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二战爆发之前,苏联也小动作不断,如果德国没有发动二战,苏联会发动二战吗?

狼君历史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是否会进攻德国?

为什么希特勒在英国未投降的情况下发动巴巴罗萨,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先说结论:

1)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大概率会进攻德国。

2)  德军的机会:

1940年进攻苏联80%胜率;

1941年2月进攻苏联70%胜率;

1941年6月进攻苏联50%胜率;

1941年9月进攻苏联30%胜率;

1942年10%胜率;

1943年0%胜率;

(说明:如果苏德战争是1942年或者1943年开始,大概率是苏联先进攻德国)

 

分析原因:

一、俄国、苏联有很强的扩张野心,用事实说话,这点毋庸置疑

1)  扩不扩张主要是看内外部环境,说白了就是看实力和时机。  只要有实力和时机,人类都顶不住扩张的诱惑。  

2)  俄国、苏联在人类里面,尤其属于有实力和机会一定会扩展的,这点不用怀疑,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不是天然就大,都是扩张出来的。  沙俄的扩张不用多说了吧,战后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不陌生吧。

4)  具体到二战前夕和初期看看苏联做了那些领土扩张动作(此时德国还未进攻苏联)

a)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芬兰方面叫“冬季战争”,虽然芬兰军民抵抗完全,战术优秀,重创了苏联军队,但是国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最终苏联令芬兰割让与“租借”了大量领土。

b)苏联占据罗马尼亚东北部喀尔巴阡山地区

c)苏联用武力威胁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功得到了在这三个国家内的驻军权。在德军进攻法国时,苏联干脆吞并三国,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领土。

d)1939年苏德秘约瓜分波兰。在德军闪击波兰后,苏联立马以护侨的名义派遣大军入境,强占波兰东部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二战结束,苏联都拒不归还。

5)  二战后,苏联强占了以柯尼斯堡为核心的东普鲁士(这可是正宗的德国本土),还把德国人全部驱逐出去,将这里变成了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二、苏联的战略准备

1)  二战前后大国竞争主要是比拼战略潜力。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例如工业化人口(注意不是人口)、钢产量、石油矿藏资源储备、国土面积(提供战略纵深)等。

2)  战略潜力方面,苏联远超德国,但是苏联1918~1921革命折腾以及革命胜利后被西方围剿等各种折腾中元气大伤,苏联还需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因此在1920年年代的苏联需要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战略资源(人口、土地面积、石油矿产资源)逐步转化为工业能力,然后再把工业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具体的步骤就是三个五年计划。

3)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主要是解决粮食产量,二五计划(1933-1937)主要是解决重工业基础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3)目标就是军事工业。 说明:钢产量1941年苏联1831万吨,德国3200万吨,德国仍然有优势。(美国7500万吨,日本700多万吨,日本区区700万吨刚就敢挑战美国,实在是以卵击石的投机形态)

4)  到1941年,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反超德国,例如战斗机、坦克、火炮等主要装备的年产量苏联都开始反超德国。如果等到1943年苏联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军事实力将碾压德国(碾压2字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后来苏联的西方81军演就明白什么是苏联的战争潜力了),这时候德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抵挡住苏联的进攻。 因此德国唯一的机会窗口在1941年之前,而且必须主动进攻才有机会。

5)  苏军的指挥能力在二战前由于大清洗(1936-1938)损失惨重,具体说5个元帅损失了4个,57名军长50名被杀,397名旅长有220名被清掉。虽然提拔了一些菜鸟军官到指挥官位置上,但是1941年的苏军指挥能力确实没有恢复到正常实力。但是如果拖到1943年等苏军指挥能力恢复以后德军就更没机会了。

 

三、有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  一方面,希特勒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先稳住苏联,集中兵力拿下西欧和英伦(1940年德国全军一共10个装甲师,敢用其中8个进攻法国,分别是隶属第14军的第9装甲师;第18集团军的党卫军“骷髅”师,第9装甲师;第19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第2装甲师,第10装甲师;  第15装甲军的第5装甲师,第7装甲师)。然后整合西欧的战略资源,回过头来再集中兵力收拾苏联。

2)  另一方面,苏联的思路是,先稳住德国,顺便教训一下日本(诺门坎)让日本不敢北进,为苏联赢得战略准备时间。  如果能拖到1943年苏联的三五计划完成,退一步拖到1942年也行,苏联将有足够的战争实力,一举击败德国,拿下整个欧洲。

 

四、1941年苏军在前线的配置是进攻配置,不是防守配置。 

1)  苏联当时在前线地带集中了268万军队,22000辆坦克,3.75万门大炮,1.2万架战机。都很多武器都是比较先进的。 如果是防御姿态,应该梯次配置,不会全部集中在前线。只有进攻姿态才会把主力集中在前线的出发阵地地带。

2)  早在1929年,苏联就已经修筑坚固的斯大林防线。斯大林防线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到南部黑海沿岸、绵延1200公里,由众多的碉堡和雷区、障碍物等组成,其中包括4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如果苏联是采取防守姿态,应该把主要配置在斯大林防线,以逸待劳等着德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到达斯大林防线,苏军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配合坚固工事,抵挡德军甚至消灭德军都是更好的选择。   可惜,因为苏军是进攻配置,所以苏军主力都配置在了斯大林防线以西的地带,并未进入斯大林防线的工事体系(斯大林防线成了空城计),至于前线的莫洛托夫防线根本没有完工 ,是个半拉子工程。

3)  有一种说法是苏联批准的第23号计划,即苏军西南方面军将从德国东部的西里西亚和布雷斯劳发动全面攻势。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所有联系。苏军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发动对德国普鲁士的全面进攻。 根据计划,苏军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辆坦克,10679辆装甲车和91000辆牵引车。还有595000辆汽车。然而苏联的军工产能无法在1943年前完成这样的武器装备生产。但是,苏军已经开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区增兵,做出了进攻姿态。其中苏军的29个机械化军,已经有70%,也就是20个机械化军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1941年西南方面军的步兵师也开始换装为山地步兵师,还给装甲部队大量配发用于山地拖拽的拖拉机。因为要攻入罗马尼亚,必须翻越喀尔巴阡山脉。

 

五、德国选择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不是简单“冲动”就能解释的

1)  希特勒虽然经常神经病,但是很多重大的战略选择事后看还是很牛B的。 例如敦刻尔克没有用疲惫而宝贵的装甲师去硬刚40万齐装满员有重武器的英法联军主力,而是等后续部队到位;   例如莫斯科战役失利后采取的“堡垒战略”,避免了德军由战速撤退演变为战略溃败,这才有了勒热夫和德米杨斯克的奇迹,为1942年秋季德军依然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奠定了基础。

2)  德国在1941年6月“仓猝”发动巴巴罗萨,甚至等不及英国投降,直接把西线主力调往东线,冒着两线作战的大忌,并非“‪一时‬冲动”。  实则1941年6月~7月已经是德国的最晚时间窗口了,越往后拖德军取胜的概率越小,元首失误的不是巴巴罗萨发动得太早,而是有点晚了,如果德军在1940年底或者1941年初就发动巴巴罗萨,战胜苏军的概率会增加很多。  

3)  事实上,德军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是有机会拿下苏军的,至少战争初期,合围并歼灭若干苏军主力集团军的规模远超德军预期。  这和之前分析的几个因素都有关系(苏军在前线的进攻配置没有防御纵深,苏军指挥能力经过大清洗没有恢复过来,苏联的战争潜力还未完全转化为军事实力)。




方舟arky


不可能!

几十年来,斯大林的名声不是很好。被很多人骂残暴、没人性、恶毒,杀了很多人。但这事咱们还得拆开了看。斯大林的凶狠绝大多数的时候,是用在自己人身上。他搞肃反,清除竞争对手,搞特务统治,在乌克兰搞饥荒,逼农民交出粮食,镇压反抗......直接或者间接的害死了很多人。但他害的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人,自己家的同志,自己家的将士,自己家的人民。

仔细的看一下斯大林的作为,我们会发现,他对外是很软的。

他跟德国打过,也跟日本打过。但他都是被侵略的一方。只不过他后来赢了,又打到了人家家里。苏德战争之前,斯大林对德国是极其的敬畏,一直在配合希特勒。德军向苏联发动进攻的同时,苏联履行合同,卖给德国的各种战略物资依然在火车上,在向德国运送。

斯大林一直在极力避免刺激德国,避免两国开战。而且战前他也做了一些准备,把前沿的一些工厂向后方搬,采取的是一种防御,被动挨打的态度。远东在诺门坎和日本打了一仗。也是日本先惹事,先打的苏联。苏军打败日军以后,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见好就收,没有对日本进行反击。

二战之前,列宁的时期,苏联就和波兰打过。也是波兰先动手,后来苏军反击到波兰境内。最后波兰在首都城下绝地反击,又打跑了苏军。这场战争斯大林也参与了,甚至是导致苏军失败的主要领导人。很多时候,苏联、斯大林都是被逼还手的。

他主动去“侵略”别人的时候不多,只打了一次芬兰。斯大林亲自指导了入侵芬兰战争,苏军损失100万。这是当时苏联难得的一次侵略其他国家,兵对兵,将对将,1国对1国的那种。问题是当时苏联是2亿人口的大国,芬兰是人口300万的小国。芬兰伤亡2万5千人,苏联100万。

之后,德国伙同苏联前后夹击,瓜分了波兰。斯大林依旧是联手强国,俩大国打一个小国,才有勇气对外国发动入侵。一个打芬兰都要死伤100多万人的苏联,

他敢单枪匹马,主动挑起战争,入侵波兰甚至德国,挑战英国、法国、美国吗?不可能的。

二战结束,苏联占领柏林,斯大林手下几百万铁甲雄狮,那时候,是苏联实力的巅峰。但是,朝鲜战争开始,美军直接仁川登陆,打了进来。即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在地面跟美军交手的时候,斯大林依然没有勇气站出来,光明正大的直接跟美国为敌。哪怕他只出空军,也不敢。

他只能派飞机过来,冒充中朝部队,在鸭绿江附近打一下。斯大林对外胆子很小。

对内狠的,对外一定会软。欺软的一定是怕硬。对自己人下手越重的,对外人下手就越轻。对好人下手越狠的,对无赖暴徒流氓就越宽容。这是铁律。

斯大林、苏联是怎样对自己老百姓的,怎样对自己将军的,怎样对不同意见的......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希特勒,德国横踢乱咬,总是侵略别的国家,那也得有前提:他自己的族群足够团结。不管怎样,他们对自己人还是不错的。希特勒那么热衷的为德国效力,那么热爱他的德意志民族,那也得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善待。

如果他从小被德国官员欺负,被德意志商人诈骗,被德意志老板克扣工资,被德意志老师谩骂,被德意志警察栽赃陷害......那他还会爱他的德意志吗?当然不会了。再执着的人,再忠诚的人,再耿直的人也不会爱了。对不对?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情势极其危险。为了挡住德军的进攻,斯大林启用朱可夫,让他来指挥部队。这就是个例子。如果打仗,

想打胜仗,斯大林,乃至我国古代,就像宋朝,统治者都得把权利、军队交给将军。

而这对斯大林而言,对于赵构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事。

怎样才能把权利、军队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打仗。给德国输送资源,给金国进贡是小事。把权利给大将,把军队给别人,这是要命的大事。

德国闪击法国,发动不列颠战役,当时德军的主力全在法国西边。苏联就在德国背后,而当时德国在苏联方向基本上就是敞开门户。苏联在这个方向有300万的部队,但他不敢打。把部队给将军,万一谁心怀不满,带两个师回头杀进莫斯科,这是斯大林不敢冒的险。肃反得罪多少人自己心里没数吗?

斯大林,苏联,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没有对外发动侵略,跟强国硬刚的勇气。斯大林也比较聪明,发展其他国家,然后让这些国家在外围,保护苏联。即便是打起来,也让这些国家先在一线抵抗一下,为他做缓冲。

关于二战我最有发言权,这场战争的本质应该是苏联人挑起的。二战前的苏联本质上就像现在的美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战争也是到处挑起,先打芬兰,后来又想把触角跨过莱茵河,由此还在1938年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即在1942前利用强大机动部队先消灭工业发达的德国,从而迅速占领欧洲建立要塞!事情凑巧的是有个反犹太极端分子把计划书泄密了,情报到了盖世太保那里了。

后来,德军为了应对《大雷雨计划》,于1940年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萨计划》即进攻前苏联,与1941.6.22开始实施计划!很明显德国是被动变防御为进攻,先发制人,二战苏联虽说是受害国,但也是咎由自取!

其实很多人都把德国发起二战归罪于希特勒。其实公正客观的说,德国发动二战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被压迫剥削到极点的一种奋起反抗的表现。希特勒只不过是德国这种意愿的一个代表。而随着德国的不断胜利也滋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这才使得原本的复仇之战变成了希特勒个人野心的施展。

二战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德国率先发起战争。那么苏联和美国也会是战争的导火索。但是美国是很鸡贼的。一直以来美国都擅长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美国不愿意当出头鸟,因为美国知道出头鸟没什么好下场。所以美国会蛊惑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比如德国。很多人都知道,一战的时候美国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很多人都说一战的爆发幕后黑手就是美国。显然二战的爆发美国也功不可没的。希特勒哪来的那么多钱筹备战争?据说二战没爆发之前德国有很多的美国商人才秘密为其提供资金。

我之所以会说二战爆发是必然的,那是因为在二战时期大的环境就是整个世界利益分配的不均匀。老牌强国比如英国和法国占据了世界绝大多数的殖民地和利益。但新兴强国比如苏联,美国等国家发展到了瓶颈,需要更大的利益来发展。而当时世界利益多数都被英法占据。想要重新分配利益就一定会侵犯英法的利益。这样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会爆发。

德国发起的一战目的就是为了想要从英法手中切一块蛋糕下来。但很可惜失败了。由于一战的失败德国被英法以更加残酷的方式剥削。所以德国爆发二战的几率最大。如果德国没有发起战争,那么就只有美国和苏联有条件并且有动机发动战争。而以我们上面讲到的美国的阴险程度来看。德国如果没发起战争。那不可避免的就是苏联了。之所德国率先爆发战争除了我们说的德国不堪英法的压迫剥削。还有当时苏联正在处于内部争权夺利之中。所以苏联还没有精力想着发动战争。而德国发起二战后也恰恰是苏联要发起战争的时刻。斯大林一直再等希特勒动手。从德国进攻波兰开始,苏联就紧跟着侵略波兰和德国联手瓜分了波兰就可以看出。苏联是早有准备了。就等着德国动手之后就开始趁着欧洲大乱趁机谋取利益。如果德国真的在一战之后沦落下去,那么爆发二战的必将是苏联。


周周周树人


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尤其是一步一步的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鉴于德国的重新武装,欧洲的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开始了外交之间纵横捭阖,当时欧洲的几个大国法国、苏联、英国、德国都是四处拉帮结伙,力图在日后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多找几个帮手。

苏联和法国之间,首先是苏联提出了集体安全的要求,希望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共同遏制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就和一战时期一样,如果德国发动战争,那么就又有一个东线和西线,再次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1934年10月9日,主张同苏联一同推进集体安全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斯-巴特和南斯拉夫国王一同被刺,可以认为巴特的死意味着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概念的破产。

张伯伦回到英国,向机场欢迎的人挥舞着希特勒写的字条,宣布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

只提苏德互不侵犯会条约,不提慕尼黑协定是不公正的,可以说没有慕尼黑协定,就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倒是对这个集体安全挺感兴趣,当时这个外交部长神秘的被刺杀后,苏联、法国之间的这个集体安全也就没有了下文。英法开始执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让苏联和德国首先火拼。不过,苏联也不是善男信女,你可以祸水东引,我也可以祸水西引,既然和英法尿不到一壶里边,那我就和德国划分一下势力范围,特别是法国抛弃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小协约国,协助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同盟谈判就更加是流于形式了。

苏联人希望把苏军打造成这样,可以参照后来的美军,苏联人有这个雄心,也有这个能力,不过德国人没有给苏联人时间。

后来,1941年的阅兵只能是这个样子。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扩军备战就是必然的选择。德国人的重整军备令人瞩目,但是苏联人的扩军备战也是雄心勃勃,而且苏联的扩军备战比德国人的更加彻底,如果按照苏联人的计划完成,那么手里端着svt40半自动,一水的T-34,天上飞着雅克、米格飞机的苏军,可就不是德国人啃得动了。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曾经说过,如果到了1943年我们就能准备的更好了,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老实话。

斯大林其实是打算等英法和德国人拼一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动手,但是德国人在一个月内击败法国使这个美梦破灭了,而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势力范围内,苏联试图强迫芬兰交换领土而爆发的苏芬战争确是以苏军的惨胜而告终,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反差是绝对的刺激。

如果德国人不动手,那么苏联也没有可乘之机,本身苏联内部的矛盾挺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粮食堆上的工业化,但是苏联的工业化是首先完成重工业化,对于轻工业和农业其实伤害很大,苏联人本身也是开始准备调整调整,斯大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没有好处的事情不会做。


有痰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苏联在战前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即防御轴心国的侵略。因此,苏联的“小动作”,是出于防御目的,而不是进攻,有人认为苏联可能先动手,但这种说法不符合苏联的行为逻辑。

在当时,苏联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很简单,采取恰当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什么是恰当的措施呢?可以理解为灵活的对外策略。例如,日本人在远东搞事,企图对苏联发动试探性进攻。于是乎,在诺门罕,苏联搞了一场反击,把日本人打懵了,随后用外交手段,压住了日本。

从这可以看出,苏联的外交策略,是比较灵活的。以当时苏联在远东的实力,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是不太划算的,给日本人一个教训,让他们害怕苏联的军事力量,可以换取几年“和平”。这也可以说明,谈判桌上的结果,依托于战场上的成绩,如果苏联没能打赢日本,则苏日之间的“和平”条约就未必签署了,日本会得寸进尺,蚕食苏联的远东地区。

在欧洲,苏联起初是与英法结盟,共同对付德国。但是,英法两国的政客,觉悟是比较低的,他们敌视苏联,想着搞祸水东引。这个套路,被斯大林看明白了,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苏联暂时与德国签约,这是对英法“祸水东引”策略的反制,同时也是要稳住德国,把战争拖延几年。

有人感到疑问,苏联会不会先动手?答案是不会。苏联的能力上限,是实现自保,没有先发制人打击德国的能力,如果有人把一些所谓的战争构想和假想当作“事实”,那就不太理智了。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苏联战前的策略,就是稳住德国,防止祸水东引。

当然,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这件事并不光彩。但是,要考虑一下苏联的处境,评价这一段历史,要学会全面的分析,要考虑当事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即波兰肯定是守不住的,必然要落到德国人手中,如果苏联坐视不理,放任德国占领整个波兰,请问这对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肯定不利于苏联自身的安全。

有人说,这个时候苏联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对这片地区实施“保护”,使其免受纳粹的荼毒,这对波兰来说,是有好处的。对这一段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苏联人的角度考虑,这么做,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可总归是创造了一个缓冲区。

苏联与芬兰爆发“冬季战争”,其主要原因,是苏联不明白盟军与德军的战略意图。如果德国和盟军联合起来对付苏联,局面会很糟糕。苏联出于保护西北方的目的,对芬兰发动进攻,也是一个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但这件事情的性质,就不太好分析了。

然而,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芬兰在初期加入了轴心国,对苏联形成了威胁。如果一定要追本溯源,这都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恶果,假如英法不搞“祸水东引”的套路,苏联岂会对英法失去信任呢?所以说,芬兰和波兰的遭遇,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英法。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这是大脑多么清新出奇才能提出的问题!依西方的历史观,二战的爆发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假设德国安分守己的话,苏联是绝不会冒然发动战争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对苏联欲除之而后快。一个长期在孤立、封锁中求存的国家,时刻防备他人联合对己的颠覆,它向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攻必然会遭到西方包括德国一致的反击!有如一战后的17国联合干涉!有如1939-1940年冬季战争,英、法欲对苏作战!有如真实的历史中斯大林时刻畏惧英德联合!他门夹驴踢了才会作出如何疯狂的举动!

除了个希特勒基于保证苏联不干涉入侵波兰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苏联在欧洲又有什么小动作让后世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于苏联为何不是二战的挑起者、发动者?无知与仇恨!很像愚蠢的波兰人和别有用心的西方人。


历史扒粪机


苏联会等待德国和英国两败俱伤时进攻德占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从而加入二战,就像一战和二战中的美国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