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它們在海戰中各起什麼作用?

周新強771


在二戰時,護衛艦其實就算個炮艦,防護差速度慢火力弱,基本上就執行近海防禦的任務,一般一個單管主炮和幾個高射機槍,幾個深水炸彈,噸位一般就幾百噸。驅逐艦分護航驅逐艦和艦隊驅逐艦,護航驅逐艦顧名思義就是給商船做保安的,沒有對艦魚雷,主炮口徑小,航速一般在20節左右。具備遠洋能力,噸位一般在1200~2200噸,反潛能力突出,一般刺蝟炮深水炸彈一股腦往船上塞,防空一般裝備一兩個高射炮和十挺左右的機槍。主要就是打打魚雷機轟炸機和潛艇;艦隊驅逐艦則樣樣齊全,是艦隊中的多面手,往往承擔了艦隊最外圍的偵查,反潛,防空能重活。航速非常快,一般在30~40節,武備的話通常3~6個主炮,口徑一般是75~138mm,2~4個高射炮,10~20高射機槍,魚雷發射管1~5個,具備再裝填能力,深水炸彈80~200個左右,噸位一般2000~4000噸左右。巡洋艦一般都是艦隊的主力艦,噸位一般在2000~40000噸,巡洋艦主炮一般3~10座,口徑一般在140~283(戰列巡洋艦除外)航速一般在30節以上,防空一般5~10座高射炮,10~40個高射機槍,輕,中型巡洋艦一般是保護航母和防空作戰,重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除了保護航母,提供防空火力還要保護戰列艦,在艦隊決戰中巡洋艦也是主要火力輸出方







虛偽者星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以往的概念了。

在冷戰之前,這種劃分還是很明確的。

巡洋艦

所謂巡洋艦指的是用於遠洋作戰的大型軍艦,是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艦。

在沒有導彈的時代,巡洋艦是海軍日常的主力,擔負著大部分的日常任務。

巡洋艦通常有大口徑火炮,二戰中巡洋艦主炮口徑一定都超過150到200毫米,具有比較高的航速,快速巡洋艦可以達到25節以上的高速,具有相對厚重的裝甲,可以抵抗敵人巡洋艦主炮的攻擊。

當然,巡洋艦還要分為重型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

比如重慶號巡洋艦就是輕型巡洋艦,標準排水量5270噸,最高航速32節,主要裝有3座雙聯裝6英寸 (152毫米) 口徑主炮6門,4座雙聯裝4英寸 (102毫米) 口徑高射炮8門。

這是解放軍在裝備現代級驅逐艦之前,裝備最大的軍艦。

重慶號曾多次對岸上炮擊,壓制解放軍攻擊部隊和炮兵基地。

驅逐艦

驅逐艦是比巡洋艦小的軍艦,主要用於偵察、巡邏、反潛、佈雷、魚雷攻擊等等。

驅逐艦也分為大型驅逐艦和小型驅逐艦。

解放軍的四大金剛:101“鞍山”艦、102“撫順”艦、103“長春”艦和104“太原”艦,就是驅逐艦。

這是從蘇聯高價購買的6607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1,675噸,裝備4座M1936式單管130mm/50倍徑艦炮、2座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2座64式432mm反潛深彈投射器錨雷20枚, 沉底雷32枚。

驅逐艦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沒有這種軍艦,海軍就無法有效作戰。

其中大型驅逐艦是可以跟隨戰列艦、巡洋艦進行遠洋任務,小型驅逐艦主要用於近海防禦。

護衛艦

護衛艦就更小了,一般排水量不會超過2000噸。

護衛艦最初誕生只是用於近海防禦,還有遠洋保護商船船隊。

護衛艦其實可以看做小一號的驅逐艦。

我軍的南昌號就是護衛艦。

南昌號排水量為900多噸,本來是日本海軍的橋立型炮艦二號艦。

抗戰勝利以後,該艦被中國接收,改名為長治艦。1949年(民國38年)9月19日該艦艦員擊斃艦長鬍敬端、副長孔祥棟等12名艦員後,駕艦投靠中國共產黨,23日中華民國空軍派機將其炸沉(一說自沉)於南京燕子磯以東。1950年經解放軍打撈及維修後,改名為“南昌”艦,歸類為護衛艦。

護衛艦很少參加遠洋海戰,主要用於近海防禦。


薩沙


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這三大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信息戰爭的洗禮,其中的含義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差別。如今這三大類戰艦過去與現今的定義,也有了天差地別的不同。

首先是驅逐艦,二戰期間驅逐艦的定義就是簡單的驅逐,那究竟要驅逐什麼呢?就是常規意義的地方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二戰期間一艘驅逐艦如果遭遇了敵方大型水面艦艇,例如戰列艦、巡洋艦等,驅逐艦就會發射自身攜帶的大裝藥魚雷,迫使敵方大型水面艦只轉向規避,這時己方大型艦隻就可以獲得有利位置。

如果遇到水下目標,驅逐艦就會投放深水炸彈將潛艇幹掉或是逼迫其浮出水面,然後再用自身的艦炮將潛艇轟碎。可如果驅逐艦碰到的是敵方同等對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那麼驅逐艦就會全速航行與敵方驅逐艦進行炮戰或是魚雷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海上拼刺刀。因為如果讓敵方驅逐艦突破,那麼己方大型水面艦只就會有危險,畢竟驅逐艦上所攜帶的大裝藥魚雷實在是太危險了。

可是現如今的驅逐艦卻完全不同,再被信息化現代化武裝到牙齒的驅逐艦們,如今已經變得身兼數職,防空、反潛、反艦、對岸支援等無所不能,而且萬噸驅逐艦也能夠獨立遠航,在某些特定時刻無需與編隊結伴航行。

其次就是護衛艦,二戰期間的護衛艦承擔的任務非常單一,那就是負責艦隊的防空警戒任務,所以二戰期間的護衛艦都會裝備誇張數量的防空炮,以此來幹掉來襲敵機。可現如今護衛艦的定義多少有些尷尬,因為防空導彈的出現外加上驅逐艦的一艦多能化,護衛艦的位置則是越來越沒有必要。

就比如海軍最強大的美國,在進入21世紀之後就不在獨立建造護衛艦了,而是讓阿里博克級驅逐艦同時擔任護衛艦的任務。而那些獨立建造護衛艦的國家,也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建造的任務單一艦隻,就例如054A型護衛艦,它們只能夠承擔區域防空能力,而且每一艘護衛艦也只能負擔一項任務,不能像驅逐艦那般一艦多能。

最後就是巡洋艦,二戰時期的巡洋艦可謂是海軍的中流砥柱,由於自身的高航速和大口徑火炮,巡洋艦往往能打出比戰列艦更好的戰績,其實不止是現實就連遊戲中也是如此,高航速、強火力、適量裝甲防護的巡洋艦,要比噸位龐大體態臃腫的戰列艦更容易操控。即便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數次海戰中能擊沉敵方戰艦的也往往都是巡洋艦,而傳統意義上的戰列艦往往只能承擔炸島任務。

可是在信息化時代的巡洋艦,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目前還有巡洋艦在役的國家只有美俄的提康德羅加與基洛夫級,而且這兩級巡洋艦也都是冷戰時期建造的,而在進入到21世紀之後,就再沒有巡洋艦服役入列。

其實全世界之所以統一拋棄了巡洋艦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只是因為有更好的戰艦取代了它,那就是驅逐艦。二戰時期由於驅逐艦噸位小所以無法陪同艦隊遠洋航行,所以才會擁有噸位更大的巡洋艦。可現在的驅逐艦已經突破了萬噸,在如此龐大的噸位中可以裝上一切必要的武備與補給,所以巡洋艦的地位就被驅逐艦自然而然的取代了。


九品侍衛


其實,現代戰爭跟一戰二戰那個年代,已經沒有什麼可比性了。那種排成戰列,依靠“大炮鉅艦”的單純“海戰”,早已不復存在。當今時代,只要是綜合性戰爭,幾乎都會涉及到海陸空天、網絡電磁這種“五位一體”的作戰系統。尤其是空中打擊力量,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航母編隊,打頭陣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造價24億美金,比普通巡洋艦都要昂貴的多)

因此,在實戰中,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都可以看成是對空、對海、對陸、對潛的武器平臺,擁有一定的綜合作戰能力。區分他們的話,主要可以從排水量,也就是個頭的大小、活動範圍、綜合作戰能力幾個方面來講。

一般來講,排水量8000噸以上,對空、對艦、和反潛武器搭載比較齊全、數量大的可以稱為巡洋艦。

比如下圖,蘇聯時代傳下來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一直穩坐除航母以外,全球最大水面艦艇的冠軍寶座。看基洛夫和其他船艦並肩航行,更襯托出了他的“大塊頭”。

所以,巡洋艦是三位同行中,個頭最大,造價最高,綜合作戰性能最好的一個。火力強,裝備有豐富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進行下長時間的遠洋作戰。

巡洋艦設計的初衷,就是要應對大規模的海上作戰行動。因此,進入遠程打擊的導彈時代後,巡洋艦代替了戰列艦,成了僅次於航母的,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不過,巡洋艦排水量大,自然目標會很明顯,因而,在沒有足夠護航兵力的情況下,一般會不單獨出海作戰。而且,普通小打小鬧規模的衝突,也不會動用這種昂貴作戰平臺的。日常中,出鏡率比較高的,還得算下面這兩位——驅逐艦和護衛艦。

先看驅逐艦。

驅逐艦的排水量在1000-7000噸左右,個頭通常要比巡洋艦小,承擔的任務種類繁雜,大規模的海上決戰、小範圍的海上衝突都需要它衝鋒陷陣。

驅逐艦都裝有高性能的相控陣雷達,職能以艦隊防空為主,兼具反潛和反艦能力。

(我國海軍驅逐艦裝備具有“中華神盾”之稱的信息化海上作戰平臺。)

然而,發現到本世紀,驅逐艦又出現了明顯的大型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些“大塊頭”的驅逐艦,別說能追趕上巡洋艦,都接近於航母的功能定位了。像下圖,2015年下水的日本“出雲”號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為1.95萬噸,滿載排水量2.7萬噸。稍加改裝後,就可以變身為一艘輕型航母。只是受限於《和平憲法》所規定的“日本自衛隊禁止擁有進攻性武器”,給強行硬生生的叫成了“驅逐艦”。

再看護衛艦,噸位一般在2000-5000噸左右。

因此,護衛艦無論是在噸位上,還是在火力上都明顯比驅逐艦低一級;相對於負責中遠程防空,兼顧反潛驅逐艦來說,護衛艦更講究機動性,對噸位要求不高,作為驅逐艦的補充,擔負區域防空任務、有限的反潛反艦,戰時還可以用於登陸支援作戰任務,即,擔任巡邏,或為大型艦艇護航。

而且,“護衛”兩字,可不是白起的。通常情形下,航母編隊裡,護衛艦一般會和航母保持10公里左右的距離,排列的最靠外,旨在替航母和巡洋艦等主力艦,偵察敵情,挨魚雷和導彈的攻擊,給主力艦提供“貼身”保護。

此外,日常的海上巡邏、警戒、偵察,以及提供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護送民船等場合,也是護衛艦的日常任務。

總之,在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三者中,護衛艦的出鏡率最高。不過,隨著戰爭理念的不斷更新和造船工業模塊化的發展,這三個者在實際功能上,又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重疊之處,要想明確加以區分的話,最終還得從噸位上看。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回答:護衛艦適合近海作戰,戰線距離約500至1000海里,噸位在1000至4500噸,主要用於護漁護航和反潛;驅逐艦適合中遠海作戰,作戰距離約4000海里,噸位在5000至I0000噸左右,主要用於伴護航母遂行作戰任務,也可獨立作戰。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上,抗風浪能力強,火力強捍,主要遂行全球遠洋作戰,同驅逐艦,大型護衛艦,核潛艇,大型補給艦等組成航母戰鬥群。


太行風韻


驅逐艦噸位適中,設備功能齊全,適合中遠海巡邏作戰,護衛艦噸位較小、功能和驅逐艦差不多,主要負責近海、中近海防衛反潛攻防島嶼、也可以反艦防空作戰!象我們的054A護衛艦就配有垂直髮射的防空導彈,射程達到了近百公里。它有4千多噸的排水量,比我國早期的驅逐艦還要強大!具有遠洋能力。巡洋艦一般在萬噸左右,火力全面,防空反導反艦攻陸、反潛電磁對抗無一不能!我們的055就是,不過它仍然叫驅逐艦!


張紅心


巡洋艦是“大炮鉅艦”時代的產物,排水量大,火力強。但現代的海戰,勝負取決於空中優勢,巡洋艦正逐漸被淘汰。

驅逐艦號稱多面手,具有海面對抗、防空、反潛等能力。所以在中美俄三國海軍的常規艦艇中,屬於主力配置的地位。

在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這些常規軍艦中,護衛艦的排水量最小,火力最弱。但在建造方面,技術要求低,成本低。所以在各國海軍常規裝備中,數量最多。


三維看歷史


取決於國家。

比如美國海軍,裝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目前沒有列裝護衛艦,不過有無論是噸位還是用途都很類似的瀕海戰鬥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基本為航母打擊大隊服務,一般是作為驅逐領艦來統領整個編隊的防空反潛作戰,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提康德羅加級看上去老舊但是其地位暫時無法被更大、看上去更“現代”的阿利伯克級取代的原因。伯克級的CIC(作戰指揮信息中心)比提康小,暫時無法承擔護航編隊領艦的職能。

伯克級驅逐艦在美軍中就是多面手角色了,航母打擊大隊次級防空艦、反潛艦,美海軍戰區巡防艦(全球也就只有這一家壕無人性地用八千噸全燃大盾當巡邏艦使)。對陸打擊(一般來說只要局部熱戰,發射戰斧的十有八九絕對有相應艦隊的伯克),戰區反導(伯克I升級系統後具備了使用標2ABM的能力),等等。


再比如俄羅斯海軍——實際上現在俄羅斯海軍的遠洋戰鬥艦艇就是影子艦隊,巡洋艦、驅逐艦基本沒啥用,因為曾經支持這些艦船的海軍體系已經不存在了。俄羅斯海軍的巡洋艦——比如基洛夫和光榮,在短期內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證明俄羅斯還有一支遠洋海軍…

而俄海軍的護衛艦就很值得說道。小船重武裝這種事情總是吸引軍迷眼球,然而事實是俄羅斯暫時沒錢也沒能力造大船,所以只能將垂髮、巡航導彈等重武裝集中在一票一千噸到四千噸的小船上,以在黑海、地中海周邊等地區滿足俄軍的需求。

事實上,護衛艦群可以說是現在俄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核心主幹力量。非常活躍。


最後說說我國海軍,我國海軍實際上在向美軍靠攏。

055型,相當於提康德羅加級,航母編隊驅逐領艦,這也是為什麼北約會把055歸納到巡洋艦一類——並不是因為排水量,而是因為它的定位是和提康德羅加一樣的一級防空艦。

052C/D型,相當於伯克級,航母編隊多面手,次級防空艦。

當然,由於我國現在還是近海防禦、遠海防衛的海軍戰略,所以需要其他驅逐艦和廣大054A、056和056A來支撐起三百萬公里海疆利益維護的需要。當然,短時間內,054A型護衛艦也需要扮演航母編隊內反潛艦的角色(相當於上世紀美國海軍的佩裡),順便填補一下中近程防空圈的漏洞。


至於其他國家,沒什麼太多分類討論的必要,畢竟總共就那麼多船…


本多繁邦


按傳統意義區分:巡洋艦排水量大,武器種類全、數量多、自持力長……所以適合遠程長時間多任務;驅逐艦排水量中,對海陸攻擊或防空反潛專項能力突出,適合在編隊外圍中執行專項任務;護衛艦排水量小,專項武器量少,適合近海或編隊內側執行專項任務。另外,現代海軍水面作戰艦的名稱界限越來越難以用傳統意義界定,比如:巡洋艦和大型驅逐艦,驅逐艦和大型護衛艦按傳統意義已難以區分,只是各國按照自己的戰略定位予以稱謂罷了…


剛剛好人


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這三種加在一起才能組成航母編隊,各有各的功能,如果沒有航母也可以組成一個小型艦隊,在航母艦隊裡,護衛艦是負責外圍護衛警戒的,在編隊最前沿執行護衛任務,驅逐艦在內側驅逐不懷好意的他國軍艦,巡洋艦負責航母貼身護衛,當然水下也有大黑魚在最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