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为了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汤和有何过人之处?

湘西木鱼


汤和初封中山侯,后又加封信国公,死后又追封东瓯王,汤和生前享富贵,死后得哀荣,这在朱元璋时代几乎仅此一人。要知道在朱元璋时代,绝大多数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就拿洪武三年封的34位公侯来说,有14个人是直接死于老朱之手,还有多人死在了老朱动手之前(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后来也被追责除爵,如果能活到这两件案爆发,估计也是跑不了。真正意义上善终的只有汤和一人,那么,汤和究竟有什么过人或者神奇之处,以至于能够躲过老朱的屠刀呢?今天小祁就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汤和画像)

汤和(1326-1395),字鼎臣,今安徽凤阳人。

发小兼介绍人

没错,汤和是安徽凤阳人,老朱也是安徽凤阳人。而且这两人不仅是同乡,还是一条街上长大的,这在咱们现代人来说,那就是发小,这关系可不是一般的铁。

长大后,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并很快就升迁到了千户的职位,而此时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里当和尚。但是发达了的汤和没有忘记自己穷的叮当响的发小朱元璋,反而主动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加入义军,而朱元璋也正是从此开始改变命运的。



(朱元璋剧照)

可以这样形容汤和的作用,朱元璋的列车本来是在皇觉寺的路上缓缓前行,直等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天。但是汤和却扮演了扳道工的角色,将朱元璋引入了另一条通往皇帝的道路上。虽然不知道如果没有汤和引路朱元璋后来还能不能成就帝业,但是按照现实发展,老朱肯定是要十分感激汤和这个介绍人的!

听话、摆正心态和身份

可谁曾想,刚刚进郭子兴军中不久的朱元璋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因此朱元璋很快就爬到了同辈的头上,其中也包括汤和。

换了常人,早就心里不是滋味儿了,我把你叫过来是看你可怜,同情你,岂是让你爬到我的脑袋上的吗?确实,其他人都是这样想的,因此心里非常不服朱元璋。可是汤和却完全不一样,他不但没有妒忌,反而更加认真谨慎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要知道汤和甚至要比朱元璋大三岁,因此这也使得朱元璋非常高兴。


(汤和影视形象)

晚年的汤和病情加重,以至于不能言语。而朱元璋这时候对难得剩下的老兄弟、老战友格外的好(此时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后,开国功臣已经几乎没有了),用手抚摸汤和,与他叙谈当年创业的艰辛。虽然汤和不能对答,但是汤和却始终在做一个动作,那就是不停的叩首!

从此事件可以看出,汤和对于朱元璋,从来没有将他视为自己的发小或者兄弟,而是将他始终看作皇帝,不敢逾越,任何时候对待朱元璋都是如此的恭敬有礼。

功成身退、不问世事

洪武二十一年前,天下虽早已平定,但全国各地仍不太平,北元残余势力多次犯边,而国内叛乱也时有发生。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这些几乎都已解决,因此大明已经是进入了太平时代,而且朱元璋年事已高,需要及早转移权力(天下太平正是武将应该退出的时候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时的汤和敏锐的看出了这点,于是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这使得朱元璋非常高兴,立即解除了汤和的兵权,而且还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朱元璋可能想以优待汤和的方式来提醒那些骄兵悍将,只可惜其他人一个也没有看明白的。

而且在汤和告老还乡后,整天饮酒下棋,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汤和的表现再次给朱元璋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此对汤和更加放心了。而相反,早早退隐的李善长却被满门抄斩,就是因为李善长只是假退隐,还是在或多或少的干预政事,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汤和与李善长影视形象)

总的来说,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在很少的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童年好友兼开启帝业的介绍人,而他对于朱元璋一直保持着恭敬与拘谨,这也颇得朱元璋的欢心。但最重要的是汤和明事理,知进退,在帮助朱元璋完成帝业以后,没有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而是及时的选择退隐,他知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而像汤和这种应该就算是古代功臣名将的最高一等了吧,生前富贵,死后哀荣!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一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汤和做到了!


小祁说历史


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比他年长两岁,朱元璋17岁的时候,老家安徽凤阳闹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死于瘟疫,那时候穷,至于穷到什么程度,老鼠去他家都能哭着走,是汤和大哥用一顶席子帮朱元璋将他的父母和大哥埋葬,我想这个恩情在朱元璋的心里恐怕能记一辈子。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在他小的时候,就有领导才能,所以每天有一帮小伙伴跟着他,称呼他为大哥,看着伙伴们挨饿,朱元璋也受不了,于是乎,他偷偷的杀了地主刘德家的牛,这才让小伙伴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件事被刘德知道之后,朱元璋免不了遭受一顿毒打,但是他觉得,就能让伙伴们吃上饭自己遭受一顿打还是值得的,所以他并不感觉身上疼,反而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朱元璋父母和大哥去世以后,嫂子也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家里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朱元璋听说,附近的皇觉寺正在招收小和尚,于是他便和二哥一起去了皇觉寺,但是那个时候,人们都食不果腹,所以寺庙的日子也不好过,没过多久,寺庙竟然揭不开锅了,老方丈把大家召集起来说:“我实在养不起你们了,大家去云游吧”说是云游,其实就是要饭,于是乎,朱元璋又踏上了要饭之路。

这一要饭便是三年,在要饭这条路上,朱元璋不但不觉得苦,反而学了不少东西,让他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坚韧不拔,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历,让朱元璋受益匪浅,正当他悠哉悠哉要饭的时候,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老乡,这个老乡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就是汤和,汤和告诉朱元璋,郭子兴那边儿正在招收兵丁,让朱元璋去投军,朱元璋先是犹豫,后来觉得他和大哥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去了郭子兴那里。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去了没多久,他就开始崭露头角,他骁勇善战,又颇有头脑,让郭子兴很是喜欢,不但封他为元帅,而且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他,这对朱元璋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啊,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队伍,他灭了陈友亮,灭了大元朝,于1368年,在奉天称帝(今江苏南京)。


总结:朱元璋的晚年大开杀戒,有三十个开国功臣的脑袋被朱元璋搬了家,但是汤和,却得到了善终,我想他是因为汤和对朱元璋来说,既是发小,又是恩人,还是引路人,朱元璋虽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他还比较念旧的人,他是人,不是木头,他觉得,他和汤和感情和别人不一样,汤个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


佳宁谈历史


汤和最后得以善终,有老朱晚年对童年美好的怀念,更多的是汤和这个人下面几个原因:

  1. 两人知根知底,关系从小就好。和朱元璋是发小,汤和是个朱元璋一个村的,比朱大了三岁,小时候一起给地主家放牛,还偷过一头牛,一起杀了吃了。可见两个人小时候是有过患难经历的,感情基础比较好。
  2. 汤和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汤和先在郭子仪军中干上了千户,然后邀请朱元璋参军,在他手下干的时候,汤和就对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干到了汤和的上司,汤和仍然一心为朱元璋唯亲,听从他的安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到郭子仪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时有很多人并不服从朱元璋的首领位置,而汤和是第一个支持朱元璋的人,帮其顺利渡过了困难的时期。

  3. 汤和懂得审时度势,及时放弃兵权。大明建国之后,汤和又带兵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从候被封为国公,此时,汤和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了,就及时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
  4. 汤和懂得低调做人,做事不逾规。回到老家以后,汤和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调,像闲云野鹤一般,不敛财,也不与乡绅和官员过多交往。终于得以善终。

汤和可以善终,一是自己的豁达,二是与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说自己把自己变得没有威胁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汤和这可是个明白人,军事能力咱就不说了,虽然比不过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一般的大胳膊小腿的,也掰扯不过人家的。

但让俺来说他这揣摩人心的能力比军事能力更胜一筹,刘伯温刘基这都欠点火候。咱就不说揣摩别人,尤其是揣摩朱元璋,一摸一个准,不然跟着朱元璋一起起事闹腾的小伙伴,这地盘开大了,都能容下一个帝国的时候,独独他落了个善终,其他人都不得好死。

话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今个咱就把汤和的事掰扯掰扯和大家伙聊聊。

小时候的汤和

话说汤和和朱元璋,这不仅仅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面上,光屁股溜达大的发小,一起吹鼻涕泡,一起玩鸟泥,就这情义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当年一帮子小屁孩聚集起来给东家打工放牛,两人还是一起的。

还一起饿了,一起扒了牛的皮,一起抽了牛的骨头,不管不顾的一起烤了一头小牛犊子吃了。

为了这事,朱元璋不仅丢了差事,还遭到一顿毒打。

您就说吧,俩人都掰扯到这份上了,情义当然深厚了。

也因为如此,汤和深深的知道,朱元璋这人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会把事做绝了。留后路,这三字压根就不在朱元璋的字典里。

但这三字在有着相同情义,也一起吃过牛犊子的周德兴不明白,落了全家被杀的死局。

所以打小汤和都很尊重朱元璋,朱元璋杵到前边,他总是落后半步,甚至更多,他明白自己的位子在哪?

说道这里,您千万可别不信。

再大一点的事

想当年朱元璋全家挨饿,父亲饿死,母亲饿死,大哥一家子全饿死,顺带三哥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的时候,汤和已经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起义军。

当汤和都熬成了千户的时候,朱元璋还蹲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过着吃一天饭,撞一天钟的日子。

这不汤和知道了朱元璋的地址,一家伙就写信给老朱,让他和自己个一起带兵。

咱说造化弄人,其实老朱开头的时候,就一个想法,有口饭吃,有个疼自己的老婆给自己缝缝补补,弄几个大小子,随便起个名字,啥朱九六,朱三四啥的,这就得了,也没啥大的想法,一辈子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搁皇觉寺当和尚,那也是为了那小肚皮能吃饱了而已。但架不住老天爷他就不答应,非要找个人,要举报他(汤和的信),这要是举报成功了,这小命可就没了。

那会大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了。大家伙也知道,这老朱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没得说了,老朱直接就奔着汤和去了。

话说,老朱这人长的不地道,瞅见过月牙吗?他那张脸就这样,脑门突突着,下巴突突着,到了地,想要投军。

郭子兴(汤和的顶头上司)好悬没把他给剁了,以为是大元派来的间谍。

等把这事掰扯清楚了,郭子兴也就赏了他一个九夫长的职务,搁现在也就是个班长。

但汤和可不这么看,他可是千户,搁现在少说也是个团长。

但凡汤和和朱元璋凑一块,还是向小时候那样,老朱杵前头,他蹲在后边跟着。您要知道这俩人开头的地位不仅悬殊,而且汤和还比老朱大三岁,您要搁在红巾军里头,汤和算是领路人。

但汤和可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就把自己个当朱元璋的小弟看待,这也是汤和能得善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打仗的事

话说汤和把朱元璋给坑到了当皇帝的路上,但这一路走过来,这汤和可真是至死不渝。

后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一路可就崛起了,毕竟是块金子,您搁那他都发光不是。

就在这红巾军的队伍里,别人都不听朱元璋的话,毕竟他出道晚,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朱元璋。独独这汤和竖着俩耳朵听着,您老朱说吧,这事咋干,一条道俺就跟着你干到底了,就算是黑的俺也认了,大不了咱再重新来一把。

所以小时候玩鸟泥和一起啃牛犊子的情义,加上出道之后听指挥的情义,汤和在老朱的心里不可谓不重。

朱元璋表示很喜欢汤和,但当朱元璋这个平台容纳了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之后,汤和的地位就开始靠后了,毕竟论军事能力汤和差这两位可有一截。

当然汤和也没啥怨言,该干嘛干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汤和和朱元璋就没有啥冲突吗?”

瞧你说的,这小两口日子过久了,还有一个七年之痒的,锅台做饭做久了,还有一个锅勺碰锅檐的时候,俩人起矛盾哪能没有呢?但也仅有一次。

唯一一次的冲突

其实这也不算啥冲突,当年汤和奉命蹲在常州这地防守,结果好死不死的周围全都是敌人,张士诚那私盐贩子,瞪着俩大眼珠子玩命的盯着他,还时不时的搞个间谍啥的,往汤和的地盘上溜达。

大家伙也知道,开头的时候,朱元璋是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人之间生存的小萝卜,两人要是掉起膀子弄他,一家伙就能挤掉老朱。

汤和那叫个小心谨慎的防守,话说这事还真不好弄,期间张士诚还时不时的搞点小动作弄他一下,这让汤和不好受。

“咋弄呀?”汤和想问问老朱。

可老朱就没功夫搭理他,连一句回话都没有。

这一下子,汤和就闹点小脾气,蹲在家里的屋脊上喝酒,吹风。他就感觉自己的处境,就和屋脊差不离,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不然都得掉下去,可问题是他的屋脊在哪,没人告诉他,哎!

“骑虎难下啊!”汤和自己个蹲在屋脊上发了一通牢骚。

得咧,这事后来让老朱知道了,老朱心里有了个小疙瘩。

所以有人就说了,开国六公爵里头塞了个文臣李善长,也没把汤和塞进去,原因就在这里。

可让俺看,老朱确实是个小心眼,但也不至于这么小心眼,咱看事情,不能单独拿出来瞅,这要搁到大局上瞅。

汤和没有进入六公爵里头,何尝不是老朱拿这事敲打一帮子老哥们,老家伙。

“瞅见没,俺这领路人,光屁股长大的发小都没当公爵,把公爵给了别人了,其他人消停消停,吵吵啥?做啥事,咱得论功劳来,谁让他汤和舟山作战被人偷袭,丢了咱大明两指挥使,不办你就不错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汤和这就让朱元璋给做了个样子,毕竟论功行赏这种事,弄不好就要出乱子不是,所以汤和在开国的时候,就捞了一个侯爵。

这不八年后,汤和还是捞了一个信国公回去。

后来的事

后来没有战事,汤和蹲在朝堂上干脆就做起了哑巴,毕竟他就是个武官,您没事跑到文官堆里搞事,这搞不好就要进入朱元璋的眼珠子里。

所以这个时候的汤和是谨小慎微,不该问的不问,就算是该问的,你老朱没问俺,俺也不搭话。

因为汤和知道,朱元璋这人可是有个有主见的人,一旦他拿话来问你,基本上他的肚子里已经形成了计划,所以操哪闲心干嘛?

当年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搁朝堂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后刘伯温败了一层,结果就是浙东集团败了稀里哗啦。

其实明眼人瞅到这里,都知道朝堂上就剩下个淮西集团,老朱能让淮西集团一家独大吗?显然不能,这不后来就收拾了淮西集团。

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老朱老早就想弄他了,但因为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弄了,他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赶巧了,李善长想要修房子,最后就找到了汤和,让他找三百人来修一修。

得咧,汤和那就是朱元璋的肚子里的蛔虫,回头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最后一根稻草落到老朱的手里,李善长也就玩完了。

其实,这事有人说是汤和出卖了李善长,但照俺看,汤和何尝不是自保。

那会老朱的眼线遍布天下,这三百人的事是瞒不住老朱的,与其最后被挑开,还不如自己挑开了了事。

这不后来,老朱不想老人们把持着兵权,汤和又是第一个找机会:“俺老了,这打仗的事干不了了,这就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退休了。”

你说老朱这是瞌睡了,汤和又给送来了枕头,榜样的力量又给树立了起来,立马就解除了汤和兵权,还在凤阳这地给汤和修了个大宅子。

赏赐的黄金布匹啊,那都是双份的,一份是汤和的,一份是他老婆的。

这马骨头有了,就等着其他人效仿了。

您就说吧,汤和都做到这份上了,老朱还能干嘛呢?

后来汤和得病,已经不能说话了,其实搁现在也就是脑血栓,朱元璋专门去瞅了瞅汤和。

老哥俩还能说啥,用手摸着这汤和,啥也不用说了,老朱自己慢慢的说,说他们的家乡,说他们的战斗,说他们的艰难。

因为只有这个老蛔虫,才能知道老朱想啥,但这个老家伙也快死了。

死后,老朱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好了,今天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作为朱元璋手下仅有的几个能够善终的功臣,洪武二十八年,汤和以七十高龄去逝,死后追封为东瓯王。

对汤和的死,皇帝还伤心了好久。

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善终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汤和能活到寿终正寝,有着他独到的本事。


(汤和)

那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汤和与朱元璋一起长大,也是朱元璋的最初领导。

《明史》说汤和“沉敏多智数”,是个低调的聪明人。

汤和比朱元璋大,又是曾经的上级,可是当这个小弟崭露头角之时,那些资格比较老的都不大服气,只有汤和百分百服从指挥,朱元璋十分高兴(“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领导也是需要支持的,汤和在一开始,就站在了和别人不同的起跑位置。

在与老朱的相处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在与张士诚的战争中,汤和对领导也有过不满,他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做,右顾则右。”


(汤与朱)

朱元璋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好多年,以至于后来封功臣时,只封汤和为侯,不肯封他为公爵。

朱元璋曾把汤和的缺点和错误刻在铁券上,赐给汤和。应该是这份礼物让汤和铭心刻骨的记住了,所以从此他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皇帝与开国功臣,关系向来很微妙。处置功臣是一门高深的帝王术,功臣如何处理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历代功臣结果各异,有惨死的文种、韩信;有归隐的范蠡、张良;也有一辈子富贵的郭子仪这样的智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出身高贵的开国帝王,对功臣越宽容,越是出身低微的对功臣越苛刻。


前者如唐之李氏,宋之赵氏;后者有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钱穆先生认为,越是出身高贵的皇帝,自信心越强;而出身低微者,权力越大就越怕别人抢走,普遍多疑。

朱元璋废除宰相,是因为对权力极度迷恋。


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具体到汤和个人,保命绝招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当天下彻底平安无事之后,朱元璋是不希望军人出身的老兄弟们继续掌兵的。

汤和就能做到不贪图权势,主动提出:“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这正是摸准了朱元璋的心理,大投所好。所以朱元璋对汤和大加赞赏,赐钱让他在中都修建府宅。

之后,倭寇犯境,汤和受命清剿。

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交还兵权,请求回中都养老。

这样的臣子,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圣心大悦,马上赐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帛四十多套,同时下诏褒奖,准许他他每年都能与自己见一面。


汤和行事非常谨慎。太师李善长与他是多年旧交,可是当李太师借三百士卒修房子时,多年的交情就是用来出卖的了。

汤和向朱元璋告密,所以后来胡惟庸案继续扩大时,李善长和许多老战友都牵连进去,死于非命,汤和安然无恙。

汤和的谨慎还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上。国家大事他从不外传,也不妄议,不让人抓住把柄。

他有上百个小妾,后来全部遣送光了,所有的赏赐,都分给了穷苦乡亲,言官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他的毛病,虽然活得累点,但总比被杀好多了。

所以洪武二十三年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探病。当时汤和病得说不出话来,拉着朱元璋的手叩头不止。

朱元璋也许是想起了以前的事,环顾自己身边,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都杀得差不多一个不剩了,也有点触景生情,泪流满面。

朱元璋很少如此流露真情,也这也说明在朱元璋心里,汤和这个人与其他大臣的区别。

汤和死后,子孙世袭灵璧侯,直至明亡。 汤和用一生写尽了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他不是个将领,他是个艺术家。 原创文章,请多关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橙汁答案:面对朱元璋不杀汤和我认为原因有3点

一、汤和对朱元璋有提携引荐之恩

二、汤和知晓为臣为人之道

三、汤和很听朱元璋的话,二人感情深厚

提携引荐之恩

朱元璋从小就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以给地主放牛为生,后来又是入职和尚又是混乞丐,朱元璋也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义军中一个头领了,汤和还把朱元璋推介给郭子兴,由此朱元璋才有了金子发光的平台和机会。朱元璋是感恩之人,没有汤和的引荐之恩,就没有朱元璋的出头之日和飞黄腾达,这也是朱元璋不杀汤和的原因。




汤和会做人

大明来国之后,那些有功之臣个个都骄横跋扈,不把谁放在眼里,而汤和与这些骄兵悍将不同,他为人谦逊,中规中矩。打下江山后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这些朱元璋都是看在眼里的。


汤和听话,又和老朱感情深厚

朱元璋从小和汤和一块儿长大,二人是发小,朱元璋也一直拿汤和当弟弟看待,那时候朱元璋还为了汤和了杀了地主的牛,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结语】综合几点原因来看,像汤和这样的人是笑到最后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汤和就很有参照意义。

橙汁历史,喜欢我的回答,加个关注吧!


橙汁历史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是汤和推荐的,而且直接推荐到郭子兴的耳中。

朱元璋当时还是和尚,他加入红巾军的时候,因为长得丑陋,被红巾军抓住,还被五花大绑,郭子兴一问才知道他就是汤和推荐的朱元璋。

朱元璋后来成了红巾军的首领,手底下的大将,大都是他的同乡,谁也不服谁,朱元璋很难管教,只有汤和很听话,对朱元璋很恭敬,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年长几岁,汤和从来也不以老大哥自居。因此朱元璋很喜欢汤和。

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汤和立了很多战功,但是他从来不像别人一样暗自尊大,以功臣自居,对朱元璋也没有什么怨言,让他打哪,他就打哪。

只有一次,汤和奉命镇守常州,因为常州左右都是敌人,汤和就去问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没理会他,他就喝了点小酒,醉后抱怨说,自己就像坐在屋檐上,往左会掉下去摔死,往右也会掉下去摔死,只能蹲着,一点也不能动弹,简直是骑虎难下。这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兴,这是史书里记载的朱元璋唯一一次对汤和不悦。

平定浙东时,汤和的功劳尤其大,后来他又跟着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一次性缴获十多万头牛马羊。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都封了公爵,汤和只封了个侯爵,他也不抱怨,等到平定浙东和北元以后,汤和也被加官进爵,才加封了一个公爵。

汤和在明朝建立后,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因此,他对朱元璋越来越听话,什么事都不敢自作主张,都要请示朱元璋。

他听话,他谨小慎微,他胆小怕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他上朝的时候,朱元璋不问他,他从来不会主动讨论国家大事,在朝廷内外,他也从来不肯多发表任何意见,反倒是见了他小时候村里的老乡,跟老乡们聊家常时,却相谈甚欢。

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为了享乐,便大兴土木,建造府邸工程,由于短缺工人,李善长便去找汤和,让汤和从手底下借给他三百兵马。

如果换做别人,面对李善长和淮西集团的势力,派了兵也就完事了,可是汤和比较胆小怕事啊,他一面派兵给李善长,另一面,又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因为此事,朱元璋又找到了一条李善长的罪状,为打倒李善长加了一把火。

明朝洪武中期,朱元璋派大军平定了四方,国家一片安定,所以朱元璋开始担心手下的大功臣们,担心在和平时期还让他们带兵会有隐患,于是要削夺功臣们的兵权。

汤和是第一个站出来交兵权的,还说自己年老了,不适合再带兵了,自己想回家养老了。朱元璋听到以后大悦,狠狠得夸奖了汤和,还亲自给汤和在中都选定府邸,拨给银子,让手下给汤和盖了个好宅子。

同时,朱元璋也开始给其他的功臣盖府第,意思很明白,让他们效仿汤和,用兵权换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汤和主动交兵权,一方面是他胆小怕事,对朱元璋很听话,另一方面是他谨小慎微,察觉到了朱元璋这是不放心功臣。

所以因为这次事,朱元璋后来再也没有为难过汤和。

自从汤和在中都有了朱元璋御赐的府邸以后,他就整日和自己的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一年才去一次京城,点个卯了事。

因此,朝廷里的那些大案,胡蓝党案,李善长案等等,都没怎么牵扯到他。

在中都的时候,汤和喜欢跟自己的老乡在一起,这些老乡不是他的功臣老乡,而是他村里的那些穷苦乡亲,他把自己得到的俸禄,也分给老乡们很多。

古人说,苟富贵,勿相忘,汤和做到了。

汤和在朱元璋后期,还做了一件惠及后人的大好事。特别是对浙江老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倭寇就已经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了。

朱元璋于是请汤和出山,到东南打击倭寇,毕竟,当时朱元璋那些功臣老将杀得杀,死的死,只有汤和还堪一用。

汤和听到朱元璋的任命以后,没敢拒绝,但是他请求让方鸣谦一起去,因为方鸣谦懂海事,对海战很了解。这个方鸣谦是方国珍的侄子,而方国珍是靠从海上贩私盐起家的。所以汤和也有识人之能。

从汤和推荐方鸣谦也可以看出来,汤和即使老了,仍然非常谨小慎微。他不懂海事,让他去海上打倭寇,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万一搞砸了,自己晚节不保事小,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自己弄死,落得个满门抄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汤和带领方鸣谦到达浙江沿海以后,方鸣谦负责打造战船,训练海军,修建海上堡垒,而汤和则在浙江沿海陆地打造卫所。

汤和在浙江总共打造了59座卫所,后来嘉靖朝的时候,东南倭寇特别严重,攻陷了很多城市,而这些卫所所在地却阻挡了倭寇的侵略,保护了一方百姓,因此老百姓非常感恩汤和,朝廷还拨款给汤和修建了庙宇,让老百姓祭拜。

汤和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最小的儿子,都死于明朝军中,说起来,汤和家可谓满门忠烈。

朱元璋大杀功臣,却没有动汤和,除了汤和谨小慎微,审时度势,胆小怕事之外,汤家满门忠烈,忠于大明朝,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汤和死于七十岁,是病死的,他重病的时候,朱元璋派汤和的儿子把他接到京城养病,朱元璋还亲自去探望他。

据说汤和有一百多个小妾,也不知道这老小子怎么受得了,而且还活到七十岁高龄。当然,后来汤和把这些小妾给点钱都遣散了。


西堤君


朱元璋在历史上杀尽功臣是很出名的。但是却没有取汤和的命,我想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和朱元璋是发小,而且这个发小关系是特殊中的特殊,人都是念旧情的,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后虽然杀尽众臣,但是念及汤和的发小关系,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怜悯的。但是发小关系并不是汤和幸免的主要原因,只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我想汤和之所以未被杀,还主要是因为汤和的小心谨慎和功成隐退。在长期的征战中,汤和也逐步看清了朱元璋的为人,因为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到了皇帝这个位置就要在这个位置上考虑事情。大人物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权衡利弊的,他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巩固住自己的皇权和大明王朝的江山。

这样他就不得不清除掉身边的文臣武将,但是汤和是一个聪明人,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就把朱元璋这个人看透了。人家在征战中认真服从朱元璋指挥,做到绝对服从,这一点老朱很高兴。其实,人家汤和不争功,淡泊名利,和他同等的将领都封公了,他即使被侯,也没抱怨。

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审时度势,主动隐退。还未等朱元璋开口,主动便主动返乡隐居起来,回家后游山玩水,不问世事;不结交权贵,慎独谨慎;不议论政事,免去猜疑,这些都让朱元璋很放心。在这一点上汤和做的很出色,这是主要的,又加之发小关系和引路人的角色起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才使得汤和保住了自己。


听月谈史


人贵有自知之明,汤和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最懂朱元璋,也懂激流勇退。

1326年,汤和出生于今安徽凤阳。看到这个地名,你一定不陌生,嗯,凤阳也是朱元璋的老家,且,朱元璋(那会儿还叫朱重八)比汤和还要小两岁。

自小,汤和与朱元璋就是要好的小伙伴。俩小家伙一起给下河抓过鳖、一起上山砍过柴、一起在柴火堆里睡过觉,一起在地主家里放过牛。奇怪的是,明明汤和比朱元璋还要大两岁,看起来,汤和倒像是朱元璋的小跟班。

在汤和的强力“拥趸”下,朱元璋俨然孩子王一般的存在。小小的朱元璋能让汤和如此贴服,并非两人关系要好,而是朱元璋真真有服人的性情。

话说,朱元璋小时候是地主家的放牛娃,有事儿没事,就牵着牛一起去山上吃草。汤和依旧扮演“小跟班”的角色,跟在朱元璋,两人一起放牛。因为汤和并不是地主家的雇佣童工,所以他没有“工钱”。

没钱,只能挨饿。

朱元璋虽然有工钱,可是他那点儿工钱,还不够给牛买草吃!通常的情况下,朱元璋出门时,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一整天就守着牛,有时候,甚至需要吃牛粪充饥,可想而知,汤和得饿成什么样。

有一次,汤和实在饿得不行,快晕过去了。朱元璋眼瞅着小伙伴快不行了,思来想去之后,眼前能吃的东西,只有这帮牛了。

于是,朱元璋挑了一头小牛犊子,三下五除二搞死,然后给烤了。

有了这头小牛犊,汤和获救了,可是,朱元璋却惨了!他只是替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怎能随便吃地主家的牛呢?而且还是一头“潜力无限”的小牛。

地主得知朱元璋将小牛犊杀了之后,暴怒,将其捆起来暴打一顿,并让朱元璋的老爹赔偿。老朱家本来就穷,哪有什么钱赔给人家哟,可想而知,为了汤和,朱元璋不仅要挨地主家暴打,还要挨自己老爹的暴打。

朱元璋这顿打白挨了吗?并没有。

一来,这顿打救了一条命,而且还是他最要好的小伙伴的命;二来,汤和彻底佩服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他心里,不啻于救命恩人一般的存在。

大恩不言谢,朱元璋从来没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汤和心似明镜,他知道,朱元璋不把此事挂在嘴边,是要让他心中别有太多内疚。汤和能做的,只有将朱元璋的这份恩情记在心里,继续和他活泥巴。

后来,凤阳当地爆发瘟疫,汤和几乎全家毙命,朱元璋也好不到哪儿去。

为了活命,两人就此别过,各谋生路——朱元璋跑到近郊黄觉寺出家,汤和则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

1353年,汤和因战功,被郭子兴封为千户侯,彼时,朱元璋还是个小乞丐,整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得知朱元璋的处境,汤和特意派人给朱元璋送了一封信,邀请他一同参加起义军,共谋大事!

自知没什么前途的朱元璋,很爽快地答应了汤和的邀请。由于汤和的力荐,郭子兴破格任朱元璋为十夫长。这一年,汤和27岁,朱元璋25岁。汤和这封看似普通的邀请函,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初入军营,朱元璋虽然是个小官,但因是走关系进来的,在别的老兵油子面前,他还是个“弟弟”,到处受人眼色。只有汤和见到他,才会丝毫不顾及身份的差异,毕恭毕敬地喊一声:“八哥”。

可以想象,朱元璋官级不如汤和,却能被如此对待,他的内心应该充满感激。

另一边,汤和如此对待朱元璋,仅仅是为了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吗?并不一定,汤和经过在军营里几年的磨练,早就看出,朱元璋具有成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所有品质,如果他来参加起义军,一定会比自己做的更好!

正因如此,汤和才会百般尊敬朱元璋。

朱元璋一点都没让汤和失望,参加起义军之后,朱元璋作战勇猛,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他的女婿。后来,朱元璋一路高歌凯进,成为一方诸侯,汤和则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部下之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

朱元璋称帝没几个月,汤和就为他献上“大礼”——擒获宿敌陈友谅,并将他扭送京城听候发落。

本该受到封赏的汤和,却什么都没有获得,反而被朱元璋斥责出兵太慢、延误军机。

即便如此,汤和依旧没有任何怨言。汤和非常清楚:如今天下初定,正是人心不稳,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弟兄”难免会“骄傲”,朱元璋明里是在斥责自己,实则有意旁敲其他人。

所谓打一巴掌,给一颗糖,便是如此。

汤和,就是朱元璋要打的那巴掌,而对其他功臣的封赏,则是“糖”。恰是两人的默契无间,才让这处“周瑜打黄盖”的好戏上演。

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11年后,即1378年,汤和才被封为信国公,地位在其他功臣之下。

汤和即便是做了信国公,仍旧“闲不住”,他非常清楚,尽管大明已经日趋稳固,有些工作还必须他们这些“老家伙”才能做,比如修城墙。于是,汤和主动请缨,前往边疆各地监督修城墙。

有事儿没事,还要亲自出征。

1388年,朱元璋开始有意培养太子朱标。作为最懂朱元璋的汤和,他非常清楚,是时候该退了,不然,必然会落个“鸟尽弓藏”的尴尬局面。

于是,这一年,汤和主动写了一封辞职报告,简述了自己这一生的功过,在报告的最后,汤和这样写道: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翻译过来就是:我老了,跑不动了,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凤阳老家,和乡里人在一起晒晒太阳、吹吹牛逼,死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无所牵挂。

朱元璋看了这封报告之后,大喜。

喜从何来?这汤和不愧是最懂朱元璋的人,朱元璋自知年老,他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自己驾崩之后,这些尾大不掉的功臣会威胁到后继者。可是,朱元璋又不能明着将这些功臣赶走,这样会导致叛乱。

汤和的主动请辞,无疑是给其他人立了个很好的榜样!

大喜之外,朱元璋亲自为汤和送行,并且在凤阳老家给他盖了个豪华府邸,每年,还要给他拨巨款供他乐享天年。

虽然形式上,朱元璋做得很好,内心深处,他还有一丝戒备。

汤和倒也干脆,回到老家凤阳之后,真的就整天晒太阳、吹牛逼,但是,涉及到朝廷的一切,汤和只字不提,只吹自己打仗多么牛逼。

若是朱元璋有什么任务交给他,汤和也不推辞,屁颠儿屁颠的跑过去,麻溜儿地把事情做完,继续回到凤阳晒太阳。封功?追赏?汤和想也不想。

这样的汤和,朱元璋有什么不放心的?

因此,晚年的朱元璋虽然怀疑一切,却始终对这位最懂他的汤和,没有太多疑心。

1395年,汤和去世,享年70岁,成为大明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的寿星。汤和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欲绝”,追封他为东瓯王,汤和的子孙后代也享受荣华富贵,直到大明灭亡。


祗树


老朱虽然爱杀人,但他不是个没情义的人,至少他对自家子侄外甥什么的都很看重,即使他们不争气,他也不下杀手。

因此,若有部属和他感情深,信得着,他还是可以放过的。

譬如汤和。

汤和与老朱早年结下情谊

汤和是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和老朱是同乡,他早年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有千户之职。从资历来看,汤和比朱元璋要老。

老朱加入郭子兴军后,得到汤和的支持。朱元璋在义军中现出才能后,又是汤和站出来拥护他,率先承认他的领导地位。

老朱自立门户后,汤和全心拥护

《明太祖实录》有载:

(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用现在的职场表现来说,汤和与领导有旧,但并不提起这茬,反而在公私场合中对领导恭谨有加。

估计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草创之初,对于老朱的态度都没有汤和这般恭谨。因此,老朱对汤和的印象很好。

汤和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60岁,对开国功臣们不放心了——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汤和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一个提出辞官归隐: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朱元璋很欣慰汤和的识时务、知进退,于是赏他金银,放其归乡。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重,朱元璋很是伤心,召其进京叙旧。次年,汤和病逝,终年70岁。

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襄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