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油画像真人,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

影影圈圈


其实不光是人,在风景画对真实景物的还原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过对比,你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名画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没有西方油画画得逼真。

这时候,你如果仅因为中国画画得不逼真,就认为中国的艺术价值不如西方油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想要对真实世界用绘画进行还原,中国的画师也可以做到。古代有很多“描容”(给人画肖像画)画师,能够高度还原人像。比如,隋唐时期的阎立本,画的人物肖像就非常逼真传神。

(图 | 太宗真容——阎立本)

然而,中国的古代名画中,这样高度还原人和景物的具象写实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人和景物之间呈现夸张比例的作品。

(图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部分)

比如,我们可以看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人与山、树木之间夸张的比例。《洛神赋图》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不是还原人和物的真实度,而是着重表现故事的意境。

顾恺之是中国水墨画的鼻祖,不追求画的逼真,而是让绘画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可以说,这是他有意而为之的。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他的“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西方的油画画得那么逼真?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的画师也可以将人物画的逼真,但是,跟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绘画大师比,在逼真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上图为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的作品,不仅对人物进行高度的还原,甚至连衣服上那张扬复杂的纹样,微妙的高光和阴影,他居然都可以准确地画出来,这种准确感、真实感,就像是用照相机照片,在那个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

那么,为何西方的绘画大师能够如此准确地还原我们肉眼看到的景物?他们的绘画技巧真的就这么厉害吗?

在1420年,意大利一个叫布鲁内列斯基的建筑师发明了透视,也就是所谓的焦点透视,这逐渐成了西方绘画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的透视,就是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出三维空间的系统,就是在一张平面的纸上通过技巧画出有立体空间和深度的画。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今天谈这个问题的人不多了,因为我们有照相机,但是,在几百年以前的巴黎,它却是一个热门话题。

14世纪时,尽管西方画家的画已经非常好看,已经掌握了普通的、初浅的透视效果和原理,但是一些细节上,比如画中人物衣服上的图案,却画得很简单拙劣,甚至文艺复兴初期画家画的透视效果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幼稚;然而,到了文艺复兴的中后期,也就是公元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方画家写实绘画的技术突飞猛进。仅仅一百来年的时间,画家居然就能够把服装上的图案画得惟妙惟肖,逼真到与今天照相机拍出来的效果不分伯仲。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简单的透视原理肯定不能使画家们凭借肉眼如此准确地捕捉到图案变化。其实,事实上并非是他们自身的绘画技术有多么的厉害,而是西方绘画大师有一个秘密武器——光学仪器。

比如,著名的荷兰画家维米尔,维米尔是17世纪的荷兰人,荷兰是光学器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非常发达的光学器材制造地之一,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维米尔使用了光学器材。

维米尔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室内画的,现代画家大卫·霍克尼通过研究还原了维米尔作画的秘密武器——小镜子。

(图 | 大卫·维米尔《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透过一扇窗户的光线照在室内的物体和人物上,将镜子调整好角度面对着对象,再将镜子里折射的图像与桌面上的画布重合。这样一来,只要用笔顺着小镜子的边缘描绘出和小镜子重叠的部分图像,就能在画布上准确地描绘出小镜子上的颜色和图像,最后画出完整的对象来。

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从光学的角度再现对象,所以霍克尼推测,维米尔真的就是在复制他用光学器材的折射效果投射出来的图像。

当然,维米尔这样的技巧属于机密,绝不会轻易泄露给别人,同时代欧洲画的好的画家也不止他维米尔一个。其实,那些欧洲的画家各有各的独门绝招。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卡拉瓦乔,没有模特就不能作画,而且模特也必须在其指定的画室才行。

卡拉瓦乔的秘密武器就是,暗室投影法。

在这暗室投影的画法中,画家坐在一间比较暗的屋子里,屋子也不是全部的漆黑,然后在这个屋子的门上开一个像画布一样的方洞,让被画者在门外强烈的光线下坐着,再用镜子折射被画者的像,透过那个方洞投进来,投射在画布上。

(图 | 卡拉瓦乔《音乐家们》)


用这种手法在画布上所呈现的图像就达到了光学高度的精准,而且是有色彩的,只不过当你用凹透镜的时候,这个图像是倒过来的,而用平面镜子的时候这个图像是向上的。其实,对画家来说颠倒不颠倒都不重要,就按着画布上投射的图像直接勾描就行了,这就是卡拉瓦乔们的秘密。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油画中有很多人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所有的画中人物都穿上道具服装坐在太阳光下,让画家慢慢地一个一个画下来吧?

其实,欧洲的画家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在很多大型的、多人物的绘画作品中,虽然也是用了光学原理,但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一次性同时画成的,而是多次单独投射绘制,最后拼接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西方的画家如何使用光学仪器,各自用各自研究出的透视方法,将油画画的如此逼真的了。下面我们说说,中国画为何不像西方画家那样追求逼真。

什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是“画心”

我们前面提到过山水画的鼻祖顾恺,它作画是意在传神。其实,古人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而是心里所体会到的。那是人的智识、理解和感情,是观看了自然之后,在他们大脑里形成的综合印象,画家把这种综合印象通过作画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了画面上。

正如苏东坡所说: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苏轼《净因院画记》

作为全能的艺术家,苏轼认为能工巧匠能够完美模仿自然的形态,但是只有高人逸才(也就是艺术家),才能够借助形式来表达理念。

(图 | 陆探微《归去来辞图》)

也就是说,在形的层面,画得像只是基础,形是第二位的,表达理念才是更重要的。绘画作品能够表达理念,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正是因为艺术家在“画心”。中国古代画家不会去画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更不会直接模仿自然,而是在观看景物之后,在脑子里先构建出一个意念的图像。这个图像是源于客观存在的,所以是“像”的;但是经过画家的理解和消化,又不同于客观存在,所以又是“不像”的。这就是“似与不似”所要表达意境。

从透视的绘画技巧上讲,西方人用的是焦点透视法。也就是光学的手法,用小镜子、针孔成像等方法,照着现实对象来画。画面是静态的,像单反照相机,反过来,单反照相机也是在模拟西方绘画透视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中国古人的视点是移动的,也叫“散点透视”。中国的画家不会透过墙上的洞看自然,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只是欺骗视网膜,显得虚假造作。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不是西方那种小孔呈像式的凝视,而是浏览。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拿西方绘画方法比作照相机,那么中国绘画方法就是摄像机。一个是固定一点,拿手比画一个取景框,然后照搬着直接画下来;另一个是用镜头转着圈地看周围,然后按照心中的印象画下来。

这种绘画方式来自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即诗、书、画一体。古人说,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而书法和绘画也被文人认为是跟诗歌一样,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他们为了把自己心灵中的图像呈现出来,更是利用一种造型语言书法,把书法的笔法引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中。字画就流行了起来,就算你不认识汉字,应该也能够从类似书法线条这样的造型语言里,感受到书写者要表达的个人情感。所以,书法也成为了传递心灵印记的某种媒介。而绘画能成为“画心”,正是因为书法首先具有了这种功能。

结语

照相机出现以后,西方画家们逐渐放弃那种追求还原景物的执念,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根本不像西方美术史所说的,这是一种原始的、不发达的、不科学的透视方法,而是一种生态的、伴随着人的眼睛和心灵的透视,最终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先进透视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逐渐被西方的艺术家们重视起来,从艺术史的发展看,西方绘画艺术最终也走向了“传神”。

END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参考资料:
1、《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大卫·霍克尼 2012-12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方闻 2004-2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达文有话说


为何西方油画像真人,而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西方油画特别强调写实;中国画则很强调写意。

具体的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解答。



一、绘画的工具东西方不同

西方油画以植物油且是快干的植物油做颜料,如罂粟油、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等调制颜料,绘画不用纸张,而用亚麻布、纸板或者木板。到了近代,画家喜欢用亚麻子油调制颜料,这种油画颜料干燥后不变色,画面也不会变得脏兮兮的,且色彩丰富、逼真。因为油画的颜料具有不透明性和覆盖力强的特点,画油画时,颜色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这样油画的立体感变呈现出来了。

中国画多在绢、宣纸和帛上作画,画好后一般会裱糊起来。多用毛笔蘸水和墨在宣纸和绢上作画,立体感不是很强。

二、中国画注重线条的应用,而西方油画不注重。

线条在中国画里,画家一般是用它来作为意象和物象的境界。如,在中国画里,人的身体与背景的界限,往往用一条弯曲柔软的曲线即可;西方油画则不这样。



三、西方油画讲究透视法,而中国画则不讲究。

所谓透视法就是在二维的画布画出三维的立体感。西方油画讲究复制现实真物,就连画作里的距离、光影等都同比例真实。而中国画讲究写意和天马行空,则完全不受透视法拘束。从这一点上看,便可以部分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四、西方油画家研究解剖学,中国画家则不学这个。

西方画家学习解剖学,是为了掌握人体的构造和骨骼分布等情况。一个合格的油画家一般都是一位解剖学专家,这有点像中国以前的剃头匠。过去的剃头匠不仅会理发,还会掏耳朵、推拿和接骨。

五、西方油画重视背景,中国画则讲究留白。

中国画的写意特性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一直梅花、几根竹子可以突兀在一大片的空白纸上,四周空荡荡无一物;而油画也表现相同题材时,则复杂得多,写实得多,一段要将梅花的枝干和生长环境等一草一木都交代清楚。

总之,西方油画比较写实,而中国画比较写意,二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西方油画中的人真像,中国画却和实际景物差别很大了。


老梅寻梦


为何西方油画像真人,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这是个很多人都能感觉得到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说简单就是一句话,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表现手法不同。

说复杂就要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是视觉艺术。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主要画种,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西方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东西方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上的反映和体现。

二是,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在绘画立意上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内敛,表现在绘画艺术上,描绘自然风光、山水花鸟的绘画占了绝大多数,而表现人文题材的绘画相对较少。西方传统文化提倡开放、张扬,表现在绘画艺术上,以人物为主体主题表现人文精神题材的油画始终是西方油画的主流。

三是,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创作理念不同。中国画追求“写意”,就是画的意境要宏阔深邃,在“似与不似”之间,在“书画同源”“画书诗印一体”。西方油画注重写实,强调“形象逼真、形神兼备”,且以人物画为主。虽然后起的印象主义、抽象主义油画不再追求形象逼真,但写实具象仍是油画的主流。



四是,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创作工具材料不同。中国画使用的是毛笔、水墨或水彩,画在宣纸上。西方油画使用的是油画专用笔、刀,和易干的植物油调和颜色形成的颜料,画在画布或墙面上。

五是,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创作技法不同。中国画是“笔墨线条的艺术”,西方油画是“造型色彩的艺术”。


以上五个不同,就是为什么西方油画像真人,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的形成原因。


灯影书画


西方油画家和中国画家的创作理念不同,因而油画作品和中国画作品表现风格不同。

西方油画绝大多数以人为创作对象,所画人物生动形象逼真,通过色彩,光影,写实等,把人物画得如真人一般。成为西方绘画的艺术经。这是西方美学的指导下所所作的艺术。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油画作品,更是把人物油画之美创作到了极致。

西方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致于兴成一种洪流,甚至改变了美学观念。

文艺复兴前是神统治,是哲学也是美学。一切在神的统治下,人是被动的,受压抑的,神是无尚的,主宰一切的,美学也是一切神授。反映到文艺之中,人是被衣服裹着的装在套子里的。

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一切神授的羁绊,人成了万物之灵,主宰世界。美学也从神的统治转化为人的主宰,一切由人创造,人从套子里出来变成了主体。故西方油画中的自由的人变成了神圣,维纳斯,美惠女神,自由女神,大卫,蒙娜丽沙等相继出现。

而中国画是以写意,含蓄,余味曲包,追求诗意中创作的。有写意传神的奉为上品,不少创作离现实越远,越艺术化,写意化而成为上品。洛神是理想中的洛神,西施是传说中的西施,八十七神仙卷中的人物是虚无漂缈的人物。这完全是绘画理念,美学思想,审美欢念作用下的艺术创作。所以创作效果就大相经庭。

绘画发展到今天,美学思想有大融合的趋向,中国也画油画成风,也在画主宰世界的人,也有在封建套子里解放出来的绝美人物。而西方也有油画含意的现象,也从单纯的写人之实,用中国人发明的陶器倒水,来寻"源"的,成为东西绘画创作的艺术珍品。

美学,哲学在前进,绘画艺术所创造的美也在变化(认同请关注)。




GoodLuck6868


为什么西方油画像真人,而我们中国的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

题主的这话有点偏激了吧,中国画只要画得到家的,其实也可以达到维妙维肖的地步,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画家所总结出来的“形神皆备。”下面,我就以同样的描绘新中国诞生时的两幅经典巨著:《开国大典》和《新中国的诞生》来作一个比较吧。前者是董希文老人用油画这个艺术体裁创作的,后者是唐勇力教授用中国画这个艺术体裁创作的。

后一幅用中国画的艺术手法描绘的毛爷爷及其他的开国领袖们,您能说画家画得和他们开国领袖们的真人形象差别较大吗?

唐勇力教授的《新中国的诞生》局部。

当然,正如清初那位“收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和尚所说的那样,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画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画出了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画面,特别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像这两幅巨著中的画面,都是画家在现实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之后才创作出来的,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西方的画家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就完全是接斤真实的了吗?未必。

有着“浪漫主义的狮子”的称号的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他所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的战斗场景,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画家在真实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升华而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

西方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这些精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我明白题主的意思:“为什么西方油画像真人一样,而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较大?”题主您的出发点是清晰的,但是不过是偏激了一点而已。


山野耕樵


  • 15世纪油画颜料被研制成功后,写实,立刻就成为油画形式语言的主流,也就说油画的主流审美观念,就是要画人就得像真人。

  • 中国画则不同,在西方油画引进中国之前,从来我们的审美价值观都是基于绘画者主观层面的,而不太细究客体到底长得什么模样。

宋 梁楷作《泼墨仙人图》

  • 当然,不是中国人画不像,而是不削于画得像;尤其两宋之后站稳了画坛C位的文人画家们,将画得像的作品斥之为“行货”、“匠画”、“世俗画”、“界画”等等,这些都是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不耻于创作、把玩和收藏的。
  • 那为什么在中国会产生以不像为上、以像为下的的审美价值观呢?

这个原因要追溯到绘画的工具和颜料上

  • 西方油画的历史也就不足600年,而且没有主色;各种彩色均不透明且具有覆盖性。所以油画是以光、色的明暗块面来表现物体,只要准确地模仿自然光和色,也就能逼真地画出酷似的形象。

5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已经被用墨线纹作为装饰

  • 而中国画有主颜料-墨,国人用它勾线绘制图案和书写文字已经5000年了;尽管中国画只有1500年历史,也较油画长2倍以上;勾线画客体的轮廓,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没有墨线的画,谁也不会认为是中国画。

  • 而真人是没有轮廓线的,这个基础性的“不像”,决定了中国画干脆就放弃“像”的追求,反过来追求线条之抽象美啦。

美学价值观不同也导致中西方绘画在“像”上的分歧

  • 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观主要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其阐述“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拙朴,所谓“道法自然”,联系到中国画,就是不刻意追求外在的乔饰,而是应该追求内在的本真,而不是外表的逼真。

  • 西方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古希腊,其众神崇拜的信仰中,却赋能给充斥着基础人性的大“神”们,让我们差点笑掉大牙。从这种原始信仰走出来的文明,以人身唯美、以人的本性唯美,多少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一点点啦。

油画和中国画出处不同、材料和工具迥异,审美价值观更是大相径庭,也就导致了画人的像与不像差别;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从这而论,西方油画和中国画又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类型,是全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闻道深般若


每次当西方油画与中国画出现在一起时,就又有讨论不完的话题,两者同属于绘画艺术,总有着太多的不似之处,又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那么为何西方油画像真人,中国画却和实际差别很大呢?这应该说的是人物油画和人物国画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西方油画人物形神俱备,

一切都因为油画是以“色彩”为载体,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色彩本身就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形状,怎么理解呢?就好像物象的影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形状,或者把很多种色彩拼凑在一起就也成了一个形状,就比如,“搭积木”那种,这就是油画艺术里所说的“色彩有了,形就成了”,



油画里的人物之所以可以像真人一样形象逼真,除了“色彩造型”之外,它以素描为基础的“

空间透视效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艺术家把人体结构按照“黄金分割比例”进行塑造,人物的造型模型有了,然后添加丰富的色彩,进行修饰,自然就形象逼真和真人一样了,


中国画人物和现实人物差距很大,

几千年来,国画都注重“写意”,首先要明白“写意”并不是忽略物象的具体特征,比如,那些花鸟、山水画的形象也很逼真,唯有人物画的形象给人“怪怪的”感觉,和现实中的人物相差甚远,那么为什么人物画就不讲究形象呢?而山水、花鸟却有形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是因为,山水、花鸟没有表情,在油画或者国画中都不需要描绘表情,人们在欣赏没有表情的物象只会观察整体特征,不同的物象之间总是相互吸引,所以觉得那些山水、花鸟很逼真;然而,人物是有表情的,只是在国画中看不到色彩,只有笔墨,用笔墨来描绘表情自然没有比用色彩描绘表情显得生动形象,就好比一张苍白的脸是显示不出任何表情的,又由于国画的空间立体感没有油画的强烈,(确切的说国画是依然属于线条艺术)所以国画人物看起来和实际人物差别的很大,



诗夜城主


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发展的过程不一样,西方油画是以描绘宗教主题为由发展起来的,所以:非常写实大量描绘了宗教题材的人物故事,而中国画是以山水风景为题材写意为主,当然也有描写山水楼谷间的人物生活的场景,但是中国画不强调人物的素描关系,现在中国画已经有很多人补学素描了,但也有些画家咬牙坚持不学素描,把山水风景画的昏天地暗以表示舒发情感,似乎一画清淅了就没有感情了。现在中国画中画人物的素描关系人物的立体感表现也不错,但是中国画以墨为主,色彩较少在表现人物方面没有油画颜料那么丰富,表现手法方面手段要差一点。


水乡人75835403


西方油画写实,有先天的优势,归功于它的材料属性,以油为媒介的油画色彩覆盖性强,厚重质感强,便于反复塑造形体,且色彩光泽鲜亮,画人物自然堪当大任,写实又逼真。


中国画画人物总觉得和实际相差太大,也是和中国画的材料有关,中国画的材料以水为媒介,用的是水的墨,水的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可以说没什么覆盖性,一笔定乾坤,最关键的是,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油画完全不一样,中国画讲气韵生动,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实。


诚然,中国画的写意决定了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但也不是中国画就不能写实,中国的工笔通过三番九染,同样可以把人物画的很逼真,色彩画的很靓丽,和实际没什么区别。

每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强项,舍弃自己的优势拥抱别人的长处,不可取。好比油画来画中国写意画,还叫油画吗?同样,中国画别紧张自己写不写实,发扬自己的写意,就是世界第一,从另外的角度看,中国画和实际没有一点差别。


陈庄水墨画家


西方的人物油画是逼真性的写实,是模仿真人的现实,注重人物形象整体的和谐和精神的统一;中国画的人物画具有虚实的写意,讲究人物形象的似与不似之间意境的审美。



中国画 以毛笔、墨、国画原料、宣纸和绢帛为工具材料,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画种。中国画再现客观对象与表现主观情感上,讲究“写意”、“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简洁的构图与形象调动欣赏者情趣的联想,获得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中国画在形式上以山水花草、动植物自然风景为主,人物画比较少。描绘人物形象存在着虚与实、像与不像之间的写意,和实际中的人物形象差别很大,表现出人物形象性的神形兼备的神韵美感。



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的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表现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油画的色彩异常 丰富,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复杂性,有力地展示雄浑阔大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例如《阳光中的裸女》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7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画中的少女,在阳光照射的女人体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是洁白的光滑的肉体,实际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有的地方是冷色调,有的地方是暖色调,表现出她美丽动人的纯洁心灵的真实美感,具有吸引人们视觉效果的艺术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