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靠郭子興發家,明朝建立後,郭子興的後人待遇如何?

用戶4474589971


朱元璋的確是靠郭子興發的家,而且,朱元璋還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姑娘,即大名鼎鼎的馬皇后。還不止如此,朱元璋還把郭子興的另外一個親生女兒也給娶了,封為了惠妃。當然,郭惠妃跟後來的郭寧妃不是一個人,郭寧妃的哥哥叫郭興,弟弟叫郭英,跟郭子興沒太大關係。

不管怎麼樣,郭子興都是朱元璋的岳父呀,那朱元璋對自己的大舅子、小舅子應該很好才對呀。可是,朱元璋卻讓郭子興絕後了。這事,我們要從頭開始說。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之前,在皇覺寺做和尚。郭子興攻取了濠州,湯和就寫信勸朱元璋投軍。朱元璋趕到濠州城時,差點被郭子興當做奸細給殺了。好在,朱元璋早已閱盡了世間滄桑,鎮定坦然,這讓郭子興立刻就對他刮目相看。

朱元璋詳細的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經歷,並且說是湯和推薦。郭子興聽完,放心了,就將朱元璋任命為了親兵,很快升為了親兵長。朱元璋作戰有勇有謀,而且處事冷靜,深思遠慮,也從不貪圖財物。郭子興一高興,就將自己的養女馬姑娘許配給了朱元璋。

有時候,過於優秀,也是一種“罪”呀。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朱元璋不但比郭子興手下的那些將領表現的優秀,還很明顯的比郭子興能力也要強很多。這就讓郭子興開始討厭朱元璋了。

郭子興成不了大事,也是應該的。看看當年劉邦,雖然自己很挫,可是會御人呀,把一批當世名將、巨謀全籠絡在了自己手下,給治得服服帖帖的。

郭子興討厭朱元璋,郭子興的兒子們看朱元璋比他們優秀,自然也開始討厭朱元璋。郭子興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很早就戰死了,連姓名都沒能留下。郭子興的次子郭天舒,幼子郭天爵,朱元璋投奔郭子興時,還都在世。

一次,郭子興受人挑撥,將朱元璋給關了禁閉。郭天舒、郭天爵兄弟,趁機落井下石,交代看守朱元璋的人,不準給飯吃。還好,馬姑娘心疼自己的老公,就在家中烙了大餅,趁熱藏在懷中,帶給朱元璋吃。馬皇后因此胸口經常被燙傷。

好在,郭子興不想殺朱元璋,而馬皇后又將自己的金銀首飾,送給乾孃,總算把朱元璋給救了出來。正是這次事件,朱元璋覺得不能長期跟隨郭子興,就請命獨立帶兵征戰,直到後來帶著包括徐達、湯和、周德興在內的淮西二十四將,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我們前面說過了,郭子興格局有限,容不下優秀人才,他自己就成了隊伍的天花板,那麼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郭子興和同陣營的孫德崖、趙均用等人內鬥不斷,最後被趕出了濠州。還好,朱元璋並非一個完全無情無義之人,主動將自己攻下的滁州讓給了郭子興,而自己去了和州。佔領了濠州的孫德崖,原本在濠州兵多糧足,可是,他看不慣朱元璋得和州,就說要找朱元璋藉口飯吃。郭子興被趕出了濠州,正有氣呢,也帶兵數萬跑到和州,要打孫德崖。

之後的事情麼,三路人馬,十幾萬大軍齊聚一個小縣城,人擠人,人挨人,想打架都抬不起手呀。孫德崖一看,打起來自己不一定能撈到好處呀,畢竟對方是翁婿。好吧,那就走唄。於是,孫德崖入城告辭,而朱元璋也出城犒勞孫德崖的士兵。結果,郭子興不樂意了,直接把數次侮辱他的孫德崖給抓了。朱元璋還在城外,孫德崖的士兵一看,嘿,抓我老大,也把你抓了。

最後的結果是,徐達出城換回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城放了孫德崖,孫德崖回去,又把徐達給送了回來。折騰來,折騰去,大家白忙活一場。

事情總算解決了,郭子興那個氣呀,又讓孫德崖給跑了。從此,老郭得了心病,一個月後,竟然病死了。千萬不要跟自己生悶氣呀,太傷身,一定要找個合適的方式,發洩出來才好。

1955年,郭子興死了,郭子興的軍隊,地盤被朱元璋拿走了一部分。這就惹惱了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郭天舒、郭天爵兄弟。在兩兄弟心中,朱元璋是投奔他郭家才發跡的,朱元璋的一切都是他郭家給的,結果,現在倒是搶了他郭家,那是越想越不忿。他們就一直陰謀要除掉朱元璋。

人呢,有時候就要掂量好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如果不足以撼動對方,那最好還是暫時隱忍,韜光養晦,積聚力量。結果,兩兄弟並沒有這麼做,他們也希望儘快壯大自己的勢力,以便和朱元璋決一雌雄。這就是越努力,死的越快了。

1356年,郭天舒被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為都元帥,率軍攻打江南重鎮集慶府,結果,被叛徒出賣陣亡。郭子興的長子和次子,都戰死沙場了,僅剩下了小兒子郭天爵。當時郭天舒是都元帥,郭天舒的舅舅張天祐是右副元帥,而朱元璋是左副元帥,郭天舒、張天祐都死了,而朱元璋佔了大便宜,這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

郭天舒死後,集慶還是被朱元璋和郭天爵攻了下來。郭天爵被小明王冊封為中書右丞,地位僅在朱元璋之下。這也給了郭天爵信心,他覺得自己是郭子興唯一在世的親兒子,理應繼承郭子興留下的一切,開始陰謀除掉朱元璋。當然了,朱元璋是不會給他機會的。

1357年,郭天爵的陰謀敗露,被朱元璋所殺。

自此之後,朱元璋有了“殺盡恩人之子,娶盡恩人之女”的評價。也許,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畢竟是個生死一線間的鬥爭,也不能都怪明太祖。

郭子興的三個兒子都死了,可是馬皇后、郭惠妃還在,都是郭子興的女兒,朱元璋還是要做個門面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建廟祭祀。因為郭子興已經沒有後人,所以,朱元璋就免除了郭子興鄰居宥氏一族的賦稅、勞役,命其世世代代為郭子興守墓,奉祀。朱元璋還親自為郭子興題寫了墓誌,並立碑紀念,明確記載了郭子興後嗣已絕之事。

按照《明史》記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還有人自認是郭子興第四子後人,要求奉祀滁陽王墓。不過,因為太祖朱元璋立得碑文還在,被定為了冒牌貨,給趕走了。看來,朱元璋是真的讓郭子興絕後了。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


奕天讀歷史


首先,郭子興的後人並不是被朱元璋被斬盡殺絕。

按照《明史》記錄,郭子興一共有三子一女一養女,其中養女馬氏最為顯貴,嫁給朱元璋,就是著名的馬皇后。女兒郭氏被封惠妃,與朱元璋生三子,分別封為蜀、谷、代三王。

而郭子興的兒子中,長子早年即戰沒,名無法考證,後明末王士貞考證應為郭大舍。二子郭天敘奉小明王韓林兒之令攻打元朝集慶時,與舅舅張天佑被部將陳野先殺害,真正死在朱元璋手上的是三兒子郭天爵。 郭天爵的死因,明史的記載為“林兒復以天爵為中書右丞。已而太祖為平章政事。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於太祖,誅死”。本來應最為詳細的《明太祖實錄》則語焉不詳,估計這類事情朱元璋也不想多講。總之,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找了個藉口把他殺掉罷了。

那麼郭子興真的絕後了嗎?答案是不能確定。 我們可以從浩如煙雲的史料中尋找可能的真相。 根據嘉靖年的《定遠縣誌》記載,一位叫郭老舍的“以滁陽之故”,又稱郭老舍的後代郭琥為“滁陽王玄孫”。縣誌還有一條記載“丙午宣德元年正月己亥孔顏孟三氏子孫孔克勤等及滁陽王后人郭畀等來朝。 賜鈔遣還 ”。也就是說,郭子興還有一個兒子,名字叫郭老舍。 讓我們回到洪武年,根據各種史料,大致還原郭老舍的經歷,可謂是非常的坎坷。

在朱元璋稱帝后,洪武四年曾下過一份近乎於白話文的聖旨給一位叫郭老舍的人,聖旨上這樣說的:“說與郭老舍,再三留你不住,實要回鄉守祖。你舊有二所莊田,我就賜與你耕種,教戶部官開除糧草。”而這個郭老舍,即是郭子興二夫人李氏所生的兒子郭老舍。(《今言》李夫人生郭老舍) 而這個郭老舍,在回鄉後又倒黴透頂,洪武十一年的時候,鄰人拐賣小孩,把郭老舍拐賣到貴州,這一拐走就被拐了十七年。好容易長大後的郭老舍從貴州逃出來回家,又被人押送到黑窖打黑工,最後這事被一位官員得知,告訴朱元璋後才得以放還回家(老舍還鄉,為費謙所發,解黑窯場做工。上面諭放回,令一年一朝京師。老舍卒,諭葬立石。)

在郭老舍失蹤的期間,朱元璋在洪武十六年“親藁滁陽王事實”並召太常司丞張來儀撰寫碑文,令郭子興的鄰居宥氏首率而祀之。洪武十七年三月,明朝為郭子興封王、建廟、定廟祀、立碑石、建墳與享堂等一系列程序得以完成,郭子興的祭祀規範化,欽定的郭子興事蹟由此出爐。 而這個期間,郭老舍還遠在貴州。等其回家鄉時,已經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了。

而今天我們看到郭子興的史料,主要是以明史為主,而明史郭子興的記錄,又主要以洪武十六年張來儀所撰寫的碑文為主,當時郭老舍生死不明,所以史料言郭子興是絕後。通過其他史料,我們可以推斷出郭子興可能並未絕後。 郭子興四子郭老舍的後人,在後來年因祭祀的問題,與朱元璋指定的宥氏後人發生了爭執,引發了另外一段明朝著名的公案,此案歷經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涉及多位皇帝及內閣大學士,經過多年的激烈爭辯,最終郭氏失利,被判非滁陽王后人,不許干預滁王郭子興的祀事。這是後話。 王士貞對郭老舍進行考證,認為從年齡上郭老舍不應該是郭子興的兒子。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碳圈中的人


朱元璋當初確實受到了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提拔。

事情是這樣的:元朝的暴虐無道,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韓山童和劉福通打算利用讖語發動起義。

二人在挖河的河道里,提前預埋了一隻眼的石人。因為民間早就流傳著一句讖語:“石人一隻眼,挑動天下反”。

挖河民工一看,石人果然出現了,加上韓山童和劉福通的鼓動,二人迅速拉起了一支隊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紅巾軍起義。

也就是說,紅軍的總領袖是韓山童和劉福通。



△韓山童和劉福通紅巾軍起義

就在韓、劉造反的時候,江淮地區出現了五股人馬呼應起義,其中一路人馬就是以郭子興為首的紅巾軍,郭子興自任江淮地區紅巾軍元帥。

此時的朱元璋還在皇覺寺當和尚,他的好朋友湯和已經參加了紅巾軍,於是寫信讓朱元璋也加入進來。

湯和在信中說:“你頭腦比我好使,將來一定會出人頭。”

此時寺院在戰火中已經舉步維艱,和尚們食不果腹,於是朱元璋選擇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有道是:“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老朱當兵後,被郭子興任命為十夫長,之後由於作戰表現勇敢和機智,被調任郭子興的警衛班班長。

別看官職不高,但直接和領導打交道,這為他以後的升遷打下了基礎。



△郭子興和朱元璋

據史書記載,郭子興有兩個老婆,大老婆生了三個兒子,二老婆沒生育,收養了一個養女馬秀英。

二老婆有點文化,平時喜愛相面算卦的書,她見朱元璋面相富貴,於是說服郭子興,把養女嫁給了朱,目的就是拉攏朱元璋。

從此後,郭子興成了朱元璋的老丈人,再後來,馬秀英成了朱元璋的馬皇后。

老朱搖身一變成了郭子興的親信,從這點來看,老朱之後能迅速上位,郭子興起了關鍵作用。 郭子興可謂是朱元璋的伯樂。

古語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郭子興能關照我一時,不能關照我一世,還得憑自己的本事打天下。”老朱是這麼想的。

接下來的局面出現了逆轉。

朱元璋憑自己的能力,逐漸取得了士兵們的信任,再加上戰績突出,很快升為統領一方的高級將領。而在隨後的日子裡,郭子興卻受到了另外四路元帥的打壓和排擠。

有一次,另外四個元帥聯合起來發動了政變,活捉了郭子興,打算砍了他。朱元璋此時在外帶兵打仗,聽到消息後,馬上帶領人馬把郭子興救了出來。

經此一嚇,郭子興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朱元璋

之後郭子興的家底大部分被老朱繼承了。 怎麼會這樣呢?

前面說了,郭子興的大老婆為老郭生了三個兒子,雖然郭去世了,但他還有兒子,怎麼也輪不到老朱來繼承他的家底吧?

郭子興確實有三個兒子,不過大兒子早就戰死了,死在了老子前面。

二兒子郭天敘在老爸去世後,當初是繼承了老爸的大部分遺產,並被當時有名無實的小明王韓林兒封為正元帥,朱元璋為副元帥。

但是郭天敘不如朱元璋有手段、有計謀,他這個小舅子玩不過姐夫。為了保住家底,郭天敘聯合舅舅張天佑對付老朱,期間也給老朱製造了一些麻煩,老朱為了顧全大局隱忍了下來。

想想也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本來是自己的家底,卻被一個乾姐夫橫刀奪愛。 其實這都是有才能的人被人嫉妒的表現。

老天選擇了老朱,那麼就不能讓郭天敘成功,史書記載,郭天敘和舅舅張天佑在攻打集慶府時,被叛徒陳埜出賣而犧牲了。


△郭天爵

講真郭子興最有能耐的最數小兒子郭天爵,但是很不幸,上天同樣沒選擇他。

1356年,郭子興次子郭天敘在攻打集慶府的時候被叛徒出賣而被殺,破城後,小明王韓林兒冊封郭天爵為中書右丞,朱元璋為中書左丞,權利在朱元璋之下。

郭天爵認為自己是郭子興的接班人,家底應該自己來繼承,於是企圖除掉朱元璋奪回權利。 但是他的智商和手腕不比老朱,最終反被朱元璋處死。

綜上所述,郭子興的三個兒子,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死了。

老朱是在1368年,40歲時在南京稱帝的,這時郭子興的兒子已經死去12年了,郭子興的兒子無疑成了老朱稱帝前的炮灰,成了“為人作嫁”的怨婦。


秉燭讀春秋


當年朱元璋初次投靠起義軍的時候,投在郭子興帳下,很得郭子興的器重。郭子興每逢大事都要與朱元璋善良,甚至將自己的養女都嫁給了朱元璋,可以說朱元璋成功路上的第一桶金是郭子興給他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

後來隨著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再加上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怕朱元璋會取代他們繼承父親的兵權,天天在郭子興耳邊說朱元璋壞話,弄得郭子興也想方設法的壓制朱元璋,但畢竟是自己的恩人,朱元璋也沒好說什麼。

等到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差不多也開始了對郭家的反攻倒算,尤其是他的兒子們。郭子興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早年跟誰郭子興征戰南北,不幸身亡,郭子興只留下次子郭天敘和小兒子郭天爵。

在接管郭子興殘部的時候,朱元璋為了以絕後患,索性來了一招“斬草除根”,將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都給殺害了。

當年小明王被推選為天下義軍共主,郭天敘是元帥,朱元璋是副元帥。為了奪得郭天敘手上的兵權和人馬,朱元璋聯合陳野,在元軍攻打集慶的時候,陳野給了郭天敘致命一招,置他於死地。而郭子興的另一個兒子郭天爵雖然沒有兵權,但朱元璋依舊沒有放過。


圍知歷史


郭子興沒有嫡系後裔。


按照《明史》記錄,郭子興一共有三子一女一養女。三子分別是長子郭某某(具體名字不知道,明末王士貞考證為郭大舍),次子郭天敘以及三子郭天爵。

一女是郭惠妃,一養女是馬皇后。

三子之中,郭子興的長子是戰死的。不過因史料匱乏,他什麼時候戰死的,不知道。但跟朱元璋沒關係。

次子郭天敘(?~1356年)也是戰死的,也跟朱元璋沒關係。他是在郭子興死後,奉小明王韓林兒之令攻打元朝的南京時,與舅舅張天佑被叛徒陳野先出賣而被殺害的。

當然了,也有人說導致郭天敘之死的幕後黑手是朱元璋。這個說法來自明初野史《記事錄》的記載。

記載的大致內容就是說郭子興死後,郭天敘和朱元璋爭老大,因為滁陽以及和州等地被朱元璋控制了,郭天敘為了對抗朱元璋就跑去攻打南京。一來,打下南京可以獲得屬於他自己的根據地,二來,憑藉此功也可以穩固他的統帥地位。不過郭天敘打了兩次都沒成功,最後因此還丟了命。

而朱元璋對陳野先的叛變早已得知密報,但他就是故意不說,最終讓郭天敘喪命。

不過這只是傳說,具體是不是,不知道。即便是的,那也是郭天敘自己要作死。跟朱元璋沒直接關係。



第三子郭天爵(?~1357年)確切是死在朱元璋手上的。

郭天敘死後,郭氏的嫡系人馬就歸附到了郭天爵旗下。他跟朱元璋當時是有矛盾的。具體的說,就是誰吞併誰的矛盾。

郭天爵的死因,明史的記載為“林兒復以天爵為中書右丞。已而太祖為平章政事。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於太祖,誅死”。

記載的很簡略,語焉不詳。應該是朱元璋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不想多講,找了個藉口把郭天爵殺掉了。

郭天爵死後,正史記載的郭子興的嫡系後裔就死絕了。

另外,根據嘉靖年的《定遠縣誌》記載,郭子興貌似還有一個兒子叫郭老舍。不過明朝官方貌似並不承認。

比如明孝宗弘治年中,有一個叫郭琥的人自稱是滁陽王(郭子興)的第四個兒子郭老舍的曾孫,要求朝廷允許他為郭子興奉祀。但當時的禮官卻說:滁陽王的祀典是太祖欽定的,滁陽王沒有後代,廟碑上已經刻得很清楚了,因此老舍不是滁陽王的兒子。郭老舍的後裔也沒資格為郭子興奉祀。

這個案子在明武宗、明世宗時期又兩度被翻出來炒現飯,涉及多位內閣大學士,經過多年的激烈爭辯,最終郭老舍後裔失利,被判非滁陽王后人,不許干預郭子興的祀事。

如果這個人是真正郭子興的後裔,那隻能說明朝對郭子興的後裔不怎麼樣了。


雖說郭子興沒有親孫子和親孫女,但他有外孫和外孫女。

馬皇后因為是養女,不多說了。郭惠妃是郭子興親生女兒,要講一下。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娶了郭惠妃。後來郭惠妃給朱元璋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三個兒子分別是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兩個女兒是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蜀王朱椿是朱元璋兒子中混的最好的幾個兒子之一,建文帝削藩時,沒牽連到他。朱元璋掀起靖難之役,他沒支持朱棣,朱棣後來也沒有追究他。朱椿死後,蜀王一脈又傳承了14代,一直到南明滅亡才絕嗣。

代王朱桂、谷王朱橞就不如朱椿了。建文帝削藩時,代王朱桂是第一批被削的藩王,朱桂被廢黜為庶民。後來朱棣靖難成功,朱桂才又重新恢復藩王身份。代王一脈在朱桂死後又傳承了十代,明朝滅亡時,隨大明一起滅亡。

谷王朱橞是個奇葩,典型的騎牆派。他的封地在現在河北張家口的宣化和懷來,離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時,朱橞明確表示了反對朱棣。命人將宣化城門堵死,防備朱棣偷襲。而他自己則帶三千人馬以勤王救駕的名義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

四年後,眼見建文帝大勢已去,谷王朱橞和紈絝子弟李景隆一起開門迎降,又成了擁立朱棣登基的功臣。

又過了十五年,朱橞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發謀反,被朱棣削爵為民,終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廢除。



最後是兩個外孫女,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永嘉公主於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給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鎮;汝陽公主下嫁給了明朝開國將領謝彥的兒子謝達。她兩人都很長壽,尤其是永嘉公主,一直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才去世。她是當時代宗皇帝的曾祖姑母。

另外,代王朱桂也很長壽,他死於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年),享年73歲。

如果不考慮谷王那個作死奇葩,郭子興的外孫和外孫女都是比較長壽的。


Mer86


老朱很黑的。

前期把郭子興是自己的恩人,自然隱忍,況且郭子興還把自己的義女嫁給了自己,肯定不會虧待自己,若不是郭子興,朱元璋根本就難有這般成就;他對朱元璋可謂是有再造和救命的恩情。

但是後期的朱元璋可不這麼想,郭子興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早年跟隨自己作戰,很早就陣亡了,最後就只剩下郭天敘和郭天爵兩個孩子陪伴左右,在郭子興去世之後,朱元璋為了奪得郭子興所有兵力,竟然殺害了這兩個兒子。

當時小明王被推舉為共主,郭天敘成了新的元帥,朱元璋和郭天敘的舅舅擔任左右副帥,所以說朱元璋的兵力不小,幾乎能夠和郭天敘抗衡了,可是朱元璋的野心不僅如此,他要郭子興所有的兵力,而不是一半的兵力,為了達到目的,朱元璋使用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

合夥人就是陳野,他投靠了元朝,郭天敘和其舅舅就在陳野努力地竄到下,決定親率大軍進攻集慶。最後他們自然是落入朱元璋的圈套,被埋伏好的陳野給殺害了,就這樣朱元璋得到了郭子興所有的兵力,還有另外一個兒子郭天爵,雖說沒有兵權。

可是朱元璋依然不想放過他,以造反罪名殺害了郭天爵,從此之後郭子興的後人徹底沒了,在建立了明朝後,朱元璋為了表示自己對郭子興的尊重,不僅修建了祠堂,還前去祭拜,但是這一切又有何用呢?哪怕是想要報答曾經的恩人,連恩人的後人也全部被自己誅殺了。


風語者2號


元朝末年風起雲湧,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但是此時的朱元璋尚在外地流浪,沒有作為。

當郭子興與孫德崖等人起兵造反後,各地百姓紛紛響應。在郭子興等人的指揮下,起義軍的地盤越來越大。也就是在郭子興有起色之後,朱元璋才最終下定決心參加起義軍,投靠郭子興的紅巾軍。

朱元璋剛剛加入起義軍時差點被誤認為是元朝的奸細,幸好被郭子興所阻攔,並被郭子興留在身邊成為郭子興的護衛隊。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朱元璋的命運開始有了轉機。

雖然說郭子興這個多疑易怒,在世期間與朱元璋之間產生了許多矛盾。但是也正是因為郭子興原因信任並且重用朱元璋,才使朱元璋最終成為起義軍的領袖,並且建立後來的明朝。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郭子興,便不會有後來的朱元璋。



但是郭子興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善待他那倖存的幾個兒子。

在郭子興的幾個兒子中,大兒子首先戰死。老二因為能力不足又想擠兌朱元璋,最後中了朱元璋的借刀殺人之計,死於叛徒之手。郭子興的小兒子則因為有職位卻沒有實權,對朱元璋不滿,也被朱元璋殺掉。


也就是說,在郭子興死後,老郭家沒有一個兒子活下來。而老郭家斷後的主要原因便在於朱元璋手段太狠。

當然,朱元璋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很有可能會被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扳倒。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也就是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郭子興為滁陽王,了卻了郭子興生前想自立為王的心願。

權力鬥爭、政治鬥爭是險惡的。朱元璋雖然說繼承了郭子興的勢力,但是也是憑藉朱元璋自己的本事得到的。而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尚存於世,朱元璋確實做的過分了一點。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朱元璋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在元末混不下去了,才走上了造反這條路的,他最初去投奔的人就是郭子興,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他對朱元璋的影響也非常大。

明太祖朱元璋

郭子興和朱元璋完全是兩類不同的人,郭子興的家境非常富裕,還在沒造反之前他就喜歡結交各路英雄,在公元1325年,郭子興拉了一千多人的隊伍造反了,這需要大筆的經費做支撐的。而朱元璋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母死的時候連下葬的錢都沒有,為了求生朱元璋還去當過和尚。

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後,郭子興還是比較賞識朱元璋的,他把自己的一個女兒,一個養女都全嫁給了朱元璋,郭子興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他在關鍵的時刻很信賴朱元璋,但是也有意識的疏遠朱元璋,還好朱元璋為人圓滑,總能妥善的應付郭子興,郭子興這個人氣度不大,又在元末群雄混戰中,不是很順利最後抑鬱而終。

郭子興

如果說朱元璋和郭子興的關係還能用若即若離來形容,那麼朱元璋和郭子興的後人就真是不太和睦了。郭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勢力最大,朱元璋等人都在他麾下,郭子興有三個兒子,關於郭子興長子的記載已經不可考證了,據說郭子興的長子在戰爭中,隨朱元璋一同出去打仗的時候戰死了。

郭子興的次子叫郭天敘,朱元璋在投奔了郭子興之後,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得力干將,郭子興在遇到重要抉擇難以確定的時候,都是讓朱元璋做自己的參謀,之後郭子興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朱元璋,這讓郭天敘產生了危機感,所以郭天敘一度想要除掉朱元璋,朱元璋在妻子馬秀英的幫助下才逃脫一劫。在郭子興死後,郭天敘擔任都元帥,元軍進攻集慶時,郭天敘被陳野出賣死在了集慶。

郭天敘

郭子興的三子叫郭天爵,郭天敘在集慶遇害後,小明王韓林兒冊封郭天爵為中書右丞,朱元璋是左副元帥,郭天爵的位置在朱元璋之下,郭天爵是郭子興唯一的繼承人,所以郭天爵的心裡就不太平衡,想要設計除掉朱元璋,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但是事情敗露後,反被朱元璋處死了。

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這個時候郭子興的後人只有女兒和養女還活著,他的三個兒子早在大明建立之前死光了,更談不上什麼待遇了。

郭子興的養女孝慈高皇后馬秀英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大明王朝的奠基者-滁陽王郭子興

要說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對他有所幫助的人有很多,但是元末紅巾軍的首領郭子興,絕對算是相當重要的一個人。

在朱元璋歷經漂泊,又一次回到皇覺寺準備繼續當和尚這個偉大事業的時候,幼時的夥伴湯和的一封信,改變了朱元璋的一生。信中提到湯和現在參加了起義軍,並且在軍中混得不錯,已經是一個千戶,誠邀朱元璋一起共事。而湯和所在的軍隊首領,正是郭子興。

朱元璋達到軍隊後,差點被當做奸細殺掉,幸得郭子興救下,看這個和尚身材魁梧,目光有神,便收下當了個親兵。之後,朱元璋身先士卒,無論是外出打仗,還是內部人事關係,搞得相當不錯,加上朱元璋略通文墨,很快郭子興便升他當了秦兵隊長。這之後更是兢兢業業,在郭子興的紅巾軍中,功勞頗多,威望極高。

這個時候,郭子興慣用的一招就來了,為了拉攏這個能幹的朱元璋,便收朱元璋為義子,其實這個義子,估計在郭子興那裡有很多,平時施以小恩小惠,關鍵時刻是用來頂雷的,所以,收朱元璋為義子,並不見得就是對他有多親近,只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方式而已。

之後,隨著朱元璋越來越重要,就把故友的女兒馬姑娘許配給朱元璋,這馬姑娘的父親是郭子興以前的老朋友,戰死後,將女兒託付給郭子興,郭子興便讓馬姑娘在夫人身邊當個丫鬟使喚,看朱元璋也算是青年才俊,便成人之美,撮合了這段姻緣。

朱元璋之後的經歷,在郭子興的基礎下,一路艱辛困苦,歷經險阻,最終打下了天下,成為一代開國皇帝,而馬姑娘,就是我們熟悉的馬皇后。而郭子興以及他的後人,結局如何呢?

郭子興

在朱元璋投奔郭子興時,郭子興已經是一方小諸侯,手下掌握著數萬軍隊,當時正逢元末,各路勢力雲集,郭子興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支,而郭老闆本人也沒有多大的志向,心想著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軍隊就可以了。他本人也是一個俠義之人,只是這個俠義之人心胸過於狹窄,且易怒多疑,這在對朱元璋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郭子興在被孫德崖綁架後,被朱元璋以交換人質的方式,給換了回來,本想對孫德崖報仇,奈何實力不足,最終抑鬱而終。

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給他建廟,派他曾經的鄰居宥氏世代為滁陽王守墓。這郭子興,也算是死後得到了殊榮。

郭子興的後人

郭子興共育有三男一女,其中歷史上有記載的,只有二子、三子和女兒,長子在早年間一次作戰中,戰死在沙場,名字已經無從考證,倒是二子與三子,對朱元璋的影響頗大。

二子郭天敘,在郭子興死後,軍隊的指揮權歸他。並且當時紅巾軍所奉的韓宋政權,在郭子興死後,冊封郭天敘為軍隊元帥,張天佑(郭子興妻弟)為副元帥,而功勞顯著的朱元璋為左幅元帥。要知道,如果不是朱元璋捨命把郭子興救了回來,可能這個軍隊就散了。況且當時軍隊裡面,朱元璋其實就是除郭子興之外的第一負責人。這下就讓朱元璋與郭天舒的矛盾更為激化。

於是,朱元璋就開始採取行動,當時紅巾軍正在攻打集慶(南京),由於元軍眾多,首攻失利,於是就改變策略,開始將集慶周圍的城鎮逐步打下,郭天敘為向朱元璋立威,衝在最前面,從而吸引了大量元軍的火力。這個時候,一個叛徒的出現,加速了郭天敘的死亡。這個叛徒叫做陳埜先,此人原是元軍部下,先是投奔朱元璋,後又投奔郭天敘,做了個三面間諜。他先是誆騙朱元璋,說自己已經將元軍的首領引到了城外,請朱元璋前去捉拿,朱元璋哪裡會上當。找了個藉口沒去。之後此人見朱元璋不上當就找郭天敘,同樣的理由,郭天敘上當了,興高采烈的前去捉拿,卻被人包了餃子,到地方就被殺掉。

這樣,朱元璋借他人之手,消滅掉了自己最大的一個敵人,從而為自己的大業,去掉了一個障礙。

三子郭天爵,在二哥郭天敘死後,郭天爵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中書右丞,而朱元璋,當時是平章政事。地位不相上下,而這個郭天爵,對於當時的情形很是不滿意。當然,換誰也不會滿意,原本這個朱元璋只是自己父親手下的一個將領,現在倒好,和自己平起平坐,這誰能心平氣和。在他看來,這些權勢和地位,都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既然被朱元璋拿走,就要想辦法拿回來。

在郭天爵還沒有動手之前,朱元璋出手了。《明史》中記載“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於太祖,誅死。”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原因吧,公開承認了郭天爵是朱元璋殺死的。

郭子興的兒子們至此,全軍覆沒。而僅有的一個女兒,卻是不同的結局。郭子興的女兒受到了朱元璋的善待。朱元璋為了照顧好自己這位乾妹妹,直接把郭氏納入自己的後宮,封為郭惠妃,她為朱元璋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封為蜀、谷、代三王。

無論怎樣,朱元璋是在郭子興的基礎上才發揚光大,建立明朝政權的,所以說,郭子興是朱元璋以及明朝的奠基人一點都不為過。


史曉生


郭子興沒有朱氏家族能生,他的後代不多,兩隻手都數的過來。

他的後代組成,首先是3個兒子。

長子無名待考,《明史·郭子興傳》引述為“子興三子,長子前戰死”,不過這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怎麼會連名字都沒有記錄下來。

我想郭子興的這個大兒子應該是他還沒有發跡之前就已經在起義中戰死了,史學家大概偷了一個懶,也就沒有去考證他的大兒子叫什麼名字,大概是對郭子興不夠重視。

他的二兒子叫郭天敘。

太祖渡江,天敘、天祐引兵攻集慶,陳野先叛,俱被殺。

郭子興病逝後,小明王韓林兒就收編了他的部隊,把郭天敘任命為都元帥,把郭子興的妻弟張天佑封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後來朱元璋渡過長江攻打採石,郭天敘和張天佑去攻打集慶的時候,這兩人遭到叛徒陳埜的背叛,兩人雙雙死在戰事中。

太祖渡江,天敘、天祐引兵攻集慶,陳野先叛,俱被殺

郭子興的第三個兒子郭天爵。

郭天敘死了以後,集慶被朱元璋攻破,韓林兒於是把郭天爵冊封為中書右丞,把朱元璋冊封為平章政事,在級別上這個郭天爵要低朱元璋一級。

這就引發了郭天爵的不滿,因此想把朱元璋手中的權力奪過來,他認為自己是郭子興的兒子,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結果當然就是被朱元璋給砍了。

林兒復以天爵為中書右丞。已而太祖為平章政事。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於太祖,誅死,子興後遂絕。

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因為傳宗接代主要是男性的任務,所以郭子興的三個兒子都死了以後,《明史》就說他“後遂絕”,其實郭子興還有一個女兒郭氏嫁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的正室馬皇后是郭子興的養女,這個郭氏是郭子興的親生女兒,後來被朱元璋封為惠妃,為朱元璋生下了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所以從血緣關係上來看,郭子興並沒有絕後,相反按照明朝皇子們沒事就生孩子的生活來看,郭子興的子孫們還是挺多的。

郭子興雖然死了,但朱元璋對他死後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不僅把他追封為滁陽王,還給他建廟豎碑,刻傳祭祀,還找了一個家庭專門給他看墓,也算不枉來這人間一趟了。

洪武三年追封子興為滁陽王,詔有司建廟,用中牢祀,復其鄰宥氏,世世守王墓。十六年,太祖手書子興事蹟,命太常丞張來儀文其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