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書是如何體現書法的節奏感的?請以實例說明?

美味老家


書法的節奏是一種普遍的藝術手法,我們具體從三個方面來看節奏感的問題,就非常直觀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了。

那麼書法的節奏感是什麼呢?

一是筆法節奏

二是字法節湊

三是章法節奏

王羲之的行書代表是《蘭亭序》,那麼,我們不妨從王羲之《蘭亭序》為例,談談節奏的普遍性。

我們還是從章法全局來看《蘭亭序》的章法節奏感。

從《蘭亭序》這個書法的節奏感來說,是前半部分舒緩,後半部分興酣,前半部分輕捷,後半部分婉轉深沉。


例如第一句的“永和九年”四個字,第一個字,就非常舒緩,幾乎就是用楷書寫出來的。

這個字的節奏定位,就使得後面的六行字都非常舒緩,這種舒緩從容的節奏,基本上就把《蘭亭序》不激不厲的章法韻味給定了一個基調,所以,後面的章法結字,也就沒有太大的波瀾起伏。

但是,《蘭亭序》的妙處就在於,他的章法節奏變化,是根據每一行的佈局舒緩之中又穿插一些自由和激越的。

例如,第一行的永字比較舒展自在,而寫“和”的時候,有做了一定的收斂,寫九字,又舒展開了。我們仔細看,每一行基本上都是張弛有度,在收放之間舒緩而行筆的。


但是,寫到“所以騁懷遊目”一下,筆調就有明顯加快了速度的筆意,而且,節奏也變得跳躍起來。例如“遊目騁懷足”這五個字的章法,明顯要比下面的“以極視聽之”這五個字緊湊,形成兩個有疏密變化的一行小組織章法。而接下來的“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這十二個字,卻比較疏朗均勻。

然後,“一世或取諸懷抱”這一行,又有一些內斂,比前一行的字略小了。你看,就是這幾行字,也是疏疏密密,緩緩急急,大大小小穿插互補的。

所以,我們說,書法的節奏,從通篇章法看過去,我們也要細心觀察王羲之的書法脈路的起伏變化,千萬不要認為都是一揮而就的。

例如,第一行有“癸丑”兩個字明顯小,我們看得出來了,但是,像“一世或取諸懷抱”這一行字,與前一行字的大小,我們就需要細心體會和觀察了。


我們再看看《蘭亭序》的最後部分,也是筆意不卷,興致正酣的感覺。

請看這兩行字,是不是比開頭和中間更氣酣神足了呢!

特別是“亦將有感於斯文”七個字,簡直就是一氣呵成的!

書法作品除了看從章法看節奏,我們還要從字法看節奏。

這是因為,字法節奏也是章法節奏的基礎。

以前,我們討論過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沒有寫成一個楷書的問題。

因為,從《蘭亭序》第一個字來看,確實有可能寫成一個楷書,但是,在整個書寫的過程中,王羲之不斷加快了書寫的速度和節奏,所以,只能成為一個行書。


所以,整篇《蘭亭序》裡,你是找不到真正的楷書的,這就為《蘭亭序》的行書節奏定下了一個基調。

我們看,這個永字從第一筆的“點”開始,其實就已經是行書了。而且“勾”的寫法和“捺”的寫法也都不是標準的楷書筆法。這就是行書是節奏感。

而且,行書的節奏感還是不斷加快的。


例如“騁”這個字,從從左到右,都是快節奏的筆畫,這與第一個字“永”形成明顯的變化對比。馬字部的四個點,幾乎就是草書的筆法了,這是進一步加快了一個小節奏。

最後我們說說從筆畫看節奏。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一個字的節奏是由筆畫決定的。

你寫了楷書的第一個筆畫,第二個筆畫就不會是行書的筆畫,因為這樣搭配,就明顯是節奏不統一協調。

節奏的美感來自於統一協調,如果沒有統一協調,那就一點節奏也沒有了。


所以,你看,我們舉例的“永”和“騁”這兩個字,明顯在筆畫的節奏上是不一樣的。例如“騁”字馬字的四點,節奏非常快,給人以激越的快感。

再比如說這個“殊”字,你看王羲之的蟹爪勾寫得多有力量感!

但是,你以為寫的很快嗎?其實他寫得非常有節奏感,就這一個勾,就三次頓筆,才出鋒完成,真是夠得上“一波三折”了!

王羲之行書不止只有《蘭亭序》一個,但是,書法的節奏是有共同規律。

那就是,只要我們從章法、字法、筆法包括墨法中去認真體會,你都會有所發現書法家的博大精深。

最後我們一定要告訴大家,節奏是一個書法家書法成熟的體現,尤其是王羲之的行書書法作品,沒有任何死板的套路,但是,卻有基本的規律。因為,所有的節奏都是從筆法到字法然後到章法,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互相打通節奏的變化穿插的。


千千千里馬


33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寫出了《蘭亭序》。當時是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來到紹興蘭亭,這一天按照習俗人們都到水邊嬉遊,感受春意,有洗去穢氣的寓意。等洗乾淨了,還可以坐在小溪邊玩個遊戲。把酒杯放到水裡,讓它自由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觴(音商),觴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級些,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作詩,憋不出來就得喝酒。出詩集要得寫一篇序文,所以《蘭亭序》就是喝酒玩樂中寫出來的,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書法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還有初月帖: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書比較,具有古意,可能是較早的作品。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點。如其中倒數第二行之“道憂懷”,末行之“報”字,一點一畫均非直過,而是具有豐富的變化。如“憂”字的首筆和末筆,“懷”字的左側豎畫,“報”字的最後一筆,筆畫或短或長,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非一帶而過,中間充滿了微妙的變化。翁方綱所謂“中過”,包世臣所謂“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等等,於此帖皆可領略一二。用筆以中鋒為主,有些字如“山”字、“報”字使用側鋒也十分明顯。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這就決定了此帖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整個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




笨蛋老爸


學書法,主要靠“悟”!如果功夫不到家,只是挖空心思的找竅門,尋捷徑,那是不行的。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佈局三部分


字畫全天下


王羲之書法節奏舒緩,猶如一首優雅的小夜曲。圖文共用,就不信解釋不清楚。

說起節奏感,首先想到音樂,書法和音樂關聯,怎麼做到?

其實藝術中的節奏感是指 “合規律的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引起的審美感受”,在音樂,美術、建築、詩歌等藝術門類中是都有的,書法當然也有,音樂體現的比較突出而已。

音樂中的節奏體現在音符的高低、音的強弱、節拍的長短。

那對照書法,我們做下面的比照,雖然這樣做有點簡單,膚淺,但比一大堆古代書論容易理解。

音符的高低——字的大小

音的強弱——字的虛實

節拍的長短——字的連斷空間


以王羲之《遠宦帖》的一段為例。

先看字的大小變化。

如果我們設想一個字,比如“小”字就是七個音符中的“4”,比照大小,第一列的變化就是這樣:7、6、5、1、3、4、3、4、5、6、5。有律動的變化,但幅度都不是太大,這是一首優美曲調的樂曲,以此類推第二列的變化就較第一行要大一些,到下面的字應該進入低音區了,但沒有變化得特別懸殊,也是音樂裡舒緩的類型。

再看字的虛實變化。第一列明顯重於第二列,但在第三列就有和第一列呼應的“重音”出現了。每一列的粗細和用墨多少也有變化,但仍然保持了舒緩的變化節奏,沒有激昂,沒有強烈的誇張對比,總體的優美調性沒變。

看字的連斷和所佔空間。這和音樂節拍的長短几乎是一樣的。現在,就把第一列加上節拍:7---6-- 5- 1 3- 4-3-等等。可以看出,每個字所佔的空間不同,中間的間隔(空拍)也有不同,這裡仍然能感受到王羲之在字裡行間保持的調性統一。一樣的穩定,一樣的不激不厲,變化卻盡在精微。看到這三個方面,王羲之的整體把握,變化、和諧、統一在優雅,舒緩的節奏中,不服不行!其實還有軸線的韻律變化,字的欹正變化等、如圖。


正如一樣的七個音符,有人就譜寫出悠揚悅耳的歌曲,有人譜寫的就難聽。不是你做變化,就能變化出美妙和幻化的。看下面的作品,用剛才的節奏模式去審視,就會發現,左彎右拐,點畫的粗細變化任意為之,總體是一個腔調從頭唱到尾!這樣作品的節奏就是讓人不忍視聽。


其實好的節奏感,在其他古人書法裡一樣體現,而且是別具一種格調。

看下面張瑞圖的書法,短促的點畫、橫勢的擺動、密集的排列,顯示的就是一個快節奏變換,幾乎沒有“空拍”,總體感覺起來就是一個RAP歌曲,典型的饒舌類型!和王羲之小夜曲般的優雅安逸差別好大,但一樣具有觀瞻性,自有其魅力。


整幅看,有節奏;看單字,一樣有節奏!王羲之的精彩,無處不在!

例如,下面的“書”字,出自王羲之《孔侍中帖》,7根橫畫,起筆收筆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橫勢的傾斜逐漸變化,猶如幾個音符的變化,又和諧統一,絕不是為了求變而顯得雜亂無章,而是優美絕倫,整個字的外形收放有致,美不勝收!

用一個比較圖,就能更清晰第體會到王羲之書法裡節奏變化的精妙。


以上從單字和整體在說節奏,沒有引經據典,說的有點膚淺,但是自己的感想,僅算分享吧。


(文內資料則均出自出版發行書刊或網絡,版權歸原所有者)


趙國林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書法大家,各具特色,對書法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王羲之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問題來了:王羲之行書是如何體現書法的節奏感的?



王羲之行書的書法節奏感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出身於王謝世家,曾任右軍將軍,後人稱其為“王右軍”,王羲之年少即顯露出過人天賦,他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廣泛涉獵前代名家,集眾家之所長,遂成一家之風,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成就、貢獻主要體現在楷書、行書和草書上,


可以這麼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做出了劃時代的重要貢獻,其《蘭亭序》也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當然了,除了《蘭亭序》之外,《快雪時晴帖》也是行書,其內容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要具體說明王羲之行書是如何體現書法節奏感的,這有一定難度,畢竟王羲之的行書風格“變幻莫測”,

只能大概說明一下王羲之行書的書法節奏感,《蘭亭序》通遍點畫凌空蓄勢,落級極盡變化,用筆隨心所欲,雖然全文用了21個“之”字,每個“之”字都充滿變化,絕不相同,但是全篇節奏和諧自然,點畫之字字之間,行行之間,生機靈動,顧盼有情,有蕭散自然的風神,

行書《快雪時晴帖》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芒,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心曠神怡的情態,簡單的說,

王羲之行書的書法節奏感,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王羲之在創作時,揮墨必定隨心所欲,每一個字都寫得絕妙,恰到好處,這種境界要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及天賦才能達到。


詩夜城主


王羲之的書法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每一個字都是唯一的,每一個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裝飾的。能夠做到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說明他對字的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創造,這種功力和表達,前無古人,至今也是後無來者了。

王羲之的書法還有一個特點,前面所說的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的字。在同一篇作品裡,把兩個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換一下,其氣韻一定就變了,就阻礙了,不流暢了。這就說明每個字在誕生時,不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這些字在篇幅裡只能生在這兒,只能生成這樣才是完美的。





流雲影視hhs


關於王羲之書法的節奏感,我覺得是從他的筆法和變化來體現出來的。

以王羲之最為著名的《蘭亭序》為例,王羲之運筆從容,各種筆法曲直都操控自如。筆畫的長短,肥瘦相宜;曲直兼備,剛柔相濟,富於變化。每一個字,大小合適,相互映襯,各顯姿態。最為經典的是幾年重複出現的20個“之”字,變化無窮,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個充分體現了王羲之行書的節奏感!

宋高宗也曾經讚頌王羲之的書法:“右軍筆法,變化無窮”。所以《蘭亭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行書之宗。

王羲之的行書據說早晚書寫都不一樣,早年的行書帶走一點隸意,中晚期的書帖都接近蘭亭的筆調,筆勢連貫,又是一種面貌!







黨培書法篆刻


意在筆前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也就是說,在下筆之前對章法乃至每個字的結體、用筆有個大致的安排,尤其是對那些難寫的字預先在心中佈置好,做到心中有譜,胸有成竹,然後心手兩忘,任筆揮灑。

▲王羲之的《得示帖》

王羲之行書的用筆特點:

王羲之行書中的牽絲引帶都是在快節奏的運筆中自然形成的,該引則引,應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

行書起筆的藏鋒是在筆和紙相接觸的瞬間快速完成的,而露鋒有時則是在落筆前的空中進行的,當筆剛一接觸到紙,則實際上已進入到運筆階段。

要有節奏感,用筆的速度要有變化,不能勻速,不同的筆畫.要有不同的速度。如橫畫宜慢,而撇畫宜快,相同的筆畫,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豎畫.懸針宜慢,而垂露宜快。

同時在運筆時,要把藏與露,順與逆、疾與澀、轉與折、方與圓,中與側這些互相矛盾的東西和諧地統一起來。

王羲之行書用筆飄逸瀟灑,天真遒勁,以橫畫而言,起筆有順鋒、逆鋒,收筆有上折、下折.以撇畫而言,有長有短,有豎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鋒、回鋒之別;回鋒中,還有向左、向上之異,至於點,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圓,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隨字賦形,因勢變幻。《書議》稱其筆跡道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資自然,風神蓋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觀其點曳之工,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可謂推崇備至。

王羲之行書結體的變化

一是因體賦形,字形本來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王羲之往往根據每個字本身的特點,曲盡其態,而不計工拙,粗看似乎大小長短參差不齊,細看則和諧勻稱,天趣盎然。

二是變形,變化是行書的靈魂。王羲之說:“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其實,對於行書結體來講,不但相同的字要有所變化、相同的單體、相同的偏旁,乃至相同的筆西,都要千姿聽,不能有絲毫的靈同,點畫要有藏露,偏旁要有輕重𠌥正,單體要有寬窄長短、單字也要有肥瘦大小,從而達到數量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筆筆迥異,字字意殊。

如“羲之頓首”。盡用短線,作品必散漫瑣碎,皆勒長線,作品則纏繞繁亂。所以,在運用長短線時,就需要組配得當,交互和諧,否則,節奏和韻律會紊亂。長線與短線運用得當和諧,作品極富韻律之美。音樂有清晰的節拍,節拍表現節奏旋律。從視覺感覺上分析,短線慢,長線快。短線具有跳越性,長線體現延展性。由此可知,短線與長線的和諧搭配,非常易於表現書法的節奏和韻律。


王羲之行書章法的三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氣勢連貫。王羲之行書或用意連,或用形連;在形連中,或用牽絲相引,或用折搭呼應,或用筆畫相連,通篇貫氣。

第二個原則是和中有違。“違"就是變化,就是差異.“和”就是和諧,就是統一,“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佈局中要在統一中求變化,和諧中求差異。把字的欹正方圓,噩的潤枯濃淡,行的疏密開闔等各種矛盾著的對立形式,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從這點來說,王羲之的行書堪稱行書的典範,

第三個原則是疏密虛實。虛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在作品中間,有字處是實,行間空白就是虛:字的疏處為虛,密處就是實,王羲之非常善於處理虛實關係,常常運實為虛,實處亦靈.以虛為實,斷處仍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句話中的“十”和“五”是泛指多和少的意思,不是指數字十和五。

王羲之的這句話表面看是寫字的方法,讓你寫字時應該慢一點(十遲五急),筆畫不要太直(十曲五直),多藏鋒(十藏五出),多提起筆來寫(十起五伏)。

而實際上王羲之講的是書法節奏。寫字應該時快時慢,線條曲直並用,藏鋒露鋒交替使用,提筆按筆靈活變換。

一快一慢,一直一曲,一藏一露,一提一按,這就是書法節奏,這才是王羲之的本意。


劉明亮


王羲之的書法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每一個字都是唯一的,每一個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裝飾的。能夠做到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說明他對字的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創造,這種功力和表達,前無古人,至今也是後無來者了。

王羲之的書法還有一個特點,前面所說的同字、同韻、同味、不同形的字。在同一篇作品裡,把兩個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換一下,其氣韻一定就變了,就阻礙了,不流暢了。這就說明每個字在誕生時,不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這些字在篇幅裡只能生在這兒,只能生成這樣才是完美的。


李俊龍-集雲軒


王羲之的行書特點,強項就是韻美,書法藝術的韻味,源自節奏的起伏,點畫的承接,都是隨著心動而筆毫翻飛。

書寫的韻律來自無定法的自由表現。當然並非是亂寫亂畫的自由筆性,而是達到了一種瑧熟後的創造與創新。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筆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未有超越者。也無法超越。因為一個書者的情性以及筆力不可能複製的。久遠的歷史,也未知古代晉朝文藝自由的氛圍是什麼樣子,僅僅知其精神風貌趨鶩於虛誕。尚文善藝,是該時代的士族文人墨客的主題。

時代造就了王羲之的書法奇才。主要書寫的流便的行書風格,定位晉韻之最――成為晉代名片。

由此大家學習熟知的“蘭亭”文作。筆墨風雨,是為晉韻代表。節奏暗湧,筆畫結體雖然中庸氣質,不算是草字行筆,然而其起筆收筆之處,盡在特別處,比如

王羲之的書法本身而言,是唯美主義表現。一無瑕疵,更找不到相同意趣的帖樣,但是也沒有一件是王羲之的真品。因此其神妙延伸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