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影視劇裡的潛艇遭遇敵方驅逐艦後,總會立即下沉?

JZP鵬鵬


潛艇主要是在水下隱蔽活動,趁對方不備,對敵人的船艦(落單的最好),尤其是運輸船隊發動伏擊,攻擊航母或者潛艇獵殺潛艇就比較費勁了。現在咱們從二戰電影中看到的所謂“潛艇大戰”,實在是誇張了。其實,二戰那個年代,由於技術限制,潛艇跟潛艇“互毆”的情形非罕見,不過也有,比如,納粹德國的U-864就被英國潛艇給擊沉了。

所以,潛艇的主要任務就是巡航偵查和伏擊,類似一個暗中隱蔽的獨行“殺手”形象。然而一旦弄出聲來被發現,遭遇水上作戰平臺,特別是反潛驅逐艦,那是非常危險的,畢竟,這種反潛艦就是為滅潛艇而生的。

首先,潛艇自身的速度限制。加之,有驅逐艦肯出沒的區位肯定伴隨著反潛飛機,還可能遭遇多艦隻協同作戰,只要露頭,在水面上分分鐘等於“無死角”的被動挨打。一個躲閃不及,常規動力潛艇的小身板捱了1-2枚反潛魚雷基本就交代了。

潛艇的水面速度慢,既跑不過反潛飛機,也跑不過驅逐艦,水下的話,就要快的多。現代驅逐艦跑個20多節屬於太正常的速度,要趕上一艘以20節速度瘋狂逃跑的潛艇,隨手的事兒,更何況驅逐艦上還有反潛直升機。

因此,潛艇一旦暴露,必須得趕緊下潛,搶佔有利位置。這方面,核動力潛艇也一樣,甚至,以彈道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戰略核潛艇,因為體積過大,下沉速度比攻擊型的戰術核潛艇還要慢上一些,反倒是常規動力的柴電潛艇要靈活的多。畢竟,潛艇威力再大,也得在水下隱蔽才能發揮作用。

一般來說,潛艇會迅速下沉到160米以下,理論上看,海水在50~100米深度(但各地還是有明顯差異)會有一個溫度躍層,躍層下方的與上方的水溫的差距就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能儘量大的屏蔽敵方水面艦船的主動聲吶探測。

然而,跑路躲進躍層以後,事兒還沒完。潛艇利用海洋背景噪音,保持靜默(水是聲音的良好傳播介質,所以聲音在水中傳播效率極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332 米每秒,在水中的傳播 速度是 1450 米每秒)。停下發動機,除了降低噪音以外,還可以減少電池的電量消耗,讓自己隱藏的時間能更久一點,躲上一兩天的敵人搜尋,基本上,48小時以後,對方驅逐艦就失去耐心了。

不過,也保不準,萬一碰上下了本兒的,鐵了心賴在那兒,非找到潛艇不可,那就非常麻煩了。時間長了,潛艇必須上浮充電,如果不想憋死在“鐵棺材”裡的話,就只能選擇投降了。其實,這也是現在各國都在著急換裝AIP動力常規潛艇的主要原因,一旦成功加裝了“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潛艇就能保持2個星期以上不上浮,就可以在隱蔽中耗過對方艦隊的搜查熱情,安穩脫身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潛艇就是刷野的刺客,你最害怕的時候就是它蹲草叢的時候,刺客一旦暴露位置就會被圍毆至死。

潛艇跟水面艦艇作戰方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水面艦艇往往是編隊作戰的,航母當中單放大招,旁邊驅逐艦是射手能輸出,護衛艦可以當輔助遊走。大家從來沒聽說過潛艇要編隊作戰,潛艇只能單走,這跟刺客不能編隊打野是一個道理。

圖一:高處打低處總是佔點優勢。

潛艇單挑不怕驅逐艦。

大家所熟悉的狼群戰術,也並不是在一片狹窄的海域裡扔幾十艘潛艇,而是要儘可能地撒開,間距拉大,能從不同方向撕咬,並拉扯水面艦艇編隊的陣形,只要陣形一崩,防禦就會出現漏洞。

講單挑的話,潛艇並不怕驅逐艦。問題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艘潛艇就是隻有一艘潛艇,而一艘驅逐艦背後,可以百分百斷定背後必定有一個艦隊。現在的潛艇都裝備有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潛艇發現驅逐艦的距離,比驅逐艦發現潛艇的距離要遠得多。

圖二:信濃號航母是最短命的航母。射水魚號潛艇就是殺手。

潛艇怕的是被群毆。

單挑的話,潛艇分分鐘能秒殺一個驅逐艦。潛艇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位置暴露被群毆。潛艇不怕一艘驅逐艦,但是怕一群驅逐艦,更怕驅逐艦上的直升機,和航母上的反潛機。飛機打潛艇是單向打擊,潛艇對於飛機並沒有什麼好辦法。一群敵軍過來,落單的潛艇只有被群毆至死的命。

有人總以為潛艇越深越好,其實未必。躲到深海,實際上也是任務失敗。因為你終歸需要上升到離水面較近的淺海去搜索敵軍水面艦艇,去用魚雷和導彈打擊它們。躲到深海不出來不是作戰目標,完成破交作戰才是正確的潛艇用法。

圖三:潛艇跟驅逐艦正面對鋼不明智,打高價值目標才是王道。

正確的潛艇用法不是正面硬鋼,而是當好刺客。

早在二戰,德國就已經示範過怎麼去正確運用潛艇。潛艇跟驅逐艦正面硬鋼,幾乎百分百是兩面俱傷,這樣的作戰毫無意義。優秀的艇長都是優秀的獵手,能繞過驅逐艦的防禦,直取運輸艦的首級。潛艇絞殺戰幾乎逼死英國。

美國也示範過怎麼正確運用潛艇,在二戰末期,美國的射水魚號潛艇盯上了信濃號巨型航母的水面艦隊。最爛的打法,就是射水魚去硬鋼其中一艘驅逐艦,擊沉驅逐艦後自己也壯烈完蛋。但是人家射水魚號的艇長,是繞過了一大堆護航的驅逐艦,不聲不響,連射四枚魚雷,擊沉信濃號飄然而去。


厲兵


潛艇被驅逐艦發現,特別是反潛驅逐艦,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反潛艦就是為滅潛艇而生的,一般來說,在隱蔽發現一支艦隊時,潛艇不敢發動襲擊,因為別說去偷襲別人了,就是聲音稍微大點兒,被艦隊反潛兵力發現,那也是在劫難逃的麻煩事兒。

別看潛艇平時藏在水底下看似無聲無息的刺客一般,帶著20多條魚雷,潛射導彈,甚至短程防空導彈,確實能打能藏,但它的短處也大著呢,首先,跑不快,一般的常規潛艇,如果跑20節以上的高速,一是帶來噪音大增,二是跑不了一會兒,電池就要耗盡,就最重要這兩點,它就不能不怕驅逐艦,現代驅逐艦跑個20多節屬於太正常的速度,要趕上一艘以20節速度瘋狂逃跑的潛艇,那根本不是難事兒,更何況驅逐艦上還有反潛直升機,所以,在遭遇驅逐艦的情況下,幾乎沒有發神經加速逃跑的潛艇。

真發現了潛艇,這些老式的火箭反潛深彈就能要了潛艇的命,反潛魚雷也是要命的,所以最好是別被驅逐艦發現,一旦碰上,最好別加速逃跑,而是慢下來,靜下來,甚至停車坐沉海底,就是為了一個字----“靜”,利用海洋背景噪音,或許能逃過一劫,慢下來,停下來還可以減少電池的電量消耗,使藏的時間能更久一點,能躲過第一波攻擊,再躲過兩天的搜尋,基本上,驅逐艦就失去耐心了,但萬一碰上賴在那兒非打死你不可的,那必須上浮充電的時間,基本上就是乖乖投降的時刻了,這其實也是現在各國都加緊採購換裝AIP動力常規潛艇的原因,加裝了AIP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可以2個星期以上不上浮,沒有那艘驅逐艦能在一片海域忍耐2個星期的時間去耐心搜索。

當然,驅逐艦搜尋潛艇那也是毫不含糊,這圖就是我國海軍112“哈爾濱”艦裝備的拖曳聲納的開口,加上艦上還裝備有艦殼變深聲吶等先進探測設備,這些設備是抓潛艇的高手,對金屬外殼的潛艇,反射信號是非常強的,潛艇要藏也不容易,再加上現在反潛攻擊武器可不是二戰時代亂扔深水炸彈,精確攻擊同樣適用於反潛作戰,對於裝備精良的反潛驅逐艦或多用途驅逐艦,潛艇該躲還得躲,不能不說,很多時候,潛艇就是一個深入敵陣的刺客,沒有己方強大海空力量的掩護,是難以全身而退的。


聯合防務


圖注:驅逐艦自己可以探潛,同時還攜帶反潛機,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準確發現和識別潛艇目標


潛艇怕驅逐艦,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很多人或許覺得,潛艇怎麼可能怕驅逐艦?不應該啊!潛艇一不留神躲在水下,潛伏起來,而驅逐艦明晃晃暴露在水面上,一個隱蔽,一個在明處,照理來說驅逐艦應該怕潛艇才對嘛!潛艇躲在水下突施冷箭,驅逐艦隻有捱打的份兒不是?

還真不是這回事。

驅逐艦容易發現潛艇,而潛艇發現驅逐艦比較困難。潛艇最大特點是隱蔽,為此儘量降低噪音,而且必要時還要關閉主動聲吶,大多數時候只能用被動聲吶來探測周圍環境,搜索並判斷周圍是否存在可疑的危險目標。而水面艦艇體型龐大,安裝有主被動聲吶,同樣的探測設備要比潛艇上安裝的要大得多,功率、探測距離以及定位精度都要比潛艇強很多,假如潛艇和驅逐艦在一百公里左右距離內“相遇”了,此時,在潛艇還沒有發現是否有驅逐艦存在的時候,驅逐艦早已識別並發現潛艇的蹤跡了。更何況,驅逐艦在發現和識別潛艇方面,還不止主被動聲吶一個手段,通常還會搭載專業的反潛機,在更大面積範圍內進行搜潛,反潛機上面配備有靈敏度很高的磁探測儀,在茫茫大海之中,潛艇的信號特徵十分明顯,基本上很難逃過反潛機磁探測儀的火眼金睛。

早發現,就意味著早攻擊。驅逐艦發現潛艇之後,經過準確定位,繼而向潛艇的位置發射魚雷出去,潛艇水下機動速度慢,也就是十幾節的低速水平,只有魚雷速度的幾分之一,所以,水中的潛艇一旦遭遇到魚雷的鎖定,基本上也就沒跑了。


兵工科技


我是軍林縱橫!

為什麼潛艇怕驅逐艦?這與驅逐艦的定位分不開!現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承擔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任務以及提供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其主要職責即是護航,因而反潛正是其最重要的功能!而潛艇能逃避主要取決於靜音效果和速度!

潛艇有多安靜?有資料顯示,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當屬美國造了,“海狼”級噪音水平95分貝,“弗吉尼亞”(原名“百人長隊”)可能還低於95分貝。其次為英國的敏銳級100分貝,“基洛”級潛艇噪音水平在110分貝左右,“洛杉磯”級攻擊潛艇120分貝,法國的紅寶石級120分貝。基洛潛艇

或許還沒有建立起聲音大小的準確概念,那麼:

70分貝,相當於走在鬧市區

85分貝,汽車穿梭的馬路上

95分貝,摩托車啟動聲音

100分貝,裝修電鑽的聲音

110分貝,卡拉OK、大聲播放MP3 的聲音

120分貝,飛機起飛時的聲音

潛艇

潛艇快嗎?一般不快,常規動力水下在15-18節左右 核動力的20節左右。

但這當中有例外。前蘇聯曾經研製出“帕帕”級潛艇,這也是迄今為止研製的世界上最快的核潛艇,最大航速可以達到驚人的44.7節(相當於82.8千米/小時)。但是“帕帕”級潛艇非常貴,有一噸潛艇一噸黃金的說法。1980年9月30日的時候,潛艇在船廠進行維修時,核反應堆受損。2010年3月5日,開始拆解。所以實際上這種高速潛艇可謂不存在。

看舷號認識不?

而二戰時許多驅逐艦速度即已超過30節。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速度輕鬆超過31節,同時裝備1部AN/SQS-53C艦首聲納,1部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 ,反潛火控系統等,更要命的是,有2架先進的SH-60B反潛直升機。你認為在這樣的配備下,一旦被其發現,潛艇有活路嗎?但話說回來,驅逐艦要是運氣不佳,被先進的潛艇幹掉,那也是完全可能的!


軍林縱橫


以前的潛艇確實挺怕驅逐艦,存在過不少的反潛驅逐艦/護衛艦專門獵殺潛艇。但是隨著核潛艇的出現,驅逐艦的部分性能反而還不如核潛艇,所以實際上驅逐艦在現代反潛作戰中的作用並沒有以前那麼的絕對,獵殺更強悍的核潛艇更多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反潛體系,依靠大家的力量幹掉潛艇。

潛艇和驅逐艦其實一直是一對“死對頭”,而對潛艇的探測又是重中之重。雖然二戰時期機載雷達、聲吶、磁探測器、深水炸彈和魚雷等技術的成熟對德國的“狼群”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然而盟軍為了對付這些德國潛艇投入了近3000艘艦艇和2700架各型飛機,數倍於德國潛艇。而且盟軍專門組建了護航編隊用於商船護衛才逐步遏制住商船的損失。

戰後核動力技術和材料的突破使得潛艇克服了潛深和水下航速的障礙,但是反潛的手段也在進步,反潛導彈、反潛直升機的出現使得潛艇受到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大,特別是蘇聯發展過許多專職反潛艦,比如下圖為的1155型“無畏”級反潛驅逐艦,配備射程55公里的SS-N-14反潛導彈、2座五聯裝反潛魚雷發射裝置、2座12管RBU6000反潛深彈、2架卡27反潛直升機,在攻擊上具有極強的威脅。

所以各國的核潛艇一直考慮如何把自己隱蔽起來讓對方根本探測不到(中間蘇聯走過高航速和大深度的路子,但是最後走不下去了),反潛的難點還是出現在探測潛艇這個過程。下圖為美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核潛艇,他的水下噪音可能已經達到95分貝以下,很接近海洋環境噪聲,潛深也達到600米,這對驅逐艦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因為很可能都無法用常規段感知附近有艘潛艇或者即便知道也無法進行追蹤。而且“海浪”級的水下極限航速達到35節,比驅逐艦30-32節左右的航速還要高(驅逐艦如果釋放拖曳聲吶時最大航速只能保持在25節左右),這就意味著即便被發現核潛艇也有逃脫的餘地。中國的核潛艇以前都被說性能比較差,就是因為噪音控制不住,在反潛的交鋒過程中在第一步“探測”這個步驟就已經輸了。

而且現代核潛艇的攻擊裝備也是在不斷增強,魚雷導彈應有盡有,完全可以對付水面艦艇。比如重型的MK48型533毫米重型魚雷具備自導能力的,在低航速模式下最大可以攻擊50公里外的水面目標。俄羅斯3M-54E“俱樂部”系列潛射反艦導彈,射程也已經超過100公里。所以說現代的核潛艇和驅逐艦並不是誰怕誰,而是誰先發現對方誰就佔優勢,甚至說核潛艇的優勢可能還比驅逐艦要高。以前那種潛艇一旦被發現只能等死的情況已經很難出現在現代核潛艇和驅逐艦的對抗中。

現代的反潛作戰已經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驅逐艦身上了,更多的是反潛體系的共同作用,比如固定翼反潛機、反潛直升機、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等空中水面水下的立體反潛網絡。而驅逐艦自身也要劃分出多個反潛層次,比如200海里左右的反潛直升機(這一步很重要,遠距離探測潛艇並使用反潛魚雷實施攻擊)、50-100公里左右的反潛導彈、50公里內的反潛魚雷,而驅逐艦本身也攜帶艦殼聲吶和拖曳聲吶,這樣才能有效打擊潛艇。下圖為美國MH-60R直升機,同時配有AQS-22低頻吊掛聲納與聲納浮標發射器


雛菊西瓜Peterpan


潛艇最大的優勢是隱蔽性,只有躲在水下讓敵人看不見才能保護自己。

同時,潛艇在水面又是十分脆弱的,相比敵方的驅逐艦,潛艇有幾大致命缺陷:


驅逐艦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這三大指標上全面碾壓潛艇,潛艇看見驅逐艦吃撐了才不下潛


第一,航速遠遠不如,跑都跑不掉。

一戰二戰時期的潛艇由於採用了類似水面船舶的外形,適合在水面航行,水面航速最高可達十幾節(一節相當於一海里/小時,或者1.832公里/小時,海洋航行都用節為單位。)水下基本減半。而在驅逐艦普遍在30節以上,這樣的速度就好比一個大人追一個小孩,小孩根本不是大人的對手。

一戰中德國U-103號潛艇被奧林匹克號郵輪(泰坦尼克號的姊妹船)撞沉


而一旦被追上,潛艇的生死就操於人手了。歷史上因為來不及下潛被敵人軍艦甚至商船撞沉撞傷的可不是個例。

第二,火力遠遠不如,打也打不過。一戰二戰的潛艇雖然裝備了甲板炮,但只有1-2門,口徑一般為76-127毫米,以對付那些不值得使用魚雷的小目標。英國和法國曾經研製過裝備重炮的潛艇,但很不實用。

潛艇裝備火炮主要是對付無武裝目標時,為了節省魚雷,而不是和敵人軍艦單挑。世界頭號潛艇王牌Lothar von Arnauld de la Perière在15次作戰巡航中一共擊沉194艘商船,其中171艘是用甲板主炮幹沉的

而驅逐艦普遍有4-6門主炮,口徑多在76-130毫米(也有極少數更大的),還有數量更多的20-40毫米機關炮,火力對潛艇完全形成了壓制,潛艇在水面上戰勝驅逐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是下潛躲避或者尋機發射魚雷更合算。


世界上唯一一艘被潛艇火炮擊沉的驅逐艦就是英國K級的“喀土穆”號,而擊沉它的意大利潛艇“托里切利”號也不是想逞英雄,而是受傷無法下潛,最終也被其他英國驅逐艦擊沉

第三,完全沒有裝甲防護,生命力低下。潛艇為了水下活動需要,不能安裝裝甲,連20毫米機關炮都可以打穿艇殼,而如果艇殼受損就沒0法下潛了,大大影響生存力。所以別說驅逐艦了,遇到任何有武裝的船隻,潛艇都不會留在水面和人家硬懟。


海軍史研究會員


因為有專門的反潛驅逐艦,潛艇的剋星,一旦被驅逐艦發現,潛艇就惹上大麻煩了。

第一,速度和能源。

普通常規潛艇,在正常情況下速度都比較慢,又沒事跑那麼快乾嘛?但是一旦出現情況想要跑路,提高潛艇的速度,當達到20節,潛艇的噪音就會很大,非常容易被捕捉到,而且電池會被迅速消耗,只能留在原地,被深水炸彈炸掉,所以倒不如在被發現之前沉寂下來,等待驅逐艦離開。



第二,功能問題。

驅逐艦具有對海反潛防空等多種武器,既可以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任務,又能承擔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任務,而且在登陸作戰中可以支援火力,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提供海上救援以及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如果潛艇被發現,他們可以相互配合幹掉潛艇。

潛艇的主要優勢是具有隱蔽性,同時要降低噪音,但是反潛驅逐艦一般可以追蹤的到他而驅逐艦的速度遠遠快於潛艇,在抗打擊方面,潛艇差的太多,倘若潛艇和驅逐艦同時被炸,那麼受傷害大的就是潛艇。

看到有回答說,潛艇可以幹掉驅逐艦,這個除非運氣非常好,一般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潛艇躲在暗處也沒有把握,潛艇的魚雷和反艦導彈,即便是在天時地利人和,訓練有素的時候都非常難擊中驅逐艦,所以兩者相遇,潛艇必涼。


風雲一點通


潛艇本身就是為了水下作戰而存在的,雖然現代潛艇裝備了性能先進的魚雷以及可以在水下發射的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等武器,但也只有在水下才能發揮其自身的最佳性能。不論是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如果在水面被驅逐艦或者其他水面艦艇發現,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儘快下潛確保自身的生存性,如果在水面上與驅逐艦正面對抗,毫不誇張的說潛艇幾乎沒有任何勝算。潛艇只有在水下才能發揮最佳效


潛艇與驅逐艦在水面對抗只有自討苦吃

二戰時期潛艇與水面艦艇的對抗,有些時候還會發生雙方在水面的火炮對射,但是對於現代潛艇來說已經取消了甲板火炮,如果潛艇在水面上被驅逐艦發現並選擇與驅逐艦正面對抗的話,即便是潛艇能夠發射魚雷甚至反艦導彈攻擊驅逐艦,在其發射反艦導彈之前可能就已經遭受到了來自驅逐艦的炮火攻擊,以現代驅逐艦裝備的自動火炮的發射速率和精度來說,一波30秒的齊射肯定能夠將潛艇擊沉。因此,除非潛艇發生了無法彌補的故障而無法下潛,否則,不會有任何一個潛艇指揮官會在自身被驅逐艦發現的情況下選擇在水面與敵方對抗!

二戰時期的德國U型艇還裝有甲板炮,必要時勉強可以與水面艦艇一戰現代反潛網手段多樣,一旦被發現潛艇首先要做就是要隱蔽
俄羅斯AK-130艦炮,應該沒有潛艇會選擇在水面上與之對抗吧?

不論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憑藉海洋水體的沿海對敵方發動隱蔽襲擊,即使在水面航行時被對方反潛艦發現,首先要做的仍是要儘快下潛並規避敵方反潛機以及艦艇聲吶的追蹤,在儘量保證自身生存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發揮攻擊能力。潛艇下潛至水面以下一定深度,不僅可以增強自身的隱蔽性,更重要的一點是限制了水面艦艇的攻擊方式,如果在水面對抗,水面戰艦可以採用火炮甚至反艦導彈進行攻擊,但是一旦潛艇下潛至水下,反潛艦也就只有通過魚雷進行攻擊,在攻擊方式上相對於潛艇而言完全沒有優勢,而

潛艇在水下的攻擊方式不僅有魚雷還有潛射反艦導彈,佔據攻擊的主動權潛艇發射魚雷攻擊水面艦艇示意圖潛射反艦導彈攻擊水面艦艇示意圖

不同的武器裝備都有自己的最佳作戰環境,水面艦艇與潛艇各自的擅長作戰環境顯而易見,最大限度的限制敵方的優勢而發揮自身的優勢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獲得對抗的勝利。對於潛艇來說,海水就是其最佳的保護層和“防彈衣”,任何時候穿上“防彈衣”再與水面艦艇對抗對於潛艇來說都是最優選擇鷹擊-18反艦導彈潛射效果圖


威吶解析


①潛艇的作用

潛艇是一種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也稱潛水艇,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潛艇在戰鬥中的主要作用是:對引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執行佈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

②驅逐艦是一種可以裝備對空、對海、對潛和對陸攻擊等武器,具有一定綜合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現代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③驅逐艦的優勢

1、水面戰艦(驅逐艦)相對於常規潛艇具有航速優勢。由於常規潛艇的動力系統工作特性,即使是安裝AIP系統的常規潛艇,其在水下的航行速度也極為緩慢,這使得水面戰艦相對於常規潛艇具有航速優勢。一般的常規潛艇,如果跑20節以上的高速,一是帶來噪音大增,二是跑不了一會兒,電池就要耗盡。如果水面戰艦發現常規潛艇,能及時對其進行跟蹤和定位。而由於水面艦船體積較大,因而能容納完善的搜潛系統和反潛武器,這使得水面戰艦成為效率最高的反潛平臺。

2、反潛武器方面,現代水面戰艦(驅逐艦)具有裝備優勢。現代驅逐艦上的“神盾”系統不但在防空方面作用突出,而且能有效搜索並分析潛艇聲學信號、控制反潛武器對其發起攻擊。現代的數字化聲吶極其靈敏,不但探測距離遠,而且定位準確、能精確引到反潛武器發起攻擊。在反潛武器方面,現代水面戰艦不但配有反潛魚雷,而且還可以發射反潛導彈,並可以使用艦載直升機進行遠程搜潛、反潛,覆蓋範圍非常嚴密。

3、驅逐艦組的規模優勢由多艘驅逐艦組成的反潛作戰編隊能對數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地毯式搜索,這對於潛艇來說是非常致命的。

因此,對於潛艇來說,現代驅逐艦是不折不扣的“剋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