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前言

公元1378年,燕王朱棣長子朱高熾誕生。朱高熾年幼時喜愛讀書,為人寬厚,深得朱棣喜愛。在他十七歲時便被立為世子。靖難之變後,朱棣進入南京城改元稱帝,朱高熾也在第二年被封為皇太子。公元1424年7月18日,明成祖朱棣在北征之後的歸途中駕崩。遺體送回京師後,太子朱高熾於8月繼位稱帝,即明仁宗。因其年號為洪熙,故而也稱其為洪熙帝。

明仁宗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源於身體過度肥胖。每當朱棣外出征戰之時,都是朱高熾負責代理朝政。朱高熾日以繼夜批閱奏摺,處理朝政,使他的身體狀況愈發嚴重,登基僅八個月就因病離世。然而在這八個月中,明仁宗不僅對政治進行了改革,還及時轉變了外交政策,並對其他方面進行了強化,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重要基礎。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明仁宗朱高熾


穩定局勢、大行仁政

朱棣死後,擺在朱高熾面前的第一大難題便是如何避免殺伐,穩定政權。朱棣在世時,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就一直想要取代太子的位置。此時明軍剛剛北征歸來,朱高煦、朱高燧二人手中把握著幾萬大軍。一旦處理不當,則很有可能導致武裝政變的局面出現。

好在朝野上下的大臣大多心向太子,內閣大臣楊榮與英國公張輔決定秘不發喪,將朱棣遺體隱匿在車駕之中運回北京。朱高熾則在京師運籌帷幄,加強了京師周邊的守備力量,最終瞞過朱高煦與朱高燧,順利繼位為帝。《明史·本紀·仁宗》中曾經記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英國公張輔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太子在朝堂之上的聲望頗高。如果太子人品較差且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大臣們也不會冒如此大的風險輔佐其上位。一旦隱匿皇帝駕崩的消息被朱高煦所知,朱高煦一定會將楊榮和張輔當作太子黨,很有可能將二人殺害。如果人心皆在朱高煦一方,則大可直接擁兵攻入京師奪取帝位。

明仁宗使政權平穩過度此舉對明朝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自朱元璋以來,明朝一直沒有停止過攻城殺伐,嚴重拖垮了國家財政。而且朱棣駕崩前剛剛發動了第五次北征,更是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發生內亂,則國家的經濟將會徹底崩盤。即便在變亂結束後社會重新得到穩定,也會使明朝經濟倒退十幾年而不得恢復。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紫禁城天壇

並且根據當時的形勢來看,朱高煦與朱高燧手中握有重兵。太子朱高熾雖然手中將士較少,但卻深得人心。一旦二人擁兵回攻京師,太子除了遁入南京外別無選擇。如此,很容易形成南北割據對峙的局面。不管政變規模大小,都會對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後果。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不肯屈就的建文朝大臣盡數流放。朱高熾登基後不久,便下詔赦免那些遭到流放的大臣及其家眷,並且允許他們回到家鄉,但並不委任職務。同時,明仁宗還為方孝孺事件平反,立刻收穫了朝野上下和民間的一致好評。當然,明仁宗此舉也是帝王之術的一種,以此為新朝籠絡人心。但需要承認的是,這些被流放的官員確實不必再忍受天寒地凍之苦,故而明仁宗此舉可以稱得上是仁政。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明成祖朱棣

改組內閣,提升行政效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於是廢除沿襲了多代的丞相制,由自己獨攬大權直接掌控六部。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將皇權強化到極致,但代價就是皇帝的負擔會過於沉重。朱元璋也慢慢發現必須組建一個幫助自己分擔政務的機構,於是設殿閣大學士一職組成幕僚集團,這便是內閣的前身。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殿閣大學士們都無權插手政事,只能在皇帝提問時才可以提出相關解決意見,裁決之權仍然在朱元璋手中。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繼位後開始逐步擴大這一幕僚團的規模,從翰林院中選拔出才能出眾者晉升為殿閣大學士,並擁有了對政務的決策權。這一時期的幕僚團已經基本轉化成了內閣,但地位較低。

明仁宗繼位稱帝時已經46歲,從他被立為燕世子開始已經過去了29年,距離他被立為皇太子已經過去了20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明仁宗身邊早已經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黨羽體系。無論明仁宗是有心還是無心結黨,這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都對結黨營私十分敏感,更何況是太子結黨,這便使朱棣有些不安。為了削除太子黨的威脅,朱棣有時會將太子一派的官員下放到地方,或者直接罷官。在明仁宗登基之後,為了籠絡人心,於是對這些太子黨成員全部委以重任。其中最得明仁宗重視的便是"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明史·本紀·仁宗》中曾有相關記載:

"復設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書兼之。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兼大學士如故,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楊溥為翰林學士。"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內閣首輔楊士奇

這些太子一派中的核心人物在明仁宗一朝時大多都進入內閣任職,明仁宗也時常與眾人一起商議朝政。此後,內閣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出來,地位也在日益提升,最終凌駕於六部之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內閣在明仁宗一朝的地位開始逐漸提升,但仍然無法直接繞過皇帝直接批示奏摺。內閣只能夠對政務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具體是否批准還要看皇帝是否同意。總的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畢竟在朱元璋時期,如果皇帝不諮詢幕僚團成員的話,這些閣臣連發表意見的機會也沒有。隨著內閣地位的提升,明帝國的行政效率也逐漸得到了提升,弊政出現的幾率也大大降低了。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內閣辦公地:文淵閣

協調外交關係,為國內發展創造環境

朱棣執政初期,與蒙古諸部之間一直維持著友好往來的關係,並在帝國北方邊境地區開設市場,以供蒙古人方便購入自己需要的生活物資。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劫掠中原封建王朝的事件數不勝數。原因在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遊牧民族很難獲取到生活必需品。同時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支柱型產業,這就註定其經濟波動浮動較大。而中原王朝以農業為支柱型產業,生產出來的穀物不但生產週期短,而且易於保存。加上大多數中原王朝地域寬廣,生產出來的糧食在滿足國民需要後仍有大量餘存。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明朝疆域圖

可一旦畜牧業遭遇天災或其他災禍時,遊牧民族只能冒險劫掠農耕民族來獲得生活必需品。農耕民族想要反擊則必須長驅直入大漠草原,對國力的損耗過於巨大。所以開通邊境市場,不但能夠有效解決遊牧民族劫掠中原的問題,還有助於維護兩者之間的關係。

但在朱棣執政後期時,不斷髮動北伐戰爭。雖然每次北伐都能夠對蒙古諸部造成比較沉重的打擊,但都無法徹底將其殲滅。倖存下來的蒙古人則會替死去的同胞繼續向中原王朝復仇,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雙方互相攻伐永無休止。

對於蒙古人來說,進攻明朝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其有寬廣的戰略縱深,在完成劫掠後即可遁入草原深處。而明朝想要圍剿蒙古人則十分困難,不但要在草原上漫無目的的行軍,還要構建起龐大的後勤系統。

明仁宗繼位後立刻轉變外交政策,放棄對蒙古諸部的進攻,轉向全面防守。《明仁宗實錄》中曾經記載:

"遣使齎敕諭兀良哈官民,曰:皇考太宗皇帝賓天,朕己欽承奉天命繼承大位,主宰天下。凡四方萬國之人,罪無大小悉己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順天道,許令改過自新,仍前朝貢,聽往來生理。"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兀良哈部勢力範圍圖

明仁宗這道旨意不僅僅是下發給兀良哈部的,同時也傳遞給阿魯臺部、瓦剌部一個信號,即只要蒙古諸部恢復朝貢關係,明廷將立刻結束戰爭狀態恢復和平。果不其然,兀良哈部在接到旨意後立刻恢復了與明帝國的關係。其餘兩部也很快恢復了朝貢,明帝國與蒙古諸部的關係開始逐漸轉好。

明仁宗在位期間雖然沒有根除來自北方的威脅,但已經將這份威脅降到了最低。雖然在外交方面明仁宗沒有明成祖強硬,但這也是無奈之舉。洪武、永樂兩朝過後,明帝國的財政狀況已經不再樂觀。總的來說,明廷再想出兵草原也是有心無力,最好的辦法便是重新開設邊境市場,恢復原來的和平狀態。如此,明帝國也可以全力發展經濟,為以後的北伐做準備。

僅僅執政八個月就駕崩的明仁宗,為何會獲得後世一片好評?

明仁宗朱高熾之墓:獻陵


結語

明仁宗雖然在位僅八個月,但他對帝國的貢獻卻遠超許多封建君王。在這八個月內,明仁宗日以繼夜批閱奏摺,思慮國家大事,處心積慮調整與蒙古諸部的關係,給明帝國創造了和平發展的基礎。通過提升內閣的地位,使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時明朝的行政系統也得到了完善。通過為靖難之役中被流放的官員平反,緩解了新朝與前朝之間的矛盾,使朝野上下團結一心。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時曾經大興刑獄,導致朝野內外人心惶惶。而明仁宗登基後大行仁政,使君臣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同時明仁宗還對司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在其繼位後不久,就下詔將全國以往的刑事案件進行復核,是否存在冤案錯判的情況。同時還下詔要加強對死刑的審核,絕不能出現濫殺的情況。總的來說,明仁宗一直在以典型的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意圖將明帝國治理成一個大同社會。對於"仁宗"這個廟號,朱高熾確實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

1.《明史·本紀·仁宗》

2.《明仁宗實錄》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