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結局會怎樣?

飛凡7372455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分別是:

秦國的白起和王剪,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大家都知道的是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打敗了趙國。

當時秦國是派了戰無不勝的白起,帶領的秦軍打敗了趙括帶領的趙軍,並且在趙國失敗之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的。

正是這一戰,讓趙國一蹶不振的。

那麼若是趙國派李牧去指揮長平之戰會怎麼樣呢?

說實話我們看看廉頗在長平之戰的表現,也就能知道李牧的指揮才能了。長平之戰的前期,是廉頗帶領者趙軍和秦軍對戰的。

那時候的廉頗以防禦為主,秦軍根本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秦軍才選擇了利用離間計,看看能不能把廉頗給換走,然後換上趙國的非著名將領趙括的。

最終趙王上當了,真的把廉頗調走,然後趙括就打了後來的敗仗。

為什麼說從廉頗的指揮打中,就能看看到李牧的影子呢?

說實話,這兩個人的經歷,以及作戰方法真的是太類似了。

不管是廉頗,還是李牧,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打防禦戰。可以說廉頗和李牧也是因為防禦戰,名列四大名將之中的。

廉頗的長平之戰,打了幾年的時間,沒有讓秦軍攻下半寸城池來,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李牧也是如此,李牧的戰績主要是在西北為趙國抵禦強大的匈奴。

當時李牧的方式就是選擇死守,絕對不去主動出擊匈奴。若是匈奴來侵犯,他們就去迎擊,若是匈奴撤退,他們也不去追。

似乎就是這樣磨洋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種打法趙王對李牧也不滿意,所以,他就打算把李牧給換下來。畢竟這個李牧在趙王看來也太不稱職了。

但是,趙王新派去的任何將領,和匈奴打起仗來,都是一敗塗地。邊境的百姓更是頻頻的遭受匈奴的洗劫,當真是苦不堪言。

趙王一看主動進攻的將領,真的是還不如死守的李牧呢。

所以,趙王還是讓李牧去上任。

李牧上任之前告訴趙王,我上任可以,但是,還是老辦法,匈奴來我就打,匈奴走我就犒賞三軍。

趙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所以,他就答應了李牧。

這就是李牧的作戰方式,你看,他是不是和廉頗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

所以說換了李牧,李牧肯定也是和廉頗一樣,打不過我就守,即使你再強悍,我不應戰,所以我也就不怕。

更加有趣的是,廉頗和李牧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的。

他們都是被小人郭開的一張嘴,進讒言給趙王害死的。

郭開說廉頗壞話的時候,趙王相信了,把廉頗調走,換上了趙括。廉頗只好逃亡到了楚國。

郭開說李牧的壞話,趙王也相信了,並且秘密派人把李牧直接殺死在了軍隊當中。

你說他們的人生,是不是很相似呢?

所以說即使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他也不會打贏,但是守的話,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史學達人


李牧是趙國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他的軍事能力要強過廉頗。廉頗如果沒有被換下,秦國不能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如果是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國更無勝算。

第一,為什麼說李牧的水平比廉頗高

趙國在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對秦國有過三次勝戰(這裡不算邯鄲保衛戰),其中李牧指揮了兩戰,趙奢指揮一戰。李牧這兩戰,比趙奢的那一戰,要艱難得多。趙奢的時代,是趙國軍力鼎盛的時代,而李牧的時代,是經歷長平之戰後的衰落時代。因此,李牧之勝利,較趙奢更為不易。

據《戰國策》的記載,趙奢破秦師於閼與,趙國出動二十萬大軍,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時代,趙軍與秦軍交鋒,是以寡擊眾,以弱擊強,故而勝利更難得。在閼與之戰時,廉頗認為閼與道路險阻,難以救援,而趙奢則力排眾議,認為兩軍相遇勇者勝。最後,趙奢率領20萬大軍救援閼與,大破秦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在軍事能力上,說廉頗是不如趙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總結如下:李牧是以弱擊強,打敗秦軍兩次;趙奢是以多打少,打敗秦軍一次;廉頗是兩軍相當,在長平與秦軍打了個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則,註定他是秦軍之剋星

李牧帶兵打仗,有非常獨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戰區練兵時,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習騎射。這是堅持趙武靈王的軍事路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發展騎兵。我們在長平之戰的史料中,沒有看到關於趙國騎兵的任何記載。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動用兩萬五千名騎兵,截斷趙軍的糧道。如果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力量會大大增強,哪容秦軍騎兵輕鬆截斷糧道呢?

二、謹烽火。在通訊手段落後的古代,烽火臺是重要的軍事通訊手段,烽火臺具有偵察敵情,通知預警的功能。一旦發現有敵人入侵,烽火臺燃起狼煙,鄰近的烽火臺見到信號後,也燃起狼煙,這樣通過一個個烽火臺的狼煙傳遞,軍事統帥就可以對戰場的形勢瞭如指掌。

三、多間諜。烽火臺具有傳遞情報的功能,但這是一種被動的方式,並不能主動掌握敵人的動向。李牧是情報戰的大師,他用兵的原則之一,便是極其重視間諜的作用,在敵人內部收集情報,主動掌握敵軍的戰略決策,偵察敵人的兵力分佈及將領用兵作戰的特點,以達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的。反觀趙括,連對方換了主將這麼重要的情報都一無所知,在情報戰上就是個盲人。


四、厚遇戰士。李牧把軍市賦稅所得都得於士兵身上,絕不中飽私囊,不克扣軍餉,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以犒勞戰士,戰士樂為其所用。反觀趙括,用趙母對趙王說的話:“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憑著以上四點,李牧就足以成為秦軍的剋星。

第三,李牧擅長打大兵團作戰

說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時,中央軍委給他的評價說:尤其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李牧也是如此,無論是擊破匈奴之戰,還是擊破秦師之戰,李牧都展現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華。

首先,他注重各兵種協同作戰。比如在破匈奴之戰中,李牧麾下部隊,有四大兵種,分別是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區域,各兵種的優勢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騎兵就佔利,而車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車兵就可以縱情馳騁,攻守兼備。長距離攻擊,弓弩兵就有優勢。可以說,李牧對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玩得爛熟於胸了。

其次,李牧重視誘敵深入。李牧用兵,與白起是比較接近的。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是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圍殲趙括兵團。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趙括呢?兩人的能力伯仲之間,無論誰要誘敵進入伏擊圈,都沒那麼容易。

其三,李牧與白起一樣,善於戰術欺騙,用假情報來誤導敵人。白起圍殲趙括,是戰術欺騙的傑作,李牧圍殲匈奴兵團,同樣是軍事欺騙的傑作。因此,讓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軍是根本找不到破綻的。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在長平之戰時,李牧還只是無名之輩。我們假設的李牧與白起之戰,是兩人在巔峰期的對決,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李牧對陣大名鼎鼎的白起。因為李牧用兵與白起頗為相似,不排除他曾經深入鑽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君山話史


  在下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沒有用!長平之戰趙國換誰上都沒用,而且憑心而論,在趙國這方面,沒有哪個將領比趙括更適合當主帥了!是的,你沒聽錯,趙括確實是此戰主帥的不二人選。

  長平之戰,趙國方面最初的主帥是老將廉頗,秦軍主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欺王齕年輕,“小兒王齕乳臭未乾,老夫誓斬丫於馬下!”於是全軍出擊,擺出了進攻的姿態,然而雙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軍步騎混合驍勇異常,趙軍損兵折將,廉頗只得退守空倉嶺,爾後擔心被秦軍抄了後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長城這才扎住陣腳,任憑王齕百般罵陣,就是堅守不出,“老匹夫你下來”"小兒你上來"……秦軍只得強行攻關,就此秦趙兩軍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雙方僵持了大半年,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對於糧草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趙國商業發達,而農耕卻遠弱於秦,眼看著糧草消耗殆盡,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鄰國重金購糧,尼瑪,燕齊等國很傲嬌,不賣!這下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電令廉頗出擊速戰速決,而方面軍總司令廉頗仗著資歷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長此以往,就算秦軍攻不破趙軍防線,丫的糧草也供不上,一樣會不戰自潰,溫水煮青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廉頗的堅守戰略根本行不通!

  國難思良將,緊急關頭趙孝成王想起了名將趙奢的公子趙括,此君將門虎子,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且得到了客居趙國的名將樂毅和田單的大力舉薦,沒兩把刷子能入得田樂兩大名將的法眼?於是根本不用秦國方面的什麼反間計,趙孝成王已然用年輕熱血的趙括換下了老邁的廉頗。

  趙括也不負重任,上任伊始就著手籌劃一場與秦軍間的總決戰,形勢也逼迫得趙國必須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賭一場!勝則一戰成名,敗者馬革裹屍,古往今來不敢冒險的軍事家都不是優秀的軍事家,於是趙括出擊了,而秦國也猥瑣地臨陣換帥,悄悄調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於是長平大戰最後的決戰拉開了大幕,趙軍渡過丹河直撲秦軍陣地,面對初出茅廬的趙括咄咄逼人的攻勢,年逾古稀的沙場老鳥白起不敢託大,而是訂下了一條毒計,計將安出?諸君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軍在一路後撤的同時,很陰險地派出一隻兩萬多人的輕騎從太行道殺出,截斷了趙軍主力和後勤部隊的聯絡。麻痺的,找不到當時的地圖……否則聰穎的觀眾們看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但是這個不重要,也就是說當時秦軍截斷趙軍後路的軍隊才區區幾萬人而已!

而趙括的主力卻有數十萬之眾,故而秦軍將趙括的主力軍勉強包圍住的同時,號稱秦國第一軍神的白起也是膽戰心驚,“餡大皮薄”隨時都有被猛將趙括突破擊潰的危險。

  好在這時候秦昭襄王出手了!親自掛帥,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運用人海戰術,死死地頂住了趙軍後退突圍的路線。所以這時候的趙括其實不是面對一個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單單一個白起根本困不住趙括!

  有觀眾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秦國的國君能以傾國之力親自出徵,那趙國的國君在幹球捏?難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當然不是,趙孝成王也很想派兵進行反包圍,但是坑爹的問題來了,趙國這時候有後顧之憂,北有匈奴旁有燕國,這兩貨隨時想在背後插趙國一刀,大家頗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著匈奴人呢,趙國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兵來打這場長平戰役,所以趙孝成王很無奈地坐邯鄲的王宮內,默默地祈禱列祖列宗的庇祐。趙武靈王在天之靈也相當捉急,恨不能親自帶兵胡服騎射,最終身陷絕境的趙括選擇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斷地向秦軍發起衝鋒,這時趙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勞資光榮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果然,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兵疲糧盡”的地步!


  長平戰罷,趙軍四十餘萬精銳盡墨,而秦軍傾全國六十餘萬之兵也傷亡過半,試問古往今來,誰能身處在包圍圈中還能如此大面積地殺傷敵軍?是一句腐儒式的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能做得到的嗎?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型戰役,與其說較量的是雙方軍事家的謀略,倒不如說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時也,命也”趙國就差了強秦半籌,於是就敗了,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欲聽其它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獨家內幕,敬請關注雲漢原創說戰國!哈哈哈…


雲漢


對趙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個死局。

長平之戰爆發在公元前260年,此時趙國有350萬人口,秦國有500萬人口。古代各國之間生產力差距不大,人口比例差不多就是GDP比例,但秦國實行的是郡縣制,所有郡縣都要向國家上繳賦稅,而趙國此時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比如鼎鼎大名的平原君,他的封地就不怎麼向中央交賦稅。趙奢當年就做過稅吏,他做稅吏時最大的功績就是說服王公大臣向中央繳稅。到了惠文王時期趙國看似強大,但是財政能力其實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趙武靈王把代地分封出去,造成趙國財政實力大大削減。所以趙國名義上經濟總量相當於秦國的60%到70%,但國家實際掌握的財政能力卻連秦國的一半都不到。

再來說長平之戰。老將廉頗採用堅守不出的戰法,想要拖垮秦軍,從戰術來講這個方法不錯,但從經濟上來講,只有350萬人口的趙國要供養20多萬軍隊在前線和秦軍對峙,以秦趙兩國的實力到底誰先會被拖垮已經十分明顯了。所以趙王才會派趙括曾兵前線,就是想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要不然一旦趙國財政破產前線士兵沒有軍糧也會土崩瓦解,還不如大戰一場,即使失敗也能重創秦國為趙國贏得喘息的時間。實際上後來趙國贏得邯鄲保衛戰也印證了這一點。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長平之戰就是一場秦國拖得起而趙國拖不起的戰爭,而秦將白起又設好了埋伏,趙國只能靠騎兵的優勢賭一把,這種情況下誰來指揮戰爭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時候一個先鋒或許比一元大將更適合這個註定失敗的戰場吧。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歡迎斧正。






071634119


長平之戰,可謂是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歷史性大決戰。

戰爭進行到最後,以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而告終。從此趙國便從當時頂尖的軍事強國,跌落成了一個二、三流的國家,被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事情了。

很多喜歡趙國的總會趕到遺憾,認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趙括的指揮不當。如果能夠換一位統帥,說不定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而李牧,似乎就成了指揮長平之戰的的最佳人選。

誠然。

李牧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最後的一位將星,其用兵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牧真正適合來指揮長平之戰嗎?這就要從李牧的用兵風格來分析。

大敗匈奴

李牧的軍事生涯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駐守在代地的雁門郡,為趙國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

在於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李牧就秉承著一個原則,就是堅壁清野,死守不出。每日殺豬宰羊,犒賞士兵,訓練這些士兵殺敵之術。可一旦北方的匈奴來襲,李牧便下令回防,誰敢擅自出戰,立斬不饒。

這種情況就導致匈奴每次都能肆意劫掠,但卻根本劫掠不到什麼東西,只能空手而回。幾年時間下來,雖然沒有什麼實際的損失,但卻留下趙軍膽小畏戰的名聲,讓趙王感覺到很沒面子,就找人代替了李牧的位置。

可這樣一來,代郡損失慘重,趙王只能再次任命李牧出鎮雁門郡。結果李牧依舊如故,匈奴便越發的輕視李牧,輕視雁門郡的趙軍。而趙軍內部呢,每日都吃香的喝辣的,但卻一仗不打,以至於士兵們的求戰意願非常高。

李牧見時機成熟,便一邊派人在草原上放牧,吸引匈奴來襲;一邊卻調集了十五萬大軍,就等匈奴主動鑽進包圍圈。

匈奴早就習慣了趙軍的不抵抗政策,因此毫無防備的率軍前來,結果正遇上李牧早就準備好的大軍。一戰之下,匈奴各部損失慘重,死的死,降得降。此後十餘年間,匈奴再不敢踏入趙境一步。

肥之戰

肥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可以說是李牧真正的成名戰。

早在秦王政十三年,秦軍就在陽平之戰大敗趙軍。十四年初,秦將桓齮就挾大勝之威,再次領兵北上,越過太行山脈,直擊趙國後方,一戰斬首趙軍十餘萬人,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當時在位的趙王遷趕緊命李牧率軍南下,抵禦桓齮的進攻。

李牧抵達前線之後,認為秦軍此時氣勢如虹,不宜直接進行決戰,便原地堅守,拒不與秦軍交戰。而桓齮認為,秦軍遠道而來,必須速戰速決,於是在幾次求戰不得之後,桓齮便率領主力前去進攻肥下,妄圖誘使李牧率軍援救肥下。

結果李牧不但沒有回援,反而趁桓齮率領大軍離開之機,出兵猛攻秦軍後方大營。秦軍士兵早就習慣了趙軍堅守不出,哪想到趙軍會突然進攻?再加上秦軍主力不在,一戰之下,秦軍大營盡數落入趙軍之手,糧草輜重取之無數。

大營失陷消息傳出,李牧料定桓齮必會率軍回援,便在大營兩翼部署重兵,只留少量兵馬正面對抗秦軍。而桓齮得到消息之後,果然率軍回援,一頭就扎進了李牧布好的口袋裡,一戰之下,秦軍近乎全軍覆沒。主將桓齮畏罪潛逃,終身沒再返回秦國。

井陘關之戰

井陘關之戰,是李牧一生中最後一場戰役,可以算得上是李牧最後的輝煌。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五年,韓國剛剛滅亡不久。此時趙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國內人心浮動,秦王嬴政趁此幾乎,派出兩路大軍攻趙,企圖一舉滅亡趙國。

秦將王翦起兵三十萬,從上地出發,直逼井陘關下。

而李牧,當時就坐鎮井陘關內。

李牧的思路非常清晰,組織麾下趙軍嚴守井陘關,不讓秦軍越雷池一步。王翦是何等人物,不用我多說,想必大家也很瞭解。就這樣一位當世名將,被李牧活生生擋在井陘關下,難以再進一步。

只可惜,這次的李牧還沒有等到秦軍出現破綻,就被昏庸的趙王遷撤職查辦,死於非命

結語

通過上面幾次戰役,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李牧的作戰風格,就是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伺機而動。我不會主動與你交戰,但只要你露出破綻,那我會毫不猶豫抓住,直到你全線崩盤為止。

或許這與趙國後期處於劣勢有關,以至於李牧並不敢主動出擊。但長平之戰的局勢,其實也是趙軍處於劣勢,李牧斷然不會主動出擊,一定也會堅壁清野,等待秦軍的破綻。

那麼問題就來了。

趙孝成王為什麼要換掉廉頗?

秦人散佈謠言,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趙孝成王欲求速戰,而廉頗的堅守政策,顯然是違背了孝成王這一需求。而李牧的策略,在前期與廉頗其實是大同小異。因此就算是換上了李牧,最終也會被孝成王換下來,激進的趙括依舊會登上歷史的舞臺。

所以,即使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也難逃失敗的厄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十一》

《趙國名將——李牧》


盜帥夜留香YE


李牧的戰術應該是防守——反擊。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李牧對防守戰術的運用跟廉頗比如何(廉頗在長平之戰中佈置三道防線;疑似指揮了邯鄲保衛戰)?二、李牧要防守多久才能反擊(防守久了就只能跟廉頗一樣被換掉)?


一個愛李一桐的人


結果很可能是一樣的,因為李牧就是中反間計死的。

趙孝成王派李牧出戰李牧也可能不會贏。因為他也是名將,名將沒有必勝把握是不會出戰的。李牧在對抗匈奴時,也曾經據守不出戰,導致當時趙王誤以為他害怕匈奴,派人頂替他,結果那人每次戰鬥都失敗,只好又調李牧去前線,李牧不戰是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後來果然大敗匈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對白起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去貿然進攻犯錯誤,就像廉頗面對王齕一樣堅守不出,因為廉頗三年沒有發現戰機,白起更不會犯錯誤。

李牧最後是死於反間計的,趙括上任也是反間計,當李牧接任廉頗繼續堅守的時候,趙國國力無法支撐,還是會中秦國的反間計,最終還是趙括出馬。

所以,即使當時真是李牧來打長平之戰,恐怕也難改變戰局,畢竟他們都是戰神,畢竟他的國君昏庸還是會中反間計的。


從思考開始


假如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是有可能翻盤消滅幾十萬秦軍的。

但有話在先,無論由哪一個將軍指揮,必須要在軍事上有勝利的可能性,即他必須找到取勝的戰役方向和戰役對策。

那麼,以當時的秦趙軍事形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趙國才能取勝呢?

大部分條友都認為趙國接收上黨與秦對峙以來,廉頗築城長期與秦對峙防守的辦法會首先拖垮趙國,而趙括接手代替廉頗為主將後的對策及後面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紙上談兵,而是沒有別的辦法,換上誰結果都一樣,最終趙國都會失敗。

我認為如暫不考慮其他方面因素,僅從軍事策略方面研究,趙國方面是有可能消滅入侵的幾十萬秦軍的。

首先,與敵長期對峙,並不能殲滅秦軍有生力量。幾十萬趙軍聚在邊境上長平一線,喪失了機動性,且極大地消耗了運輸的糧草。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秦軍重兵來攻,象趙括上任主將之後,竟然將幾十萬大軍輕動逐利更是萬萬不可。就算突襲或包抄追擊,也只能用小股部隊,大部隊需要考慮的是保障平穩,碾壓推進。這也算是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的一個問題。再有,和敵人兵力硬衝硬打硬剛,不管兵力對比如何,都不是古今名將的最佳選擇,尤其是那些以少勝多的名將。

那麼,除去上面兩條路,還有第三種選擇,而且李牧曾經出色運用過。

虛化長平防線,拋出誘餌,吸引秦軍向邯鄲進攻。實際上,秦國大後方的秦王和應侯都是希望打下邯鄲的,秦軍主將不能不聽命。

趙軍在本國境內作戰,四十萬不可聚成一團,應分兵幾路,互相策應。

堅壁清野,燒草藏糧,誘敵深入,向邯鄲緩進,從正面利用有利地形條件沿途阻擊,目標是予敵以遲滯殺傷。

沿秦軍兵鋒兩側分兩路向兩翼展開,時不時從兩翼騷擾秦軍側翼,

趙軍分出主力攻擊秦軍後方的運輸線與聯絡線,伺機佯攻函谷關,而此時秦國國內兵力空虛。此意圖在大造聲勢,使撲向邯鄲的秦軍猶疑不定,類同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

總體格局類似抗戰時長沙會戰期間薛嶽將軍的“天爐戰法”,也象極了李牧在趙國北境大規模誘殲匈奴的戰例。不同的是,誘擊匈奴的主要誘敵深入範圍在匈奴地域和趙國邊境接壤區,而引誘秦軍的範圍只能設在趙國邊境至邯鄲之間。

不和強敵硬剛,秦軍是重甲強弩步騎兵,運動相對緩慢;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以騎兵戰力甲天下,故趙軍應輕裝騎兵為主,輔以步兵,機動靈活與秦軍打有限接觸戰,以騷擾遲緩殺傷敵人為目標,為邯鄲沿線作好準備爭取時間,也為全面決戰準備條件。

基本戰爭佈局思想如上,由於誘敵深入到本國內部,趙軍可就近籌糧,缺糧問題就不會突出了;反而秦軍的糧草運輸路程更長,缺糧會更嚴重。眾所周知,古代陸路運送糧草,在途中的消耗要遠大於送達的部分。所以孫子說: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至於秦軍主將白起具體如何應對,趙軍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按照上述構想積極採取措施。

至少,這種戰法有較大之可能勝利。後來的歷史類似事件有,如1812年,強悍橫掃歐洲的法皇拿破崙幾十萬軍隊大舉進攻俄國,沙皇的將軍庫圖佐夫對戰拿破崙,誘敵深入拖至寒冬,火燒莫斯科之後,趁敵疲弱強勢反擊,將敵人殺得丟盔棄甲。還有不少戰例可資證明。

問題就是當時趙國上下敢不敢將強秦之軍引誘至邯鄲城下,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甚至將邯鄲燒燬,作為包袱扔給秦軍。歷史上長平之戰後沒多久,僅一年多時間,秦軍就趁趙國沒緩過勁來,攻到了邯鄲城下。值此危急時刻,趙國不但挺住,而且有力地促成國際形勢變化,其他諸侯國從自身安全考慮,不得不紛紛救趙。

因此,設想如果趙國沒有長平之戰有生力量的重大損失,而提前一年將秦軍主力誘至邯鄲城下消滅掉,會怎麼樣。

所以,我認為:如果趙國政治(很糟)能服從於戰時需要,並且由李牧作趙國主將的話,很有可能在邯鄲城下殲滅秦軍主力。但是歷史不容假設,說不定白起也會不打無把握之仗因提前一年抗命而被拿下了。


風動藤動銅鈴動


答,世上的事,沒有後來的,如果,如果沒有此次 瘟疫,人們會深度反思嗎???如果,如果,,小草想說的是,如果有那麼一些人,不貪口欲,殺生,多一點慈悲,憐憫。善良。會有這次的,天怒人怨嗎???正如,佛家所說,因果循環永無止境,塵世間的人啊!!現在該自我深度救贖了,反思了,真是,罪過,罪過,南無阿彌陀佛。


小草4870v


長平之戰是秦國傾國之力必欲滅諸國戰力最強悍且對秦國威脅最大的胡服騎射的趙國,此時秦已不懼六國連橫以制秦,秦早已遊刃有餘的征服了六國滅秦和反抗的雄心,各國都避秦不及更談不上聯合抗秦,地理上的犬牙交錯使趙國首當其衝面對強秦,趙君比之於秦君對戰爭的認識差一截,還認為只是為韓國獻城引起的戰爭,而不知秦蓄謀己久只需以韓國太守獻十五城為藉口發起滅趙戰爭,一流的戰爭動員配上一流的戰國殺將白起和全力授權用將不疑的秦君,如狼似虎的黑色秦軍旋風去對付君王胡疑、舉棋不定,臣下眾說紛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趙國,即使李牧率攻匈奴的精銳鐵騎(此時李牧可能歲數還小,甚至未出生)及時出現在長平,戰略上的劣勢並不能由戰術上的小成功得到彌補,主要趙的國力在得不到其它五國的支援僅憑本身力量無法堅持,所以趙王才會不計後果要前方將士尋機儘快決戰,李牧即使能看清形勢,策略得當,能守住就已經是有功了,但形勢比人強,估計結局可能沒那麼慘,但失敗肯定是註定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