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疫情須警惕病急亂投醫,莫讓“神藥”徒添公共焦慮

阻擊疫情須警惕病急亂投醫,莫讓“神藥”徒添公共焦慮

鄧海建(特約評論員)

這兩天,一支雙黃連口服液,走出了一波詭譎的“疫情行情”。

2月1日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對於雙黃連相關問題答覆媒體:據瞭解,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進行的是臨床觀察,剛剛開始。雙黃連口服液是一個治療用藥,不是預防用藥,不主張健康人群大規模服用。

風波源於1月31日晚,標題為《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文章在網上發佈。隨即,該文被多家權威媒體轉載,引發民眾哄搶雙黃連口服液,線上網店雙黃連相關的藥物短時間內迅速售罄,深夜,還有大量居民前往線下藥店排隊搶購雙黃連。

一夜之間,雙黃連口服液一盒難求,就連“雙黃連蓉月餅”都出來蹭熱度。對此,上海藥物所相關人士在回應中新社時表示,雙黃連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只是一個初步驗證,對於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實驗。相關藥學領域專家也表示,藥物在人體內對病毒的抑制作用需要多個實驗室聯合驗證。

2月1日,人民日報當日早間也發微博提示,“抑制並不等於預防和治療”。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

這盆冷水潑得還算及時。

疫情當前,公共焦慮在所難免,任何一個“神藥”的信號,都可能如大洋彼岸的蝴蝶振翅一般,在此岸引發災難式的颶風。2003年非典時是板藍根,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時是食鹽,這次,是雙黃連口服液。這個位列《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4年)》“中成藥口服制劑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總數排名”榜首的普通中藥,因為相關機構疑似粗放的一聲吆喝,迅速“全網售磬”。各地哄搶雙黃連口服液的鬧劇,讓人忍不住想問一聲:難道你們忘了當年“原本是山中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藍根”?

忘是肯定不會忘的,傷疤未好怎會不疼。不過,此事確有兩個維度值得拷問:一是全民防疫語境之下,一個“初步驗證”的消息急吼吼拋出來,會不會悖逆了科學該有的嚴謹精神?面對那些因為排隊買藥而浪費的口罩、那些以為聚眾搶購而被放大的傳染風險,民眾有理由問一句:這波操作,究竟是為了防疫還是為了“去庫存”?二是關鍵時期,我們還是該遵循“病急不能亂投醫”的常識底線。就像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武漢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從古至今,中醫也好、西醫也好,從來就沒有所謂“吃藥防病”的邏輯。

如果把這個邏輯釐得更清些,起碼還包含著兩個顯而易見的常識:第一,是藥三分毒。尤其是在沒有搞清合規藥物究竟有沒有療效的前提下,健康人體貿然試藥,恐怕不僅不能為防疫建立科學屏障,反而可能倒在副作用或負反應上。第二,傳染病的防控不是靠吃藥,最核心的還是靠疫苗。無論是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日常防護都不是靠吃藥來實現的。說得更現實一些,在沒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當下,勤洗手、常通風,出門戴口罩,保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營養,顯然比瘋搶暫不靠譜的雙黃連有效得多。

“雙黃連還有嗎?”“別問了,金銀花也沒了!”雙黃連究竟能不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就像當年潔爾陰洗液能不能當真抑制sars病毒一樣,不知道會不會成為某些科學界的千古謎題。不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寧信其有”的公眾心態也非單純的科學素養能紓解。更何況,不斷升級的防控舉措,本身就是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醫學等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挑戰。

從sars到埃博拉、再到中東呼吸綜合徵,歷史一再證明,病毒的人際傳播總是在初始階段最容易亂人心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既不能怪民眾在雙黃連加戲的“神藥烏龍”之前毫無定力,也不能放棄對於“病急不能亂投醫”等醫衛常識的高頻提醒。認清現實、理性對待,嚴格做好隔離措施,也許就是目前最好的防範之舉。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