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有什么好的特色小吃?推荐一下?

大刚0627


我是逍遥镇的,提起逍遥镇就不得不说中华名小吃~胡辣汤。胡辣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逍遥胡辣汤是中华名小吃之一,色香味俱佳。且能醒酒提神, 开胃健脾。我们那里的人都是从小喝到大,每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家一起去镇上喝一碗胡辣汤,再配上牛肉水煎包,味道一绝。家乡的味道满满,滋润着归来游子的心。其中高群生家的胡辣汤还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3》。逍遥胡辣汤也是著名的河南文化名片,欢迎大家有机会前来品尝。




美酒严选


我在湖北武汉,小吃那就多了。我们武汉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过早的内容就丰富了,天天吃到你不带重样。我就在这里推荐几个武汉人过早的特色小吃。我自豪的为武汉特色“带盐”喜欢武汉的朋友来武汉玩,可以尝一尝。

首先四大面食之一热干面,武汉的热干面是出了名的好吃,碱水面热水一煮,调点鸡精味精盐胡椒粉,来点老抽和生抽。来点卤汁放点咸菜萝卜干,最后来一勺用香油调和而成的芝麻酱。把面拌匀就可以吃了,芝麻酱满口回香啊。反正热干面我是从小到大,没吃腻过。武汉做早点店子大街小巷都有,最出名的还是蔡林记热干面了。百年老字号一碗面5.5元。便宜,一碗不够多吃两碗。

第二就是武汉的豆皮了,用绿豆和米磨成的浆在一个大平锅摊一个大皮儿,然后皮抹上鸡蛋液,立马色泽金黄,然后皮上铺上整好的糯米,在浇上用肉沫豆干做的卤,然后锅里煎出香味。最后撒上一把小葱,然后老板用祖传的小铲子把豆皮切成像豆腐块一样大小的块。第一眼非常有卖像,绿的小葱,灰色的豆干,白白的糯米,金黄色的皮儿。吃一口不得不说棒极了。还有什么糯米鸡,麻圆,苕面窝等等

第三就是武汉的鸭脖子了,麻辣鲜香越辣越有味。最早做鸭脖的就是在汉口精武路卖,名气大了就叫精武鸭脖,现在其他省的也能看到这个招牌。但是山寨的比较多。鸭脖做的最有名气的还是武汉的周黑鸭了。周黑鸭很精武鸭脖口味上有区别,周黑鸭做的是甜辣风味,精武做的就是香辣风味。两种口味各有所爱,形成武汉独特风味小吃。来武汉的朋友都会买周黑鸭礼品装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

然后武汉有名的小吃一条街就是武昌民主路的户部巷了。那里面有全武汉的小吃。






小刘家厨房


说起来特色小吃,第一个涌入脑海的当属我家乡的一道美食——胡辣汤。

说起胡辣汤,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可能也大都吃过,在我们老家,最郑重的当然还是逍遥镇胡辣汤了,当年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哪一家可是郑州市里唯一的逍遥镇胡辣汤,每天早上客人排队购买,还有人专门开车去吃,可是小店条件简陋,我们都是买好就找个空地儿,把胡辣汤和热油饼放凳子上,蹲在那里吃,味道真的超级好吃,多年后,和单位出差到郑州,我都会带同事去品尝一下,真的是很难忘的味道!

在我们老家,还有一款美食,烧饼,很多人说他们那里也有烧饼,可是河南的烧饼,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烧饼表面一层金黄色,上面还有芝麻,里面一层一层的,热乎乎的咬上一口,那是真香啊,今年春节,弟弟来我这里过年,我还叮嘱他,一定要给我带几个烧饼解解馋呢!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吃过河南的菜馍?我妈就超级喜欢吃,只要闲着,她就会隔三差五的做些,薄薄的饼子里加上些青菜(具体名字我记不起来了),放在锅里烙,我妈每次都是第一个刚出锅就赶紧下手,她好像真的很馋这个菜馍哦!

我们家乡的小吃还有很多,只是离家太久,有些都叫不上来名字了,还有烩面,那可是我的最爱,每次回家第一顿饭,必然是它!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想念家长的那碗羊肉烩面!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有想吃的冲动哦!





梁府少东家


您好!我是美食小C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老家是河南濮阳。在我们濮阳有一个裹凉皮。是我们的特色小吃。裹凉皮儿也叫卷凉皮儿。大概做法就是:加入黄瓜丝,熟花生碎面筋,香菜等,用芝麻酱和其他调料拌匀后,放入一大张凉皮儿里边。然后裹起来就可以吃啦,方便快捷是我们这边特色小吃!我们濮阳人一年四季都有吃果凉皮儿的习惯,尤其是夏季。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够喜欢,谢谢!


美食小C


大家好,首先来个自我介绍,我老家山东烟台,地道的烟台人,我们大烟台特色小吃有很多,如蜂窝蜜馒头,各类特色海鲜,油炸果子,饺子等等,而这里我着重的给大家推荐我们山东烟台的特色鲅鱼饺子,也是我心中最美味的小吃

我们烟台由于地域气候缘故盛产海鲜,而我们这里的鲅鱼肉质鲜嫩不腥,融合猪肉五花肉做出的饺子另人回味无穷,这么说吧,我这么一个嘴刁的人,想起它也是忍不住想吃,怎么样有没有被我说到口水直流[大笑]想吃的话来我们大烟台品尝最正宗的鲅鱼饺子,保证让你流连忘返





漫步百味人生


我是北京人,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多了。先说一道我一直接受不了的老北京小吃——豆汁。说实话豆汁的功效很多,但它的味道无论是闻到的还是喝到嘴里的味道都是我接受不了的,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记得我带一个外地朋友第一次喝豆汁,开始端起碗时能看到他那种期待的眼神,但喝到嘴里咽豆汁时哪个表情啊,太痛苦了,当时给我笑的,现在电脑里还留着那个瞬间的视频呢。

其它北京小吃就都是我很喜欢的了。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涮羊肉,焦圈,炒肝,卤煮火烧,爆肚,混沌侯,门钉肉饼,褡裢火烧,稻香村点心,油炒面,锅贴,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糖卷果,麻豆腐,炸灌肠,宫廷奶酪,糖耳朵,芸豆卷,芸豆糕,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冰糖葫芦,杏仁豆腐,杏仁茶,糊塌子,奶油炸糕,茯苓饼,京八件,果脯,王致和臭豆腐,六必居酱菜,炒疙瘩,炒红果,炸咯吱,姜汁排叉,栗子面小窝头。肯定还有,但我想不起来了。现在我不在北京居住,时不时会很想吃北京小吃,稻香村点心还好解决,这边也有卖,虽说比北京贵,但解馋一下也可以。驴打滚,糖火烧,宫廷奶酪一些小吃我会做,也好解决。最难解决的就是买不到还不会做的,像麻豆腐,炸灌肠,奶油炸糕,糖耳朵,炒肝,卤煮火烧。这些就只能每次回北京的时候特意去吃一次,然后再买一些能放一段时间的带走。总之北京的名吃小吃真是太多了,外地朋友去北京一定要至少安排两天去品尝北京小吃,一天你是吃不过来的,欢迎你们来北京好好品尝一下北京的各种小吃。


幸福的美食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来说下我们这儿濮阳都有哪些特色小吃

1:闻名中国的裹凉皮

裹凉皮吃法在90年代末由一位阿姨发明的,她一开始夏天卖调的凉皮,后来天冷了,吃凉皮的少了,后来发明了特色吃法裹凉皮。将黄瓜丝、凉皮面筋和芝麻酱、适量盐精味精拌好(想吃辣椒的可以放点辣椒油),放在铺平的凉皮上,然后裹好,吃起来方便快捷,是濮阳最有名的一个小吃了。

2:壮馍

壮馍是一种肉饼的做法,但是比传统的肉饼要大要厚,和传统的锅盔大小差不多,也差不多厚。吃起来外面酥脆,里面都是馅,非常的好吃。一个壮馍大约有五六斤重,算是濮阳的第二大特色小吃了。

3:烧饼

用发面制作而成,里面有五香馅有糖馅,鸡窝炉慢慢烘烤刚出炉的烧饼,外面焦脆,里面柔软,是我们这儿平常代替馒头的主食


阿彪酱


湖南小吃应该在中国地位都举足轻重...不是有一笑话:一外国人决定1年吃遍中国,第一站到了长沙就呆了3年还没有去其他地方....老小吃:臭豆腐,糖油粑粑,凉面,白糖饺子,刮凉粉,葱油饼,猪油绿豆糕,猪油粉等等...新小吃:炸香肠,半仙豆腐,还有茶颜悦色的奶茶....


大饼哥哥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由于纬度高所以冬季相当漫长,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的地理气候也造就了独特的黑龙江美食。[可爱]

1、哈尔滨红肠

哈尔滨最经典的小吃就是红肠。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力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戈瓦斯”,味道那叫一个棒!)。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熏好的红肠,表面会沾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

2、鸡西冷面

鸡西人的“吃”文化同其它北方城市没什么差别,以鲁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北方菜丰富多彩,偶尔流行起新花样,不过,在鸡西,有一道饮食受到了市民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的喜爱,乃至在“市花”、“市徽”始终难产的情况下,这道饮食便公然地成为了“市吃”,它就是鸡西冷面

3、齐齐哈尔烤肉

齐齐哈尔有很多烤肉店,一些齐齐哈尔人家里自备了烤肉器具,亲朋好友相聚可以一起吃烤肉。烤肉的主角就是牛肉,还有烤蔬菜,烤蛤蜊,烤地瓜,烤洋葱,烤鱿鱼。烧烤的调料有孜然,芝麻,红辣椒,花生面,黑胡椒,味精和盐。不同的蘸料可以自己选择。

4、得莫利炖活鱼

得莫利因其原产地德莫利镇而得名,选用活鲤鱼或鲫鱼,佐以粉条、白肉等料,味道鲜美,鱼肉又肥又嫩,不腥不腻,是东北四大炖菜之一。得莫利是哈尔滨不远的一个小镇,往哈尔滨拉煤的司机到那里时刚好是中午,就在镇上吃饭,店家取不远处江里的活鱼,与镇上刚做出来的豆腐与粉条炖在一起,既好吃又实惠,传到现在就出名了。

5、东北大拉皮

作为东北的知名小吃,去东北人开的饭店必点的一道凉菜。主要爽弹可口、筋道美味,可以放点辣椒,味道更佳。

6、小鸡炖蘑菇

这道菜在东北评价很高,有“女婿进门,小鸡断魂”的称号,可见地位之高。并且还作为东北四大炖之首,榛蘑更是衬托了鸡肉的美味,这道菜鸡肉香嫩不柴、蘑菇爽口,而且营养丰富。

7、东北酱大骨

这道美食吃着比较来劲,带上一次性手套,拿起一个大骨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适合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大骨头炖几个小时,炖好后一直在肉汤中泡着入味,随食随取。是东北菜系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吃完还可以吸食骨髓,味道棒棒的。

8、酸菜猪肉炖粉条

这是东北菜馆中第二受欢迎的又一道大炖菜,主要选取五花肉、粉条、酸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写到这我的肚子都叫了半天了,这道菜五花肉肥而不腻、酸菜爽口、粉条爽滑,是东北不可多得美食,而且价格还很实惠。










小小星星光


烙锅是贵州的一种地方名小吃,烙锅始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了。

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土司,到达水西后粮草不足。

官兵们只好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把猎获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饥。

正是当年的这一无奈之举

创出了今天这道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