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结局会怎样?

飞凡7372455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

秦国的白起和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

大家都知道的是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打败了赵国。

当时秦国是派了战无不胜的白起,带领的秦军打败了赵括带领的赵军,并且在赵国失败之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的。

正是这一战,让赵国一蹶不振的。

那么若是赵国派李牧去指挥长平之战会怎么样呢?

说实话我们看看廉颇在长平之战的表现,也就能知道李牧的指挥才能了。长平之战的前期,是廉颇带领者赵军和秦军对战的。

那时候的廉颇以防御为主,秦军根本拿他没有任何办法。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秦军才选择了利用离间计,看看能不能把廉颇给换走,然后换上赵国的非著名将领赵括的。

最终赵王上当了,真的把廉颇调走,然后赵括就打了后来的败仗。

为什么说从廉颇的指挥打中,就能看看到李牧的影子呢?

说实话,这两个人的经历,以及作战方法真的是太类似了。

不管是廉颇,还是李牧,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防御战。可以说廉颇和李牧也是因为防御战,名列四大名将之中的。

廉颇的长平之战,打了几年的时间,没有让秦军攻下半寸城池来,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李牧也是如此,李牧的战绩主要是在西北为赵国抵御强大的匈奴。

当时李牧的方式就是选择死守,绝对不去主动出击匈奴。若是匈奴来侵犯,他们就去迎击,若是匈奴撤退,他们也不去追。

似乎就是这样磨洋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种打法赵王对李牧也不满意,所以,他就打算把李牧给换下来。毕竟这个李牧在赵王看来也太不称职了。

但是,赵王新派去的任何将领,和匈奴打起仗来,都是一败涂地。边境的百姓更是频频的遭受匈奴的洗劫,当真是苦不堪言。

赵王一看主动进攻的将领,真的是还不如死守的李牧呢。

所以,赵王还是让李牧去上任。

李牧上任之前告诉赵王,我上任可以,但是,还是老办法,匈奴来我就打,匈奴走我就犒赏三军。

赵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所以,他就答应了李牧。

这就是李牧的作战方式,你看,他是不是和廉颇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所以说换了李牧,李牧肯定也是和廉颇一样,打不过我就守,即使你再强悍,我不应战,所以我也就不怕。

更加有趣的是,廉颇和李牧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被小人郭开的一张嘴,进谗言给赵王害死的。

郭开说廉颇坏话的时候,赵王相信了,把廉颇调走,换上了赵括。廉颇只好逃亡到了楚国。

郭开说李牧的坏话,赵王也相信了,并且秘密派人把李牧直接杀死在了军队当中。

你说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很相似呢?

所以说即使是李牧来打长平之战,他也不会打赢,但是守的话,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史学达人


李牧是赵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能力要强过廉颇。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秦国不能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如果是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国更无胜算。

第一,为什么说李牧的水平比廉颇高

赵国在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对秦国有过三次胜战(这里不算邯郸保卫战),其中李牧指挥了两战,赵奢指挥一战。李牧这两战,比赵奢的那一战,要艰难得多。赵奢的时代,是赵国军力鼎盛的时代,而李牧的时代,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衰落时代。因此,李牧之胜利,较赵奢更为不易。

据《战国策》的记载,赵奢破秦师于阏与,赵国出动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时代,赵军与秦军交锋,是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故而胜利更难得。在阏与之战时,廉颇认为阏与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力排众议,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赵奢率领20万大军救援阏与,大破秦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军事能力上,说廉颇是不如赵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总结如下:李牧是以弱击强,打败秦军两次;赵奢是以多打少,打败秦军一次;廉颇是两军相当,在长平与秦军打了个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则,注定他是秦军之克星

李牧带兵打仗,有非常独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战区练兵时,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我们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关于赵国骑兵的任何记载。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动用两万五千名骑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如果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力量会大大增强,哪容秦军骑兵轻松截断粮道呢?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军事统帅就可以对战场的形势了如指掌。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反观赵括,连对方换了主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一无所知,在情报战上就是个盲人。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反观赵括,用赵母对赵王说的话:“赵括刚被任命为上将军,就摆显威风,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正视他一眼。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着,还整天留意哪里的田地房屋便宜,价格合适就买下它。”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凭着以上四点,李牧就足以成为秦军的克星。

第三,李牧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说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时,中央军委给他的评价说: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李牧也是如此,无论是击破匈奴之战,还是击破秦师之战,李牧都展现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

首先,他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比如在破匈奴之战中,李牧麾下部队,有四大兵种,分别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区域,各兵种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骑兵就占利,而车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车兵就可以纵情驰骋,攻守兼备。长距离攻击,弓弩兵就有优势。可以说,李牧对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玩得烂熟于胸了。

其次,李牧重视诱敌深入。李牧用兵,与白起是比较接近的。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围歼赵括兵团。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赵括呢?两人的能力伯仲之间,无论谁要诱敌进入伏击圈,都没那么容易。

其三,李牧与白起一样,善于战术欺骗,用假情报来误导敌人。白起围歼赵括,是战术欺骗的杰作,李牧围歼匈奴兵团,同样是军事欺骗的杰作。因此,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军是根本找不到破绽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只是无名之辈。我们假设的李牧与白起之战,是两人在巅峰期的对决,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李牧对阵大名鼎鼎的白起。因为李牧用兵与白起颇为相似,不排除他曾经深入钻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君山话史


  在下怀着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没有用!长平之战赵国换谁上都没用,而且凭心而论,在赵国这方面,没有哪个将领比赵括更适合当主帅了!是的,你没听错,赵括确实是此战主帅的不二人选。

  长平之战,赵国方面最初的主帅是老将廉颇,秦军主帅是左庶长王龁,廉颇欺王龁年轻,“小儿王龁乳臭未干,老夫誓斩丫于马下!”于是全军出击,摆出了进攻的姿态,然而双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军步骑混合骁勇异常,赵军损兵折将,廉颇只得退守空仓岭,尔后担心被秦军抄了后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长城这才扎住阵脚,任凭王龁百般骂阵,就是坚守不出,“老匹夫你下来”"小儿你上来"……秦军只得强行攻关,就此秦赵两军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双方僵持了大半年,赵国有点顶不住了,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对于粮草的消耗是个天文数字,赵国商业发达,而农耕却远弱于秦,眼看着粮草消耗殆尽,赵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邻国重金购粮,尼玛,燕齐等国很傲娇,不卖!这下赵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电令廉颇出击速战速决,而方面军总司令廉颇仗着资历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长此以往,就算秦军攻不破赵军防线,丫的粮草也供不上,一样会不战自溃,温水煮青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廉颇的坚守战略根本行不通!

  国难思良将,紧急关头赵孝成王想起了名将赵奢的公子赵括,此君将门虎子,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且得到了客居赵国的名将乐毅和田单的大力举荐,没两把刷子能入得田乐两大名将的法眼?于是根本不用秦国方面的什么反间计,赵孝成王已然用年轻热血的赵括换下了老迈的廉颇。

  赵括也不负重任,上任伊始就着手筹划一场与秦军间的总决战,形势也逼迫得赵国必须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赌一场!胜则一战成名,败者马革裹尸,古往今来不敢冒险的军事家都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于是赵括出击了,而秦国也猥琐地临阵换帅,悄悄调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于是长平大战最后的决战拉开了大幕,赵军渡过丹河直扑秦军阵地,面对初出茅庐的赵括咄咄逼人的攻势,年逾古稀的沙场老鸟白起不敢托大,而是订下了一条毒计,计将安出?诸君且听我细细道来———

  秦军在一路后撤的同时,很阴险地派出一只两万多人的轻骑从太行道杀出,截断了赵军主力和后勤部队的联络。麻痹的,找不到当时的地图……否则聪颖的观众们看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但是这个不重要,也就是说当时秦军截断赵军后路的军队才区区几万人而已!

而赵括的主力却有数十万之众,故而秦军将赵括的主力军勉强包围住的同时,号称秦国第一军神的白起也是胆战心惊,“馅大皮薄”随时都有被猛将赵括突破击溃的危险。

  好在这时候秦昭襄王出手了!亲自挂帅,征调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运用人海战术,死死地顶住了赵军后退突围的路线。所以这时候的赵括其实不是面对一个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单单一个白起根本困不住赵括!

  有观众看到这里就纳闷了,秦国的国君能以倾国之力亲自出征,那赵国的国君在干球捏?难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当然不是,赵孝成王也很想派兵进行反包围,但是坑爹的问题来了,赵国这时候有后顾之忧,北有匈奴旁有燕国,这两货随时想在背后插赵国一刀,大家颇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着匈奴人呢,赵国无法做到举全国之兵来打这场长平战役,所以赵孝成王很无奈地坐邯郸的王宫内,默默地祈祷列祖列宗的庇祐。赵武灵王在天之灵也相当捉急,恨不能亲自带兵胡服骑射,最终身陷绝境的赵括选择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断地向秦军发起冲锋,这时赵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劳资光荣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果然,长平之战后,秦军也是损失惨重,到了“兵疲粮尽”的地步!


  长平战罢,赵军四十余万精锐尽墨,而秦军倾全国六十余万之兵也伤亡过半,试问古往今来,谁能身处在包围圈中还能如此大面积地杀伤敌军?是一句腐儒式的轻飘飘的纸上谈兵能做得到的吗?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型战役,与其说较量的是双方军事家的谋略,倒不如说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时也,命也”赵国就差了强秦半筹,于是就败了,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欲听其它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独家内幕,敬请关注云汉原创说战国!哈哈哈…


云汉


对赵国来说长平之战是个死局。

长平之战爆发在公元前260年,此时赵国有350万人口,秦国有500万人口。古代各国之间生产力差距不大,人口比例差不多就是GDP比例,但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所有郡县都要向国家上缴赋税,而赵国此时还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比如鼎鼎大名的平原君,他的封地就不怎么向中央交赋税。赵奢当年就做过税吏,他做税吏时最大的功绩就是说服王公大臣向中央缴税。到了惠文王时期赵国看似强大,但是财政能力其实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赵武灵王把代地分封出去,造成赵国财政实力大大削减。所以赵国名义上经济总量相当于秦国的60%到70%,但国家实际掌握的财政能力却连秦国的一半都不到。

再来说长平之战。老将廉颇采用坚守不出的战法,想要拖垮秦军,从战术来讲这个方法不错,但从经济上来讲,只有350万人口的赵国要供养20多万军队在前线和秦军对峙,以秦赵两国的实力到底谁先会被拖垮已经十分明显了。所以赵王才会派赵括曾兵前线,就是想用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速战速决,要不然一旦赵国财政破产前线士兵没有军粮也会土崩瓦解,还不如大战一场,即使失败也能重创秦国为赵国赢得喘息的时间。实际上后来赵国赢得邯郸保卫战也印证了这一点。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平之战就是一场秦国拖得起而赵国拖不起的战争,而秦将白起又设好了埋伏,赵国只能靠骑兵的优势赌一把,这种情况下谁来指挥战争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时候一个先锋或许比一元大将更适合这个注定失败的战场吧。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欢迎斧正。






071634119


长平之战,可谓是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历史性大决战。

战争进行到最后,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从此赵国便从当时顶尖的军事强国,跌落成了一个二、三流的国家,被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很多喜欢赵国的总会赶到遗憾,认为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赵括的指挥不当。如果能够换一位统帅,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而李牧,似乎就成了指挥长平之战的的最佳人选。

诚然。

李牧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最后的一位将星,其用兵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牧真正适合来指挥长平之战吗?这就要从李牧的用兵风格来分析。

大败匈奴

李牧的军事生涯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驻守在代地的雁门郡,为赵国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在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牧就秉承着一个原则,就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每日杀猪宰羊,犒赏士兵,训练这些士兵杀敌之术。可一旦北方的匈奴来袭,李牧便下令回防,谁敢擅自出战,立斩不饶。

这种情况就导致匈奴每次都能肆意劫掠,但却根本劫掠不到什么东西,只能空手而回。几年时间下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但却留下赵军胆小畏战的名声,让赵王感觉到很没面子,就找人代替了李牧的位置。

可这样一来,代郡损失惨重,赵王只能再次任命李牧出镇雁门郡。结果李牧依旧如故,匈奴便越发的轻视李牧,轻视雁门郡的赵军。而赵军内部呢,每日都吃香的喝辣的,但却一仗不打,以至于士兵们的求战意愿非常高。

李牧见时机成熟,便一边派人在草原上放牧,吸引匈奴来袭;一边却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就等匈奴主动钻进包围圈。

匈奴早就习惯了赵军的不抵抗政策,因此毫无防备的率军前来,结果正遇上李牧早就准备好的大军。一战之下,匈奴各部损失惨重,死的死,降得降。此后十余年间,匈奴再不敢踏入赵境一步。

肥之战

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可以说是李牧真正的成名战。

早在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就在阳平之战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就挟大胜之威,再次领兵北上,越过太行山脉,直击赵国后方,一战斩首赵军十余万人,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当时在位的赵王迁赶紧命李牧率军南下,抵御桓齮的进攻。

李牧抵达前线之后,认为秦军此时气势如虹,不宜直接进行决战,便原地坚守,拒不与秦军交战。而桓齮认为,秦军远道而来,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在几次求战不得之后,桓齮便率领主力前去进攻肥下,妄图诱使李牧率军援救肥下。

结果李牧不但没有回援,反而趁桓齮率领大军离开之机,出兵猛攻秦军后方大营。秦军士兵早就习惯了赵军坚守不出,哪想到赵军会突然进攻?再加上秦军主力不在,一战之下,秦军大营尽数落入赵军之手,粮草辎重取之无数。

大营失陷消息传出,李牧料定桓齮必会率军回援,便在大营两翼部署重兵,只留少量兵马正面对抗秦军。而桓齮得到消息之后,果然率军回援,一头就扎进了李牧布好的口袋里,一战之下,秦军近乎全军覆没。主将桓齮畏罪潜逃,终身没再返回秦国。

井陉关之战

井陉关之战,是李牧一生中最后一场战役,可以算得上是李牧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五年,韩国刚刚灭亡不久。此时赵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国内人心浮动,秦王嬴政趁此几乎,派出两路大军攻赵,企图一举灭亡赵国。

秦将王翦起兵三十万,从上地出发,直逼井陉关下。

而李牧,当时就坐镇井陉关内。

李牧的思路非常清晰,组织麾下赵军严守井陉关,不让秦军越雷池一步。王翦是何等人物,不用我多说,想必大家也很了解。就这样一位当世名将,被李牧活生生挡在井陉关下,难以再进一步。

只可惜,这次的李牧还没有等到秦军出现破绽,就被昏庸的赵王迁撤职查办,死于非命

结语

通过上面几次战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李牧的作战风格,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伺机而动。我不会主动与你交战,但只要你露出破绽,那我会毫不犹豫抓住,直到你全线崩盘为止。

或许这与赵国后期处于劣势有关,以至于李牧并不敢主动出击。但长平之战的局势,其实也是赵军处于劣势,李牧断然不会主动出击,一定也会坚壁清野,等待秦军的破绽。

那么问题就来了。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

秦人散布谣言,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赵孝成王欲求速战,而廉颇的坚守政策,显然是违背了孝成王这一需求。而李牧的策略,在前期与廉颇其实是大同小异。因此就算是换上了李牧,最终也会被孝成王换下来,激进的赵括依旧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所以,即使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

《赵国名将——李牧》


盗帅夜留香YE


李牧的战术应该是防守——反击。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李牧对防守战术的运用跟廉颇比如何(廉颇在长平之战中布置三道防线;疑似指挥了邯郸保卫战)?二、李牧要防守多久才能反击(防守久了就只能跟廉颇一样被换掉)?


一个爱李一桐的人


结果很可能是一样的,因为李牧就是中反间计死的。

赵孝成王派李牧出战李牧也可能不会赢。因为他也是名将,名将没有必胜把握是不会出战的。李牧在对抗匈奴时,也曾经据守不出战,导致当时赵王误以为他害怕匈奴,派人顶替他,结果那人每次战斗都失败,只好又调李牧去前线,李牧不战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后来果然大败匈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牧在面对白起的时候,双方都不会去贸然进攻犯错误,就像廉颇面对王龁一样坚守不出,因为廉颇三年没有发现战机,白起更不会犯错误。

李牧最后是死于反间计的,赵括上任也是反间计,当李牧接任廉颇继续坚守的时候,赵国国力无法支撑,还是会中秦国的反间计,最终还是赵括出马。

所以,即使当时真是李牧来打长平之战,恐怕也难改变战局,毕竟他们都是战神,毕竟他的国君昏庸还是会中反间计的。


从思考开始


假如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是有可能翻盘消灭几十万秦军的。

但有话在先,无论由哪一个将军指挥,必须要在军事上有胜利的可能性,即他必须找到取胜的战役方向和战役对策。

那么,以当时的秦赵军事形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赵国才能取胜呢?

大部分条友都认为赵国接收上党与秦对峙以来,廉颇筑城长期与秦对峙防守的办法会首先拖垮赵国,而赵括接手代替廉颇为主将后的对策及后面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纸上谈兵,而是没有别的办法,换上谁结果都一样,最终赵国都会失败。

我认为如暂不考虑其他方面因素,仅从军事策略方面研究,赵国方面是有可能消灭入侵的几十万秦军的。

首先,与敌长期对峙,并不能歼灭秦军有生力量。几十万赵军聚在边境上长平一线,丧失了机动性,且极大地消耗了运输的粮草。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秦军重兵来攻,象赵括上任主将之后,竟然将几十万大军轻动逐利更是万万不可。就算突袭或包抄追击,也只能用小股部队,大部队需要考虑的是保障平稳,碾压推进。这也算是赵括没有实战经验的一个问题。再有,和敌人兵力硬冲硬打硬刚,不管兵力对比如何,都不是古今名将的最佳选择,尤其是那些以少胜多的名将。

那么,除去上面两条路,还有第三种选择,而且李牧曾经出色运用过。

虚化长平防线,抛出诱饵,吸引秦军向邯郸进攻。实际上,秦国大后方的秦王和应侯都是希望打下邯郸的,秦军主将不能不听命。

赵军在本国境内作战,四十万不可聚成一团,应分兵几路,互相策应。

坚壁清野,烧草藏粮,诱敌深入,向邯郸缓进,从正面利用有利地形条件沿途阻击,目标是予敌以迟滞杀伤。

沿秦军兵锋两侧分两路向两翼展开,时不时从两翼骚扰秦军侧翼,

赵军分出主力攻击秦军后方的运输线与联络线,伺机佯攻函谷关,而此时秦国国内兵力空虚。此意图在大造声势,使扑向邯郸的秦军犹疑不定,类同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

总体格局类似抗战时长沙会战期间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也象极了李牧在赵国北境大规模诱歼匈奴的战例。不同的是,诱击匈奴的主要诱敌深入范围在匈奴地域和赵国边境接壤区,而引诱秦军的范围只能设在赵国边境至邯郸之间。

不和强敌硬刚,秦军是重甲强弩步骑兵,运动相对缓慢;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以骑兵战力甲天下,故赵军应轻装骑兵为主,辅以步兵,机动灵活与秦军打有限接触战,以骚扰迟缓杀伤敌人为目标,为邯郸沿线作好准备争取时间,也为全面决战准备条件。

基本战争布局思想如上,由于诱敌深入到本国内部,赵军可就近筹粮,缺粮问题就不会突出了;反而秦军的粮草运输路程更长,缺粮会更严重。众所周知,古代陆路运送粮草,在途中的消耗要远大于送达的部分。所以孙子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至于秦军主将白起具体如何应对,赵军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按照上述构想积极采取措施。

至少,这种战法有较大之可能胜利。后来的历史类似事件有,如1812年,强悍横扫欧洲的法皇拿破仑几十万军队大举进攻俄国,沙皇的将军库图佐夫对战拿破仑,诱敌深入拖至寒冬,火烧莫斯科之后,趁敌疲弱强势反击,将敌人杀得丢盔弃甲。还有不少战例可资证明。

问题就是当时赵国上下敢不敢将强秦之军引诱至邯郸城下,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甚至将邯郸烧毁,作为包袱扔给秦军。历史上长平之战后沒多久,仅一年多时间,秦军就趁赵国沒缓过劲来,攻到了邯郸城下。值此危急时刻,赵国不但挺住,而且有力地促成国际形势变化,其他诸侯国从自身安全考虑,不得不纷纷救赵。

因此,设想如果赵国没有长平之战有生力量的重大损失,而提前一年将秦军主力诱至邯郸城下消灭掉,会怎么样。

所以,我认为:如果赵国政治(很糟)能服从于战时需要,并且由李牧作赵国主将的话,很有可能在邯郸城下歼灭秦军主力。但是历史不容假设,说不定白起也会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提前一年抗命而被拿下了。


风动藤动铜铃动


答,世上的事,没有后来的,如果,如果没有此次 瘟疫,人们会深度反思吗???如果,如果,,小草想说的是,如果有那么一些人,不贪口欲,杀生,多一点慈悲,怜悯。善良。会有这次的,天怒人怨吗???正如,佛家所说,因果循环永无止境,尘世间的人啊!!现在该自我深度救赎了,反思了,真是,罪过,罪过,南无阿弥陀佛。


小草4870v


长平之战是秦国倾国之力必欲灭诸国战力最强悍且对秦国威胁最大的胡服骑射的赵国,此时秦已不惧六国连横以制秦,秦早已游刃有余的征服了六国灭秦和反抗的雄心,各国都避秦不及更谈不上联合抗秦,地理上的犬牙交错使赵国首当其冲面对强秦,赵君比之于秦君对战争的认识差一截,还认为只是为韩国献城引起的战争,而不知秦蓄谋己久只需以韩国太守献十五城为借口发起灭赵战争,一流的战争动员配上一流的战国杀将白起和全力授权用将不疑的秦君,如狼似虎的黑色秦军旋风去对付君王胡疑、举棋不定,臣下众说纷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赵国,即使李牧率攻匈奴的精锐铁骑(此时李牧可能岁数还小,甚至未出生)及时出现在长平,战略上的劣势并不能由战术上的小成功得到弥补,主要赵的国力在得不到其它五国的支援仅凭本身力量无法坚持,所以赵王才会不计后果要前方将士寻机尽快决战,李牧即使能看清形势,策略得当,能守住就已经是有功了,但形势比人强,估计结局可能没那么惨,但失败肯定是注定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