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權威機構調查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群該咋辦?

紫瀧闖天下


最近權威機構調查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群該咋辦?

工作數十年來,經歷過各種招聘、考試、調動等等,也聽過不少人的工作故事,發現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歧視無處不在。

歧視體現在:年齡、地域、學歷、資歷、性別等等,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令人難以想象。

同樣是國家承認的學歷,非要分什麼全日制、非全日制。我就想不明白,既然覺得非全日制不行,那就乾脆取消算了,何必又要發個學歷證書呢?

不過就是招聘一名公務員,又不是什麼高科技、高技能、高層次,還非得要什麼碩士、博士,還非得要什麼35歲以下,甚至28歲以下、25歲以下。我就想不明白,這樣一些公務員老了之後,是不是就得退出公務員隊伍?可現實卻是,從來少見老了的公務員退下來,反而是有的不怎麼幹活,卻還拿高工資。

至於戶籍、地域的歧視,在一些大城市就更為明顯了。想想讀書的時候就有地域之別,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歧視一直延續人的一生。

既然是公開招聘,選拔的是能幹事、會幹事的人才,而不是混時度日、坐享其成的庸才。能幹事、會幹事的標準,就是德與才,為什麼非要加上那麼多的條件?這裡面究竟是為了什麼?

說到底,只能說明我們的一些選人用人制度比較僵化、落後,不能真正體現“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麼是覺得人進來之後,無法真正實現能上能下;要麼是現有的體制之間無法實現正常流動,相互壁壘較多。

一個社會的高度進步標誌之一就是人才的充分流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條件加以限制。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也就在人才的活力能否得到迸發。而這樣的環境形成,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平等的人才競爭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保障每一個人的平等社會保障體系。


碧翰烽


這個問題我在別的帖子簡要回答過,這裡重新整理一下,給樓主提供個思路!

樓主提到的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今年本人即將年滿四十歲,幾年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也曾經摺騰過,寫出個人經歷供樓主參考。

12年時我32歲,在一傢俬人的房地產企業從事技術管理工作,薪水還算可以。有一天突然想到一直在私人企業工作,歲數大了是不是工作就不保?想到這一身冷汗。因為那個時候公司除了高層領導過了40歲,其餘的同事歲數都相差不大。想到這裡打算考個監理工程師,這樣歲數大了可以去監理單位做總監(一般監理單位的總監歲數都較大)。

13年通過監理工程師的考試,想想還是心有不甘,習慣了有一定的薪水,到時即使做總監薪水不滿足想來也不爽。

此時以前的同事聊天,得知幾個同事去了國有企業,而且把企業福利描述的很美好,這時動了心思:趁著還沒超齡去國企混混?後應聘國企成功,13年進入國企。誰知道國企的福利迅速下降,工資特麼也低,不過想想算了繼續在國企老實的幹工作吧。

就這樣幹到17年,可總是稍稍有稍稍不甘,薪水沒上去,職位也不升。偏偏這個時候想體會一下做小老闆的滋味,從國企離職去搞電動牙刷的開發與銷售。市場競爭是殘酷的,被磨具廠耽誤,即使趕上風口出了成品卻沒有推廣起來。

18年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只能老老實實上班,後又加入打工行列至今。

看似上面一堆流水賬,但總結下來也挺有意思:

(1)13年從私人企業去國企後,原單位很多同事至今仍在原單位工作,也早就過了三十五。

(2)不在原單位的同事大多升到了更高的職位,囊括了:管理類、技術類。

(3)沒那金剛鑽不要胡亂折騰,尤其是創業,不要前半生掙錢,後半生還賬。

(4)一般技術類工作還是需要積累,一個大的公司很多都會職級並行,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


地產雜貨鋪


這種問題很好處理!堅持不帶新人,技術私有化。不教、不帶、不傳!說一個真事:本人互聯網技術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萬年曆的公司想進入遊戲行業,苦於招不到資深人才,我一看這公司就是想找個資深的人帶起來一波剛畢業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這招數太噁心。後來想招我過去,要人的時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勢。但是我明說了,我用的技術和引擎是屬於自己的版權,勞動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購買版權費。


阿拉丁的承諾


以本人為例,因為我剛好35!不過我並沒有失業的焦慮,反而覺得正進入職業生涯的輝煌期!

我目前供職於一家外企,每個月都會接到各種獵頭打來的電話,當然我也在看機會。但是我對目前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收入在不斷增長,而且越來越輕鬆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職的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歲以上的。而且我們這個行業的外企據我所知年輕大學生很少,基本都是職場老手。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外才是精明,讓國內企業鍛鍊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經驗,立馬把你挖來,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臺階。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業要麼沒遠見,要麼就是等著小年輕去加班奉獻自己!


冥穿未來


除了極少數有特殊要求的職位,35歲基本就是職場剛剛開始。職場相當於馬拉松,而不是千米賽跑,女的要跑到50歲,男的要跑到60歲呢。35歲,離退休還遠著呢。對於35歲的職場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堅決果斷扔掉各種讓你焦慮的文章。

35歲還沒到管理崗,是絕大多數,注意是絕大多數職場人士的正常狀態!沒有什麼要焦慮的。在國企外企民企,35歲做基層的一大把一大把,難道這些人都要被裁員?開什麼玩笑,這些人就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35歲的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不再青澀,他們熟職這個社會的法則,而且對業務也門兒清,同時精力也可以,正是中流砥柱。我就不明白,這個社會天天給35歲的人制造危機是為了什麼。

35歲的人,只要不傻,只要有一技之長,在不在管理崗,都是無所謂的,因為後面還有無窮的機會。這個年紀,值得焦慮的,是那些從一入職場,就知道傻傻幹活的人,在長達十年的職場時間裡,愣是沒有錘鍊出一種本領。

以我一些朋友為例,很多35歲的,不用等公司裁員,人家自己就辭職了,為啥,自己幹比公司還掙得多;比如有個銷售,由於長達十年都是和各種建材商打交道,現在去了一家經銷客戶做CEO了;還有個同事,十年裡每次公司宴請都是他點菜,好吧,現在做了個教人點菜的東西,賣瘋了。

所以,在不在管理崗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裡,你有沒有練出來一招,就一招就可以了!只要練得好,天天練,郭靖就靠一招“亢龍有悔”就可以到達一流高手了,根本沒必要去什麼海沙幫任個副幫主,做管理者!


鵬鵬不是丁滿


確定以35歲為界限,面向所有人。那就是公平合理的!

我們這裡招聘教師就是這樣規定的。那麼,為什麼以35歲為界限呢?有什麼道理嗎?大於這個歲數的人怎麼辦呢?公平合理嗎?

常言道:“三十而立”,就是這個意思。穩定了,成熟了,有本領了,一切都好了。

是的,一個人到了30多歲的時候,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是穩定的了;還有,他的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本領也相當的成熟了;再者,從這時候到退休時,最起碼男的還可以工作25年,女的還可以工作20年。最後,如果歲數再大一點,還沒有好好地發揮能量呢,就該退休了。

那麼,大於這個歲數的人怎麼辦呢?把他們拒之門外合理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都確定在1949年9月30日去上班,可是,這一天大雨傾盆而下。一個人冒雨堅持來到單位報道上班,另一個人覺得雨那麼大,第二天才去上班。結果,二人該退休時,冒雨報道上班的一個被定為離休,另一個被定為退休。於是,後者到處反映,僅僅只是相差一天,結果截然不同。看似沒道理,實則道理很明顯。

對所有人都這樣規定,那就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所有人都這樣做,那麼,一個人不同意,你也就沒有道理可講了。

如果把這個歲數標準定在40歲,那麼,大於這個歲數的人是不是也要提意見了呢?

道理都是相通的。

(個人觀點,僅作參考!謝謝閱讀。)


中小學教育者


除非技術要求很強的,經驗要求很厲害的,比如律師啊,老師,醫生類,會計,審計師的,其他很多崗位都是吃青春飯,體力活。既然你一開始就決定走體力活,那就別怪年紀大沒人要了。說句不好聽的,互聯網這個行業就是體力活,到不了一定的層次,再有經驗都不如年輕人肯幹的。有時候別說,35歲,社會上幹過幾年的都不想要,招個大學生給的錢少還老老實實做牛做馬,招個老油條要的錢多,還一直耍小心眼。

但是醫生啊,審計師那些經驗類的職業就不一樣了,企業很不喜歡要新人,很多時候寧願要退休返聘的,與其怪企業不要35歲的,還不如怪自己為啥以前不好好讀書(大部分人都是小時候拼命玩,後面想考編制都被門檻攔,一個讀書都不能自律的人,大部分單位都是不想要的) ?為啥以前沒有職業規劃?如果覺得自己快不行了,為啥年輕時候不去考編制?

別什麼都怪社會,和你一起長大的人有很多,特別是和你同一個小學的同學,社會層次是最接近的,為什麼人家活的滋潤,你活的那麼累?


請叫我逗鬥


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其實也只是一半一半而已,哪有95%那麼多,具體還是要看崗位吧。

那麼,如果你是過了35歲的那一半人,出路在哪裡呢?

1.將技術提升為能力

人的能力類型分為技術型,知識型和能力型。

技術型和知識型是比較容易被取代的,很簡單,我今天報了一門做視頻的課程,馬上就可以掌握一門知識。

我明天去學一門技術,快則幾個月,多則半年也可以學會,技術工人也非常多。

但能力型指的是溝通能力,思考能力,領導能力這些的總和,這不是一學就會的,需要你自己去經歷和磨練,並進行學習和反思,得出自己的一套工作哲學,慢慢內化為能力。

所以,先確定你現在的定位屬於哪一種,如果是知識和技術類型,那麼就要想辦法向能力型崗位靠近,比如管理層一般都是靠能力吃飯的,他們不搞技術,只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和溝通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領導類的職位,一般不限制年齡,而且年齡越大別人會覺得你的經驗越足,能鎮得住場面,能讓人心服口服。

2.成為自由職業

那些不去上班的人到底去哪了,其實只是成為自由職業罷了,比如我就是一個自由職業者,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工作我將會幹一輩子,也就是下半生我不打算給人打工了。

自由職業者的能力比較綜合,需要你自己找客戶和訂單,有文案能力和PS能力,較為得體的溝通能力等等。如果到了後期,自己想組建一個公司或工作室,那麼就要學會管理。

因此,不管是成為能力型領導,還是自由職業,考慮的都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能力上去了,就算年紀大了,一樣可以有賺錢的本事。


蘇樂愛寫作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就在年初的時候,福州的一個招聘會上,很多企業都明確說了不要35歲以上的人,有的企業是不要30歲以上的人。反正,現在職場對於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來越殘酷了。

一、為什麼會有年齡限制?

企業招聘的絕大部分崗位是什麼類型的?基層崗位,基礎崗位,都是做基礎工作,難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絕對不是管理崗位。基層崗位招聘的時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輕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業出的工資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養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齡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養,畢竟很多習慣養成之後,想要改變是很難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員也有,只不過很少,而且公司內部的人都盯著,一般而言,公司還是更喜歡從公司內部進行提拔。

二、出路在哪裡?

在35歲失業之後,想要找工作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了。一般而言,有以下這幾種出路:

1.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這隻適用於那些程序員,他們在互聯網公司打拼了10多年的時間,享受到了紅利期,其中有不少聰明的程序員利用自己賺到的錢,做了投資,早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當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路子。

2.自己打工

我在打車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人,每天開滴滴,自己賺點錢。此外,還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行業優勢和公司的原有人脈,結合自己的工作基礎去做類似的工作。

當然也有不少人自己選擇去開個店鋪,要麼去搞自媒體還有電商,畢竟現在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特別快,機會也是特別的多。

三、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可以說,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會面臨中年危機,一進入職場就得考慮中年危機了。想要安穩度過中年危機,最好做好以下的準備:

1.培養技能

其實成為管理層也並不能躲開中年危機,騰訊和京東都對高管下手了,10%的中層都給裁員了。所以,靠著公司的職位也未必有什麼用,還不如自己多提升自己的能力,點亮自己的技能樹。擁有一技之長,也就意味著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羅振宇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就說過,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成正比,而是和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所以,工作的前十年,不要荒廢了,你把時間花在哪裡,最後的收穫就在哪裡。

2.打造個人品牌

其實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就會發現行業圈子其實很小,越往上走,叫得出名字的人越少。一開始跳槽還是靠簡歷,但是越到到後面就是靠“名聲”。個人品牌,就是“名聲”。一方面,要打造在公司內部的個人品牌,完成好領導佈置的工作任務,一方面是能夠表現出自己的專長,在公司中,營造自己的專家形象,同時,也和同行業的朋友多聯繫,提升自己在專業裡的名氣。

3.做好理財

一般而言,沒有人是靠工資發財的,當然處於行業紅利期除外,早期的房地產,互聯網,不少員工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呢,行業的發展不可能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肯定會放緩,單純勞動收入是不夠的。真正的聰明人早就在紅利期的時候做好了投資,不限於買房、基金、股票等。


傑說職場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有2點。第一點是:不要販賣焦慮!第二點是:35歲是職場轉折點,但並不一定是“轉向”向下,對很多人來說,反而是再次發力的起點。


35歲真的“沒人要”了?這恐怕是誤解。


題目中說到了“權威機構”調查,我很好奇,是什麼權威機構,調查樣本是什麼樣的,又發佈在了了什麼地方。至少我回答問題之前,去查找了一下資料,沒有找到任何相關數據。


其實,想了解這個問題也不難……雖然網上經常有人販賣“35歲失業”的焦慮新聞,但看看我們身邊,35歲以上的人出現大規模失業了麼?顯然沒有……


相對來說,真正的待業人群中,非名校畢業的應屆生恐怕仍舊是主力,所以,我們以為的“現象”,其實根本就不是現實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那些35歲就失業的例子,絕大多數都來源於科技企業,而且恰好就是科技企業中偏頭部的那幾個大廠。


事實上,在科技領域,前些年程序員的工資快速飆升,隨之帶來的是永無止境的加班,一些企業用“掐尖”式的用人方法,只掐取一個人精力最旺盛、學習能力最強的那段時間,支付遠超其他行業同齡人的薪酬,獲取最大的“性價比”。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們巨大的人口基數與大廠優秀的招聘能力,能夠支撐他不斷吸收更換新鮮血液。比如我國的科技企業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模式,不需要多麼豐富的經驗積累與創意,只要有足夠的精力,上規模就夠了。


總之,通過這種方式,為很多大廠帶來了不錯的競爭優勢,畢竟我國的科技企業多數都還是起步階段,包袱越小,跑的越快。


這是一定時期內,市場因素導致的特殊現象罷了。


而這種用人方式,跟以往其他行業的用人方式有著巨大的區別,特別是當有些企業老總不斷地去宣揚“狼性”、“優勝劣汰”這樣的想法時,這種區別引發了很大的爭論。


導致我們看到的新聞都在討論“35歲以後怎麼辦”,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所有的行業都不要35歲以上的人了……


實際想一想,可能麼?


科技企業,只要35歲以前的人,前提條件是,提供了絕對“高薪”的崗位。


但放眼所有的行業,這個前提條件根本就不存在……


再加上總有人在炒作、販賣焦慮,結果就是35歲之前的每天患得患失,但是真正35歲以上的人,反而沒啥感覺,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都還在如常繼續……


35歲,在職場上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30多歲的人,往往在職場上會面臨一些共性的變化。


對於多數人來說,30多歲之後,職業生涯就已經基本穩定,很多人已經看清並選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變化。


  • 一部分人,對自己職業道路比較滿意,生涯已經基本定型,而且在公司中也積累了不少資源, 甚至升任為公司管理崗。這部分人將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他們不再願意頻繁的跳槽,對收入提升的願望往往也會通過崗位內的奮鬥來取得。


哪怕沒有成為管理者,但在基層崗位上也已經相當熟悉,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工作可能就“做一輩子”了。


這些人在職場上,也是有他們的獨特價值。雖然精力上比不過年輕人,但是經驗與資源的積累遠非年輕人可以比擬,況且由於穩定性夠強,可以說是公司穩定的“基礎”。除了那些飛奔的企業外,不會有人輕易把他們清退出去。


  • 另一部分人不再滿足於當前的工作,利用自己積累的原始資源,嘗試掌控自己的人生軌跡。


雖然很多大學生都在創業,但是真的去看創業“成功性”上,依舊是30歲以上的人成功概率更大一些。


因為大學生創業憑的是激情、創意。但是激情和創意這種東西很容易耗盡。


而年紀稍長的人,更注重“效果”,他們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人脈,這些往往就是創業初期確保“活下來”的根本。


還有一些人,因為已經掌握了不錯的“能力”,哪怕離開了某家公司,卻仍能通過一項“特長”而從事自己喜歡的自由職業。


這個社會給了人們太多的選擇,而對於一個工作了十來年的準中年人來說,他手中握有的選擇顯然是更加豐富的。並不一定非要像年輕人那樣在“求職”這一條路上耗死。


況且……35歲以上,能力水平比較高的那一部分人,恐怕並不依賴“求職網站”這樣的體系進行求職。他們工作上的變動往往是通過獵頭、圈子等這樣的形式完成的,面向的崗位也更高一些,所以“看起來”似乎大家都不招聘35歲以上的人了。


但事實上,是面對這些人的招聘需求,根本就沒出現在招聘網站上。


35歲,你需要的不是焦慮,而是清晰的職業規劃


如果你恰好已經30歲,那麼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被焦慮所迷惑,也不用整日擔驚受怕,因為那根本毫無意義。


即使你什麼都不做,也有很大概率平穩的進入職場生涯的中段。即使是你真的處於那些“更拼命”的科技大廠,當你離開那裡的時候,手裡有著過去十年積攢下來的豐富資本,簡歷上有著漂亮的履歷基礎。


不管是拿出成本嘗試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降維去“低一些”的公司,都是遊刃有餘。


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最好想清楚

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在那之前儘早做好準備。


如果你對自己的規劃是35歲開始創業,那你在35歲之前就應該對行業有更清晰的認知、積攢足夠的人脈、留下啟動事業的資本。


如果你希望在35歲能夠步入管理層,那麼你就應該儘早掌握額外的管理知識,擴展自己的視野,並積極做出表現。


如果你希望精研“操作”,那就更簡單了,給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始終要求自己做的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技術大神。


不管是哪一條路,只要選定了,走下去,都能為您帶來豐厚的回報。


但是,如果在那之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不瞭解自己未來到底想要做什麼,什麼工作都是做的湊湊合合。


真等遇到一些風吹草動,需要拿著簡歷在人才市場跟應屆生“血拼”時,那時再去抱怨企業“歧視35歲以上的人”,就實在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了。


我是腫麼破,職場優質作者,專注職場難題,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不妨點贊、轉發、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