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這座貞烈庵——見證鄂南抗日烽火歲月

鄂州這座貞烈庵——見證鄂南抗日烽火歲月

鄂州這座貞烈庵——見證鄂南抗日烽火歲月

在湖北鄂州趙寨村翟家灣境內有一座貞烈庵,又名貞烈庵,貞烈祠。據史料記載,貞烈庵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雖歷經戰火,但香火不斷,屢毀屢建,該庵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說起貞烈庵,確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鄉民耳熟能詳。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在鄂東南20餘里的沙窩鄉趙寨村西面鳳凰嶺東下50米處有個馬家衝,住著一對叫馬一舉、趙秀玲夫婦,以種田看柴林為生,於乾隆6年二月十八日,生下一千金,因馬一舉看山負責,被人打傷無錢醫治早亡,只留下母女倆靠紡線砍柴度日,於乾隆24年18歲時許配給水月梅頭灣汪正恆長子傑為妻,未嫁,乾隆24年2月的一天,仙姑母親出門賣線賣柴留仙姑在家看門,正午時分附近一姓陳的剃頭匠路過討水喝,見仙姑一人在家,先以言語相調,之後又欲猥褻,仙姑奮力反抗,剃頭匠拿起板凳扎向仙姑笑腰,仙姑倒地氣息,之後剃頭匠將仙姑屍體又用石磨捆住沉於荷塘。

仙姑母親回家後見女兒不在,四處尋找並告知未過門的婆家,第二天早上天未亮一支八哥鳥飛到屋裡落在仙姑母親的紡線機上鳴叫,母親覺得蹊蹺,說:“八哥,你要是知道我女兒的下落就點三下頭吧!”八哥聽後果然點了三下頭,於是八哥就帶著仙姑母親來到荷塘,到了荷塘突然天昏地暗,水浪翻花,仙姑屍體從水中浮出,婆娘兩家將仙姑屍體葬後覺得有些冤屈,就向江夏縣縣令張務納報案,之後又告至京都,接連四月杳無音信。

在乾隆24年六月的一天晚上,乾隆王駕坐龍庭時看見兩個紅圈圈飛來飛去,皇上到哪裡紅圈跟到哪裡,皇上覺得奇怪,第二天召大臣商議,湖北巡撫莊有恭說可能與仙姑案情有關,於是乾隆王就下江南至江夏縣,攜江夏縣令張務納一同至趙家寨豬頭山下的仙姑墳前開棺驗屍,仙姑雖死四月有餘,但面部紅潤如生,棺內香氣撲鼻,紫金藤環繞棺木四周,乾隆王感其貞烈,封仙姑為御兒,並題詩一首:

未曾失節被傷亡,非比尋常烈女行,

白髮尚難全挽節,紅顏豈可棄春光。

魂飛天外精神爽,骨葬人間草木香。

朕淚等閒容不出,唯兒千古振綱常。

同時,乾隆並下令建牌立坊,享千年香火。

自此之後,貞烈庵香火靈驗二百多年,十鄉八里的鄉民經常到貞烈庵中祈福燒香,特別是婦女兒童每有頭痛腦熱,只要到貞烈庵裡祈禱膜拜,婦女兒童小疾,不藥而癒,甚是靈驗,更有善男信女求子祈福,心靈感應,有求必應。於是,貞烈庵成為沙窩鄉趙寨村民祈求平安幸福的一塊心靈淨土。

貞烈庵座西向東南有一座小山窩,風景秀麗,廟前有一方塘,塘上有兩人才能合抱的三棵大楓樹,廟後有大片的楠竹,是納涼避暑的風水寶地。

抗日戰爭時期,貞烈庵成為鄂南抗日指揮中心。1942年3月間,新四軍地下工作人員在抗日後方建立根據地交通站。由麻羊堖到趙寨翟家灣。當年,王表、譚道如、柯逢年等抗日英雄身穿便服,佩帶短槍在翟家灣建立鄂南抗日指揮中心。而貞烈庵則成為鄂南中心站的觀望敵情、情報傳遞的交通站。

鄂州這座貞烈庵——見證鄂南抗日烽火歲月

鄂大抗日指揮中心創建後,盤踞在鄂南的頑軍曾多次集結部隊向鄂大根據地瘋狂圍剿,但由於鄂大工委的抗日工作人員以貞烈庵作為掩護,確保交通線暢通無阻,鄂大工委的同志有時化裝成商販,有時化裝成走親訪友的農民。

1945年5月,交通站副站長曹至仁為了收集敵人的情報,甚至穿著和尚的衣服,挑著籮筐出外化緣,機智勇敢地將兩個日本鬼子帶至交通站,不費一槍一彈,將計就計活捉兩個日本鬼子,立下戰功。

同年端午節,曹至仁、戴蘇以趙寨唱戲的名義,召集鄂南交通站、各聯絡點的聯絡人員,在貞烈庵召開一次秘密的會議,開闢了鄂南的前哨陣地和向華南挺進的後方基地。

鄂大根據地在麻羊堖、貞烈庵的一場戰鬥可謂驚心動魄。1944年3月頑軍馬欽武、廖義華窺測鄂大根據地兵力空虛,再次聯合率部一千餘人,乘機向麻羊堖地區瘋狂撲來。鄂大工委一面組織武工隊有力抗擊,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由於鄂大工委指揮員的英明果斷,戰士們奮勇頑強,加上地方武裝的配合和群眾的支援,頑軍處處受擊,顧此失彼,潰不成軍,敵軍損兵折將,死傷一百餘人,狼狽逃竄。而鄂大工委大獲全勝,繳獲電臺兩部,機槍兩挺和步槍、彈藥一批。

戰鬥結束後,張體學緊急率主力返回江北,羅通率部繼續留在鄂大,並在沙窩召開了軍民慶功大會,表彰了翟家灣支援前線的群眾。

與此同時,鄂大工委還依託貞烈庵旁的趙寨翟家灣的有利條件和群眾基礎,廣泛開展後勤工作,在趙寨翟家灣建立了被服廠。

當年,鄂大工委在翟家灣建立被服廠,長年有十多人,六臺縫紉機,生產服裝採取流動辦法,在冬春,夏初之交,發動當地群眾把布料、棉花分散到思想積極的群眾家中,並由群眾代為保管。有時大部隊需要軍裝,被服廠就組織群眾日夜突擊趕製。這樣,既搞好了軍民關係,又讓老百姓得到了一定的報酬。被服廠後勤人員在翟家灣做了一年多才隨部隊轉移前線。

鄂州這座貞烈庵——見證鄂南抗日烽火歲月

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給貞烈庵留下了歷史印跡。在改革開放的和平年代,許多熱衷傳承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均對貞烈庵這塊靈氣四溢的紅色基地進行參觀考察,發掘旅遊文化資源。而當地老百姓更是把此地當作護佑蒼生的宗教活動場所。經過歷代仁人志士的辛勤耕耘,貞烈庵佔地面積達980平方米,廟內供有30餘尊佛教。近年來,每年到貞烈庵參觀的人數達5萬餘人次。

為了使貞烈庵的傳奇歷史與抗日烽火歲月的記憶永載史冊,給萬千民眾留下文化寶藏。鄂州市區兩級宗教組織對貞烈庵的佛教弘揚備加關注和大力支持。

今年,鄂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妙性又派專人對一進三重的馬仙姑庵進行整體修建,貞烈重光。目前,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貞烈庵不斷髮揚光大,為傳承紅色記憶,弘揚愛國愛教而不遺餘力,從而使貞烈庵成為鄂東南地區的宗教旅遊聖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