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有什麼好的特色小吃?推薦一下?

大剛0627


我是逍遙鎮的,提起逍遙鎮就不得不說中華名小吃~胡辣湯。胡辣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逍遙胡辣湯是中華名小吃之一,色香味俱佳。且能醒酒提神, 開胃健脾。我們那裡的人都是從小喝到大,每年春節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家一起去鎮上喝一碗胡辣湯,再配上牛肉水煎包,味道一絕。家鄉的味道滿滿,滋潤著歸來遊子的心。其中高群生家的胡辣湯還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逍遙胡辣湯也是著名的河南文化名片,歡迎大家有機會前來品嚐。




美酒嚴選


我在湖北武漢,小吃那就多了。我們武漢人把吃早飯叫做過早,過早的內容就豐富了,天天吃到你不帶重樣。我就在這裡推薦幾個武漢人過早的特色小吃。我自豪的為武漢特色“帶鹽”喜歡武漢的朋友來武漢玩,可以嘗一嘗。

首先四大面食之一熱乾麵,武漢的熱乾麵是出了名的好吃,鹼水面熱水一煮,調點雞精味精鹽胡椒粉,來點老抽和生抽。來點滷汁放點鹹菜蘿蔔乾,最後來一勺用香油調和而成的芝麻醬。把面拌勻就可以吃了,芝麻醬滿口回香啊。反正熱乾麵我是從小到大,沒吃膩過。武漢做早點店子大街小巷都有,最出名的還是蔡林記熱乾麵了。百年老字號一碗麵5.5元。便宜,一碗不夠多吃兩碗。

第二就是武漢的豆皮了,用綠豆和米磨成的漿在一個大平鍋攤一個大皮兒,然後皮抹上雞蛋液,立馬色澤金黃,然後皮上鋪上整好的糯米,在澆上用肉沫豆乾做的滷,然後鍋裡煎出香味。最後撒上一把小蔥,然後老闆用祖傳的小鏟子把豆皮切成像豆腐塊一樣大小的塊。第一眼非常有賣像,綠的小蔥,灰色的豆乾,白白的糯米,金黃色的皮兒。吃一口不得不說棒極了。還有什麼糯米雞,麻圓,苕面窩等等

第三就是武漢的鴨脖子了,麻辣鮮香越辣越有味。最早做鴨脖的就是在漢口精武路賣,名氣大了就叫精武鴨脖,現在其他省的也能看到這個招牌。但是山寨的比較多。鴨脖做的最有名氣的還是武漢的周黑鴨了。周黑鴨很精武鴨脖口味上有區別,周黑鴨做的是甜辣風味,精武做的就是香辣風味。兩種口味各有所愛,形成武漢獨特風味小吃。來武漢的朋友都會買周黑鴨禮品裝帶回去給親戚朋友嚐嚐。

然後武漢有名的小吃一條街就是武昌民主路的戶部巷了。那裡面有全武漢的小吃。






小劉家廚房


說起來特色小吃,第一個湧入腦海的當屬我家鄉的一道美食——胡辣湯。

說起胡辣湯,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可能也大都吃過,在我們老家,最鄭重的當然還是逍遙鎮胡辣湯了,當年上學的時候,學校門口哪一家可是鄭州市裡唯一的逍遙鎮胡辣湯,每天早上客人排隊購買,還有人專門開車去吃,可是小店條件簡陋,我們都是買好就找個空地兒,把胡辣湯和熱油餅放凳子上,蹲在那裡吃,味道真的超級好吃,多年後,和單位出差到鄭州,我都會帶同事去品嚐一下,真的是很難忘的味道!

在我們老家,還有一款美食,燒餅,很多人說他們那裡也有燒餅,可是河南的燒餅,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燒餅表面一層金黃色,上面還有芝麻,裡面一層一層的,熱乎乎的咬上一口,那是真香啊,今年春節,弟弟來我這裡過年,我還叮囑他,一定要給我帶幾個燒餅解解饞呢!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吃過河南的菜饃?我媽就超級喜歡吃,只要閒著,她就會隔三差五的做些,薄薄的餅子里加上些青菜(具體名字我記不起來了),放在鍋裡烙,我媽每次都是第一個剛出鍋就趕緊下手,她好像真的很饞這個菜饃哦!

我們家鄉的小吃還有很多,只是離家太久,有些都叫不上來名字了,還有燴麵,那可是我的最愛,每次回家第一頓飯,必然是它!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離家多遠,都會想念家長的那碗羊肉燴麵!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有想吃的衝動哦!





梁府少東家


您好!我是美食小C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老家是河南濮陽。在我們濮陽有一個裹涼皮。是我們的特色小吃。裹涼皮兒也叫卷涼皮兒。大概做法就是:加入黃瓜絲,熟花生碎麵筋,香菜等,用芝麻醬和其他調料拌勻後,放入一大張涼皮兒裡邊。然後裹起來就可以吃啦,方便快捷是我們這邊特色小吃!我們濮陽人一年四季都有吃果涼皮兒的習慣,尤其是夏季。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夠喜歡,謝謝!


美食小C


大家好,首先來個自我介紹,我老家山東煙臺,地道的煙臺人,我們大煙臺特色小吃有很多,如蜂窩蜜饅頭,各類特色海鮮,油炸果子,餃子等等,而這裡我著重的給大家推薦我們山東煙臺的特色鮁魚餃子,也是我心中最美味的小吃

我們煙臺由於地域氣候緣故盛產海鮮,而我們這裡的鮁魚肉質鮮嫩不腥,融合豬肉五花肉做出的餃子另人回味無窮,這麼說吧,我這麼一個嘴刁的人,想起它也是忍不住想吃,怎麼樣有沒有被我說到口水直流[大笑]想吃的話來我們大煙臺品嚐最正宗的鮁魚餃子,保證讓你流連忘返





漫步百味人生


我是北京人,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多了。先說一道我一直接受不了的老北京小吃——豆汁。說實話豆汁的功效很多,但它的味道無論是聞到的還是喝到嘴裡的味道都是我接受不了的,很多人也接受不了。記得我帶一個外地朋友第一次喝豆汁,開始端起碗時能看到他那種期待的眼神,但喝到嘴裡咽豆汁時哪個表情啊,太痛苦了,當時給我笑的,現在電腦裡還留著那個瞬間的視頻呢。

其它北京小吃就都是我很喜歡的了。北京烤鴨,老北京炸醬麵,涮羊肉,焦圈,炒肝,滷煮火燒,爆肚,混沌侯,門釘肉餅,褡褳火燒,稻香村點心,油炒麵,鍋貼,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糖卷果,麻豆腐,炸灌腸,宮廷奶酪,糖耳朵,芸豆卷,芸豆糕,糖火燒,芝麻醬燒餅,冰糖葫蘆,杏仁豆腐,杏仁茶,糊塌子,奶油炸糕,茯苓餅,京八件,果脯,王致和臭豆腐,六必居醬菜,炒疙瘩,炒紅果,炸咯吱,薑汁排叉,栗子面小窩頭。肯定還有,但我想不起來了。現在我不在北京居住,時不時會很想吃北京小吃,稻香村點心還好解決,這邊也有賣,雖說比北京貴,但解饞一下也可以。驢打滾,糖火燒,宮廷奶酪一些小吃我會做,也好解決。最難解決的就是買不到還不會做的,像麻豆腐,炸灌腸,奶油炸糕,糖耳朵,炒肝,滷煮火燒。這些就只能每次回北京的時候特意去吃一次,然後再買一些能放一段時間的帶走。總之北京的名吃小吃真是太多了,外地朋友去北京一定要至少安排兩天去品嚐北京小吃,一天你是吃不過來的,歡迎你們來北京好好品嚐一下北京的各種小吃。


幸福的美食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來說下我們這兒濮陽都有哪些特色小吃

1:聞名中國的裹涼皮

裹涼皮吃法在90年代末由一位阿姨發明的,她一開始夏天賣調的涼皮,後來天冷了,吃涼皮的少了,後來發明了特色吃法裹涼皮。將黃瓜絲、涼皮面筋和芝麻醬、適量鹽精味精拌好(想吃辣椒的可以放點辣椒油),放在鋪平的涼皮上,然後裹好,吃起來方便快捷,是濮陽最有名的一個小吃了。

2:壯饃

壯饃是一種肉餅的做法,但是比傳統的肉餅要大要厚,和傳統的鍋盔大小差不多,也差不多厚。吃起來外面酥脆,裡面都是餡,非常的好吃。一個壯饃大約有五六斤重,算是濮陽的第二大特色小吃了。

3:燒餅

用發麵製作而成,裡面有五香餡有糖餡,雞窩爐慢慢烘烤剛出爐的燒餅,外面焦脆,裡面柔軟,是我們這兒平常代替饅頭的主食


阿彪醬


湖南小吃應該在中國地位都舉足輕重...不是有一笑話:一外國人決定1年吃遍中國,第一站到了長沙就呆了3年還沒有去其他地方....老小吃:臭豆腐,糖油粑粑,涼麵,白糖餃子,刮涼粉,蔥油餅,豬油綠豆糕,豬油粉等等...新小吃:炸香腸,半仙豆腐,還有茶顏悅色的奶茶....


大餅哥哥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最東北部,由於緯度高所以冬季相當漫長,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黑龍江的地理氣候也造就了獨特的黑龍江美食。[可愛]

1、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最經典的小吃就是紅腸。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傳統的紅腸風味是“力道斯”風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極佳,配上“戈瓦斯”,味道那叫一個棒!)。可以夾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種。燻好的紅腸,表面會沾附一層肉眼看不見的果木炭灰。吃的時候要把表皮也一塊吃掉,這才是真正的紅腸風味。

2、雞西冷麵

雞西人的“吃”文化同其它北方城市沒什麼差別,以魯菜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北方菜豐富多彩,偶爾流行起新花樣,不過,在雞西,有一道飲食受到了市民幾十年來經久不衰的喜愛,乃至在“市花”、“市徽”始終難產的情況下,這道飲食便公然地成為了“市吃”,它就是雞西冷麵

3、齊齊哈爾烤肉

齊齊哈爾有很多烤肉店,一些齊齊哈爾人家裡自備了烤肉器具,親朋好友相聚可以一起吃烤肉。烤肉的主角就是牛肉,還有烤蔬菜,烤蛤蜊,烤地瓜,烤洋蔥,烤魷魚。燒烤的調料有孜然,芝麻,紅辣椒,花生面,黑胡椒,味精和鹽。不同的蘸料可以自己選擇。

4、得莫利燉活魚

得莫利因其原產地德莫利鎮而得名,選用活鯉魚或鯽魚,佐以粉條、白肉等料,味道鮮美,魚肉又肥又嫩,不腥不膩,是東北四大燉菜之一。得莫利是哈爾濱不遠的一個小鎮,往哈爾濱拉煤的司機到那裡時剛好是中午,就在鎮上吃飯,店家取不遠處江裡的活魚,與鎮上剛做出來的豆腐與粉條燉在一起,既好吃又實惠,傳到現在就出名了。

5、東北大拉皮

作為東北的知名小吃,去東北人開的飯店必點的一道涼菜。主要爽彈可口、筋道美味,可以放點辣椒,味道更佳。

6、小雞燉蘑菇

這道菜在東北評價很高,有“女婿進門,小雞斷魂”的稱號,可見地位之高。並且還作為東北四大燉之首,榛蘑更是襯托了雞肉的美味,這道菜雞肉香嫩不柴、蘑菇爽口,而且營養豐富。

7、東北醬大骨

這道美食吃著比較來勁,帶上一次性手套,拿起一個大骨頭,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適合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大骨頭燉幾個小時,燉好後一直在肉湯中泡著入味,隨食隨取。是東北菜系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吃完還可以吸食骨髓,味道棒棒的。

8、酸菜豬肉燉粉條

這是東北菜館中第二受歡迎的又一道大燉菜,主要選取五花肉、粉條、酸菜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寫到這我的肚子都叫了半天了,這道菜五花肉肥而不膩、酸菜爽口、粉條爽滑,是東北不可多得美食,而且價格還很實惠。










小小星星光


烙鍋是貴州的一種地方名小吃,烙鍋始於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曆史了。

傳說,平西王吳三桂調兵鎮壓水西彝族土司,到達水西后糧草不足。

官兵們只好取來屋頂瓦片和醃窖食物的瓷器土壇片架在火上,把獵獲的野味和採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後充飢。

正是當年的這一無奈之舉

創出了今天這道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