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1.

《大明风华》热播,洋洋洒洒六十多集,讲述明初百年历史,国家开创盛世,扬威海外。

五帝六朝,一百年群星闪耀的热血往事,在几位明星的演绎下,看的人热血沸腾。

本来,几年前热炒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对明朝历史已经就都有兴趣,这次又有了汤唯的加入,电视剧想不火都不行。

战争过后还是战争,从朱元璋就开始就修长城,直到可怜的崇祯皇帝快要亡国时,还在修长城。

从朱棣五次北征到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一边看电视剧一边想:

明朝修筑了那么好的长城,用来抵御北方敌人的骑兵,这到底行不行?!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2.

按照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的说法,朱元璋建国后,就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修长城,在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第一年——洪武元年(1368年)就开始派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地的长城,洪武十四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

到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用了二百多年才基本修完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个别地方到了崇祯时期还在修(罗哲文《长城史话》),

可怜的崇祯皇帝。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明朝的时候把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守区域,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谓之“九边九镇”,为加强对京师的防务,嘉靖三十年(1552年)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

好了,这样的话,北方边境不是高枕无忧了吗?

No !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3.

明英宗太过任性,有权就任性这件事儿到现在也改不了。

土木堡之变后,电视剧里接替他做皇帝的朱祁钰,也是同样任性。在这两个皇帝的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到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威武雄壮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连普通人家的孩子都不如。

直到现在也经常有这样的货,当了官就不知道自己都懂啥了。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

死太监太害人,本来,花钱买稳定也是一种策略,怎么着也比打仗省钱吧?

贸易上的事就应该用贸易上的办法去解决,制定并遵守规则最重要。

皇帝任性,受了宠的太监比皇帝还任性。

这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敌人一进攻,长城先破了,然后在长城的内侧,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有些冤呢,长城横躺在那里,自己人都跑不掉。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4.

修建万里长城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从修长城一开始就有争论。

至少,土木堡之变时,长城没起作用。

嘉靖年间担任过任兵部尚书的刘焘说:“不知长城之设,古为无策,其在今日何以谓有策乎?是以修筑益急,而虏患日炽;钱粮益耗,而士马益疲。自创以及今日,几四十余年矣,

无一岁而不请修边之粮、无一秋而有修边之效”,因而力主“修墙不如蓄锐”。

作为兵部的负责人,深得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修筑城墙也不管用,四十多年来,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钱粮修长城,但每年的秋天也没看到修长城的效果。

越修长城麻烦事越多。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与刘焘同一时代的陈建也竭力反对构筑边墙。

他在《备边御戎议十则》中指陈修墙五弊:

“工程浩大,所费不赀,一也;

劳役军民,怨兴,二也;

通近寇境,胡骑出没,丁夫惊扰不时,三也;

筑之纵成,旷远难宁,久益须废,四也;

胡寇倏来,动辄数万,溃墙而入,无异平地、反为所笑,五也。

按陈建所说,修筑长城,一是费钱;二是军民生怨,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连乾隆皇帝都支持;三,长城沿线,胡骑惊扰不断;四、长城太长,时间长了会有损坏的地方,结果。敌人来到时候,溃墙而入,不管用,这是第五。

军民疲惫,心生怨言,官方又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于是,守城的官兵就有通敌的叛徒出现。

赵炳然也是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同时还兼任总督,管理宣化、大同、山西军务。

他给皇帝奏折说:“臣见宣大壕浅墙卑,画地议守,梏形孑立,风雨饥寒,昼夜无敝。即其平时已无固志,不幸临敌,非死则逃”。而所见镇屯兵又“尚多老弱,勇可折御,十不二三。马匹尪羸,连群骨立,器械未备,攘臂徒行”,难怪“频年寇犯如蹈坦途”

更有甚者,王崇古履任宣大之初,历查大边墩哨,守兵竟然“间得虏情,匿不实报,凡我兵动定,预为虏传。各路参守等官,选哨既不择人,稽查又无严法,听其往来传泄、反为虏用。是每墩以二十石之粮银养十ニ人之奸细,将焉用之!"

这种状况,怎么打仗?!

所谓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有垒墙的,就有更多拆墙的。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关于拆墙的,《北虏事迹》记载:

“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长城太长,没有人力物力都修成金山岭那样,偏远的地方守军又少,所以,人家一拆就是十几个口子。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5.

两个民族之间为什么要打仗?不打不行吗?

有时候的战争还真的是可以不打,至少刚才说的“庚戌之变”,纯粹是明朝皇帝自找的。

长城以北是游牧民族,出产马匹、驴骡、羊、皮毛、木材,盐碱,而缺少长城以南所生产的粮食、铁器、茶叶、布匹、药品、纸张等,

自古以来,都是互通有无,互相依赖。

但是,明朝在和北元战争的时候,没有了交易,蒙古和明朝打了将近200年,各部经常陷于“爨无釜,衣无帛”,“日无一食,岁无二衣”的悲惨境地。

嘉靖年间,俺答汗不断的向明朝派出使者,提出数十次和平通贡互市的要求。

可是,俺答汗的这些正当要求遭到明世宗的无理拒绝,俺答汗的使者还两次被明方杀害。结果酿成了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俺答汗率兵打到了北京附近,希望以武力迫使明朝答应通商。

这是标准的贸易战!

《中国民族史纲要》称:这次事变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以战求和”的典型事例。有些悲怆!

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才与明朝建立和平通贡、互市关系,而且,互市达到了极盛时期。

明朝先后在大同得胜堡、新平市、守口堡、宣府张家口、山西水泉营、延绥红山寺堡、宁夏清水营、中卫、平虏卫、甘肃扁都口、高沟寨等11处开设马市,为官市。

通贡、互市促进了蒙汉之间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良好的贸易关系,还能促进政治关系,功莫大焉。

万里长城,通商互市才是更好的防卫!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6.

2019年11月20日,河北省自媒体“百佳号”采风活动在张家口大境门前启动,来自河北省内的50多家自媒体对张家口古城和冬奥会建设场地进行采风。

老羊铲史有幸参与其中,张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经济总量倒数的两位,又有坝上相连,一直都有张承地区的说法,似乎是一个地区一样。

可是,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的部分赛事在张家口举办,这个历史上就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现在又展露出极强的对外开放的魅力。

历史古城开始绽放新容。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万全县志》记载,明代,张家口堡“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存籍官军一千一百九十九员名。实有官军一千七百八员名。内操备官军六百六十八员名,杂役官军四百一十员名。又新增五百四十五员名。”

所以说,张家口堡在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军事防御城堡,这个方圆四里十三步的小城堡内,驻扎着一千多名士兵和军官。一开始它只开两个堡门,一个南门,一个东门,北边面对蒙古,为了安全起见,不开设堡门。

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

这应该是张家口这个名字的由来。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由于还没有通商互市,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蒙古骑兵由张家口破长城而入,张家口堡遭到战火洗劫。

《明实录类纂·河北天津卷》记载:“嘉靖十八年八月戊子,先是,闰七月间,虏入宣府张家口堡,杀虏甚众。总兵官江桓诡以斩获二级奏闻,冀掩其罪。上曰:地方被祸已惨,桓乃以斩获掩饰,法当究治。但有事之际,姑俸戴罪剿贼。仍令巡按御史查勘失事情实以闻。”(《世宗实录》卷228)

由此看来,张家口堡在开通小北门后的第十年,就被蒙古军由张家口攻入,且被杀掳了许多人。

所以,张家口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开放的窗口,直到1571年。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7.

人们经常用大禹治水的例子,来讲“堵‘’与“疏“的关系,可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却经常的搞不清是该堵还是该疏。人们在研究伟大的万里长城的时候,也是更多的弘扬他抵御外侮的功能,而对于长城促进民族团结、交流的作用,说的不多。

明朝末年,对长城以外的民族已经失去了阻碍的作用,对长城内蜂拥而起的义军也是束手无策。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述李自成出入长城的自由:下宣府、历怀来,入居庸、薄都下,曾无藩篱之限。

他感叹道: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对的,修长城不如修德行、修人心。

看《大明风华》:万里长城,为什么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康熙皇帝在古北口诗也对长城发出感叹:

古北口

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独裁失德,封建社会的朝代,都走不出历史周期律,

细究起来,都是失去了人心。

所以,大明王朝的万里长城加红衣大炮,也抵挡不住内外民众的反抗。

汤唯饰演的孙若微皇太后,都会被风出雨打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