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二戰爆發之前,蘇聯也小動作不斷,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蘇聯會發動二戰嗎?

狼君歷史


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是否會進攻德國?

為什麼希特勒在英國未投降的情況下發動巴巴羅薩,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先說結論:

1)  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大概率會進攻德國。

2)  德軍的機會:

1940年進攻蘇聯80%勝率;

1941年2月進攻蘇聯70%勝率;

1941年6月進攻蘇聯50%勝率;

1941年9月進攻蘇聯30%勝率;

1942年10%勝率;

1943年0%勝率;

(說明:如果蘇德戰爭是1942年或者1943年開始,大概率是蘇聯先進攻德國)

 

分析原因:

一、俄國、蘇聯有很強的擴張野心,用事實說話,這點毋庸置疑

1)  擴不擴張主要是看內外部環境,說白了就是看實力和時機。  只要有實力和時機,人類都頂不住擴張的誘惑。  

2)  俄國、蘇聯在人類裡面,尤其屬於有實力和機會一定會擴展的,這點不用懷疑,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不是天然就大,都是擴張出來的。  沙俄的擴張不用多說了吧,戰後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不陌生吧。

4)  具體到二戰前夕和初期看看蘇聯做了那些領土擴張動作(此時德國還未進攻蘇聯)

a)1939年11月30日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芬蘭方面叫“冬季戰爭”,雖然芬蘭軍民抵抗完全,戰術優秀,重創了蘇聯軍隊,但是國力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最終蘇聯令芬蘭割讓與“租借”了大量領土。

b)蘇聯佔據羅馬尼亞東北部喀爾巴阡山地區

c)蘇聯用武力威脅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成功得到了在這三個國家內的駐軍權。在德軍進攻法國時,蘇聯乾脆吞併三國,增加了17.4萬平方公里領土。

d)1939年蘇德秘約瓜分波蘭。在德軍閃擊波蘭後,蘇聯立馬以護僑的名義派遣大軍入境,強佔波蘭東部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二戰結束,蘇聯都拒不歸還。

5)  二戰後,蘇聯強佔了以柯尼斯堡為核心的東普魯士(這可是正宗的德國本土),還把德國人全部驅逐出去,將這裡變成了純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二、蘇聯的戰略準備

1)  二戰前後大國競爭主要是比拼戰略潛力。其中比較重要的要素例如工業化人口(注意不是人口)、鋼產量、石油礦藏資源儲備、國土面積(提供戰略縱深)等。

2)  戰略潛力方面,蘇聯遠超德國,但是蘇聯1918~1921革命折騰以及革命勝利後被西方圍剿等各種折騰中元氣大傷,蘇聯還需要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因此在1920年年代的蘇聯需要韜光養晦,把自己的戰略資源(人口、土地面積、石油礦產資源)逐步轉化為工業能力,然後再把工業能力轉化為軍事實力。具體的步驟就是三個五年計劃。

3)  蘇聯一五計劃(1928-1932)主要是解決糧食產量,二五計劃(1933-1937)主要是解決重工業基礎建設,第三個五年計劃(1938~1943)目標就是軍事工業。 說明:鋼產量1941年蘇聯1831萬噸,德國3200萬噸,德國仍然有優勢。(美國7500萬噸,日本700多萬噸,日本區區700萬噸剛就敢挑戰美國,實在是以卵擊石的投機形態)

4)  到1941年,蘇聯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已經反超德國,例如戰鬥機、坦克、火炮等主要裝備的年產量蘇聯都開始反超德國。如果等到1943年蘇聯順利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蘇聯的軍事實力將碾壓德國(碾壓2字不是空穴來風,看看後來蘇聯的西方81軍演就明白什麼是蘇聯的戰爭潛力了),這時候德國將沒有任何機會抵擋住蘇聯的進攻。 因此德國唯一的機會窗口在1941年之前,而且必須主動進攻才有機會。

5)  蘇軍的指揮能力在二戰前由於大清洗(1936-1938)損失慘重,具體說5個元帥損失了4個,57名軍長50名被殺,397名旅長有220名被清掉。雖然提拔了一些菜鳥軍官到指揮官位置上,但是1941年的蘇軍指揮能力確實沒有恢復到正常實力。但是如果拖到1943年等蘇軍指揮能力恢復以後德軍就更沒機會了。

 

三、有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  一方面,希特勒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先穩住蘇聯,集中兵力拿下西歐和英倫(1940年德國全軍一共10個裝甲師,敢用其中8個進攻法國,分別是隸屬第14軍的第9裝甲師;第18集團軍的黨衛軍“骷髏”師,第9裝甲師;第19裝甲軍的第1裝甲師,第2裝甲師,第10裝甲師;  第15裝甲軍的第5裝甲師,第7裝甲師)。然後整合西歐的戰略資源,回過頭來再集中兵力收拾蘇聯。

2)  另一方面,蘇聯的思路是,先穩住德國,順便教訓一下日本(諾門坎)讓日本不敢北進,為蘇聯贏得戰略準備時間。  如果能拖到1943年蘇聯的三五計劃完成,退一步拖到1942年也行,蘇聯將有足夠的戰爭實力,一舉擊敗德國,拿下整個歐洲。

 

四、1941年蘇軍在前線的配置是進攻配置,不是防守配置。 

1)  蘇聯當時在前線地帶集中了268萬軍隊,22000輛坦克,3.75萬門大炮,1.2萬架戰機。都很多武器都是比較先進的。 如果是防禦姿態,應該梯次配置,不會全部集中在前線。只有進攻姿態才會把主力集中在前線的出發陣地地帶。

2)  早在1929年,蘇聯就已經修築堅固的斯大林防線。斯大林防線從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峽到南部黑海沿岸、綿延1200公里,由眾多的碉堡和雷區、障礙物等組成,其中包括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如果蘇聯是採取防守姿態,應該把主要配置在斯大林防線,以逸待勞等著德軍突破第一道防線後到達斯大林防線,蘇軍齊裝滿員的重兵集團配合堅固工事,抵擋德軍甚至消滅德軍都是更好的選擇。   可惜,因為蘇軍是進攻配置,所以蘇軍主力都配置在了斯大林防線以西的地帶,並未進入斯大林防線的工事體系(斯大林防線成了空城計),至於前線的莫洛托夫防線根本沒有完工 ,是個半拉子工程。

3)  有一種說法是蘇聯批准的第23號計劃,即蘇軍西南方面軍將從德國東部的西里西亞和佈雷斯勞發動全面攻勢。切斷德國與巴爾幹的所有聯繫。蘇軍西方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發動對德國普魯士的全面進攻。 根據計劃,蘇軍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輛坦克,10679輛裝甲車和91000輛牽引車。還有595000輛汽車。然而蘇聯的軍工產能無法在1943年前完成這樣的武器裝備生產。但是,蘇軍已經開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區增兵,做出了進攻姿態。其中蘇軍的29個機械化軍,已經有70%,也就是20個機械化軍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1941年西南方面軍的步兵師也開始換裝為山地步兵師,還給裝甲部隊大量配發用於山地拖拽的拖拉機。因為要攻入羅馬尼亞,必須翻越喀爾巴阡山脈。

 

五、德國選擇1941年6月發動巴巴羅薩不是簡單“衝動”就能解釋的

1)  希特勒雖然經常神經病,但是很多重大的戰略選擇事後看還是很牛B的。 例如敦刻爾克沒有用疲憊而寶貴的裝甲師去硬剛40萬齊裝滿員有重武器的英法聯軍主力,而是等後續部隊到位;   例如莫斯科戰役失利後採取的“堡壘戰略”,避免了德軍由戰速撤退演變為戰略潰敗,這才有了勒熱夫和德米楊斯克的奇蹟,為1942年秋季德軍依然保持戰略進攻態勢奠定了基礎。

2)  德國在1941年6月“倉猝”發動巴巴羅薩,甚至等不及英國投降,直接把西線主力調往東線,冒著兩線作戰的大忌,並非“‪一時‬衝動”。  實則1941年6月~7月已經是德國的最晚時間窗口了,越往後拖德軍取勝的概率越小,元首失誤的不是巴巴羅薩發動得太早,而是有點晚了,如果德軍在1940年底或者1941年初就發動巴巴羅薩,戰勝蘇軍的概率會增加很多。  

3)  事實上,德軍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是有機會拿下蘇軍的,至少戰爭初期,合圍並殲滅若干蘇軍主力集團軍的規模遠超德軍預期。  這和之前分析的幾個因素都有關係(蘇軍在前線的進攻配置沒有防禦縱深,蘇軍指揮能力經過大清洗沒有恢復過來,蘇聯的戰爭潛力還未完全轉化為軍事實力)。




方舟arky


不可能!

幾十年來,斯大林的名聲不是很好。被很多人罵殘暴、沒人性、惡毒,殺了很多人。但這事咱們還得拆開了看。斯大林的兇狠絕大多數的時候,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他搞肅反,清除競爭對手,搞特務統治,在烏克蘭搞饑荒,逼農民交出糧食,鎮壓反抗......直接或者間接的害死了很多人。但他害的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人,自己家的同志,自己家的將士,自己家的人民。

仔細的看一下斯大林的作為,我們會發現,他對外是很軟的。

他跟德國打過,也跟日本打過。但他都是被侵略的一方。只不過他後來贏了,又打到了人家家裡。蘇德戰爭之前,斯大林對德國是極其的敬畏,一直在配合希特勒。德軍向蘇聯發動進攻的同時,蘇聯履行合同,賣給德國的各種戰略物資依然在火車上,在向德國運送。

斯大林一直在極力避免刺激德國,避免兩國開戰。而且戰前他也做了一些準備,把前沿的一些工廠向後方搬,採取的是一種防禦,被動挨打的態度。遠東在諾門坎和日本打了一仗。也是日本先惹事,先打的蘇聯。蘇軍打敗日軍以後,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見好就收,沒有對日本進行反擊。

二戰之前,列寧的時期,蘇聯就和波蘭打過。也是波蘭先動手,後來蘇軍反擊到波蘭境內。最後波蘭在首都城下絕地反擊,又打跑了蘇軍。這場戰爭斯大林也參與了,甚至是導致蘇軍失敗的主要領導人。很多時候,蘇聯、斯大林都是被逼還手的。

他主動去“侵略”別人的時候不多,只打了一次芬蘭。斯大林親自指導了入侵芬蘭戰爭,蘇軍損失100萬。這是當時蘇聯難得的一次侵略其他國家,兵對兵,將對將,1國對1國的那種。問題是當時蘇聯是2億人口的大國,芬蘭是人口300萬的小國。芬蘭傷亡2萬5千人,蘇聯100萬。

之後,德國夥同蘇聯前後夾擊,瓜分了波蘭。斯大林依舊是聯手強國,倆大國打一個小國,才有勇氣對外國發動入侵。一個打芬蘭都要死傷100多萬人的蘇聯,

他敢單槍匹馬,主動挑起戰爭,入侵波蘭甚至德國,挑戰英國、法國、美國嗎?不可能的。

二戰結束,蘇聯佔領柏林,斯大林手下幾百萬鐵甲雄獅,那時候,是蘇聯實力的巔峰。但是,朝鮮戰爭開始,美軍直接仁川登陸,打了進來。即便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在地面跟美軍交手的時候,斯大林依然沒有勇氣站出來,光明正大的直接跟美國為敵。哪怕他只出空軍,也不敢。

他只能派飛機過來,冒充中朝部隊,在鴨綠江附近打一下。斯大林對外膽子很小。

對內狠的,對外一定會軟。欺軟的一定是怕硬。對自己人下手越重的,對外人下手就越輕。對好人下手越狠的,對無賴暴徒流氓就越寬容。這是鐵律。

斯大林、蘇聯是怎樣對自己老百姓的,怎樣對自己將軍的,怎樣對不同意見的......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

希特勒,德國橫踢亂咬,總是侵略別的國家,那也得有前提:他自己的族群足夠團結。不管怎樣,他們對自己人還是不錯的。希特勒那麼熱衷的為德國效力,那麼熱愛他的德意志民族,那也得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這個民族的:善待。

如果他從小被德國官員欺負,被德意志商人詐騙,被德意志老闆剋扣工資,被德意志老師謾罵,被德意志警察栽贓陷害......那他還會愛他的德意志嗎?當然不會了。再執著的人,再忠誠的人,再耿直的人也不會愛了。對不對?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情勢極其危險。為了擋住德軍的進攻,斯大林啟用朱可夫,讓他來指揮部隊。這就是個例子。如果打仗,

想打勝仗,斯大林,乃至我國古代,就像宋朝,統治者都得把權利、軍隊交給將軍。

而這對斯大林而言,對於趙構而言,都是極其危險的事。

怎樣才能把權利、軍隊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裡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不打仗。給德國輸送資源,給金國進貢是小事。把權利給大將,把軍隊給別人,這是要命的大事。

德國閃擊法國,發動不列顛戰役,當時德軍的主力全在法國西邊。蘇聯就在德國背後,而當時德國在蘇聯方向基本上就是敞開門戶。蘇聯在這個方向有300萬的部隊,但他不敢打。把部隊給將軍,萬一誰心懷不滿,帶兩個師回頭殺進莫斯科,這是斯大林不敢冒的險。肅反得罪多少人自己心裡沒數嗎?

斯大林,蘇聯,當時的主要任務還是維護自己政權的穩定。沒有對外發動侵略,跟強國硬剛的勇氣。斯大林也比較聰明,發展其他國家,然後讓這些國家在外圍,保護蘇聯。即便是打起來,也讓這些國家先在一線抵抗一下,為他做緩衝。

關於二戰我最有發言權,這場戰爭的本質應該是蘇聯人挑起的。二戰前的蘇聯本質上就像現在的美國,到處干涉別國內政,戰爭也是到處挑起,先打芬蘭,後來又想把觸角跨過萊茵河,由此還在1938年制定了《大雷雨計劃》,即在1942前利用強大機動部隊先消滅工業發達的德國,從而迅速佔領歐洲建立要塞!事情湊巧的是有個反猶太極端分子把計劃書洩密了,情報到了蓋世太保那裡了。

後來,德軍為了應對《大雷雨計劃》,於1940年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巴巴羅薩計劃》即進攻前蘇聯,與1941.6.22開始實施計劃!很明顯德國是被動變防禦為進攻,先發制人,二戰蘇聯雖說是受害國,但也是咎由自取!

其實很多人都把德國發起二戰歸罪於希特勒。其實公正客觀的說,德國發動二戰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被壓迫剝削到極點的一種奮起反抗的表現。希特勒只不過是德國這種意願的一個代表。而隨著德國的不斷勝利也滋長了希特勒的野心。這才使得原本的復仇之戰變成了希特勒個人野心的施展。

二戰的爆發可以說是必然的。如果沒有德國率先發起戰爭。那麼蘇聯和美國也會是戰爭的導火索。但是美國是很雞賊的。一直以來美國都擅長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回報。美國不願意當出頭鳥,因為美國知道出頭鳥沒什麼好下場。所以美國會蠱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比如德國。很多人都知道,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很多人都說一戰的爆發幕後黑手就是美國。顯然二戰的爆發美國也功不可沒的。希特勒哪來的那麼多錢籌備戰爭?據說二戰沒爆發之前德國有很多的美國商人才秘密為其提供資金。

我之所以會說二戰爆發是必然的,那是因為在二戰時期大的環境就是整個世界利益分配的不均勻。老牌強國比如英國和法國佔據了世界絕大多數的殖民地和利益。但新興強國比如蘇聯,美國等國家發展到了瓶頸,需要更大的利益來發展。而當時世界利益多數都被英法佔據。想要重新分配利益就一定會侵犯英法的利益。這樣戰爭就不可避免的會爆發。

德國發起的一戰目的就是為了想要從英法手中切一塊蛋糕下來。但很可惜失敗了。由於一戰的失敗德國被英法以更加殘酷的方式剝削。所以德國爆發二戰的幾率最大。如果德國沒有發起戰爭,那麼就只有美國和蘇聯有條件並且有動機發動戰爭。而以我們上面講到的美國的陰險程度來看。德國如果沒發起戰爭。那不可避免的就是蘇聯了。之所德國率先爆發戰爭除了我們說的德國不堪英法的壓迫剝削。還有當時蘇聯正在處於內部爭權奪利之中。所以蘇聯還沒有精力想著發動戰爭。而德國發起二戰後也恰恰是蘇聯要發起戰爭的時刻。斯大林一直再等希特勒動手。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蘇聯就緊跟著侵略波蘭和德國聯手瓜分了波蘭就可以看出。蘇聯是早有準備了。就等著德國動手之後就開始趁著歐洲大亂趁機謀取利益。如果德國真的在一戰之後淪落下去,那麼爆發二戰的必將是蘇聯。


週週周樹人


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尤其是一步一步的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鑑於德國的重新武裝,歐洲的各個國家之間都是開始了外交之間縱橫捭闔,當時歐洲的幾個大國法國、蘇聯、英國、德國都是四處拉幫結夥,力圖在日後可能爆發的戰爭中多找幾個幫手。

蘇聯和法國之間,首先是蘇聯提出了集體安全的要求,希望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共同遏制重新武裝後的德國,就和一戰時期一樣,如果德國發動戰爭,那麼就又有一個東線和西線,再次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

1934年10月9日,主張同蘇聯一同推進集體安全的法國外交部長路易斯-巴特和南斯拉夫國王一同被刺,可以認為巴特的死意味著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概念的破產。

張伯倫回到英國,向機場歡迎的人揮舞著希特勒寫的字條,宣佈帶來了一代人的和平。

只提蘇德互不侵犯會條約,不提慕尼黑協定是不公正的,可以說沒有慕尼黑協定,就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在法國,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倒是對這個集體安全挺感興趣,當時這個外交部長神秘的被刺殺後,蘇聯、法國之間的這個集體安全也就沒有了下文。英法開始執行綏靖政策,試圖禍水東引,讓蘇聯和德國首先火拼。不過,蘇聯也不是善男信女,你可以禍水東引,我也可以禍水西引,既然和英法尿不到一壺裡邊,那我就和德國劃分一下勢力範圍,特別是法國拋棄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小協約國,協助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後,英法和蘇聯之間的同盟談判就更加是流於形式了。

蘇聯人希望把蘇軍打造成這樣,可以參照後來的美軍,蘇聯人有這個雄心,也有這個能力,不過德國人沒有給蘇聯人時間。

後來,1941年的閱兵只能是這個樣子。

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擴軍備戰就是必然的選擇。德國人的重整軍備令人矚目,但是蘇聯人的擴軍備戰也是雄心勃勃,而且蘇聯的擴軍備戰比德國人的更加徹底,如果按照蘇聯人的計劃完成,那麼手裡端著svt40半自動,一水的T-34,天上飛著雅克、米格飛機的蘇軍,可就不是德國人啃得動了。戰爭爆發以後,斯大林曾經說過,如果到了1943年我們就能準備的更好了,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老實話。

斯大林其實是打算等英法和德國人拼一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動手,但是德國人在一個月內擊敗法國使這個美夢破滅了,而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勢力範圍內,蘇聯試圖強迫芬蘭交換領土而爆發的蘇芬戰爭確是以蘇軍的慘勝而告終,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種反差是絕對的刺激。

如果德國人不動手,那麼蘇聯也沒有可乘之機,本身蘇聯內部的矛盾挺多的,前兩個五年計劃建立了糧食堆上的工業化,但是蘇聯的工業化是首先完成重工業化,對於輕工業和農業其實傷害很大,蘇聯人本身也是開始準備調整調整,斯大林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沒有好處的事情不會做。


有痰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蘇聯在戰前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圍繞著一個目標,即防禦軸心國的侵略。因此,蘇聯的“小動作”,是出於防禦目的,而不是進攻,有人認為蘇聯可能先動手,但這種說法不符合蘇聯的行為邏輯。

在當時,蘇聯的行為邏輯是什麼呢?很簡單,採取恰當的措施,維護自身的安全。什麼是恰當的措施呢?可以理解為靈活的對外策略。例如,日本人在遠東搞事,企圖對蘇聯發動試探性進攻。於是乎,在諾門罕,蘇聯搞了一場反擊,把日本人打懵了,隨後用外交手段,壓住了日本。

從這可以看出,蘇聯的外交策略,是比較靈活的。以當時蘇聯在遠東的實力,如果與日本全面開戰,是不太划算的,給日本人一個教訓,讓他們害怕蘇聯的軍事力量,可以換取幾年“和平”。這也可以說明,談判桌上的結果,依託於戰場上的成績,如果蘇聯沒能打贏日本,則蘇日之間的“和平”條約就未必簽署了,日本會得寸進尺,蠶食蘇聯的遠東地區。

在歐洲,蘇聯起初是與英法結盟,共同對付德國。但是,英法兩國的政客,覺悟是比較低的,他們敵視蘇聯,想著搞禍水東引。這個套路,被斯大林看明白了,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蘇聯暫時與德國簽約,這是對英法“禍水東引”策略的反制,同時也是要穩住德國,把戰爭拖延幾年。

有人感到疑問,蘇聯會不會先動手?答案是不會。蘇聯的能力上限,是實現自保,沒有先發制人打擊德國的能力,如果有人把一些所謂的戰爭構想和假想當作“事實”,那就不太理智了。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蘇聯戰前的策略,就是穩住德國,防止禍水東引。

當然,蘇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這件事並不光彩。但是,要考慮一下蘇聯的處境,評價這一段歷史,要學會全面的分析,要考慮當事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一個很明顯的邏輯,即波蘭肯定是守不住的,必然要落到德國人手中,如果蘇聯坐視不理,放任德國佔領整個波蘭,請問這對蘇聯來說意味著什麼呢?肯定不利於蘇聯自身的安全。

有人說,這個時候蘇聯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對這片地區實施“保護”,使其免受納粹的荼毒,這對波蘭來說,是有好處的。對這一段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蘇聯人的角度考慮,這麼做,是利大於弊的,雖然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可總歸是創造了一個緩衝區。

蘇聯與芬蘭爆發“冬季戰爭”,其主要原因,是蘇聯不明白盟軍與德軍的戰略意圖。如果德國和盟軍聯合起來對付蘇聯,局面會很糟糕。蘇聯出於保護西北方的目的,對芬蘭發動進攻,也是一個有利於自身的選擇,但這件事情的性質,就不太好分析了。

然而,歷史事實擺在那裡,芬蘭在初期加入了軸心國,對蘇聯形成了威脅。如果一定要追本溯源,這都是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惡果,假如英法不搞“禍水東引”的套路,蘇聯豈會對英法失去信任呢?所以說,芬蘭和波蘭的遭遇,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英法。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這是大腦多麼清新出奇才能提出的問題!依西方的歷史觀,二戰的爆發點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假設德國安分守己的話,蘇聯是絕不會冒然發動戰爭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西方對蘇聯欲除之而後快。一個長期在孤立、封鎖中求存的國家,時刻防備他人聯合對己的顛覆,它向任何一個國家的進攻必然會遭到西方包括德國一致的反擊!有如一戰後的17國聯合干涉!有如1939-1940年冬季戰爭,英、法欲對蘇作戰!有如真實的歷史中斯大林時刻畏懼英德聯合!他門夾驢踢了才會作出如何瘋狂的舉動!

除了個希特勒基於保證蘇聯不干涉入侵波蘭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蘇聯在歐洲又有什麼小動作讓後世的中國人耿耿於懷於蘇聯為何不是二戰的挑起者、發動者?無知與仇恨!很像愚蠢的波蘭人和別有用心的西方人。


歷史扒糞機


蘇聯會等待德國和英國兩敗俱傷時進攻德佔區,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從而加入二戰,就像一戰和二戰中的美國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