汉多有为祸百姓,滥杀无辜之嫌,很多事都是流氓草寇所为。

举几个例子,江洲劫法场的李逵,这莽大汉不愧是宋江的忠实粉丝,为救大哥一命,杀害的无辜百姓数不胜数。所到之处,不论官兵、百姓,一律照砍不误,真的是杀出一条血路。

武松血溅鸳鸯楼,张都监等人暗杀武松,武松确实应该报仇,应该杀掉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可是武松杀完这几个人后并不满足,把张都监的夫人、子女、养娘、亲随、丫鬟、婆子通通杀掉了。这里面无辜的人太多了,丫鬟婆子什么都不知道,死得不明不白。梁山108好汉就是因为义气才走到一起的,怎么能说他们没有义气呢?看官容禀,其实我这里是指部分梁山好汉没有义气。 白日鼠白胜。不用我说了吧,白胜和晁盖等人合伙劫了生辰纲后,终日赌博,挥金如土,以致于暴露了目标被抓(其实,晁盖自己在住店登记是就暴露了目标。)。这倒不能说他不讲义气,但是他在被抓后经不起拷打,把晁盖等招供了出来,这才是为江湖好汉所不齿的。他与史进在东平府被抓打死不招供形成对比。这种人被称为叛徒(梁山上还有另一叛徒郁保四,只是他背叛的不是梁山,而是曾头市,不过地位也不比白胜好。降将另当别论。),这难道不是没义气的表现吗?


小柴每日


梁山好汉可谓是塑料兄弟情。真正的义气好汉只有鲁智深、史进、武松、燕青、李逵而已。

为什么说梁山好汉都是塑料兄弟义气呢,先来看看梁山好汉基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被迫落草为寇像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以及像关胜、呼延灼等官军被迫投降的人,一类是自愿落草为寇啸聚山林,像鲁智深、武松等人,第三类就是单打独斗的偷鸡摸狗之辈在外面混不下去,想加入团伙混的,像白胜、时迁之流。

这第一类的人就像宋江之流无不时刻想着招安,能奔一个好前程,所以谁会认为他们会讲多么深的兄弟情义和义气吗?他们讲义气不过是想利用兄弟为自身博取利益最大化而已。

第二类人里其实讲义气的应该很多,但是实际上真正在这类人里讲义气的人是有,但是不多,但是他们也都是前面刚才提到过仅有的讲义气好汉里的那几位,鲁智深、武松、史进、李逵。

鲁智深和史进不只是讲义气,而且还是梁山上仅有的两位侠义之辈好汉,鲁智深为了素不相识的金老汉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这才是真正的锄强扶弱的侠义好汉;史进为了救回王画匠被贺知州强娶的女儿,孤身刺杀贺知州被抓,险些丧命,这才是真正的侠义行为。鲁智深和史进对待兄弟更是极为讲义气,鲁智深义救林冲这是何等豪气干云,而林冲是如何对待鲁智深的呢,从梁山聚义以后鲁智深对林冲以林教头相称就可见一斑,说明林冲伤透了鲁智深的心。史进更是别提了,家大业大的史进被朱武、杨春、陈达套路所感动,为了帮助他们三人,舍下了诺大家业,得罪了官府,与他们啸聚山林,而他们三人是如何对待史进的呢,史进在征方腊时带陈达和杨春以及一起啸聚山林的启蒙老师李忠等人攻打昱岭关,小养由基庞万春神箭当先一箭就射死了史进,而史进的好兄弟陈达和杨春以及李忠调转马头就跑,连史进的尸身都顾不上保护,可见他们对待史进是什么样的塑料兄弟情。

武松讲义气那都不用多说,梁山上最为重义的当属武松和鲁智深二人。李逵是只对几个他亲近的好兄弟讲义气,为什么说李逵讲义气,从李逵愿意陪宋江赴死,就说明了李逵这一生对宋江真的是又忠诚又讲兄弟义气。李逵虽然在书中滥杀无辜,让人觉得很残忍,但是李逵也是很率直很天真的人,用他衬托出了宋江的虚伪和无义。

而燕青和李逵也相类似,只不过他的义气和忠诚全给了卢俊义而已,燕青比李逵更加睿智,看透了梁山的一切,所以最后宁可不要任何功名,而愿意与李师师笑傲江湖。

那么为什么第二类里这些自愿啸聚山林的好汉,讲义气的虽然有但是却也不多呢,因为这些人多数是像小霸王周通那样无赖恶霸纠结一股武装力量占山为王,能指望这些人讲义气吗,土匪什么时候讲过信义呢,他们根本都不懂信义为何,所以何谈义气。

像第三类的白胜、时迁之流,那就根本毫无义气可言了,白胜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了不讲义气出卖兄弟的一面了。这类好汉具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多举例子说了,他们基本上都是墙头草顺风倒那头的,谈不上义气,聚义梁山也不过是为了找个大树好乘凉。


小岛知风


"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

刚正之气是个人本身具有的刚烈正直的一种气质;忠孝之气则是作用于集体、社会、国家之后表现出来的气质。

《水浒传》如何看待梁山义气?我来从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四个角度来聊一聊。

从个人角度来说,梁山义气有真义假义之分。

梁山是落草的首选。但是,逼上梁山的好汉被逼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为财,有的是为名,有的是为躲避追捕,有的是走投无路,有的是为报仇,有的是被自己人设的局,有的是跟风,有的是从众。虽然天罡地煞本就是要在一起,但基于以上原因,逼上梁山落草的梁山好汉们,个人的义是有真有假的。

从集体角度来说,梁山义气有公义私义之别。

当梁山好汉散落各地时,他们的环境、遭遇、命运是有天壤之别;而当一百零八将聚齐,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论秤分金银时,一起攻城拔寨杀人放火烧杀抢掠时,一起为国出征上阵杀敌为国平叛自相残杀时,每个环境下的义气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公有的是为私,为公也有为梁山和为朝廷的分别,为私也有为小山头和为自己的分别。

从社会角度来说,梁山义气有善义恶义之分。

梁山好汉文臣武将,大都一身武艺少数文武双全,还有一小部分其实就是社会上干些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欺男霸市勾当的刑事犯罪分子,另还有一小部分是忠实执行领导命令,充当杀人机器的打手。我们不否认梁山好汉的义气大部分是用在劫富济贫,打抱不平,反抗权贵,诛杀奸邪上,但也不能否认一部分是用在了开黑店,谋钱财上,还有的在上梁山之前,就是地道的土匪强盗,这一部分,是恶的。

从国家角度来说,梁山义气有小义大义之别。

梁山好汉对于招安,本身就有很多反对意见和其他意见。极少数选择了开溜。招安之后,以宋江为代表的忠君派开始了为国效力之旅,同时也开启了充当朝廷炮灰之旅。这个小义大义,实际也是愚忠造成的。前面已经说过梁山好汉的义气有真假善恶公私的分别,那么,在征辽平叛中,自然又有了小义大义之别。为国为民,是大义,为名为爵是小义。

【以上,就是我对梁山义气的看法,仅供参考。】


大肚老李


对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本反映宋朝末一支农民起义从聚义到招安最后到一个个战死或被迫害而死的悲惨、悲壮故事。

那么对于梁山聚义,所谓的义气大家都各有见解,就像“百家争鸣”般的去认识。 

用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解释“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说对于《水浒传》中的所谓的义气客观的将就是落草为寇的“江湖情意”和干完打家劫舍后的糜烂生活而已。没有名族、保家卫国的大义。

就单纯的梁山聚义中的义气来说,有几个真正的能做到朋友、兄弟之间的那种真诚和坦诚以达到“舍生取义”的人物(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先来说两个真正的义薄云天的人物。

  1. 鲁达:人称“鲁提辖”,后出家法号“智深”,有得一身好纹身又称“花和尚”。他真正的做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为金家妇女出头,三拳打死镇关西;野猪林救林冲并宁愿护送其发配路途,后为林冲所托东京照顾家眷,因造化弄人林冲夫人不堪受辱而自尽身亡后,鲁达怒杀高衙内。

  2. 武松:自幼习武,与哥哥相依为命。景阳岗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解救一方;为亲哥报仇杀死西门庆与潘金莲,吃了官司被刺配流放。最后为牢城营小管营金眼彪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最后又血溅鸳鸯楼,以至上了二龙山落草。

以上二位才算是真正上义气,而且最后深知官场险恶人情冷暖,选择了寻一片清净之所,入了佛门。


  • 再来说一个让人读了原著觉得卑鄙,看了影视让人义愤的人物。

  • 吴用:人称智多星,说白了充其量就是一个略读几年私塾的教书先生罢了,放在当今也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小学老师。此人内心极其狡诈为达目的不惜施毒计迫害他人上山入伙。起初的“黄泥夺取生辰纲”,使得杨志有家不能回有过不能报;梁山泊怂恿林冲火并王伦,鸠占鹊巢;为得秦明,指使刘唐、王英等人杀害百姓嫁祸秦明,导致秦明全家老小被害;命李逵招朱仝入伙,错杀小衙内;大名府卢俊义家提反诗,怂恿管家霸占家产迫害卢员外等等。虽然吴勇用在小说中给人一种足智多谋的形象,但这种无疑只是小聪明甚至的卑微的毒计,根本不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方面去做。


三平创经典


其实所谓的梁山义气只不过是有些江湖义气罢了,中间许多人都是杀人放火,拦路抢劫甚至罪行累累的暴徒,他们之间的义气就是臭味相投而已。为国为民,安良除暴,为老百姓多做好事才是大义


你身上有WiFi


义气,,很难说,出来混所谓想义气,但没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义气二字``有些人只是表面的好``有些人只是酒肉朋友,水浒里的义气,,在电视上演的很想义气,,但毕竟是小说,是虚构```


将君


宋江被清风寨正知寨刘高所抓,花容不顾一切带兵去救(花容那时是副知寨,他为这件事付出了自己的官职,还被解压,但他没有怨言,因为他们是兄弟)

宋江打入死牢时,李逵一直给他送饭,宋江被砍头时,李逵是提了两板斧第一个冲出去的,见人就杀,逃出后,发现李逵双手已经全是伤口,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在乎(最后宋江喝毒酒时拉上了李逵,他是不希望自己死后李逵大闹,导致背上了不好的罪名)

还有就是林冲和鲁智深的深情了,鲁智深去接林冲家眷上山,却因为喝酒晚了一步到导致林冲娘子自杀,回去后,林冲悲痛万分,鲁智深也十分懊悔,但最后林冲还是原谅了他,因为不是他的责任。在鲁智深圆寂时,林冲悲痛万分,然后也一病不起,(我一直觉得是鲁智深圆寂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因为他们的关系是这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