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到底是怎麼得的?生活習慣和遺傳哪個佔主要原因?

宜糖健康


你好,三諾講糖很高興為你解答!

對於糖尿病的確切發病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一般認為糖尿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左右的結果。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特別是那些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健康的人群,更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另外,患糖尿病也有繼發性的原因,比如肝臟或者胰腺的疾病,導致的肝源性糖尿病或者其他繼發性糖尿病。

我國患糖尿病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佔了90%以上,主要就是由於後天因素導致的,即不良的生活習慣,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肥胖等等,都是引發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研究也表明,通過減肥、運動,合理飲食早期可以通過生活習慣改變控制血糖,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所以,想要遠離糖尿病,就應該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風險。

純手打,碼字不易。若您贊同文中觀點,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留言或邀請“三諾講糖”回答!


三諾講糖


做為一名“老糖”,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糖尿病固然有遺傳因素,但我認為: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心理壓力。

有必要介紹一下什麼是“心身疾病”,所謂心身疾病就是由於心理因素所導致身體出現器質性病變的一組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

拿我自己來說,1994年,受市衛生局領導委派,創辦石家莊心理醫院(因為過去河北省的省會在保定,所以省精神病院就一直設在保定,做為省會的石家莊自建國以來就沒有一所精神衛生機構),當時我30歲從選址,人員,設備,資金完全都要自己想辦法,壓力非常大,導致失眠,焦慮,抑鬱甚至自責,頭上也長了幾片“斑禿”,可謂是“焦頭爛額”。

不久,就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身疾病。

當時我的父母都50多歲了,他們並沒有這些病,直到他們60多歲了,才查出有糖尿病。

所以,我認為糖尿病的首要發病因素是生活習慣,其次才是遺傳因素。

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雖然父母患糖尿病,但子女如果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不會得病。


心理醫生張彥平


記得以前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家裡兄弟姐妹也多,平時吃的都是粗糧,吃窩窩頭,有時候連這都吃不飽,一天天的吃不飽飯還得去勞動,那叫一個苦啊!那個時候你說糖尿病人多嗎?可能你聽都沒聽說過。

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米精面、大魚大肉、甜品糖食、飲料越來越多,由於受苦太多了,有的人就放開了吃吧,把以前受的苦都吃回來。勞動也少了,都是電子現代化辦公了,坐著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然後就發現糖尿病人越來越多了。

總結下來糖尿病的原因:吃了太多的脂肪(包括動植物脂肪)和高熱量飲食(精米精面等高碳水化合物),而運動消耗又相對太少,進入的太多,排出的太少,代謝出現了問題。

國家富足了,大米產量越來越高,人們都吃上了精米精面。由於白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消化吸收後升高血糖的反應很快 ( 糖指數高達 87 ) ,尤其是非常愛吃大米飯和麵食的人,運動勞動又少的,可要小心了。


遺傳因素: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生活習慣:吃得過多,飲食結構不合理(精米精面吃得多,雜糧吃得少;大魚大肉吃得多,蔬菜水果吃得少;白酒啤酒飲料喝得多,白開水喝的少),運動勞動少。


總結: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糖尿病人,肥胖的居多,印證了吃得多,運動得少的這種環境因素。還有的就是精神壓力大,熬夜、睡眠不好,暴飲暴食,吸菸喝酒也會導致糖尿病。
在我統計來看生活習慣導致的糖尿病比遺傳下來的多的多。


我是李華,專注中醫方法調理糖尿病多年。健康從我開始,堅持就有效果!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我會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健康養生方法,謝謝了!

李華健康說


關於糖尿病能不能自愈,我談一下個人一點點淺見。

首先說一下自愈,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內在生命力,修復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與亞健康狀態的一種依靠遺傳獲得的維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人體皮膚劃傷能自我癒合,骨折了能自我修復,很明顯人體有很強的自愈能力,但是對於糖尿病能不能起到作用呢?

一個機器能不能正常運轉,需要零部件沒有大問題才行,如果零部件完全壞了,肯定是不能運行的。如果人體器官已經被折騰報廢了,肯定是沒法修復的,人體是自愈,又不是再生。

所以糖尿病自愈得看情況,大部分糖尿病是可以自愈的,畢竟胰臟器官還能救的過來。

重點也來了,那麼糖尿病如何治療呢?就是要利用我們人體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治不好?是因為我們的自愈能力被損害了。

是什麼在損害我們的自愈能力呢?

首先是藥物,尤其抗生素等西藥。是藥三分毒,抗生素不管你好的壞的,一起殺,這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糖尿病不能調治好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濫用藥物。一步一步將我們的器官給損害,讓器官失去了修復能力,甚至器官死亡。

另外一個就是飲食,錯誤的飲食不停的傷害我們的器官。就像糖尿病,人們都知道不能吃糖分過多的東西。恰恰沒有認識到糖尿病人糖分高是長期吃辛辣食物過多,導致的胰臟問題,行成的血糖高。

這個時候只是不吃糖,對於糖尿病好轉是不可能的。只有根源上戒辛辣,清淡養身,不從根源上對胰臟造成損害,才有自愈的可能。

含糖的東西,糖尿病人其實可以吃一點的,人體糖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中醫說的過猶不及,都是有害人體的。不能多,不能差下,這養才是正確養身體的方法。

還有人的心情,不論大小病症,人都應該釋懷應對,杞人憂天,畏首畏尾,擔驚受怕也對調治疾病有很大的影響。有些人害怕過度,自殺以求解脫,誠可悲,可笑也。

所以,薄學不才,認為調治糖尿病,自愈力很重要,能讓自愈力發揮作用,還得戒口福,適當用藥。

病從口入,病由心生,信哉斯言。


不二蒙教


1.先天因素導致。2.其它疾病導致。

3.後天生活導致。

目前,中國90%的糖尿病人,是後天生活方式不良導致。

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等疾病一起,被稱為“富貴病”,因為窮人很不易得。

在改革開放以前,糖尿病的發病率,甚低。1980年患病率為0.67%,1995年增加到3.2%,2007年9.7%。

在溫飽問題解決的九十年代來世,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步走高。

這是生活方式和經濟條件改善的結果:

民眾出行,不再步行和騎自行車,而是電動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公交車、地鐵等,基本都是缺乏運動的。

民眾飲食,不再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是無肉不歡、無糖不喜、無辣不買,重口味的剁椒魚頭、香辣蟹、小龍蝦、奶茶,伴著高度白酒、成箱啤酒一起下肚。

隨著這些肉食而進入身體的,是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

民眾工作,不再是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是坐在電腦前、坐在流水線邊,即便是工地、工廠,現在很少有需要繁重體力勞動的崗位,主要以機器為主、人工為輔。

加班到深夜,學習到深夜,週六工作,是司空見慣的事。餘下一點時間,孩子補習、做家務、購物、會友、娛樂,可能還有一堆事要處理,根本無暇去從事體育鍛煉。

一句話,進食的熱量,長期嚴重超過了身體活動,嚴重超過了身體需要量,導致身體胃腸、肝臟、腎臟等器官不堪重負,並引起內分泌失常。

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不能正常地發揮生理作用,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急、慢性合併症。

糖尿病,一旦沾染上了,就是終身性的疾病,以血糖增高、出現尿糖為臨床特徵。

通過飲食控制、運動控制、藥物控制、血糖監測等途徑,某些意志堅定、執行能力強的人,血糖可轉為正常,但是,他們雖然擺脫了藥物,生活中處處得特別小心。

目前,糖尿病尚無根治的辦法,但是可以通過綜合治療的手段,達到滿意地控制病情,延緩併發症發生的目的,使糖尿病患者,也能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享受人生的樂趣。

以飲食控制,而不是以藥物控制為主,是對付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糖尿病患者,要把合理控制飲食,作為向疾病戰鬥的有力武器,終生都不要放棄這個武器!


躍水營養


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總的來講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發病,至於遺傳和環境誰佔主要因素,I型糖尿病和ll型糖尿病不一樣,同一類型也可以存在不同。題主所說的生活習慣屬環境因素範圍。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可以通過干預環境因素而消除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中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發病都很重要。

l型糖尿病簡稱T1DM,絕大多數是自身兔疫性疾病,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發病。在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如病毒感染、化學毒物和飲食,具遺傳易感基因的人,激活了一系列自身免疫反應而致病,多見於青少年。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都很重要。

2.ll型糖尿病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致病,但起病和病情進展受環境因素影響更大。

ll型糖尿病簡稱T2DM,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在同卵雙胞胎中,同病率接近100%,但起病和病情進展則受到環境因素變異很大,證明環境因素對是否起病以及病情輕重影響更大,更重要。

ll型塘尿病參與發病的基因很多,每個基因只是讓人容易得病而不足以致病,隻影響糖代謝的某些環節,對血糖值沒有直接影響。

環境因素包括年齡增長、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應激、化學毒物等,對女性來講,還包括子宮內環境等等。

上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別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與ll型糖尿病發生密切相關。


3.成年糖尿病患者中77%可以通過干預環境因素而消除。

2019年 10日21在廈門舉辦中國糖尿病年會上發表研究結果認為,在中國40歲以上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有77%實際上可以通過控制代謝、降低飲酒、合理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肥胖、治理空氣汙染等因素來消除。這些均屬於環境因素干預。

遺傳因素爹媽給的不能選擇,年齡不可逆轉,機器使用久了機能總會有所下降,空氣汙染一己之力不能改變,也沒辦法在一朝一夕間有所改善,但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堅持鍛鍊身體,保持合理體重,戒菸限酒,卻是由我們做主,完全可以自主把控,做到這些,成年人就可以降低77%患糖尿病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小結:糖尿病發生機制很複雜,總的來說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困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因素對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和病情程度影響更大。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通過環境因素干預可以消除77%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既然是多因素,那麼就說明它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這也是糖尿病目前尚不能除根的主要原因。

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胰島功能下降或者衰竭,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或者絕對不足,血糖升高,出現2型糖尿病或者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主要有遺傳、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牛乳餵養、藥物及化學物影響等。

2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主要有遺傳,體力活動減少或者能量攝入過多,肥胖,胎兒及新生兒期營養不良,中老年,吸菸、藥物及應激等可能。

由此可見,遺傳參與1型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過程。目前認為生活方式的影響對2型糖尿病的影響比較大。

糖尿病的發病逐年升高,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大問題,1型糖尿病患病率遠低於2型糖尿病。目前認為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與季節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提示1型糖尿病的發病與病毒感染有關。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遺傳及環境因素參與。近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劇增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增加。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力活動減少,吃得太多,營養太好導致肥胖,而肥胖人群非常易於出現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平穩血糖的基礎。要堅持少吃一點,多動一點的原則,保持健康的體型,戒菸限酒。根據血糖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到底是怎麼得的?生活習慣和遺傳那個佔主要原因?

糖尿病現代社會屬於得病範圍最廣的一種慢性疾病,患上糖尿病,就需要長期與藥物為伴了,還要隨時擔心併發症的到來。身體各種不適症狀讓人痛苦不堪,飲食上還要控制這少吃,不敢吃飽,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面對美食不能吃。

那麼具體糖尿病是怎麼得的呢,到底是生活習慣還是遺傳?

糖尿病發病,多是因生活習慣不良,運動量少,體內循環不足,或是性情急躁易怒,愛生悶氣,暴飲暴食,體態肥胖者居多。

糖尿病遺傳因素,佔比較小,即使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只要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患病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

在中醫學裡,糖尿病,屬於消渴症,消癉範疇,其中肝鬱火旺,脾腎虛寒,就屬於生活習慣造成的。

要想有效的治療糖尿病,中藥治療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主以調理五臟六腑,依三焦病症取用(三消之法)可以有效的緩解症狀減少併發症,平穩血糖。


養生醫者


營養師小糖來為大家解答。

我們知道糖尿病與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有關,正是因為這兩種因素互相作用招致了糖尿病。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生活方式對它的影響佔到了60%以上。所以即便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用太緊張,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幫你遠離糖尿病的。

那些環境因素可能誘發糖尿病?

環境因素分很多種,簡言之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飲食重口味、動不動暴飲暴食、不愛吃蔬菜、吃飯速度過快、飲食不規律、喜愛垃圾食物、抽菸酗酒,都將成為糖尿病的誘發因素。生活習慣上,長期熬夜、脾氣暴躁、悲觀抑鬱、久坐不動、精神壓力過大,也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哪些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像身材肥胖、患有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多卵巢綜合徵等疾病、有巨大兒生產史,也可加大糖尿病的發生概率。還有些易升糖的藥物也有可能誘發糖尿病,如噻嗪類利尿劑、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抗精神病類藥物等。

總結:要想遠離糖尿病,建議大家均衡飲食,多吃蔬菜、粗細搭配,堅持運動,定期體檢,一旦發現血糖異常及早干預,將糖尿病扼殺在搖籃中。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夠幫到大家,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識,歡迎找小糖來為您解答!


糖人健康網


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是胰腺出現了問題,為什麼說很多人通過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糖尿病治癒了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胰腺腺體周圍被“油”矇住了,阻礙了胰腺發揮它本該發揮的作用。於是乎血糖就出現了問題,嚴重的,就變成了糖尿病。糖尿病會引發很多併發症,比如,中風,更甚者,腎臟功能出現了問題,引起了尿毒症。所以,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健康☜得節食,再配合中藥,將胰腺外面的油給排掉,從而恢復胰腺的功能,這樣血糖調節功能恢復了,血糖正常了,糖尿病自然就好了。

純屬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