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1.

《大明風華》熱播,洋洋灑灑六十多集,講述明初百年曆史,國家開創盛世,揚威海外。

五帝六朝,一百年群星閃耀的熱血往事,在幾位明星的演繹下,看的人熱血沸騰。

本來,幾年前熱炒的《明朝那些事兒》,很多人對明朝歷史已經就都有興趣,這次又有了湯唯的加入,電視劇想不火都不行。

戰爭過後還是戰爭,從朱元璋就開始就修長城,直到可憐的崇禎皇帝快要亡國時,還在修長城。

從朱棣五次北征到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一邊看電視劇一邊想:

明朝修築了那麼好的長城,用來抵禦北方敵人的騎兵,這到底行不行?!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2.

按照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的說法,朱元璋建國後,就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就是修長城,在朱元璋正式建國號的第一年——洪武元年(1368年)就開始派大將徐達修築居庸關等地的長城,洪武十四年,又修築山海關等處長城。

到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用了二百多年才基本修完了萬里長城的修築工程,個別地方到了崇禎時期還在修(羅哲文《長城史話》),

可憐的崇禎皇帝。

萬里長城不僅僅是一堵牆,而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明朝的時候把長城沿線劃分成九個防守區域,稱之為“九邊”,每邊設鎮守(總兵官),謂之“九邊九鎮”,為加強對京師的防務,嘉靖三十年(1552年)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設了昌鎮和真保鎮,構成了“九邊十一鎮”的防禦體系。

好了,這樣的話,北方邊境不是高枕無憂了嗎?

No !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3.

明英宗太過任性,有權就任性這件事兒到現在也改不了。

土木堡之變後,電視劇裡接替他做皇帝的朱祁鈺,也是同樣任性。在這兩個皇帝的身上,一點兒也看不到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威武雄壯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連普通人家的孩子都不如。

直到現在也經常有這樣的貨,當了官就不知道自己都懂啥了。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

死太監太害人,本來,花錢買穩定也是一種策略,怎麼著也比打仗省錢吧?

貿易上的事就應該用貿易上的辦法去解決,制定並遵守規則最重要。

皇帝任性,受了寵的太監比皇帝還任性。

這年七月,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敵人一進攻,長城先破了,然後在長城的內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有些冤呢,長城橫躺在那裡,自己人都跑不掉。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4.

修建萬里長城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從修長城一開始就有爭論。

至少,土木堡之變時,長城沒起作用。

嘉靖年間擔任過任兵部尚書的劉燾說:“不知長城之設,古為無策,其在今日何以謂有策乎?是以修築益急,而虜患日熾;錢糧益耗,而士馬益疲。自創以及今日,幾四十餘年矣,

無一歲而不請修邊之糧、無一秋而有修邊之效”,因而力主“修牆不如蓄銳”。

作為兵部的負責人,深得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修築城牆也不管用,四十多年來,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錢糧修長城,但每年的秋天也沒看到修長城的效果。

越修長城麻煩事越多。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與劉燾同一時代的陳建也竭力反對構築邊牆。

他在《備邊御戎議十則》中指陳修牆五弊:

“工程浩大,所費不貲,一也;

勞役軍民,怨興,二也;

通近寇境,胡騎出沒,丁夫驚擾不時,三也;

築之縱成,曠遠難寧,久益須廢,四也;

胡寇倏來,動輒數萬,潰牆而入,無異平地、反為所笑,五也。

按陳建所說,修築長城,一是費錢;二是軍民生怨,孟姜女哭倒了長城,連乾隆皇帝都支持;三,長城沿線,胡騎驚擾不斷;四、長城太長,時間長了會有損壞的地方,結果。敵人來到時候,潰牆而入,不管用,這是第五。

軍民疲憊,心生怨言,官方又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於是,守城的官兵就有通敵的叛徒出現。

趙炳然也是嘉靖年間的兵部尚書,同時還兼任總督,管理宣化、大同、山西軍務。

他給皇帝奏摺說:“臣見宣大壕淺牆卑,畫地議守,梏形孑立,風雨飢寒,晝夜無敝。即其平時已無固志,不幸臨敵,非死則逃”。而所見鎮屯兵又“尚多老弱,勇可折御,十不二三。馬匹尪羸,連群骨立,器械未備,攘臂徒行”,難怪“頻年寇犯如蹈坦途”

更有甚者,王崇古履任宣大之初,歷查大邊墩哨,守兵竟然“間得虜情,匿不實報,凡我兵動定,預為虜傳。各路參守等官,選哨既不擇人,稽查又無嚴法,聽其往來傳洩、反為虜用。是每墩以二十石之糧銀養十ニ人之奸細,將焉用之!"

這種狀況,怎麼打仗?!

所謂的萬里長城永不倒,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有壘牆的,就有更多拆牆的。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關於拆牆的,《北虜事蹟》記載:

“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餘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佈固原要衝,不能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長城太長,沒有人力物力都修成金山嶺那樣,偏遠的地方守軍又少,所以,人家一拆就是十幾個口子。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5.

兩個民族之間為什麼要打仗?不打不行嗎?

有時候的戰爭還真的是可以不打,至少剛才說的“庚戌之變”,純粹是明朝皇帝自找的。

長城以北是遊牧民族,出產馬匹、驢騾、羊、皮毛、木材,鹽鹼,而缺少長城以南所生產的糧食、鐵器、茶葉、布匹、藥品、紙張等,

自古以來,都是互通有無,互相依賴。

但是,明朝在和北元戰爭的時候,沒有了交易,蒙古和明朝打了將近200年,各部經常陷於“爨無釜,衣無帛”,“日無一食,歲無二衣”的悲慘境地。

嘉靖年間,俺答汗不斷的嚮明朝派出使者,提出數十次和平通貢互市的要求。

可是,俺答汗的這些正當要求遭到明世宗的無理拒絕,俺答汗的使者還兩次被明方殺害。結果釀成了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俺答汗率兵打到了北京附近,希望以武力迫使明朝答應通商。

這是標準的貿易戰!

《中國民族史綱要》稱:這次事變是我國民族關係史上“以戰求和”的典型事例。有些悲愴!

直到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汗才與明朝建立和平通貢、互市關係,而且,互市達到了極盛時期。

明朝先後在大同得勝堡、新平市、守口堡、宣府張家口、山西水泉營、延綏紅山寺堡、寧夏清水營、中衛、平虜衛、甘肅扁都口、高溝寨等11處開設馬市,為官市。

通貢、互市促進了蒙漢之間生產的發展,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增進了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

良好的貿易關係,還能促進政治關係,功莫大焉。

萬里長城,通商互市才是更好的防衛!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6.

2019年11月20日,河北省自媒體“百佳號”採風活動在張家口大境門前啟動,來自河北省內的50多家自媒體對張家口古城和冬奧會建設場地進行採風。

老羊鏟史有幸參與其中,張家口和承德是河北經濟總量倒數的兩位,又有壩上相連,一直都有張承地區的說法,似乎是一個地區一樣。

可是,隨著北京冬奧會的的部分賽事在張家口舉辦,這個歷史上就是對外開放的窗口,現在又展露出極強的對外開放的魅力。

歷史古城開始綻放新容。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萬全縣志》記載,明代,張家口堡“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二員,存籍官軍一千一百九十九員名。實有官軍一千七百八員名。內操備官軍六百六十八員名,雜役官軍四百一十員名。又新增五百四十五員名。”

所以說,張家口堡在開始的時候,完全是一個軍事防禦城堡,這個方圓四里十三步的小城堡內,駐紮著一千多名士兵和軍官。一開始它只開兩個堡門,一個南門,一個東門,北邊面對蒙古,為了安全起見,不開設堡門。

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這應該是張家口這個名字的由來。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由於還沒有通商互市,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蒙古騎兵由張家口破長城而入,張家口堡遭到戰火洗劫。

《明實錄類纂·河北天津卷》記載:“嘉靖十八年八月戊子,先是,閏七月間,虜入宣府張家口堡,殺虜甚眾。總兵官江桓詭以斬獲二級奏聞,冀掩其罪。上曰:地方被禍已慘,桓乃以斬獲掩飾,法當究治。但有事之際,姑俸戴罪剿賊。仍令巡按御史查勘失事情實以聞。”(《世宗實錄》卷228)

由此看來,張家口堡在開通小北門後的第十年,就被蒙古軍由張家口攻入,且被殺擄了許多人。

所以,張家口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開放的窗口,直到1571年。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7.

人們經常用大禹治水的例子,來講“堵‘’與“疏“的關係,可在處理具體問題的時候,卻經常的搞不清是該堵還是該疏。人們在研究偉大的萬里長城的時候,也是更多的弘揚他抵禦外侮的功能,而對於長城促進民族團結、交流的作用,說的不多。

明朝末年,對長城以外的民族已經失去了阻礙的作用,對長城內蜂擁而起的義軍也是束手無策。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述李自成出入長城的自由:下宣府、歷懷來,入居庸、薄都下,曾無藩籬之限。

他感嘆道: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對的,修長城不如修德行、修人心。

看《大明風華》:萬里長城,為什麼擋不住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康熙皇帝在古北口詩也對長城發出感嘆:

古北口

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

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

獨裁失德,封建社會的朝代,都走不出歷史週期律,

細究起來,都是失去了人心。

所以,大明王朝的萬里長城加紅衣大炮,也抵擋不住內外民眾的反抗。

湯唯飾演的孫若微皇太后,都會被風出雨打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