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書法,精通書法的祕訣有沒有?該怎麼做?

書香苑360


書法練習無捷徑,

一筆一劃應注重。

若是成家又成名,

拜師學藝莫自通。

如果僅是自娛樂,

天天練字心輕鬆。






好德立身


之前我練的時候也相信速成的訣竅,但後來發現根本不現實,學會了只有你自己不斷的臨摹,不斷的找出不足再能一步步提升,之前教書法他說,小時侯學了幾年,但是後來知道上大學就一直練,後來差不多練了三四年,吃不了苦幹什麼也不會成功


盡情擼貓


很多人認為把字寫好很難需要時間很長,其然不是,短時間是可以把字寫好的,在看取決於你的目標和決心。目標+方法+堅持,比如三個月寫好字,21天寫好字是可以達到的。有人練了一輩子還是寫不好字,只能說是方法不當。

我們傳統的學習書法都是從臨摹開始,選一種字體如顏、歐、柳、趙。然後開始“永”字八法,它裡包括點、橫、豎、勾、提、折、捺。但是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從嚴格意義上講,永字並沒有八法,永字只包含了6.5法,其中橫的筆畫只寫了它的前半部分,故而把這個橫字的定義分為0.5法。在近10萬個漢字中找到了唯一一個包括漢字9個基本筆畫的字就是“染”字。初學者只要掌握了染字的9個基本筆畫,就可以較大範圍內寫出相應筆畫的漢字,但是隻有全面掌握了漢字書法中的點、橫、折、豎、勾、戈勾、臥勾、懸針豎、垂露豎等其他13個楷、隸、行,三種字體的常用筆畫和才能全面的去組合所有的漢字。

掌握了筆畫後,接下來就點間架結構了,這對於初學者較難把握,很多人練了幾十年也不一定全都掌握。在教學中我發現一種較可行的“陰陽五行”教學法。此方法可讓學生儘快掌握字的間架結構,因為我是學畫畫出身,所以,我是從根據教畫的構圖總結出盯住一套對於練書法比較可行的方法,我們在練習素描構圖的時候,老師都會讓我們用三角形構圖,比較美觀視覺和諧。其實仔細看下來類似於S太極圓,每一個漢字都在一個太極圖中,寫一個漢字,只要掌握上下左右,然後還有重心點。那麼這個字寫出來的就會很美觀。你每次臨摹的時候用這種方法會比較準,比較像,臨摹大書法家的作品是臨摹的,越像越好。這樣每天練習三個月左右把字寫好是完全可以的。記住剛開始是先字寫好,純技法的,以後多看名家多讀書,提高修養,這樣才能達到書法家級別。

具體方法可以互關注細聊,我會耐心教你詳細方法。






小崔書畫


想要短時間寫好書法,首先要選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慮是否近似你所寫的字形,選好了,先看上幾遍,分析其中字形要點和結構的規律。這叫“意在字先”,然後用透明白紙先描摹,後臨摹,熟記每個字中的關鍵部位。具體步驟分述如下:

寫字的姿勢和執筆

五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法’是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具體的握筆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併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

枕腕、懸腕與懸肘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於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擱死了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碗來書寫。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上臂與前臂相連的、突出且可活動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手腕活動範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們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性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採用懸肘法來練習。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痠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江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樑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裡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

執筆的高低與鬆緊

執筆的高低是指執筆的手指(無名指)與筆頭之間的距離,距離長就是執得高,反之,距離短就是執得低。執得高,手執在筆桿的中部或尾部,書寫時手腕或手指移動一分,筆毫就會在紙上移動一寸,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結體也會奇趣橫生,因此,這種方法有利於寫行書和草書。但由於執筆高,手中之力傳遞到筆尖的距離遠,筆畫容易浮滑。相反,執筆低,筆力易於到達筆尖,筆圓較沉穩,有利於寫篆書、隸書及楷書。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林散之先生寫草書仍然低執筆,他並不依賴手指的撥動以求得草書結體出於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協調動作追求筆畫的沉著痛快。

初學者練正楷,執筆應該低一些(離筆根約1寸),使筆畫穩健些。執筆高了,變化大,寫楷書就不容易掌握。還有執筆的鬆緊問題。執得太緊,手太用勁就會顫抖且手指疼痛。執得太鬆,一點力也不用,筆就會掉下來。對於初學者來說,從未拿過毛筆,心理比較緊張,因此可適當放鬆些。當然,寫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說“力在筆尖”,是要將力量通過執筆的手傳遞到筆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寫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來自久練,這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會騎了,習慣成自然,並不感覺到自己在用力。寫毛筆字如果感覺不到自己在用力,運筆自如了,也就過了執筆關了。

運指、運腕與運肘

寫毛筆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的。純粹用手指的撥動來完成點畫的書寫的叫“運指”。由手腕的運動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肘”。

寫小楷或寸楷(一寸見方的楷書字)時,手腕(手拿根部與胳膊下端相連的可活動部位)枕於桌上,握筆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於筆旁,手掌也儘量豎起,手背與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夾角,古人稱其為“脫平掌豎”,握筆的食指與拇指間形成如“鳳眼”狀的扁圈,這種執筆法叫“鳳眼”。寫二三寸見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來寫了,一則手指撥動的範圍很小,寫不了大楷字,二則手指撥動大了筆就傾倒,會出現病筆,應該用運腕法來寫。運腕法,手腕必須懸起,手掌自然放鬆,手背與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夾角。如果寫再大些的字用懸腕法,因為肘關節枕在桌上寫豎畫時很容易寫歪了。所以,寫大字時,手臂一定要懸起,即使是寫二三寸見方的大楷,懸起手臂練也是相當有益的。寫斗大的大字,不僅手臂要懸起而且人要站立起來書寫,這時執筆的手掌也隨之而平緩放鬆,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與桌面成平行狀。古人稱之為“平覆式”。這時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靈活地左右上下運動,寫大字時是以運肘與運腕相結合來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們不贊成純粹用運指法來寫毛筆字。有的人練懸肘寫大楷,手臂、手腕雖然懸起來了,但仍處於靜止僵死的狀態,書寫時還是用手指的撥動來完成,而且筆桿傾倒得很嚴重。這就失去了懸肘的意義。懸肘應該儘量少運手指,而以腕、肘的運動為主。值得一提的是:筆桿也不是一定要始終垂直於紙面,在書寫的過程中,筆桿可以略作自然的傾側,但幅度要小,一般寫楷書時筆桿應經常保持垂直狀態。前已說過,寫字好壞,在姿勢和執筆上有絕對關係。如同木工鋸木一樣,如果姿勢和拿鋸不正,即便“線條”畫得再直,你也要鋸歪的。這和寫好字的道理是一樣的。

二、學書法的步驟應當怎樣安排?

先從楷書基本筆畫學起,即點、橫、豎、撇、捺、提、鉤、折八種。

一個字好比一臺機器,基本筆畫練好,等於把“零件”加工好;練好偏旁部首,就好比開始“組裝”;練整個字形,就等於進入“總裝”。就是說,先學“分解”,後學“連貫”。所以說,楷書是基礎,而基本筆畫則是基礎的基礎。

在練寫基本筆畫時,要分類去練。如練寫“丶”時,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別練好,然後後再寫“連貫”,進行組合。

一般的規律:練楷書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順序;三練偏旁部首;四練字形結構;五練分行佈局。

漢字的“點”畫寫時要加重,如石墜地。什麼樣的部位需要什麼樣的點,要做到“意在筆先”。如“宀”上頭的點按鍾紹京、歐陽詢的寫法,用短小豎勢書寫是比較有力的。

歐陽詢《九成宮》

三、為什麼說學字必先練楷書?

大家知道,幼兒開始走路時,必先學站立,站穩了才能學邁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後跑起來。

這和練字的三部曲一樣,先練楷;再練行;三練草。歷代書家一致主張,只有練好楷書,基礎牢了,再寫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練好楷書,寫出的字,才能筆不浮滑,體不支離。

四、先學楷書需要多久呢?

只要你選好字帖,每天堅持寫兩頁,持之以恆,兩個月就可以收效。至於練寫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後臨摹,然後對照找差距。對難寫的字,要分別記下來,專門突破。

當你練有成效的時候,你就自然產生了興趣:越寫越愛寫,越看越高興!這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五、寫行書已經習慣,再練楷書能成嗎?

沒問題,而且還快呢。因為你對字形的結構已有一定的印象,在書寫上也有一定的基礎,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養,只要方法改變一下,糾正你原來拿筆和運筆姿勢,按著楷書的基本體系,堅持練下去,那麼,在半年的時間就可收效。

六、要想寫好每個字,其重點應當掌握哪些?

第一要掌握筆力,這裡指的是該用力的筆畫就要用力;不該用力的就要輕筆過渡。

一般來說,寫“丶、一、丨、丶(捺)”等筆畫著筆應用力,其它稍輕些。但一個字中的個個筆畫不能都用力。比如,寫“人、大、天”等字的撇畫應當輕,捺畫應當重。相反,撇畫寫成重,捺畫寫成輕也可以,總之不能平均用力。

歐陽詢《九成宮》局部

七、有人說,基本筆畫好練,間架結構難寫,是這樣嗎?

說起來好象很難,實際上只要你方法找準,路子對頭,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練好了基本筆畫之後,就有基礎功底了。所說方法找準,路子對頭,指的是在結構上分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

如果是獨體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獨體字,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橫畫稍長,豎畫稍短,而豎畫必須居中而下(楷書)。

如果是合體字,則要分清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是左中右結構,還是上中下結構,是半包結構,還是全包結構。

弄清這六個區別,再按字的定義和組織規律去掌握。這樣,就可寫出一個完美而秀麗的字形來。

例如:“好”“媽”屬於左右結構;“幸”“素”屬於上下結構;“常”“掌”屬於上中下結構;“匠”“醫”屬於半包結構;區別這些不同的結構定義,就好辦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兩豎,注意居中對齊;常掌二字是個長形體勢,不要寫太長,稍加緊縮;好媽二字是個左右結構,左邊稍小,右邊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當,參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嗎?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當,一寬一窄,線條輕重不分,那就難看了。

繼承和臨摹古人作品,應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丟開個人的風格。


悟空網友


首先你需要知道臨寫分為哪幾種:實臨(最常見) 指臨 心臨 意臨等等。

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實臨。

實臨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

為什麼有些人臨下來的字就比較像原帖,而有些人的離原帖相差很遠呢?這就完全靠的是書法功底。書法功底越高,往往越能觀察原帖的書法的用筆與結構,能把原帖上的書法幾乎一模一樣地寫出來,而初學者往往不能夠寫的像原帖。這就是因為,初學者的功底不高,自然無法很好的寫出原帖的用筆、原帖的結構,這就造成了初學者臨的字不像原帖。 [注意:這裡指的像與不像是指是否有原帖的神態、韻味、風格。]

想要很好的臨習原帖,初學者可以買放大本。通常碑帖的放大本都有田字格,田字格能夠更好地給字定位,讓初學者更容易掌握字的結構,而且字放大後,用筆就看得比較清楚,可以更好地學習原帖的用筆。書法臨寫的秘訣就在於:觀察仔細,熟悉字帖,下筆如有神,每筆都能準確、到位。這樣的臨習,效果就很高,能夠很好的體現出原帖的神韻,也能對原帖風格較好地把握到位。


Sky全能手繪火影海賊


我認為,你是一個對漢字書寫有強烈愛好的,對書法文字的感知具有天賦與靈性的,的確有可能在短時期內學會書法,也許能掌握書法的秘訣是有的。首先必須承拜兩個老師,一個老師是古聖先賢,選一個你最喜歡的與你書寫習慣適合的字帖,再看一些書法理論。另一個老師是選擇當下最優秀的書法家,幫你設定一個目標,在老師的指導下,再加上你的勤奮與堅持,在短期內必能達到創作書法作品的能力的。


山水禪334


用鋼筆等書寫工具書寫漢字,即使是同一筆畫,由書寫水平不同的書寫者寫出來的面貌形象也是大不相同的。這裡面有長短、 曲直、欹正、緩急及力度、角度等變化的比較,同時也蘊含著書寫者個人的審美情趣。因此,漢字的書寫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藝術問題。

這樣,你就瞭解學書法沒那麼簡單的。

先到書店買一本大學用的學習書法方面的書法教程,認真讀完,對書法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掌握比較全面的基礎知識這對你在書法方面的發展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

選1本名家的並且自己喜歡的字體認真臨摹,一般來說應該按楷、行、草的順序學習,達到自己覺得比較滿意的程度時,如果天天堅持練習,這段時間估計要半年至一年半。

3

可以拿著自己的習作去拜師,這時拜師求教才能領會老師的指導,因為有實際體會,先從楷書入手,因為楷書可以規範結構和筆畫,建議從顏體和柳體練,歐體和趙體有一定難度。

4

書法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和學問,想要搞好必須刻苦練習,持之以恆,堅持一生,除了有決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隨著水平的不斷增長,不斷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修養,這對學好書法都是有作用的。





回眸千年ing


本人也是學習書法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很有心得體會,古人說廢紙三千,書法非一日之功,但是運用一些技巧短期內學會書法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僅限於成年人。

首先我們應該選擇字帖,建議比較簡單,容易上手的隸書或者篆書,隸書有,曹全碑《曹全碑》,篆書有秦小篆《譯山碑》,這兩種字體的筆法不是很複雜,相較於其他的字體來說比較簡單,更容易掌握。

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字帖本身的特點以及筆法,在摻雜視頻,進行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次,雖然說,可以短期內掌握,但是跟練習是分不開的,需要在日常,勤加的練習,寫完之後要對應字帖進行較帖,把沒有寫好的字,筆畫,再用紅色的筆,將它對應字帖寫成標準的樣子,然後再對比,再去練習,這樣在知道自己問題的情況下去練習,才是最容易出效果的,比如秦小篆《譯山碑》,相信按照這樣的方法,三個月之內就可以上手。希望對你起到幫助。








又木幾


學習書法沒有所謂的捷經可走,只有勤學苦練。剛開始學的時候,字的大小一定要韻衫,不能大的大,小的小,字與字的間距一定要合適,有悟性是一方面,但主要還是練習,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天長日久,久而久之,一定能夠成功的。等結構整體上差不多了,再深入進行。這樣比較好!



景波145974430


寫字可以短時間練成,書法卻不能一蹴而就。書法就是書寫的法度,有規矩,有技巧

是要下苦功夫的。一般來說分為選貼、臨貼、創作幾個階段,沒有長時間的練習是達不到出作品的程度。所謂短時間學成,成的也是江湖體,有形無神。

王獻之(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

王獻之從小跟父親學習書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親那樣勤學苦練,做一個大書法家。他每每見到古人的書法名跡,總要手不釋卷,細心觀看,待到把它的字體特徵,筆畫形態以及結構佈局等方面有個通盤的考慮後,再動手下筆,臨寫數十百遍,直到心領神會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歲時,他的書法已寫得別有意趣。

但是他學了一段時間後,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緒,奢望有一條通向書法成功的捷徑。

有一天,王獻之走進父親的書房,便問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訴他寫字的秘訣。王羲之聽了,就領著王獻之來到後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缸水裡,你只要把這十八缸裡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獻之聽了父親的教導後,就再也不敢偷懶貪圖捷徑了,而是夜以繼日,腳踏實地地練習。終成大家,與其父合稱二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