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否有提到过他对学习的态度呢,如何评价?

YERO


个人认为,道德经里,老子对学习的态度这2句话有代表性: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研习学问要日日精进,求道证道要反樸归真,直抵核心,道的本质就是空无。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句话代表三类人对学习(求道)的态度了,全概括了。


金子林2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学习认知事物,从中收获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和素养也就越来越高。

按大道修行的人,他们每日每时都在认识事物规律变化,让自身的言行和意识顺应大道的运行规律,因此,在和合大道的过程中,自身有很多的特性特点是逆道而行的,必须时时进行修正,修正就是减损自己不符合大道的思维和行为,减损并改正那些的错误言行,剔除自身的错误意识等等。就这样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自己无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无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世间可以学的东西无边无尽,而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东西,是学不来的。因此,老子在对待学习方面,归根结底是要顺道而为,一切背道而驰的行为都是不长久的。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过程,学习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修行提升才是人生终极目标,学习越多,为了损之又损,达到融入大道的至高境界。


行云流水7878787878


1.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学习态度:法地要身静,法天要心净,法道要用冲,法自然要明心见性。

简要说明:屁股要坐得住,心要无杂念,方法要走心、思答、比较,直至心底明了,见其本质。

2.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学习态度:善于学习者,是不善于学习人的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是善于学习者的资助。

简要说明: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无私奉献教会别人,其他人就是你的资助了。

3.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 者 强 ,强 行 者 有 志 。

学习态度:战胜别人是力气,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坚强去行的人胸有大志。

简要说明: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普通人没有坚定的志向。

4.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学习态度:抓住大的方面,才会条分缕析,有的放矢。

简要说明:矛盾有主有次,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往往也会迎刃而解。

5.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学习态度:可道之道,不是常道,常道味淡、不足见、不足闻、不足尽,只能靠亲自体会。

简要说明:如果皆知美是怎么来的,那恶就停止了;善是怎么形成的,那不善就停止了。

6.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宁 ﹔神 得 一 以 灵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

学习态度:天用清得一,地有宁得一,神用灵得一,欲用生得一,侯王用贞得一。

简要说明:过去得一的人,太厉害了吧,学习用什么得一?学习用专注得一。

7.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学习态度:上士听说,勤行;中士听说,半信半疑;下士听说,大笑。

简要说明:态度决定人的一切,态度是怎么来的?个人知见。知见有是怎么来的?自己种植的福慧因缘。

8.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学习态度:必须以此为原则,为学要天天增加;为道要天天减少。

简要说明:记住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要天天减小私心情欲。

9.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学习态度:能看出细小的差别,才叫明;坚守住细柔,才能强。

简要说明:今天学一天,明天学一天,似乎没增加;半年且才看,就长了一大截。

10.益 生 曰 祥, 心 使 气 曰 强 。

学习态度:天天增加生长就是祥;用心使气就是强。

简要说明:真学习,哪个不累啊;天天坚持,就是志气。

先10条吧,后面还有很多,喜欢别点赞关注,后面续不续全看你了。





衣锦夜行的赵公子


道德经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道德经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两章联合起来理解,说的一个意思。

第一个要求是简单的,把多余的东西要丢掉。第二个要求要多看书。这两个要求矛盾吗?不矛盾,是学也可以,不学也可以,但学和不学之间要找到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就是老子教给我们的一种态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并没有说你一定不要学,学是增加,另外一个道,是减少,这两个东西要同时存在,你的智慧才能会真正的开发。

学,是学什么东西。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识,一个是道。

所以,我们所学的东西,首先认清楚,那些是识,那些是道。

识,就是长见识的,那就要多看,多了解。学的东西,每天都会增加一些,见识就越来越开阔。学习的方式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方式结合在一起,眼界开阔了,看什么东西就很通彻。

道,就是得知道那些是道的东西,道的东西就是要减少,也就是减少那些多余的东西,身上身边多余的东西。道的那些东西是本质的东西。

比如,吃食物,食物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转化为我们身体需要的血糖,然后为我们人体所吸收。从这个观点来说,我们要学的,需要学的是能转化成为血糖的食品,不需要去学那么多的食品。这是不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所以,老子教我们的两和途径,一个是为学,一个是为道。是非常其妙的同时存在在一起,同时存在一个状态下。但是老子最关心的不是学,因为学,大家都会去学。老子最关心的是道。

道该怎么去做呢?为道的话,就是在修道,修道也是在行道,在道的方向走的过程当中,需要我们做什么呢?为道日损,一天一天的减少,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地步。这也就是损的过程,损之又损,损到随后,减少到随后,就是这种状态,无为,无为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无不为,你就拥有一切,不要一切的时候,就拥有了一切。

道,为道日损,也是去除泡沫,追求本质,本质掌握了,别的东西就像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既然无不为,到随后,取天下常以无事,就可以取天下,这样的一个最重大的状态了。


青萍筑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学习的方式及其态度,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有三句: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可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损是减少,这个没有异议。问题是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首先,这句话说明老子并不反对学习,他年轻时也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学习先辈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老子也同时发现了学习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机诈之智,增长我漫,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清净,不再纯粹。所以后面提出“为道日损”,要损去那些知见下的伪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损掉错误的生活态度,观念,净化自我心灵,才能让道心显现。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也决对不是反对学习,而是不要让学习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长愚痴的知见束缚自己的心灵。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句话是我们学习实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人的一生会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有良师益友,肯定也有所谓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我们珍惜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进步的因缘,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谓不善的因缘,他们一方面是我们引以为戒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共同进步的家人。“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第三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老子的学习目的。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兴起国学热,这应该是好事情,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国学学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灵成长,道心及伦理观的培养,只是从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礼,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反古,复古,而是在学习圣贤的智慧,让当心下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心灵净化,这才是老子提倡的学习道的终极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关老子学习态度方面的体会。




边缘隐士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学习的方式及其态度,我认为以下几句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鉴:

1、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个尽头。“为道”是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老子年轻时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学习先辈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老子也同时发现了学习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机诈之智,增长知识的同时,让人们的心灵不再清净,不再纯粹。所以后面提出“为道日损”,要损去那些知见下的伪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傲慢:损掉错误的生活态度,观念,净化自我心灵,才能让道心显现。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也绝对不是反对学习,而是不要让学习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长愚痴的知见束缚自己的心灵。

2、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反古、复古,而是在学习圣贤的智慧,让当心下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心灵净化。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含义类似于老子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说:“从浩瀚青史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培养坚定不移的浩然正气,效法道德高尚的圣贤。”以史为鉴,总结历史规律,效法古今圣贤。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读史书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懂得“利用历史规律,而不拘泥于历史规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3、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衬托。不尊重他们的老师,不珍爱他们的衬托,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聪明的人这样做也是糊涂到家了。这是人们学习实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人的一生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有良师益友,也有损人利己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人们要以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4、第54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就是老子认为能知晓天下万事万物的学习方法。同类事物,通过此一物观照彼一物,通过此一处观照彼一处,通过此一时观照彼一时,这些都是观照的一般方式,即彼与此对比观照。同样,也可以观照天下所有事物的内在真性与外在表象的关联与不同,进而了解所有事物的实质。如此这般的观照,是将天下万物视作一体的观照。以天下论,万物一体两面,外在形式千姿百态,内在实质却归一于道。因此,要知尽天下事,不必阅尽天下事,因为生命有限而知无涯,阅尽天下事而知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令天下事阅尽,没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内在本质的阅尽,也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天下。真正的知天下,是善于依据道的法则去观照万物,透过事物纷杂的外表去深人了解事物简单的实质,这种观照方式才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游通天下


首先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谓知?为学日益谓之知,所谓行呢?为道日损谓之行,其次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是谓:闻道有先后,而士(人)有三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者,信者不疑,疑者不信者,不知不信,不信不知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不足,有不信,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曰:塞其兑(无视),闭其门(无听),挫其锐(必静),解其纷(必清),和其光(同天),同其尘(合道),是谓玄同,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此致虚极,守静笃之妙徼也,常无致虚极,无以观其妙,常有守静笃,有以观其徼,


养生男人699


揭开《道德经》神秘的面秒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是知识是一天天积累,技能是熟能生巧。

“为道日损”,这里的道,指制度,法制建设完善,政策简政便民,与民生息同乐。思想家传道授业,就是行为教育,使日益各行其道。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就是坚持持续落实的各行其道,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与世无争,社会素质普及。政策社会自动运转,“萧规曹随”了。

“无为而无不为。”

不刻意有所作为而是持续的完善不足,防患未然的无所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能争取到天下人认同正常是日常做好本份,政治能力品德形象良好。当背道而驰,政治形象差強人意,没有资格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了。


股经汇播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





奋斗的小蜘蛛


老子揭示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认识对象—— “学”与“道”,并由此两种不同层次的认识对象之获得,而有两种不同乃至相反的认识途径与方法——“为学”与“为道”。

《道德经》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普通的求知活动;“为道”亦称“闻道”,是指通过玄思或体验去领悟和把握最高的“大道”。 “益”是增加、积累,“损”是减少、排除。“为学”所追求的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通过感觉经验即可获得,它贵在增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所以说“日益”。

“为道”则不同,首先,“道”是形而上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 闻”、“搏之不得”,因为超感觉超经验,所以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的,经验知识的积累不仅无助于“为道”,而且搞得不好还易于产生成见、偏见甚至欲望、智巧,反而会妨碍对大道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