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前进是坎后退是坑


说到底,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但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从秦汉时期,太庙就已经成为皇家延续的重要象征,享受世代皇族祭拜的香火。

在民间立神庙,享受老百姓的香火已经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了,更不要说在太庙中,享受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皇族们的香火。这种荣誉对这些大臣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而且他们认为,享受这些香火,甚至可以成仙成神,福泽子孙。

太庙是供奉皇帝灵位的地方,配享太庙就可以到地下服侍皇帝。

太庙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代皇帝的排位都供奉在其中,这也是皇家延续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太庙都相当重视。

而大臣们呢?他们争着抢着要配享太庙,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方面配享太庙的确可以享受世代皇族们的香火,这也是子孙们的服气。可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向皇帝表忠心。

大臣们在生前努力干活,在皇帝面前是忠心耿耿。可是有时候皇帝会看不到这种忠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死后,依旧可以跟随皇帝干活。所以大臣们都会争抢着要配享太庙,表示自己对皇帝是忠心耿耿。

虽然自己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可是争取这份荣誉的同时,可以让后世子孙们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这件事是非常不错的。

就算是后世子孙们犯了罪,皇帝都要考虑到,他的祖先是配享太庙的。所以对这些人会从轻处罚,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配享太庙的人数不多,所以进去的都感到很光荣。

我们从清朝的太庙人数来看,在东西配殿中一共就27个人配享太庙。试想一下,清朝有276年历史,数不清的朝臣,却只有27个人入选。而且这27个人中,还有14个都是亲王级别的天潢贵胄,剩下13个名额才是给大臣们的。

这下子可就不得了了,满清王朝到底有多少大臣呢?压根就数不清楚,怎么也得几百万人。可是这帮人中只有13个人,可以配享太庙,这份殊荣又是多么高贵的呢?

所以说人数决定了臣子们是否要为配享太庙而努力。就算你是一代名臣,有显著的功绩,那你也未必能够配像太庙。比如说曾国藩,他挽救了满清王朝,消灭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可是他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是慈禧最忠心的臣子、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人统统都没有配享太庙。有如此功绩和地位的人,都没能配享太庙,更不用说那些小人物们了,所以说配享太庙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而且清朝的太庙中,13个臣子里有12个都是满洲人,只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所以留给汉人臣子的席位那就更少了。

张廷玉为何一再要求配享太庙呢?

作为汉人中唯一配享清朝太庙的臣子,张廷玉可以说是充满了荣耀。他不仅是清朝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而且还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

他一辈子服侍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康乾盛世的见证者。早在康熙年间,张廷玉就因为记性好,反应快而成为了康熙最重要的秘书。

后来雍正上台以后,张廷玉依旧得到重用,成为雍正重要的秘书兼任首席军机大臣。甚至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拖着70多岁的身体,依旧在为清王朝卖命。

雍正皇帝只做了13年皇帝,他在临死前,不仅任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而且还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对张廷玉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这是他努力一生的见证。

所以张廷玉必须要捍卫这份荣誉。当时张廷玉已经77岁了,依旧还在干活,所以他向皇帝申请要退休。乾隆批准他退休以后,他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让乾隆写一份保证书给他,表示要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很生气啊,这配享太庙的事情,本身就是皇家给你的荣誉,哪有像你这样张口就要的呢?无奈之下乾隆还是给了他这么一封保证书。

可是第二天谢恩的时候,张廷玉本人却没有前来,而是让自己儿子来谢恩的。意思很明确,自己的目的达到了,那就可以不用拍你马屁了。

乾隆愤怒之下,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并且削去了他的爵位。张廷玉一脸懵逼地过了几年,后来更是被乾隆抄了家,好在张廷玉没什么钱,所以免除一难。

但是从此张廷玉一蹶不振,感觉一生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在83岁的时候黯然去世。乾隆皇帝在张廷玉死后,才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其实这也够歹毒的。既符合了雍正临终前的旨意,又惩罚了张廷玉。

总结:配享太庙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配享太庙这种事情,对臣子们来说除了有荣誉以外,压根就没什么好处。就好像在学校里获得三好学生一样,是一份荣誉。

虽然这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但是却不能成为他们子孙后代的福祉。对子孙后代来说,爵位要比配享太庙重要的多。

因为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而配享太庙是不可以的。有了爵位的话,子孙后代基本就不愁吃喝了,可是光配享太庙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用。

而且你该葬在哪儿还是葬在哪儿,太庙那儿只有一块木头疙瘩,只不过这块木头上写了你的名字而已,你当真以为你能吃那么多香火吗?

所以说其实更多大臣,都不太愿意配像太庙。张廷玉为大清朝奋斗了一生,到了77岁还不给他退休,这又何必呢?他又不是掌握大权的权臣,留在那儿干活干了一辈子,就为了配享太庙,实在是太傻了。

而且每次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时候,乾隆就无耻地告诉他,你可是配享太庙的大臣,怎么能这么早就走呢?这岂非就是古代的道德绑架?


江湖小晓生


诚邀,如题。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


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那么配享太庙对于官员来说究竟有何意义呢?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于社稷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庙,不过是极少数的。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皇帝都会祭祀你,这是想都不敢想的。虽然配享太庙没有实际的利益好处,但是对于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比生命都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没有比配享太庙更高的荣誉了,这种荣誉甚至可以延续到子孙后代,是封建社会功勋贵戚死后最无上的哀荣。


民间有宗祠,供奉着家族的列祖列宗,而封建社会的皇室,同样有自己的宗庙,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夏朝时期称为“世庙”,殷商时期称为“重屋”,周朝称为“明堂”,秦汉起始称“太庙”。



(北京故宫太庙,为明清两代之太庙)

太庙是古代帝王家的家庙,早期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从西晋开始,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这就叫配享太庙,在古代,这是一个人死后最无上的哀荣,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甚至因此可以光宗耀祖,荫及子孙后代。



太庙既然是皇帝的家庙,在“以孝治国”的中国封建时代,太庙因为供奉着皇帝先祖和历代皇帝的神位,其地位无比重要,当朝皇帝无论是登基、立后、大婚或其他重大事情,都要亲临太庙,面对列祖列宗匍匐再拜,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追思,而配享太庙的这些功臣勋贵、宗室后妃,则在自己死后难得的体验到了自己被皇帝跪拜的殊荣,要知道自古只有臣拜君父,没有君父拜臣的道理。

能够配享太庙的,绝非一般人物。太庙作为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对外人配享太庙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定,一般的皇亲不够格,必须是近亲或者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而臣子想要配享太庙,同样必须是要有大功于社稷,且经过皇帝特批,才能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都是以郡王之礼厚葬,其规格之高,待遇之尊崇,难怪会让无数臣子对配享太庙趋之如骛。

第一个享受配享太庙殊荣的是西晋武帝时期名臣,大司空、钜鹿郡公裴秀。北魏女性配享太庙的最多,共有多达十一位皇后享受配享太庙的哀荣。辽朝和元朝都只有一人配享太庙。配享太庙人数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庙庭,共有多达二十三位开国功臣得到配享太祖庙庭的殊荣。和珅之弟和琳,本已配享清高宗弘历庙庭,因和珅贪污被诛,被清仁宗命人撤出太庙,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例。

配享太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既不能世袭,也不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是这种荣誉,却足可以光宗耀祖,荫及子孙后代。对后代参加科考、入仕都能间接加分。能够配享太庙的人非常少,必须对王朝立下大功者,且须皇帝亲批才能在死后享受这种特殊的哀荣,这种荣誉是多少金钱财富都买不到的,难怪那么多人都挤破脑袋了去争取这一份荣誉。


大国布衣


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庙就是到皇家陵园里占个位置,并有个神祖牌到太庙里供奉起来。然后以后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时候就会一起拜拜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够反过来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荣。

其次,配享太庙就意味着子孙获得免死金牌,可以犯九罪而不罚,这是最实实在在的好处,一般来说配享太庙同时还会有先帝颁发的丹书铁券,这意味着只要不犯谋反的罪就死不了,当然如果子孙翻了谋反的罪同样会被处决先祖也会被迁出太庙来的。

第三,爵位不会降。在古代爵位虽然是可以世袭传子,但是这种爵位传袭每过一代就会降低一个级别,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过后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够混一个配享太庙的话,那么这种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袭不降的。

第四,子孙会更加有机会加官进爵。这个道理很简单,世袭的爵位只有长子继承,其他儿子是无权继承爵位的,但是所有儿子都可以去太庙祭拜先祖,这意味着在太庙碰到皇帝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恰好这个人有点真才实学又一心想做官,那么他就有机会面圣然后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有利于升官发财。


优己


太庙就是供奉皇帝的宗庙,有些功劳非常大的宗亲或者功臣,经过皇帝特批,牌位也可以放在太庙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皇帝对一位大臣最大的肯定,能够配享太庙也是做为臣子的最高荣誉。我们比较熟悉的配享太庙的人有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庙庭的长孙无忌、房玄龄,配享唐中宗李显庙庭的狄仁杰,配享明太祖朱元璋庙庭的徐达、常遇春,清朝的太庙中更有我们熟悉的多尔滚、傅恒、张廷玉等人。


配享太庙是对一位臣子最大的肯定,其亲属也是感到非常的荣耀,但实际上的好处却不大。去年大火的一部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提到了一位配享太庙的人,他就是盛紘的大娘子王若弗的父亲。剧中这位配享太庙的太师共有二女一子,还留有一位诰命夫人。他配享太庙的这份荣光,不仅妻子、儿女时时挂在嘴上,就连女婿、外孙说起来也是非常的自豪。他的大女儿王若与嫁到了康家(就是剧中的康姨母),生性毒辣的王若与残害丈夫小妾,自作主张把家里庶女送给顾廷烨做妾,干了很多坏事,她的丈夫却连打都不敢打她一下,就是因为他有个配享太庙的父亲。


但同时因为老太师去世后,家里没了能力出众的人,家族实力也是一落千丈。想当初王若弗嫁盛紘是下嫁,盛紘一提起岳父家总是一副感恩待德。但后来在王若与谋害盛老太太被逮捕了之后,王家却拿不出一点实力来救王若与,只能靠王老太太在苦苦求情,而只是五品小官的盛紘对王家也是毫无忌惮,一定要除理掉王若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盛紘有个前途无量的儿子长柏和一个正是如日中天的女婿顾廷烨。所以王老太师的配享太庙只是给了家人无上的荣誉感,实际是却是人走茶凉,没什么用的。


所以大臣能够配享太庙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远不如如日中天。不仅如此,配享太庙也不如封爵来的实惠。爵位可以传给后代,哪怕自己的后代没什么本识了,但是社会地位还在,而爵位也自带了田地和俸禄,可以确保子孙的富贵生活。像齐国公、永昌伯爵这些人家,虽然不如英国公、顾廷烨这样是朝之重臣,但是仍然过着最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反观配享太庙的王家,则一直在走下坡路,他的后代若想有所作为也只能走科举这条路,并没有什么捷径。


孔六十三


什么是太庙?

太庙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寿终正寝后灵魂聚堆的地方,他们活着享尽了富贵荣华,死了也要与众不同要专门有个让后世怀念、让后世给他们上贡,不然这些大手大脚惯了的天之骄子们就会囊中羞涩。


太庙说白了就是皇帝自己家的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神灵世界中的玉帝等各路大仙的灵位,以及驾崩的真龙天子和他们的后台老板们的神位,就是各路神通广大的保护伞们。

历朝历代都有太庙,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人和神灵的地方,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兴建的。

什么是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皇上给自己马仔们的一种死后的无上荣誉。

生前为朝廷干了一辈子工作,流血流汗,肝脑涂地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大臣,他们活着的时候皇帝给了很多奖赏,死了也风光风光,自己的亲人也倍儿有面子。其他大臣们见了也会妒忌、羡慕,也会拼命工作,努力创造不菲的业绩,争先恐后当劳模,皇帝的天下就会井然有序,统治就会磐石般坚固。


说穿了配享受太庙就是皇上一种管理公司的一种激励机制,一种手段。

既然是配享,那就不是在正殿,只能是在偏殿。明清两代的太庙有东西两个偏殿,是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大臣门灵魂安息的地方。

这个荣誉要比皇上赏赐个金山银山都有价值,在那么多大神的地盘,在归天皇上们端坐的大庙里,自己一个凡夫俗子能在那个大院里有一席之地,能接受国家的供奉,那该是多么的荣耀,想想都激动人心。

可是封建社会等级是森严的,普通大臣是没有那个机会的,哪怕是你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也很难争取到这个机会。皇帝可以在你活着的时候给你无上荣耀,给你金子银子和珠宝玉器,但对于配享太庙这个荣誉,皇帝是非常吝啬的。活着给他们下跪磕头,死了也不能平起平坐。


进太庙有多难,举个例子就懂了。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

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


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

张廷玉为主子可以说是玩命的工作,宵衣旰食、兢兢业业、没玩一点虚的。张廷玉才思敏捷敏捷,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领导话音未落,中央文件就起草出来了。往往跟雍正的意思不差分毫,这样的马仔老板能不赏识吗?

由于张廷玉在雍正跟前工作卖力、非常称职,雍正往往一高兴就奖赏。


有一回张廷玉又完成了一项别人都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雍正大笔一挥就赏赐张廷玉数万两银子,张廷玉坚决推辞不敢要。

雍正非常诚恳地说,满朝文武就你最称职,你是朕最得力的干将,这是朕真心实意的赏赐,你就甭在那像个大姑娘那样扭捏了。

一番话说的张廷玉热泪盈眶,工作更卖力了。

看看,这就是手腕,就是情商,就是用人之道。皇帝懂得了管理学,管理国家就轻松多了。

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

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

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了后人有好处吗?

配享太庙是皇帝给的一种死后的待遇,一种非常的荣誉,是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荣誉,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来穿,更不可以继承转让。因为它并不是被皇帝封侯、封王,不像爵位那样能够世袭。

说直接点就是本人死了进了太庙,后人死后可甭想进去,门儿都没有。

可是既然配享太庙是个稀缺的荣誉,大家伙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先辈得到了这个崇高的荣誉,对他的后人来说当然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旁人不用说嫉妒、羡慕的要死,自己也可以拿出来显摆。配享太庙是个无形的资源,无形中就高人一等。


小约翰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这个问题提的很不错,首先,我们看看太庙是个啥?

太庙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古代皇帝的家庭祠堂或者供奉祖先的地方。太庙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叫法,也不是全部叫做太庙的。比如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朝叫“明堂”,秦汉后正名叫“太庙”。

大家知道太庙的作用后,其实知道里面放的就是历代皇帝的牌位。根据历史记载早期太庙只允许供奉本朝王或者皇帝,当然还有祖先和每一代皇帝。但是发展到后来,情况就有了变化。

由于早期历史上的太庙,只是皇帝一家自己人祭祀地方。通常里面放着都是皇帝们的先祖,是本朝最殊荣的地方之一。所以很多皇亲和国戚,还有特别有功的大臣都慢慢的想进入到太庙里面,给人供奉,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太庙是最高规格的祭奠场所,不是随便人都能进的。皇帝就会安排一些门槛。而首先是一般的皇亲国戚是不行的,因为本身皇亲国戚太多了,进去了里面也放不下。所以你是有功于天下的皇亲国戚才可以,另外就是臣子,要进太庙,必须是功勋特别大。而且要进入太庙,也要经当朝皇帝允许,才可以死后进入太庙的高级待遇,被供奉在太庙内,历史称为配享太庙。

后来太庙发展固定的规格,就是中间是供奉皇帝的祖先,东殿的供奉着有功的皇亲国戚,西殿的供奉着有功的大臣。里面一切陈列和摆设,是当朝都供奉的最高规格。

为啥说最高待遇呢,因为后面的皇帝,每年都要去太庙拜祖先,在跪下给先皇磕头的时候,配享太庙的皇亲国戚和臣子也有一份。想想你在古代做人臣的,这可以最高荣誉了。

但是历史上也有进了太庙,享受好规格待遇,后来子孙出了问题,给人拉黑的例子。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唐朝,陪伴太宗李世民在太庙度过的都是他的爱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李靖 ,屈突通。但是房玄龄后来由于他的儿子房遗爱参与了谋反,最后给取消了名单。

明朝也有一个例子,就是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面的明成祖朱棣,张玉,朱能,姚广孝,刘基,郭英。而被取消资格的就是著名的黑衣和尚姚广孝。

那么进入太庙后代有什么好处呢?

历史上能够配享太庙,对配享本人及其整个家族来说,都是当朝最大的荣耀。同时也是对自己努力的一个肯定。

并且在古代风水角度上,太庙的风水是最好的。能够进入太庙,等于就是保佑自己的子孙和皇帝一样的繁荣。

并且历史上能进入太庙的,很多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在古代如果你能够跻身入太庙,必定是青史留名。

还有,就是能够进入太庙的。肯定是与先朝和本朝皇帝的好伙伴,特别很多人还是皇帝的亲家,这样后世的皇帝,通常都会给先帝面子,很多事情都会从轻处理,或者得到重用。里面其实好处很多,请问那个大臣不想要配享太庙。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其实很多能进太庙的皇亲和功臣,并没有给后代带来权利和财富,还有贵族头衔,官职恩荫等好处,反而因为自己很多子孙的行为,最后让自己的家族慢慢的没落,最后成为历史的尘埃。

这个也是我们必须在看历史故事,去总结吸收的经验和知识。


静心匠道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具体是一种什么荣耀,对后代有什么好处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们就细说一下“配享太庙”这个事儿!

什么是太庙

太庙就是皇帝的宗庙,通俗一点就是皇帝供奉老祖宗的家庙,其实,太庙很早就出现了,各个朝代称呼却不一样,夏朝称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称为“明堂”,从秦汉开始就叫做“太庙”了,中国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太庙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们就以明清时期的太庙为例,讲一讲配享太庙的无上尊荣。

太庙前殿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看过太庙,这座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的长方形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整个太庙所有宫殿占地200亩,装修极为奢华,殿外三重台基都是汉白玉石栏围绕,殿内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的是金丝榆木,天花板和四柱,都贴着赤金叶。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庙前殿已经不是永乐帝时期的原装货了,嘉靖二十年被雷击中全部焚毁,整整修了4年才恢复原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军入关期间,兵荒马乱的,损坏的也比较严重,但是主体结构还在,顺治帝期间才修复完成,上面挂着满汉文字对照的“太庙”二字。

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着异姓功臣的神位,并不是任何皇亲国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进入太庙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者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亲才能进入东殿,而有大功于社稷的异姓臣子,经过皇上的特许,死后才能进入西殿,这就叫做配享太庙

整个清朝时期,东配殿只供奉了14个人,我们熟知的有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豪格(皇太极长子)、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对雍正称帝有大功)、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活捉林凤祥、李开芳,有大功、铁帽子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铁帽子王)。

西配殿供奉了13个人,比较有名的有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这些都是开国功臣)、鄂尔泰(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张廷玉(三朝元老,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阿桂(常年戍边,战功卓著)、福康安(封疆大吏,对西藏统一有大功,金瓶掣签制度制定者)、和琳(和珅弟弟,骁勇善战、平定苗民起义)。13个人中,1个超等公、2个一等大臣、1个内大臣、2个一等公、其余均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大学士,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

配享太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誉,有什么用

首先,配享太庙不是爵位,不能世袭,也不能继承,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而且是比较虚的荣誉,类似于现在立功受奖,相当于部队最高级别的奖励——荣誉称号,但是部队的荣誉称号伴随着工作安置、转业费等方面的便利,配享太庙就没有与之相随的金钱奖励了,但是,享受皇家香火,绝对够你后世子孙吹牛几辈子了。

其次,配享太庙后代也没有什么“特权”,比如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的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照样要参加科举,和全国的学子们一起PK,但是,无意中沾父亲的光应该还是有的,张廷玉的儿子,在主考官那里还是响当当的,当年张廷玉的儿子考中榜眼,吓得张廷玉赶紧跑到雍正那里自求降级。

第三,配享太庙不是铁帽子王,搞不好,还得被迁出来,比如和珅的弟弟何琳,跟着阿桂当官,跟着福康安打仗,也跟着两个人一起配享太庙,最后,哥哥和珅倒台,嘉庆就把何琳的牌位撤出太庙,把和家的祠堂也毁了,剥夺了何琳儿子丰绅宜锦的公爵职位,改袭三等轻车都尉。何琳也成为唯一一个被迁出太庙的臣子。

既然配享太庙没有真金白银的实惠,为什么还是挤破头争取呢?

物以稀为贵,大清王朝276年,那么多人,皇亲贵族、王公大臣数不胜数,才有27个人获此荣誉,这比中双色球最高奖都难多了。

对于臣子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每年四季的首月农历初一,太庙里面所有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皇帝要亲自来进行拜祭,这叫享祭。遇到国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的时候,皇帝都要到太庙的寝殿拜祭,这叫告祭。最重要的祭祀是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要进行最大规模的祭祀,这叫袷祭

在封建时代,讲究三纲五常,大臣任何时候都要跪拜君王,但是如果配享太庙,这就颠倒过来了,皇帝要拜大臣,对于跪拜了一辈子皇上的大臣来说,这是多大的荣誉呀,估计高兴地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过程好像唐僧取经一样的困难,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当大秘,他的名气比创造出“六尺巷”的老爹、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有名,张廷玉思维敏捷,雍正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拟出圣旨,而且非常符合雍正的意思,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达到了汉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是整个清代做秘书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有一次,雍正突然要赏赐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动情的的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意思是说,你是大臣中第一个卖力的人,就不要客气了。

雍正十三年,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允禄、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继续重用张廷玉,但是77岁的张廷玉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提出告老还乡,乾隆说,你是三朝元老,将来要配享太庙,怎么能归老田园呢?

张廷玉一心想退休,乾隆就不高兴了。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张廷玉因为安排不当被罚俸一年,打破了他47年不受罚的历史,让他惶恐不安,老的更快了,满脸老年斑,走路颤颤巍巍的。

乾隆帝动了恻隐之心,特批他退休。

但是他担心别人告黑状,到最后被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就求乾隆帝给一个保证。

乾隆帝虽然很不爽,但念在往日的贡献和老爹的面子上,就发了一道保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诏书。

张廷玉很开心,乾隆帝很窝火。

按规矩,这种破格施恩,张廷玉第二天要亲自进宫谢恩呢,但是张廷玉年岁太大了,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张若澄代替他去谢恩了。

乾隆帝第二天等着张廷玉谢恩呢,结果等来的是张廷玉的儿子,龙颜大怒,命令廷玉的门生军机大臣张汪由敦写圣旨让张廷玉亲自进宫谢恩,汪由敦赶紧派人通知张廷玉做好准备。

谁知道弄巧成拙,圣旨第二天才能到张家,张廷玉天不亮就进宫请罪去了,很明显,有人泄露了朝廷机密,张廷玉也是老糊涂了。

张廷玉被"著削去伯爵,以示惩罚",取消配享太庙资格,回家养老,汪由敦革职查办。

一辈子的付出结果付诸东流,临走时,大臣们都不敢送行。

没多久,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乾隆帝顺便把三代皇帝赐给张廷玉的赏赐品全部收回。

所幸张廷玉一生清廉,抄家时没有发现别的可疑物品,但是,张家深受打击,名誉扫地。

回家五年后,张廷玉83岁的时候去世了,消息传来,乾隆念在张廷玉一生鞠躬尽瘁,为大清服务五十多年,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由此可见,配享太庙对一个大臣来说有多么重要,尤其是汉臣,这一荣誉更加难得,张廷玉用五十多年的心血才得到这一赏赐,还差一点失之交臂,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见,汉臣在清廷中的地位之低,最后,乾隆帝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固然是雍正的遗诏,君臣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考虑应该是笼络汉臣的心。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臣子也跪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比黄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几个层级。

含金量高就意味着门槛高,能够获此殊荣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连再造大清的曾国藩也没进太庙,一般也就三种人能够拿到配享太庙入场券:

一、皇帝在世时宠爱的皇后,并且有较大的家族影响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马炎的武悼皇后杨芷,出生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汉朝就已经是大豪门;在教养方面,史书记载杨芷“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庙,只在魏晋时个别政权存在过,并非后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认可的有功之臣或宗亲。这类人需要有台面上看得到的功劳,或开疆拓土,如常遇春、徐达、沐英、清初铁帽子王,或有拥戴之功,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如司马光、赵普。

三、皇帝极其信任的人。这种人,既无盖世之功,但就是会做人,会与皇帝建立密切关系,让皇帝在生前就离不开,比如张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庙,并不代表着可以一劳永逸,如果家人不争气,还是会被撤销牌位,比如和珅倒台后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龄的儿子谋反,也导致房玄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取消。

随着帝王的变更,臣子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动态的,这也会影响配享太庙的资格,比如武士彟,在世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功劳或关系,但生了女儿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追加进太庙,后来武则天去世,武士彟又被撤出太庙。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争议不断,名声时好时坏,虽然进了太庙,但随着评价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庙。

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是司马光,他是北宋名臣,《资政通鉴》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敌,属于保守派。别人往往只能配享一个皇帝的太庙,而他却能拿到两张入场券,同时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两个皇帝的太庙。一人占两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砸缸修来的福气。

还有一个是张廷玉,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这张入场券拿得有点曲折。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许诺,将来配享太庙。一个臣子一旦位极人臣,想平安着陆的难度系数太高了,张廷玉也遇到这个问题。

等到了乾隆继位,张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动摇,一大把年纪了,还多次被乾隆责罚。

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问题,张廷玉还跟乾隆过了几招,最后输得爵位也没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后来,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不过张廷玉已经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秋媚读史


去北京旅游的人很多都去过位于北京市天安门的广场东北侧的太庙,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祖的地方,在儒家思想中祭拜先祖是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被称之为“宗庙制度”,皇帝的宗庙则被称之为“太庙”。

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配享太庙”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奖励,获得配享资格的人在死后能将牌位放在太庙中受后世供奉,简单来说配享太庙是死后哀荣,和以和历代帝王同样接受后世君王的祭祀。

配享资格极难获得,明朝二百余年历史只有三十七人配享太庙,其中大部分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等人,清朝近三百年也仅有26人获此殊荣,在满清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人中仅有三朝老臣张廷玉获配享资格,而张廷玉的“配享”资格也是 一路荆棘。

上文说了,太庙是帝王家的私人宗庙,一般的皇亲是没有资格进入太庙的,必须是近亲且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异姓功臣必须是大功于社稷的臣子而且要经皇帝允许才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获得配享资格的人都是以郡王礼下葬的。

当然配享资格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的福利待遇,也不像铁帽子王一样可以世袭,说不定哪天皇帝一句话就被从太庙中剔除,清朝时期和珅的弟弟和琳就因为和珅倒台而被撤出太庙失去了配享资格。

虽然是荣誉象征,但是祖上获得“配享太庙”对于子孙后代还是有很大帮助的,首先能够获得配享资格的,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社稷重臣,都是位极人臣之人,本来就位高权重又获得了国家对功绩的“官方认可”,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比如改朝换代,那么这些人的子孙后代应该能够荣华富贵一生,各种考核、提拔、升迁也都会获得“加分”的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