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刺”是怎样的一款武器?

牛头马面两鬼


毒刺FIM-92(Stinger)属于便携式红外线导引热追踪以及紫外线物体追踪防空导弹,由雷神导弹系统公司研制,主要用于装备美军,并授权给德国EADS和土耳其的ROKETSAN生产导弹。从1981年服役至今,毒刺产量高达7万枚,具不完全统计有279架飞机和直升机被毒刺所击落。

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考虑到便携和可移动性,双人或单人都能操作,它可以攻击4800米至3800米高度下的飞行器,亦能安装在悍马改装的复仇者防空系统或M2布莱德雷步兵战车上。伞兵同样能携带作战,搭载在直升机上的毒刺被称为ATA或AIM-92 Stinger。

毒刺的基本参数如下:毒刺导弹重10.1公斤,含肩射系统在内也不过15.2公斤。弹长1.52米,直径70毫米。它的动力系统是两节固体火箭,盆烟在发射者后方的安全距离。导弹最高时速为2.2马赫,弹头为3公斤穿透弹头和延迟引信火药。

毒刺在1982年5月21日的马岛战争中初次亮相,英军特种部队部署了6具毒刺。1982年5月21日,毒刺导弹便收获战果,击落了一架阿根廷Pucará 对地攻击机。30日,阿根廷又有一架FMA IA 58 Pucará攻击机被毒刺所击落。苏联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中情局还给阿富汗提供五百具毒刺导弹,并在1980年苏联的暴风行动中,对苏军造成一定伤害。然而1989年苏联撤军后,美国曾想买回没有用完的毒刺,未果,这些导弹还流向了伊朗。毒刺导弹也经常被当做政治筹码提供给小规模游击队,用来向地方政府施压。


航空之家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分别开发出FIM-43“红眼睛”和9K32“箭2”两种采用红外制导方式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之后,这类轻便易得、功效不错的防空武器就像“瘟疫”一样随着美苏争霸在世界上扩散。而单兵防空武器本身,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进化,FIM-92“毒刺”(如下图)也是进化中的一支。

反噬的“毒刺”防空导弹

美制FIM-43“红眼睛”防空导弹服役后,虽然发扬了操作简便、使用灵活的优点,但是毕竟属于第一代红外制导导弹,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无法夜间使用、不能全向攻击、抗干扰能力差、缺乏敌我识别能力”等。因此,美军在七十年代初很快就开发了替代产品“红眼睛II”防空导弹,并于1972年正式定名为FIM-92“毒刺”(Stinger)。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的发生在中亚的一场战争让这款武器扬名世界。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圣战者”武装虽然利用蜿蜒崎岖的地形与苏军打起了游击战,但是强大的苏联航空兵,利用苏-25和米-24在高山峡谷间来去自如,缺乏有效防空武器的圣战者武装损失惨重。

急于阻止苏联势力扩张的美国人为了扭转局势,先是向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了英国产单兵防空导弹,但是这种导弹和以前的“红眼睛”一样几乎没什么抗干扰能力,苏军战机上的红外干扰器很容易就能让英国导弹失去目标。1986年底,美国终于下定决心向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最先进的“毒刺”防空导弹,并且联合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为阿富汗武装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为了提高阿富汗武装人员学习操作“毒刺”的积极性,美国人还承诺“利用毒刺打下一架苏军飞机就能获得高额奖金和额外2枚毒刺导弹的奖励”,

在保家卫国和金钱奖励的双重刺激下,阿富汗抵抗组织成员立刻“激情满满”,不仅苦学技能,还不畏艰险在高山峭壁间穿梭设伏,发现苏联飞机就立马肩扛“毒刺”,瞄准锁定后就是一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改进型“毒刺”导弹在美国人手里的单发命中率只有大约50%,而到了阿富汗人手里竟然被提升到约90%,这可能与阿富汗的地形、抵抗组织玩命训练、技战术使用合理等诸多因素有关。眼瞅着自己的战机和武装直升机损失率节节攀升,苏联人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随着清缴行动中获得部分美制“毒刺”导弹,终于知道是美国人在背后“搞鬼”,这令苏联大为光火却也无可奈何,

至今在阿富汗喀布尔烈士岗上仍然有一块墓地被称为“毒刺墓”,那里埋葬着被美国“毒刺”导弹击落牺牲的苏联飞行员。自1986年10月,美国开始向阿富汗提供“毒刺”导弹以来,到1987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苏联在阿富汗一共损失了300多架各类战机和大批优秀飞行员,综合损失超过五十亿美元。

终于,苏联人在留下“一地鸡毛”后,匆匆撤出了“帝国坟墓”阿富汗,原先的抵抗组织也变成了后来的“塔利班”。美国人很快也意识到了不对,塔利班拥有很强的反美情绪,之前美国人手把手给予并培训使用的“毒刺”导弹,将在未来成为

反噬自己的毒针。为此,美国开始以15万美元一枚的价格向阿富汗回收当年送出去的大批“毒刺”导弹,并且认为非常划算,美军回购事务官员表示“15万美元可以避免一架上千万美元的阿帕奇或者数千万美元的战斗机被击落,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回收的毒刺导弹都将被C4炸药就地炸毁”。

“毒刺”导弹的进化

初代毒刺,利用硒化铅导引头替代了“红眼睛”导弹的硫化铅导引头,在灵敏度、全向攻击能力上都有大幅提高。到了80年代,毒刺导弹更是配装了红外/紫外双色探测导引头技术,红外探测器追踪飞机发动机热源、紫外探测器区分飞机外形特征,微机处理器通过双色辐射能量中的成分比例识别真假目标,抗干扰能力、全向攻击能力大幅提升,这就是当年提供给阿富汗的改进型“毒刺”。

随后,美国人进一步对毒刺导弹进行升级,不仅拿出了能够升级导引头数据库的RNP型“毒刺”,还开发出火力更凶猛的双联装毒刺地空导弹平台:

眼看着美军不断在毒刺导弹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双联装毒刺平台似乎也不能满足美军物尽其用的快感:

1998年美国又与英国琢磨着开发“舰载版”毒刺,虽然此前“毒刺”导弹已经随着配发海军陆战队登上美军战舰:

但是“人抗大炮”怎么可能满足美国海军上等人的“高逼格”要求呢,于是乎美国雷声公司与英国Rademec公司合作开发轻量化、自动版“舰载型毒刺”,该型防空装置利用毒刺导弹本体、Rademec公司的光电追踪和随动技术,将1-2个四联装发射箱安装在随动平台上,配备包含热成像仪、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等光电设备,能够通过甲板下的标准控制台或者舰上多功能指控系统控制。据雷声公司称,这套舰载毒刺对目标的搜索和精确追踪距离可达20公里以上。

眼看海军都开始玩毒刺导弹了,美国陆军当然不甘落后,2000年美军开始经行“毒刺”Block II升级,并且在AH-64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测试“空对空型”毒刺,并且评估将该导弹在AN-1、UH-60和AH-64等直升机上使用的可能性。如果你以为仅仅是把“毒刺弄上天”就到此为止了,那就太小看美国陆军了,上天以后还得能上车,接着诸如“把毒刺导弹弄上悍马”改装成“复仇者”防空系统,“将4联装毒刺整合到布雷德利步战车上”的M6“后卫”防空系统一时间在美军大行其道。

最后总结,毒刺导弹曾经是一款划时代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在阿富汗扬名立万、在美军手里被玩出花儿,行销全球多国,如今成为美国自己的心头大患。


装备空间


“毒刺”是有史以来击落敌机最多的防空导弹,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研发的一款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它的整套系统重量只有15公斤,有效射程为5公里,有效射高约为3公里。该导弹配有被动红外/紫外导引头、近炸引信以及3公斤重的穿甲杀爆战斗部,能够对在有限射程内的空中目标形成有效威胁。

“毒刺”导弹在上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一战成名,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款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至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在采购装备“毒刺”导弹以及它的后续改进型号,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先进的一款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原本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阿富汗人民组织的游击队完全无法和苏联军队抗衡的,直到美国开始提供“毒刺”导弹后,这种局面开始被扭转。1986年9月26日,阿富汗游击队开始首次使用“毒刺”导弹,在第一天内就击落苏联三架直升机,到了1986年年底,“毒刺”导弹已经击落苏联上百架直升机。“毒刺”导弹的出现,扭转了阿富汗游击队在面对苏联武装直升机时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们不再是猎物,而是反过来成为猎人。即使有时没有击落苏联的直升机,也迫使苏联直升机采用高空攻击,火力打击效果大打折扣。

战后有统计数据显示,阿富汗游击队在这场战争中一共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成功命中269个目标,其中绝大部分命中目标均被击中坠毁。加上高射炮等防空武器的战果,苏联到了1987年年底已经损失300多架战机,阵亡数百名机组人员,总体经济损失是难以计量的。就这样,苏联在阿富汗作战的损失不断增加,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打击效率却不断下降,最终苏联的作战行动难以为继,只能在1989年完全撤出阿富汗,10年的阿富汗战争才终于宣告结束,而此时苏联的寿命也已经走到尽头。

曾经有人设想,假如美国没有提供“毒刺”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阿富汗游击队没有对抗苏联强大空中力量的有效武器,那么苏联或许能够基本消灭阿富汗游击队,及时抽身而出,经济不至于被这场战争拖垮,那么苏联或许也就有一线生机,甚至有可能不会解体当然,历史没有这种假设,“毒刺”导弹最终击中苏联这架“红色战机”,令它失控坠地解体,令人无限唏嘘。


科罗廖夫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红海行动》大结局中,面对恐怖分子武装直升机的扫射,蛟龙小队一发毒刺导弹自动掉头将其击落的情节,让无数观众大呼过瘾。

这种名为“毒刺”的导弹,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资料显示,“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即FIM-92“毒刺”防空导弹,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生产,原名“红眼睛”Ⅱ防空导弹。它自1971年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防空导弹之一,截止2001年,“毒刺”各种型号总的生产数量已经超过了70000枚。

“毒刺”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能够凭借其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和制导能力,自动寻敌攻击目标,这在当时是极为优秀的表现。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的“毒刺”导弹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曾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击中目标269个,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79%,让苏联的武装直升机闻风丧胆,有来无回。

“毒刺”导弹也因此闻名世界。


现在,“毒刺”已经在各个国家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直升机飞行员的噩梦,到现在,还没有吃了一发“毒刺”还安然无恙的。而且“毒刺”导弹是一种非常多方面的武器,不仅在它最初的单人便携式角色中使用,而且被当做其它防空系统导弹的组成物。“毒刺”导弹系统具有“射后不理”能力,射手一但按动发射按纽导弹已经飞离发射管后,可以没有拘束的去装配另外的一枚导弹用于下一步的交战(小于10秒内)、隐蔽或移动到另外的一个作战位置。

美国陆军训练说明书中指出必需经过136个小时“毒刺”系统训练才能获得武器资格。培训使用M60战场操纵系统和训练型M134追踪头。

基本数据

规格(仅以FIM-92C型为例):弹体长度:1.52 米

弹体翼展:9.1 厘米

直径:7厘米

重量:10.1公斤;全部系统:15.7 公斤

速度:Mach 2.2+

最高限度:3800 米

射程:4800 米;RMP Block II型:8000 米

推进:大西洋研究公司MK 27 双-推力(推进/持续)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弹头:3 公斤 爆炸破片式

那么,被“毒刺”导弹瞄准的武装直升机,该如何自救?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武装直升机可以安装先进的定向红外干扰器,例如俄罗斯的米-35M武装直升机就安装了一台定向红外干扰转塔,是目前最先进的红外制导导弹干扰设备。

定向红外干扰器能够在跟踪到导弹威胁后,对导弹的引导头发射强大的脉冲能量,令其失去引导效果。

即便是“毒刺”导弹,也对此无能为力了。


江水趣谈



原产国\t 美国

装备时间 1981

导弹长度\t1.52米

导弹直径\t0.07米

鳍跨度\t0.09米

导弹重量\t10.1公斤

带发射器的重量\t15公斤

弹头重量\t3公斤

弹头类型\t高爆炸环形爆炸破碎

射程4 - 8公里

射高3.5 - 3.8公里

导引头 红外寻的

毒刺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肩扛便携式防空系统(肩扛导弹)。它由通用动力公司设计,雷声导弹系统公司制造。该系统从1981年(第二代)一直使用到现在(第四代)。被设计用来攻击快速、低空的地面攻击飞机。毒刺对直升机和运输机也是高度致命的。

毒刺是对先前用于空中目标的第一代红眼导弹的改进。与它的前身相比,增加了速度和射程,提高了对抗能力。它还能识别友好的飞行器。FIM-92托管架导弹使用红外寻的。它的作战范围为8公里。

手持式发射器单元由发射管、电池冷却剂单元(BCU)、可分离的抓具组件、瞄准器组件和独立的敌我识别询问器组成。BCU用于瞄准系统、导弹动力和发射导弹前冷却红外探测器。它由电池和氩气冷却剂组成。发射管由玻璃纤维制成,装有毒刺导弹。它的两端都用易碎的圆盘密封。前光盘对红外辐射是透明的。

瞄准器组件有引线插入和超高孔(重力校正)。引导孔帮助导弹到达目标,而超高度重力校正。此外,扬声器和振动单元靠近用户放置,用于目标获取确认。目镜窥视镜位于观察系统的后部,帮助用户对准。 询问器单元和天线用于询问进入飞机的敌我识别。天线不活动时保持折叠状态。敌我识别询问器通常连接到操作员身上,并通过电缆连接到手柄组件上。

像大多数导弹一样,毒刺导弹由制导段、弹头段和推进段组成。制导部分由导引头机头、制导组件和控制鳍组成。导引头在无罩陀螺仪和飞行中跟踪红外源。然后,该信号由引导组件处理,控制信号被传递到控制表面。导弹电池位于制导和弹头部分之间。推进部分包括飞行马达和带有发射马达的尾部组件。毒刺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进,包括助推和维持阶段。助推阶段将导弹推到最大速度,之后保持飞行至目标源。尾翼在发射前处于折叠状态。它们是在从发射管弹射出来时部署的。毒刺导弹的使用寿命为10年,在此期间不需要维护或保养。

接下来概述毒刺的操作。导弹被插入发射管。点火操作还包括将电池冷却剂单元(BCU)插入护手板,护手板向系统喷射氩气流,为目标采集单元和导弹供电。BCU号运行大约45秒钟,或者直到发射,并且不可重复使用。敌我识别是在目标交战前通过将系统连接到敌我识别询问器进行的。发射器瞄准器组件用于瞄准飞行器,导弹使用抓具组件发射。这启动了发射马达,将导弹推出发射管。当推进阶段开始时,探索者识别源。在持续阶段,控制鳍被用来操纵导弹朝向红外源。在接近/到达目标时,弹头点燃,中和目标。

毒刺可以由一个操作者发射,但是通常包括一个观测器来更快地识别目标。在美国陆军,这支由2人组成的队伍装备了6枚毒刺导弹,并使用了一枚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4x4高机动性车辆。

自1986年以来,毒刺在苏联阿富汗战争中被阿富汗战士使用。这种防空系统自我推荐得特别好。据报道,毒刺击落了250多架苏联飞机和直升机。此外,尽管阿富汗战斗人员训练不佳,但80%以上的发射都是成功的。这种防空系统也被用于世界各地的许多其他战争中。

托管架防空系统也部署在各种军事平台上,例如复仇者和M6后卫。它也用于直升机的空对空自卫。


军机处留级生


FIM-92“毒刺”是一款由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正式生产的单兵肩扛式防空系统(MANPADS),前级型是红眼睛武器系统(FIM-43 Redeye),主要任务是在前线短程防空中针对低空目标,像直升机、运输机、无人机甚至是巡航导弹等低空、低速目标都在“毒刺”的打击范围。由通用动力公司设计,雷神公司负责生产的“毒刺”单兵防空导弹系统,自从1981年(第二代)开始进入到美国陆军服役以来,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在这期间衍生出了诸多变种型号。

▲核生化环境中使用“毒刺”防空

最初的基本型号是 FIM-92A,于1981年开始正式生产,1983年停产,该基本型的最大射程为4公里,最大射高为海拔3.5公里。


改进型FIM-92B,1983年正式生产,1987年停止生产,传统的单红外导引头被组合式IR/UV(红外/紫外)导引头取代,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射程也比前级型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大射程达到了4.8公里,最大射海拔3.8公里。


改进型FIM-92C,1987年研发完成并开始大量生产,到1991年仅仅是美国陆军的订单就超过了20000个,C型“毒刺”加装了强大的数字计算组建,且软件具备快速重新编程能力,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FIM-92D型在前级C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性。


FIM-92E型则是显著提高了导弹的飞行性能,在提高速度和射程的同时保证了导弹的灵活性,可以针对一些小型目标,例如无人机和巡航导弹。E型于1995年正式交付使用,基本上取代了美军之前库存的所有的“毒刺”系列。

▲AN / TWQ-1复仇者发射“毒刺”

后续的FIM-92F~FIM-92J一系列改进型号,主要都是在射程、精度、飞行性能以及使用寿命上不断改进和升级,以及增强了对无人机这种目标的打击能力。其中直升机机载的“毒刺”ATAS还衍生出了防空压制导弹(ADSM),带有额外的无缘雷达导引头,射程大于4km,超声速飞行,弹长1.77m,弹径70mm,尾翼展开91.4mm,可以装备在OH-58D空中侦察兵、OH-58C基洛瓦、OH-60黑鹰、AH-64A阿帕奇、AH-1S眼镜蛇、AH- 1W超级眼镜蛇等武器平台上,主要用于打击地面火控雷达和机载雷达。

▲加装了“毒刺”的M2布拉德利步战车

从1981年正式服役至今,FIM-92“毒刺”的生产数量超过了70000枚,被包括美国在内的29个国家的军队使用,已经证实有270架的飞机和直升机被FIM-92“毒刺”单兵防空导弹系统击落。


哨兵ZH


FIM-92“毒刺”导弹,原名“红眼睛”II,通用动力生产是第二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被非常广泛使用,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帝国坟场”这个名词其中“毒刺”的战果就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毒刺”于上世纪70年代生产服役,采用第二代冷却锥形扫描红外自动导引弹头,提供全方位探测和自导引能力,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同时安装了一套综合敌我识别系统,当友军和敌军双方飞机同时在空域上空时具有很明显优势,不会造成误击。

结构简单,一套“毒刺”导弹系统包括发射装置组件和一枚导弹、一个控制手柄、一部IFF询问机和一个“氩气体电池冷却器单元”(BCU)组成。导弹引信系统允许碰撞激活或者导弹飞行时间达到20秒后激活自毁,不会造成误击以及机密泄露。

“毒刺”性能优异,射程300-5000米、射高10-3000米、最大飞行速度660米/秒,3公斤爆炸破片式弹头。有多个改型并且是受战争考验最充分的导弹,如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游击队曾发射340枚导弹,命中目标269个,命中率高达79%。如此高的命中率有效证明了它的性能,缺点是战斗部威力较小,往往命中米-24这样的武装直升机还是能让对方开回机场。

1986年到1988年,美国向阿富汗战游击队输送了约1200枚“毒刺”导弹系统,每枚导弹造价3万美元,这些导弹击落了超过300架苏联战机,甚至有人说毒刺的大量战果是造成苏联撤兵的重要原因。而到了美国进入阿富汗之后,由于担心这些导弹被用于对付美军,曾大量回收(从4万美元飚升到18万美元)。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该导弹的优秀性能,美国人也怕。

“毒刺”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性,采用被动光学双色寻的头,有较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能全方位攻击高速、低空和超低空飞行中的飞机以及直升机;还有高可靠性、操作使用简便;重量轻,机动能力强。由于性能出色,还有不少改型在多个国家中服役。


河东三叔


“毒刺”是美国人研制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地对空导弹,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

“毒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其实它原先叫“红眼睛”,可能美国人是觉得“红眼睛”这个名字太俗了,没有个性,就给它改名“毒刺”。

第一代毒刺在1971年问世,因为导引头的缺陷,导致命中率不理想。到了第二年改进后的第二代毒刺诞生,才比较接近现代的毒刺导弹。新研制的毒刺不但解决了导引头的敏感性问题,还增加了一个能分清敌我的自动识别系统,这种敌我识别系统在当时全世界都是非常领先的。


1976年,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场,美国国防部的大员亲自听取了福特宇航公司关于毒刺导弹的技术报告,并观看了导弹测试。结果测试130枚的导弹全部命中目标,国防部的高官对福特宇航公司赞不绝口。

可是这样美国人还不放心,又鸡蛋里挑骨头,对毒刺导弹的抗干扰问题和目标探测精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改进。经过三年的改进,直到1979年才由通用公司开始批量生产。

开始生产的时候毒刺是处于绝对保密中的,即使后来开始在美军服役以及后来被出售给美国的盟国,毒刺导弹也依然以为没有参与实战而不为人知。

直到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毒刺真正开始让世界人民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英阿双方都用了毒刺导弹。先是英军用毒刺击沉了一艘阿根廷的直升机,后是阿根廷用毒刺干掉了一架英军战斗机。 毒刺的精准性让全世界都赞叹不已。

1983年10月,美国人终于有了使用毒刺的机会,在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中,美军首次在实战中用了毒刺,而且一次就部署了20个毒刺发射小组。 法国人也在1986年用毒刺把利比亚空军打得落花流水。

但真正让毒刺大显身手、举世闻名的是苏联入侵时的阿富汗。

1979年,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入侵阿富汗,处死了亲美的阿富汗总统阿明,扶植了一个亲苏的傀儡政权。这让美国人非常非常恼火,以果断著称的里根总统,下令全力支持阿富汗的抗苏战争。


中情局的大佬们立刻行动,从各种渠道为阿富汗的反苏游击队提供武器。毒刺导弹就是从1986年开始偷偷运到阿富汗,这些导弹都交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手里。

塔利班就是因为苏军入侵阿富汗才成立起来的游击队,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也是那时候成立的。这两个后来和美国势不两立的组织,当时跟美国人却都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

美国人提供给塔利班至少500枚左右的毒刺导弹。尽管使用毒刺导弹的都是塔利班那些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是文盲的游击队队员,这些游击队员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但他们使用的成功率还是高得惊人。这些扛在肩上的毒刺导弹,两年中打下了300架苏军飞机,占苏军入侵阿富汗十年中损失飞机的一半。

苏阿战争后,毒刺导弹以它的简单、机动、灵活、命中率高的特点闻名于世,开创了导弹发展的新纪元。不过讽刺的是,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十几年后,美国开始侵略阿富汗,当年赠送给塔利班的毒刺导弹,最终成为了反噬美军自己的武器。


小约翰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毒刺”作为一款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抗扰能力很强,单发毁伤概率极高,很多战乱地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其操作十分简便,一个2人小组经过简单训练即可操作,紧急时也可一人操作发射,比如《红海行动》里就有这样的桥段。毒刺导弹连同发射装置在内的战斗全重仅15kg,比一挺带了弹箱的PKM机枪重不了多少,因此十分便于游击队和特战队员使用。这种导弹可以专门对付各类直升机和低空低速飞行的固定翼战机。毒刺是目前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不过正在被FN-6追赶),已经累计生产了超过70000枚,立下过赫赫战功。

FIM-92 毒刺导弹

毒刺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军方对第一代的硫化铅材器件的FIM43“红眼”导弹的性能十分不满,受到这种红外器件的限制,FIM43的最大过载仅有3g,很容易被目标机动动作甩掉。于是军方委托通用动力负责开发了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原来叫“红眼II”,1972年时正式改名为“毒刺”。定型后由美国雷神公司承包生产。

美国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FIM43 “红眼”

毒刺的红外器件材料换成了性能更好的铟锑化合物,并用氩气冷却。这种材料做成的导引头具有双波段(红外/紫外)探测能力,采用玫瑰花瓣式扫描方式,可以有效将目标和背景杂讯区分开,并具有一定抗热焰弹干扰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微处理器,实现目标的自动跟踪,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毒刺先进的导引头不易丢失目标,导弹的过载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这赋予了它打击低空固定翼飞机的能力。毒刺导弹最大射程5000m,末端接近目标的速度高达750m/s,采用3kg的一个环状破片战斗部,在近炸模式下可以直接将目标的结构切断,比之常规的多个预制破片的战斗部更加毒辣。

我们来一下毒刺导弹发射装置构成。毒刺的发射装置标志性的特征是前部一个格栅形状的敌我识别天线,发射筒尾端超出筒体直径的扩散段,还有一个圆柱形的氩气冷却装置。发射前,射手需要通过敌我识别天线确认目标是否可以攻击。圆柱形的BCU(battery cooling unit)要插到图中标示的12位置,射手通过脉冲启动装置启动电源,并将氩气注入系统进行冷却。冷却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红外器件的灵敏度。大约要花费6秒钟时间才能将导弹完全激活。在完成目标锁定后,导弹将会给射手一个提示音告知可以发射。

点火后,导弹后部的投射发动机开始工作。这个发动机仅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速度,将其推出发射筒,随之与弹体脱离,掉落在射手前方。随后导弹开启自身动力段的发动机飞行。

发射后投射发动机和弹体分离

毒刺导弹从1981年服役至今,可以说战果累累。有据可查击坠的固定翼和直升机就有270架。

毒刺最早的战果是英阿马岛战争期间。一个没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半吊子SAS士兵使用毒刺击落了一架阿根廷的FMA IA 58 Pucará对地攻击机;

到了苏联入侵阿富汗,CIA提供了大量毒刺导弹给塔利班游击队,并提供培训,毒刺导弹的战果开始飙升。苏联在入侵阿富汗战争期间,共有300多架飞机被击落,其中大部分都是毒刺的功劳,以至于苏联直升机飞行员的陵园被称为“毒刺墓”。这种导弹在游击队手上打出了70%的命中率,连拥有厚重装甲的MI-24 “雌鹿”武装直升机也不能幸免。在毒刺的威胁下,苏联的直升机不敢乱飞,固定翼战机只敢在高空飞,极大限制了苏军的补给能力和战场支援能力。


毒刺在1999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甚至还击落了一架高速固定翼战机Mig-21,足见其性能之毒辣。而前两年叙利亚战场上的Su-25击坠战果,也极有可能出自游击队手上的毒刺导弹。

毒刺导弹从1981年进入军中服役,到今天,经历了多次改进,发展出了多个型号(A~J),甚至还有雷达被动寻的和数据链指令制导的版本。最新的FIM92 RMP Block2已经达到了第四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水平,采用红外凝视焦平面器件,具备对目标的模式识别能力,因此热焰弹和其他红外干扰对它不起作用。FIM92毒刺导弹总共被销往38个国家(只算一手买卖),并被德国、土耳其和瑞士引进生产线。看来,这种导弹的阴影还得笼罩在战场低空几十年。


纸上的宣仔


FIM-92毒刺导弹为便携式防空导弹,最初研发是通用动力于1967年开始的红眼II专案。1972年3月,“红眼睛”II被重新命名为“毒刺”,后来“毒刺”导弹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暂停和重新启动几次。不过最终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毒刺”还是于1978年定型,并被批准生产。

毒刺导弹,采用被动光学双色寻的头,有较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 可以攻击4800米范围内和3800米高度下的飞机和直升机。 可靠性高、操作使用简便。 重量轻,机动能力强;单发毁歼概率 75%。

“毒刺”导弹系统具有“射后不理”能力,射手一但按动发射按纽,导弹飞离发射管后会自动追踪目标,此时射手可以没有拘束的去装配另外的一枚导弹用于下一步的交战、隐蔽或移动到另外的一个作战位置。

美国军方要求两人一组操作,不过单人亦可操作。同时,“毒刺”也可以装在悍马车改装的复仇者载具上或M2布莱德雷步兵战车上,以及由伞兵携带快速部署于敌军后方。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是毒刺初次实战。5月21日,一名英国士兵利用“毒刺”击落了一架阿根廷对地攻击机,在5月30日约上午11点,一架阿根廷直升机在肯特山脉附近被英国士兵所发射的“毒刺”导弹击落,六名阿根廷特种部队队员阵亡,另有八人受伤。

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苏联利用自己武器装备的优势几乎将阿富汗游击队赶尽杀绝。因此,美国CIA提供过超过500具毒刺给阿富汗游击队攻击苏联,在1980年代苏联的暴风行动中,给予苏联严重打击。

目前FIM-92“毒刺”防空导弹正被广泛采用模块化设计,改进导引头形成不同型号,可以对抗任何新威胁而不必重新设计导弹。同时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和彪悍的战绩,“毒刺”导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被非常广泛地使用。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