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官破曉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裝備,原因在於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外,還有許多地方軍,如川軍、桂軍、馬家軍、滇軍等。地方軍的士兵裝備是五花八門,就連蔣介石的中央軍也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這裡我們來看一下蔣介石的中央軍在抗戰期間不同時期的裝備。


抗戰初期,蔣介石的小部分中央軍被編成所謂的“德械師”。國軍的第36、87、88三個“德械師”準確地稱為“德盔師”,士兵頭戴德軍的M35鋼盔,步兵裝備仿製德國的“中正式”步槍、皮製揹包、軍毯、雨布、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彈盒,除此之外還攜帶兩枚M24手榴彈。另外,“德械師”的軍服是棉質的,冬天有呢軍服、呢大衣,春秋有駝絨夾衣,夏天有卡其短袖和短褲。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其中一部退到了印度,後經駝峰航線運去了部分人組成了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的軍服由英軍提供,每名士兵配發熱帶卡其作訓服三套。個人裝具為英軍的P37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帆布子彈袋。鋼盔為英軍的MK2型,上面還有偽裝網,鞋子為英軍的野戰低腰黑色皮鞋。緬北大反攻時,部分駐印軍配發了一些美式裝具,如新編第38師率先換髮美軍的M1鋼盔。


歷史軍魂


中正式、漢陽造步槍,再高級點就是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再加上兩枚手榴彈基本就是對抗戰官兵的基本印象。國力貧弱、裝備不齊、派系林立,造成中央軍和地方軍之間因為實力差異裝備水準各不相同,先不談標準連人手一槍都很難做到。

當時國內工業基礎太差,能製造武器的兵工廠以及生產的裝備相當有限,主要是仿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 88)的漢陽造、仿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正式。雖然抗戰中後期美國援助武器的進入對於戰力提升不少,但大部分時間大部分情況下抗戰國軍將士使用的標準還是很低,初期唯一能稱得上標準化的只有德械師。

中正式步槍、德式M1935鋼盔、兩枚m24型手榴彈基本就是全部單兵家當,這個標準和真正的德軍相比就是低配版,凡事都要花錢以當時的國力承受不起。

捷克式機槍和毛瑟盒子炮也是標配,缺少德軍大量自動武器,以這兩種可以自產性價比高的裝備代替。以普通步兵為例:一個班10人裝備10支中正式步槍,每人攜帶200發子彈,一個排裝備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配彈400發,一人配兩枚m24型手榴彈。

除單兵輕武器之外,以小口徑迫擊炮為壓制火力,如:60毫米迫擊炮,其他從德軍進口的部分戰防炮等數量極少可以忽略。當然這是最精銳的德械師而且換裝數量有限,大部分抗戰士兵手裡拿的可能是漢陽造乃至老式老套筒都有,子彈能給個幾十發就相當不錯了,由於手榴彈生產要求相對較低,這可能就是抗戰軍民手中的大殺器了。

除了這些能夠自己生產製造之外,還有大量從各國傾銷而來的老舊單兵武器,說是萬國貨一點也不意外。


河東三叔


答: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的武器來源非常的雜。這基本上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軍工業實在太落後了,導致軍隊的武器配置也是參差不齊。抗戰初期,國民黨有178個師,總作戰兵力在200萬人以上,數量相當於侵華日軍的3倍。但按照歐洲標準衡量,絕大部分只算是準軍事部隊,連正規陸軍都算不上。其中,大約只有30個師勉強算是輕裝步兵師,只有6個是按德國標準建立的輕步兵師,中國全國當時只有一個機械化炮團。這還是正規軍了,更不要說是軍閥部隊或者是共產黨的軍隊那個裝備就更弱了。

我們就來簡單的盤點一下關於武器裝備的問題。

一、鋼盔。

鋼盔作為幾乎是唯一的保護工具是判斷這隻部隊是不是正規軍的重要指標。國軍中的德械師最典型的裝具就是德制M35鋼盔。此鋼盔於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為M35,剛剛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有22萬頂之多。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用戶。

但是在戰事的進行過程中M35鋼盔消耗殆盡。到了抗戰中期基本上就見不到了。

其他中國軍隊的主流鋼盔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狀的鍋子,又像飛碟,所以也叫“飛碟盔”。這是英國一戰時期的鋼盔,只能防止炮彈破片。

雖然有點落後,但是總比沒有要強。

二、槍械。基本上作戰要有槍吧。這裡就講幾款經典槍械

1.勃郎寧M1900式手槍:槍牌擼子,是比利時國營赫斯塔爾公司早期大規模生產的第一種約翰·勃朗寧自動手槍。上海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大量仿製此槍。

2.漢陽八八式步槍:又稱老套筒或漢陽造,由張之洞所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1888年式步槍,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在清末一直到朝鮮戰爭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槍之一,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武器。

3.: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最早在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11廠)組織生產,以取代國民革命軍所裝備的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從生產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4.莫辛-納甘步槍: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槍聲清脆,有如水珠濺落,因此中國人為莫辛-納甘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綽號“水連珠”。

5.春田M1903步槍:在1903年6月19日被批准作為美軍制式裝備的。這支走過百年歲月的"老槍"沐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親歷了無數次戰火硝煙。它是美國士兵的最愛,這為它掙得了最長的服役記錄。抗戰開始後,根據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槍裝備中國軍隊。

6. ZB-26輕機槍:又稱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採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

7.李-恩菲爾德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是1896年至1965年英軍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及印度、蒙古、中國、西班牙。 而這把槍還有個別名叫“英七七”,這個名字來源於我國,在抗戰年代這款步槍由於射速快,便捷而且活力兇猛易維修的優點,按照國際租借法案,該槍被英國當做援助槍支援我軍,由於它的槍口徑為7.7毫米,所以就得了個“英七七”的別名,方便我軍區分其跟其他外形相似的毛瑟步槍。

7.仿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該槍在國內進行仿製生產於1939年停產,從抗戰爆發至1939年停產共生產約1900挺.

8.24式重機槍:1888-1924年,金陵兵工廠仿製過多種版本的馬克沁式重機槍.1934年德國向國民黨贈送MG08馬克沁式重機槍的圖紙,由金陵兵工廠進行仿製,於1935年仿製成功,命名為24(民國24年)式重機槍.

9.30節重機槍:1921年10月10日漢陽兵工廠仿製成功美國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口徑改為7.92毫米),正好是民國10年10月10日,顧命名為30節.抗戰爆發後由於兵工廠搬遷等原因,30節重機槍的生產幾度中斷.前後生產3萬挺。

10.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槍械歷史上大量生產第一種卡賓槍。

在美國援助國軍的清單中本來是沒有的,抗戰時美國海軍情報署向軍統提供了大約1萬支,抗戰結束後在大西南的美國陸軍移交了大約3.8萬支,還有在華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移交了約1.2萬支,這樣總共有6萬支M1卡賓槍流入中國。這算是當時中國單兵最強武器了。


南閣水哥


國民黨士兵的單兵裝備比較混亂,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力就比較弱,長期處於混亂狀態,所有短時間內把單兵裝備統一起來是不可能的,我們就從武器和士兵穿戴上來了解抗戰時期的士兵裝備

武器的來源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自己造,另外一個就是拿錢買。

抗戰時期的中國工業基礎極差,造武器裝備更是難上加難,能夠造出來也就寫漢陽造,仿造輕機槍和子彈,就是這樣,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加上國民黨各勢力交錯在一起,內部鬥爭複雜,所以造成國民黨軍隊在制度上,人員和武器裝備上相差很大。

國民黨一直採購德式裝備,蔣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隊打造成德械師,清一色的德國武器,可謂裝備精良,然這僅僅是杯水車薪。抗戰開始,蔣介石正打算大力購買德國武器裝備,但是1938年,也就是抗日的第二年,由於日本的強烈反對德國賣武器給中國,迫於同盟國的壓力,德國便不再買武器裝備給中國,那麼之前的武器裝備要是出現問題,沒有後期維修服務和零件配送,對於蔣介石的機械師來說,東西是壞一件少一件。

國民黨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也從蘇聯人那購買大量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防空炮,山炮,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等武器裝備。

美國的援助比較晚,到1941年才正式向大量向中國援助,因為美國人也和日本人交戰,為了更好制約中國戰場的日軍,美國人才會這麼積極援助中國,美國援助的武器物資是最多的,到抗戰後期,國民黨的武器裝備已經從原來的德式裝備改為美式裝備。

接收了國外的武器裝備後,對於國民黨來說能夠用中國自己的戰略物資恐怕只有衣帽、鞋子等制式軍裝了。

軍帽:圓筒形布制軍帽成為制式軍帽,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蓋帽會出現在高級軍官出席的正式場所,數量較少;還有一些北方部隊裝備的毛皮軍帽主要是為了保暖。

軍服:分為夏裝和冬裝,夏裝從開始時的黃綠色到抗戰後期的土黃色;冬裝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

上衣以中山裝為標準,著裝統一要求。除此之外還有軍銜、臂章、胸章,這些是為了區分士兵與軍官以及所屬部隊的性質。

軍褲:比較簡單,採用西褲的樣式,有點像馬褲,比較有特色的就是中國軍隊全是綁腿,這個綁腿的技術還是要求比較高的,要綁的不緊不松,剛剛好,緊了會不利於血液循環,送了可能會脫落,影響行動。

軍用武裝帶比較扎眼,只有軍官才有佩戴,但是在戰場上很容易成為敵人的活靶子,所以國民黨禁止軍官在戰場上佩戴這個東西。

軍鞋:這個更是五花八門,國民黨規定軍鞋為黑色布制軟膠鞋,但是實際情況由於物資匱乏,連草鞋都成了士兵的裝備了。

還有一件比較有特色的裝備—大刀,製作比較簡單,也比較實用,大量裝備部隊。

除此之外還有乾糧袋、子彈帶,這些製作比較簡單,所有士兵都會有。

造成國民黨裝備混亂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力太弱,工業太落後,生產力低下,在這個背景下的抗戰也只能有什麼用什麼,拿到什麼用什麼了。


滋溜一下


如果只說是中央軍的

理想標準裝備,那就方便多拉,畢竟那個軍閥時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購仿製的各路武器裝備加起來足夠開個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館了。

這個所謂的理想裝備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會議定下的表

當然,這個表上的裝備並沒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於住所周知的原因,當時國府那邊還沒空去落實制式武器。這事兒到1935年才算有個大概的框架,也是我們後來都比較熟悉的那些裝備。

步槍方面不多說,基於毛瑟1924標準型的中正式,當然由於老漢陽的存量和生產線巨大,因此整個抗戰期間還是漢陽為主,中正為輔。(跟我念,chiang-常 kai-凱 shek申)

輕機槍方面雖然之前兩次會議中都指定了法國哈奇開斯1931作為制式武器,但考慮到當時國府已經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製生產線,而且兩者性能效用類似,同時考慮到訓練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輕機槍。

重機槍本來也是考慮哈奇開斯1930,因為一開始軍方認為水冷式的重機槍已經過時,氣冷才是未來。但考慮到火力持續性和重新仿製氣冷重機槍非常麻煩,因此依舊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機槍(MG08山寨版,但三腳架比MG優秀的多)

手槍方面則比較雜,爭論挺多。一開始的會議上建議使用11.43mm的勃朗寧M1911手槍,但後來改用了比利時勃朗寧,但文獻上就說了當時選擇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確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還是勃朗寧大威力,9x19mm。當然當時盒子炮的基數和仿製量巨大,所以咱們實際上看到的手槍還是以盒子炮為主。

至於衝鋒槍在當時還算不上是普遍列裝的玩意,相當多時候衝鋒槍這個職責有全自動盒子炮擔任。


其他炮我就不寫了...不擅長,求其他大佬補充


瘋狗的輕武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抗擊了侵華日軍,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等大規模的戰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橫飛非常殘酷的大戰。

國軍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護,且兵員由於體質包括單兵技戰術性能也在日軍之下,因此,戰時國軍損失慘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抗戰勝利可謂來之不易,那有抗戰影視劇表現得那般輕鬆自如的。

戰時的國軍隊伍,除了以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的將校軍官率領的中央軍裝備較好,包括晉綏軍等地方軍隊武器尚可以外,山西兵工廠仿製了大量湯姆遜衝鋒槍,其他的雜牌軍比如出川抗戰的百萬川軍的裝備都非常差,不是老套筒,就是漢陽造,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國軍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的裝備。

撇開輕重機槍,就以步兵最起碼的步槍舉例,5發栓動中正式步槍,算是當時最好的步槍,其實,是1924年式德國毛瑟步槍的國內仿製版,由鞏縣兵工廠等廠家生產,發射7.92x57mm尖頭彈,從30年代初生產到抗戰結束,也就生產了六、七十萬把,率先裝備了國軍主力部隊中央軍的調整師。

已知裝備中正式步槍的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即便上述主力調整師,也不是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仍然有許多士兵使用的仿製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的漢陽造步槍,發射依然是落後的金屬覆蓋的圓頭彈。

其他雜牌部隊使用的7.92毫米漢陽造、初期的漢陽造即老套筒、7.62毫米的莫辛·納甘、7.7毫米的李·恩菲爾德、M1895斯太·曼利夏步槍、7.92毫米捷克Vz-24步槍、6.5毫米日本三零式金鉤步槍、8毫米的法國勒貝爾1886步槍、比利時FN1924和FN1924/30步槍、美國M-1903式步槍等不亞於10餘種雜七雜八口徑不一的步槍。

抗戰中後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大量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輛軍卡以外,還包括1300架飛機,相當數量的坦克、山炮、榴彈炮、迫擊炮、高射炮等重型裝備。

國府軍事委員會將美國支援的輕重武器裝備了中央軍,組成了39個美械步兵師,每師裝備有M-1湯姆遜衝鋒槍1080支,M-1卡賓槍540支,M-1903式春田步槍4500支,輕重機槍約350挺,60毫米迫擊炮約170門,81毫米迫擊炮約36門,37毫米戰防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或75毫米山炮24門。


國平軍史


國軍士兵由於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所以不同部分差異極大。籠統點說,國民黨抗日部隊有中央軍和雜牌軍。先說中央軍的標準裝備,中央軍要細細分為兩種類型的——一種是德械的“天子門生”主力師,另一種是稅警總團基礎上建立的主力師。雜牌軍就不說了,裝備一律很差,軍裝都不一定能配發齊,草鞋赤腳也時有發生。主要還是說說國民黨的中央軍。




上圖展示的就是當時德械師基本上列裝的國產毛瑟——中正式步槍,俗稱拉大栓。不過德械師,這種軍隊裡面一開始也有實現全部機械化的步兵師(後來擴編成為集團軍了),當然了,更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德械師, 他們的裝備也還僅僅是勉強實現了國產中正全列裝或原裝德國毛瑟M1924步槍列裝(國產和原裝質量區別很大,一般情況下原裝的穩定性要優於國產的)。

德械師的基層軍官則基本上列裝原裝毛瑟駁殼槍一支,就如下圖所示,在後世的抗日影視作品當中頻繁出現,是正宗的德國貨。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因其火力強大(可單發也可連發,所以又稱快慢機)且便於攜帶,對缺乏重武器的各種抗日勢力是一個寶貝。

但是德械師缺乏重武器和必要的防具也是不爭的事實,待遇比較好的教導總隊也不過只有單人列裝德制M24木柄手榴彈4枚,以及標配原裝德制1935年式鋼盔(所以又稱m35頭盔)。

稅警總團基礎上的中央軍就很強大了,因為一開始稅警總團是花了大價錢造出來的數量極少的私人軍隊,因此堪稱鐵血強軍。不管從人員質量上還是作戰素質上,都堪稱完美。

他們的裝備則更是讓人目瞪口呆,在當時大家普遍缺乏重武器的時候,他們有大量以捷克式為主的輕機槍,這種機槍威力不大,但勝在火力強勁且便於攜帶,適合壓制敵人, 且幾乎每十三人就有一挺重機槍,82式迫擊炮也實現了列裝到位。從輕重武器、單兵素質方面,稅警總團和當時的日軍常設軍團裝備差不多,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壓過日軍。



在當時,歐立根防空機炮,英國維克斯公司的兩棲戰車,德制1924型毛瑟系列槍,比利時FN1924/30步騎槍,水冷式重機槍,7.63毫米毛瑟M1932手槍,以及“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等裝備都對稅警總團進行了列裝。


戴老師講歷史


小雪歷史微鑑: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配武器裝備:漢陽造步槍、布鞋(草鞋)、軍帽等。

裝備低劣,五花八門

現代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關於國軍士兵的裝備描述,說什麼幾乎都是美械部隊,有其是關於抗戰時期的橋段,更是與歷史格格不入,相差甚遠。


據相關歷史記載,在抗戰初期,蔣介石受《蘇中友好條約》影響,得到了很多的蘇式武器裝備,但最後蘇聯方面並沒有繼續提供援助,後來,還有部分德式裝備,也是鳳毛麟角,少的可憐。

其實,抗戰之前的國軍,很多部隊都是老牌的漢陽造武器,在大革命期間,蔣介石北伐,打敗了各路軍閥流派,收編了他們的兵工廠和武器裝備,其中很多武器都是非常老的。比如漢陽造步槍、東北軍的日式步槍、西北軍裝備的蘇式莫辛納幹步槍、還有中央軍的中正式步槍,都是當時國軍部隊中的主要武器裝備。


裝備低劣,五花八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必須要花錢,而當時的國內形勢正好是缺乏軍費和武器裝備,這才有了很多部隊裝備差、補給不上的現狀。

漢陽造、草鞋、軍帽基本都是標配

這裡你可能要問,這不是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嗎?其實不然,在國軍的很多部隊中,這些武器裝備都是當時部隊裡的標配,有槍就行。


就拿在抗戰時期建立多次功勳的川軍為例,他們在被國軍收編之前,武器裝備都是很低劣的,但是在川軍出川抗戰的時候,國民黨中央並沒有給予補償和供給,所以在正面戰場上,他們雖然建立了很多貢獻,但是也有很大的傷亡,部隊的武器裝備差是最根本的原因。

綜上所述,抗戰時期,國軍的武器裝備以漢陽造、中正式步槍、布鞋、棉帽為主,並不是電影中那樣,都是純粹的美式裝備。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抗日戰爭時期,所謂的“國軍”就是蔣介石中央軍和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總和,嚴格意義上說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分非常雜亂,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難界定“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初期蘇聯給予國民政府一定的軍事援助,以此列裝了幾個蘇械部隊,比如第五軍、第八軍和第七十四軍等,隨著1939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定,蘇聯停止軍援。到抗戰末期美國開始提供較多軍援,國軍又開始裝備美械部隊,但都不應該算抗日時期的主流裝備。



唯一可算成規模的就是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而準備的“調整師”,是在德國顧問的建議和幫助下進行的陸軍整編,原擬完成六十個調整師的整訓和換裝,由於戰爭爆發,僅完成了兩批二十個師的人員與裝備調整,注意,調整師並不完全等於“德械師”,由於國力窘迫,一些調整師裝備的是仿製武器而非德械。

調整師士兵的標準裝備如下:



1,步槍,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槍(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槍。

2,子彈袋,帆布長條型,由肩上斜繞一圈再到腰間一圈,可攜帶20個5發彈夾(少數德械部隊為皮製子彈盒)。

3,水壺,部分德國進口部分仿製,橢圓形木塞蓋,肩被帶。

4,乾糧袋,方型,揹帶跨肩。

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製。

6,軍常帽,圓筒型軍小帽。帽圍上有護面部,平常時摺疊上去以兩顆鈕釦繫住。

7,鋼盔,德式M35鋼盔,有一顆青天白日徽。

8,手榴彈,仿自德國的“二四”式長柄手榴彈。

9,刺刀,575.5mm國產加長型。

10,綁腿。


度度狼gg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淡。

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裡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製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己製作的草鞋。棉大衣,一個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

棉衣比較匱乏,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於磨面,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

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會發武器,但是,一個師當中70%的士兵,實際上都是搬運兵。一旦行軍,由於沒有汽車,也缺乏騾馬。

所有的帳篷,通信器材,電線,炮彈,迫擊炮,鍋碗,被褥,糧食,還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這種重武器,以及磨盤這種沉重的物價。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己用扁擔挑著行軍。

美國記者白修德說過,中國軍隊第62軍在行軍的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兩條腿行軍,沒有重武器,只有幾門一戰時期的山炮。由於沒多少炮彈,開炮時幾如守財奴算金幣,根本捨不得拿出來用。

大約三個士兵,才有一支步槍,第62軍還是當時軍委會直轄部隊,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隊的配置水平了。這個部隊肩挑人抗,從廣東北部徒步穿越山區增援湖南衡陽,隨後又從湖南徒步穿越層層大山去增援廣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後戰死病死過半,只剩下7000多人。

就是這個部隊,又被指定去防禦柳州,結果1944年11月,柳州成為抗戰我國失守的最後一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