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軍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蘇聯戰場後果會如何?

AstroC


雖然蘇軍對中國特工提供的日軍南向路線不以為然,實際上蘇軍最怕是日軍北向,因為一旦日軍與德軍形成夾攻之勢,蘇聯戰場的形勢將會被改寫。

至於日軍戰略重點的南移,與後面的大平洋戰爭有何聯繫,請參見有關軍史資料,在此不再多言了。


手機用戶5457892741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就會完全不同。


很多人認為,蘇軍比日軍強大得多,這是很大的誤解。

比如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戰並沒有落下風,當時蘇軍還只有BT3/5/7坦克這類坦克,並不強於日軍的95式。

空軍更是佔了上風,日軍戰鬥機從開始到最後,始終比蘇軍要強一截。

蘇軍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優勢,才擊退了日軍。

比如合圍23師團2萬日軍的蘇軍,高達6萬多人,火炮是日軍3倍。

即便如此,蘇軍傷亡高達2萬多人,日軍只有1萬多人。


要知道,當時日軍正在陷入侵華戰爭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蘇軍拼。

而蘇軍當時並沒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軍將侵華日軍120萬和南下對付英法美的75萬南方軍,全部投入北上作戰,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對著200多萬日軍,蘇軍就算再強,至少也要拿出200萬以上的軍隊。

根據諾門罕戰役蘇軍的表現,恐怕200萬蘇軍還不夠。

要知道,如果是一對一單挑,蘇軍拿200萬不對自然小意思。


但當時德軍正在西線把蘇軍打的一敗塗地。

蘇軍將遠東的很多精銳部隊都掉到西線,這才獲得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

如果有二三百萬軍隊被日軍牽制,蘇軍尚且不是損失幾百萬部隊而已,還要冒險兩線作戰。軍隊和物資要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國土來回運輸,就算今天也是撐不住的。

那麼,蘇軍就有可能出現頂不住,全軍敗退到西伯利亞的情況。

自然,蘇軍頂不住的是德軍,日軍恐怕最多隻能佔領遠東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進入西伯利亞。

那麼蘇軍未必會垮臺,但想要獨立反攻可就難了。



甚至只能靠盟軍諾曼底登陸,佔領柏林以後,蘇軍才能收復莫斯科了。

那麼,冷戰也就沒有了,蘇聯不會是超級大國,因為他的很多加盟國必然在盟國扶持下獨立了。



只是,日本會北上嗎?

當然不會了。

就一句話:北上了,石油問題怎麼解決?


薩沙


如果日軍北上入侵蘇聯,那麼蘇聯恐怕真的就懸了!

首先要明確一點,很多人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日軍軍部大本營這才選擇南下與英美決戰。

這個觀點太低估日軍了,也太高估蘇聯了,巔峰時期的日軍在遠東地區一點都不怵蘇聯,若日軍全力北上,蘇軍在遠東地區肯定會遭受沉重打擊,二戰的局勢也必然會發生改變。

日軍在二戰時期是非常狂妄的,狂到誰也不怕,日本人連美國的珍珠港都敢炸,還怕蘇聯?要知道蘇聯海軍是非常弱小的,日本與蘇聯開戰,即便是戰敗,日本本土也不會受到什麼太大的威脅。而跟美國開戰就不同了,美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如果跟美國開戰,搞不好自己老窩都要被端了。

所以說如果跟蘇聯開戰打輸了,日本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要被美國打敗了,舊日本帝國就徹底走進歷史教科書了。

對於這一點,日本高層肯定是心知肚明,但日本最終還是決定同美國開戰,說明日本根本無所畏懼,一群戰爭瘋子連美國都不害怕,還怕什麼蘇聯?(從1938—1939年,日本曾與蘇聯爆發了兩次較大的軍事衝突,雖然結果都是以日本失敗而告終,但無論是諾門罕戰役還是張鼓峰事件,日軍都是以少打多,火力、兵力都處於劣勢,而蘇軍在佔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傷亡慘重,戰後統計蘇軍傷亡遠高於日軍,可見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二戰時期的日軍信奉武士道,誰都不怕,更不怕蘇軍)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了一套大陸擴張計劃,即先佔領朝鮮半島,再染指滿洲,最後謀求關內。

不過這只是一個理想型的計劃,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原本要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但因為觸及俄法兩國利益,最後被迫放棄了遼東。

由於在甲午戰爭中國力消耗嚴重,日本在短時間內也無意再擴張。但是在1900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出兵18萬佔領中國東北,並準備進一步威脅朝鮮半島,日本就座不出了。

雖然日本已經向沙俄表明,願意承認沙俄在東北的利益,但沙俄卻不斷地試圖染指朝鮮半島,最終導致日俄戰爭的爆發。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最後慘勝與俄國,拿下了南滿地區,可北滿還在俄國手裡。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沙俄倒臺,北滿地區被蘇聯接管,但蘇聯對北滿的控制就非常薄弱了,蘇聯人的勢力只限於中東路沿線。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拿下整個東北,蘇聯人並沒有進行干涉。隨後幾年中,日本人通過贖買的方式將中東路從蘇聯人手中拿了過來,蘇聯勢力完全退出東北。

佔領東北的日本人完成了質的飛躍,此時的國際環境也是大戰一觸即發,而日本人也將面臨著人生一個重要決擇,到底是北上攻打蘇聯,還是南下於英美開戰。

九一八事變主要策劃人之一,日本少壯派代表石原莞爾極力反對入關與中國開戰。石原莞爾認為拿下滿洲對日本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入關攻打中國是不明智的選擇,這會激化與英美的對立。而當時日本的主要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膠都要依賴英美等國的供應,與英美決裂對日本百害無一利。

(石原莞爾,號稱“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爾主張日軍應該以滿洲為基地,全力北上攻打蘇聯,即便是日本打輸了戰爭,美英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必然會幫助日本遏制蘇聯南下。這樣一來,日本就算是輸了,也不至於傾家蕩產。

並且若與中國全面開戰,日本也沒有短時間內結束對華戰爭的能力,萬一到時候在中國戰場陷入泥潭,那情況可就不妙了。石原莞爾認為在佔領滿洲後,日本應該與中國緩和關係,將中國拉攏過來,或者是慢慢的蠶食分裂中國,不應該再以武力壓制中國。

平心而論,石原莞爾的主張還是很毒辣的。日本若與蘇聯開戰,打贏了就能拿下西伯利亞,打輸了英美也會出手相救。因為在二戰前,英美是非常敵視蘇聯的,英國為了引誘德國入侵蘇聯,甚至不惜一再縱容希特勒的對外擴張。所以美英是非常樂於見到日本去主動進攻蘇聯的,到時候美英一定會為日本提供支持。若日本有什麼閃失,美英必然會在緊急時刻拉日本一把。當年日本和沙俄開戰的時候,英國就是日本的大後臺。

但是,如果日本與美英開戰,那麼跟蘇聯就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日本若是擊敗美國還好,可若是打輸了,蘇聯人必然會落井下石。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石原莞爾的預見,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一直維繫著和平,直到二戰末期,眼見日本已是日薄西山,於是蘇聯決定趁火打劫,在中國東北撈夠了好處。

但可惜的是,七七事變的爆發讓日本徹底放棄了北上的打算。說實話,七七事變是一場偶然事件,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誰沒想到事態會嚴重擴大化,直至演變成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後,日寇佔領北平)

日本侵華肯定是侵犯了美英的利益,不過美英並不想為了中國而與日本撕破臉,紛紛保持中立。

但是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爆發,美國也漸漸感覺到日本的威脅,開始控制對日本的物資出口。華府也不斷督促日本與中國和談,要求日本尊重《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在華利益,這是明顯要讓日軍撤出中國。

此時日本認定美國早晚會干涉日軍在中國的戰事,但侵華戰爭已經開打了,中國東部的幾個重要地區已經落入日寇之手,日軍又怎會輕易封刀?於是在日軍大本營中,對美英開戰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

而且如果南下進攻美英控制的東南亞,日本可以獲得現成的石油和橡膠以及大量的人口,這會為日本提供豐富的戰爭資源。相比之下,西伯利亞就比較蠻荒,即便是能夠奪取西伯利亞,短時間內該地區也不能為日本提供戰爭所需的物資。而若想進攻蘇聯的歐洲部分,這個距離又太遙遠,日本的後勤補給跟不上。

總之,在經過激烈爭吵之後,日本最終選擇偷襲珍珠港,經略東南亞,送美英白人回老家。但如果日本選擇北上攻打蘇聯,那麼駐守在遠東的七十多萬蘇軍根本擋不住日本人。

試想僅僅是一個諾門罕戰役就已經讓西伯利亞大鐵路超負荷運轉,幾近癱瘓,倘若日本大舉來犯,那麼蘇聯根本無法迅速的向遠東輸送足夠的軍用物資。屆時蘇聯將會受到德日的兩面夾擊,蘇聯根本挺不住。

並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日軍北上,那麼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就不會爆發,起碼也是推遲爆發,美國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參加二戰。而沒有了美國的援助,蘇聯真的抗不住。

(圖為蘇聯港口正在卸裝一輛美國援助的坦克,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蘇聯提了102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單卡車一項,美國就給蘇聯送去了40多萬輛,飛機也有1.4萬架,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軍是拿不下柏林的,蘇德很有可能打成平手,最後議和,但要是日本此時從背後捅刀子,蘇聯就懸了)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小鬼子他要是真敢把所有兵力壓到蘇聯戰場上,來一場豪賭,其終極結果,只有一個,哪就是被活活的餓死在西伯利亞高原上,成為一坨坨僵硬的冰棍,擱到現在俄羅斯那幫挖土黨可有的玩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人就要嚷嚷,啥德國人,啥小鬼子的戰鬥,啥諾門罕戰役其實小鬼子更牛啥的等等。

要俺說:“你歇會,別整那麼激動!吵吵把火的,幹哈呀?”

咱解釋一下

小鬼子真敢這麼幹,您感覺德國人真的能和小鬼子配合來個夾擊?

請大傢伙記住了,小鬼子和蘇聯人接戰那是1939年發生的諾門罕戰役,而德國人此刻擱歐洲這地正鬧騰的呢?還沒把歐洲擺平,所以沒時間搭理他們倆的事,畢竟德國人是擱1941年的時候,才和蘇聯人懟上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又要說啥:“那就等德國人開始進攻蘇聯,小鬼子在後邊燒火,這總成了吧!”

行,您把這時間線往後退,咱也成,那麼咱就分析分析這事。

俺就想問一句,您這說了半天,咋就沒有把盟軍的實力算到裡邊。

那麼作為德國人大後方最不穩當因素的英國人就會幹瞪眼?想多了吧!

丘吉爾比誰都瞭解希特勒的想法,弄趴下蘇聯人,他英國人絕對是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絕對沒有第二個候選項。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別提英國人,他早就被希特勒的炸彈,炸的連北都找不到了。”

這話您要是單看英國人,這話對,但您別忘了,蹲在美洲大陸的美國人。

美國人和英國人是一體的,這沒跑吧!這個時候,美國人的態度就極為重要了。

您覺得美國人會眼瞅著希特勒把整個歐洲都吞下去?把西伯利亞高原收入囊中?讓德國人擁有了足夠的戰略空間?

不可能,這樣幹,只能讓美國人下定決心儘早的開闢第二戰場,以牽制德國人的攻勢。

而總是使絆子的丘吉爾,也不會在這個時候,阻止儘早開闢第二戰場,反而會推進。

好,這是德國人要面臨的問題,他同樣需要兩面作戰。

那麼小鬼子這頭呢?在咱大華夏戰場,他還壓根就抽不出身來。

話說咱大華夏的軍隊會等著你小鬼子和德國人夾擊蘇聯人,咱幹瞅著啥也不動?想多了吧!

你別和俺提啥咱大華夏的軍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啥的!不行!咱能和小鬼子打到相持階段?不行!咱能在正面戰場上一傢伙就弄死一百萬小鬼子?

咱大華夏的子孫身體裡流淌的可是文天祥的骨頭,岳飛的血!咱弱是弱了點,打仗?咱就沒怕過誰!

記住了,不管是1939年還是1941年,這時間點上,小鬼子和咱是進入了相持階段,也就是說小鬼子打不動了。

所以咱抄小鬼子後路那是手拿把掐的,一個天爐戰法不行,咱來倆,如果還不行,整他十個,誰怕誰呀!

要知道在正面戰場上,咱和小鬼子幹了二十二次會戰,你都把兵力全部壓到了蘇聯人的土地上了,咱不怕再來二十二次會戰,就不相信弄不爬下個你。

而這個時候,您感覺美國人給大華夏戰場上輸血還會扣扣索索嗎?那小鬼子面對咱大華夏的美械師只會提前,而不會推後。

這要是燒起來,小鬼子就等著哭吧,他們也就回不到他那破島子上,用不著啥原子彈了,全得撩地上,還享受麥克阿瑟給他們的待遇了?啥也沒有了。

那麼美國人會順手將小鬼子的戰略資源全給你掐死了,你別說打仗的小鬼子,擱島子上的小鬼子也得喝西北風。

這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招。

其他的想法

說道這裡估計又有人要說了:“說這時間點就趕在諾門罕的時候,德國人不參與!”

他不參與,那更加的好啊!

小鬼子舉他們那破島子之力,你以為蘇聯人就不是舉全國之力。

您就說吧,朱可夫為嘛能被調到諾門罕和小鬼子對決。蘇聯人也是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小鬼子這個禍患。

所以朱可夫蹲在前線,那是要啥後方都給支援啥。

小鬼子懟著蘇聯人扣扣索索的來半個基數的炮彈,朱可夫可就回敬三個基數的炮彈,你要好,還敢嘚瑟,他不介意再給來三基數的炸彈。

還有那雙方發生的坦克大戰,那就是灰太狼舉著大棒子去揍還是嬰兒時期的軟綿綿,就不是一個量級。

小鬼子那坦克,咱站旁邊都比他哪坦克高出一個頭來,他那所謂的輕型坦克,壓根就是裝甲車,還是隻能坐兩人的裝甲車,真心沒法比。

還有你說你幹不過了,還放病毒,蘇聯人沒放到一個,自己人到放到一大片,就這智商,哎!

對了,還有那補給,這諾門罕戰役一開打,這負責後勤的自己自殺了,因為他沒辦法將補給及時的送上去,畢竟小鬼子的後勤還處於騾馬大隊的時代,汽車有是有,但沒那麼多。

沒得辦法小鬼子的士兵只能自己帶補給,而蘇聯人呢?您別說補給了,人家為了吃水自己修了一條管道,喝的是自來水,而且補給都是用大卡車拉過來的,您就告訴俺咋打!

要不,小鬼子最後慫了,擱邊界上修地堡,蹲在裡邊防止蘇聯人打過來,而不是他們自己打出去。

因為他們知道,就算是打過去,補給將是一個很大的麻煩,而走進蘇聯人的土地,尤其是上了西伯利亞高原,除了雪就是草,幾千裡沒一個人這是常有的事。

而當年德國人進攻蘇聯,他還沒上西伯利亞呢?就遇到了這種尷尬的困境。

俺想大傢伙應該都能明白了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日本真正的死結是什麼?是石油與橡膠,日本最需要的就是這兩種資源,來支撐整個中華區戰線。北上必死無疑,因為夾擊蘇聯,壓根就不可能阻止美國對日禁運以及參戰,而美國參戰必然是參加同盟國。

先說美國,因為軸心國的利益和美國是完全衝突的,不論是德國的戰爭目的亦或是日本的“大東亞戰爭”都直接或間接的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參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是否參戰的問題。

再說日本,如果日本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把新京發展成遠東的資本主義政治中心,並且加強奴化教育,那麼這場戰爭日本完全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蔣介石是個十分隨便的事,共產黨永遠是他的第一心腹大患,而且沒有一點點戰略的眼光。當年的九一八完全就是按照石原莞爾的預想發展,甚至還超出了他的預想(東北軍不抵抗)。然而九一八後他逐漸成了日本的棄子,226兵變是他最後的輝煌。不過辯證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按照石原莞爾的方法走,畢竟日本軍部架空日本內閣後,軍人是要升官發財,升官最快就是打仗。打中國又必然觸犯美國的利益。

打不打蘇聯,都會觸犯美國的利益,而美國又掌握了日本的生命線,就算美國不參戰,日本打贏蘇聯,日本依舊卻石油和橡膠,西伯利亞的資源日本能不能快速消化?這都還是個問題,在集上日本軍國主義內部本身就矛盾重重,這場戰爭是不可能勝利的








日本永遠不可能將自己全部兵力用去攻打蘇聯,這是典型出力討不著好處的事情。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綜合實力排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然而提起陸軍來就算了,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基本停留在西方國家的一戰時期。對付一些實力較弱的鄰國還行,像其他軍事大國可不好啃,搞不好會被反碾壓。好在也就日本士兵的戰鬥意志較高,又有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所以直接提高了其作戰能力,但是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的差距可不是靠“萬歲衝鋒”就能彌補的,尤其是是像蘇聯這種玩大縱深戰略的國家,一個衝鋒本子是根本抵抗不住的。

看看蘇德戰場上雙方的較量,從武器裝備的性能和規模比較,日本陸軍根本就不在同一等級層面。

從兵力投送方面來看,日本有這個能力將大部分軍隊投入到蘇聯戰場,這得益於日本海軍,如果論起玩海戰,那麼十個蘇聯海軍綁一起也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怎奈蘇聯是有戰略縱深的大領土國家,就算日本依靠強大的海空力量建立橋頭堡穩固登陸港口,那麼陸軍絕對難以往縱深製造戰果。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日本陸軍在何時登陸蘇聯最佳了,從蘇聯角度出發過早過晚都不怕日本,那麼最害怕的時候就是各種格勒戰役期間,這個時候與德軍打的最難最苦,此時日本在背後插刀絕對是蘇聯最不想看到的,但絕對不是致命的。

日本在二戰期間動員兵力最高時可達900萬,但是質量不行,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下滑嚴重,在這之前還算湊合,我們姑且算日本能集合300萬軍隊在海軍的支援下參與對蘇作戰,實際上會遠遠低於這個數。就個人感覺,蘇聯方面拿出50萬部隊防禦應該足夠了,而現實中蘇聯做的更加穩妥。

再來看看1941年12月蘇聯用於防守遠東方面的軍事力量,步兵師24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航空兵師23個,此外還有11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4個航空兵旅。

整個戰略縱深共計15道築壘防線,總兵力達到134.3萬人,坦克2100多輛,飛機約3200架,各類火炮8700多門,拋去後來抽調的11個步兵師25萬人,遠東仍然還剩下110多萬部隊,而且坦克飛機數量沒有減少。

再來看看關東軍的兵力,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關東軍的質量是整個日軍中最好的,兵力大約在77萬人左右,裝備300輛坦克和552架作戰飛機。我們姑且直接將關東軍乘以4,再找補一點給它300萬兵力加上1500輛坦克和2500架作戰飛機,這樣一來除了總兵力比蘇軍多外,武器裝備上仍差一大截。尤其是日本坦克,這可不是在抗日戰場上,幾門小口徑反坦克炮都是稀有品,而且彈藥還不管飽。蘇軍步兵師除了裝備各個口徑反坦克炮外更有數不勝數的反坦克步槍,應付日軍的脆皮坦克不會比打玩具難多少。再加上蘇軍成熟的坦克戰術和步坦協同,搞不好都不用防禦,一個衝鋒能將日軍趕海里去。

用大口徑火炮打日本坦克都是浪費資源

試想一下就算把這貨當成固定防禦炮塔用,也會讓日軍頗為頭疼。

實際上與其被動防禦,還不如主動出擊,日軍連像模像樣的反坦克武器都少的可憐,不難想象他們將繼續用“肉蛋”攻擊與蘇聯坦克同歸於盡。當然戰場上的形勢變化莫測,如果求穩,這個兵力和裝備絕地能抵抗的了日軍,而日本發瘋似的與蘇聯硬槓,那麼對其他國家來說這絕對算好消息。到1944年的時候,總共從遠東抽調的兵力達到40多萬,可見越往後越不把關東軍放眼裡。

二戰末期,在日本本土運不出去的重型戰車。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如果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會如何呢?我們先看一下二戰時期的情況。

蘇日開戰之前的形勢

首先日本分為陸軍和海軍,如果全部投入到蘇聯戰場,那麼就主要以陸軍為主,海軍就基本打醬油了。

陸軍來說,日本在二戰期間動員了900萬人參戰,如果與蘇聯開戰,那麼日本動員進攻蘇聯的人數估計不下300萬人。

時間應該是在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之後,在那之前,日本在1937年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基本上動用了當時日本的全部陸軍。打到1941年的時候在中國戰場形成了與中國軍隊的對峙,在那之前,如果德國不大規模進攻蘇聯的話,那麼日本單獨對付蘇聯就要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所以日本是不會選擇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進攻蘇聯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形勢圖,在1941年,也就是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與美國開戰之前,在這張圖中,日本的勢力範圍包括了中國的東北、華北的大部以及華東的一部分。

進攻蘇聯的話,陸軍將會在中國的東北對蘇聯發動進攻。

蘇聯在蘇德戰爭第一年的形勢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入侵,參戰的德軍及其盟友軍隊總數在550萬人左右,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裡,德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德軍兵分三路,分別為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是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基輔,然後攻下斯大林格勒。

在1941年,北方集團軍群攻到了列寧格勒,並將這座城市包圍;南方集團軍群攻下了基輔,並繼續向前進攻;中央集團軍群在9月初拿下了斯摩稜斯克,打開了進攻莫斯科的大門。

在9月底,德國人在結束了基輔會戰之後,就著手開始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了。

莫斯科戰役,德軍集結了190萬人,蘇聯則只有125萬人,其中40多萬人是來自於遠東地區。

從歷史上來說,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主要是因為莫斯科的天氣,在進入11月之後當年的蘇聯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暴風雪天氣,導致德軍大量重裝備失去了作用,而此時蘇聯在確定日本不會進攻蘇聯之後,從遠東地區調來了遠東集團軍,有40多萬人,也就是這40多萬人成為了莫斯科戰役蘇軍反擊德軍的主力部隊。

如果日本全力進攻蘇聯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後,日本也全力進攻蘇聯,那麼戰況會如何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日軍和蘇軍之間戰鬥力的情況,在1941年蘇德戰爭之前,其實日本和蘇聯有過交手,就是著名的諾門坎戰役,該戰役中,蘇軍傷亡2.5萬餘人,日軍傷亡1.7萬餘人,從損失對比上來說蘇聯損失更大,雖然最終獲勝的是蘇聯。

從諾門坎戰役我們就能看出,日軍和蘇軍戰鬥力差不多,如果日本在遠東地區全力進攻蘇聯的話,那麼毫無疑問,至少蘇聯的遠東集團軍會被日本人拖住,根本無法參加莫斯科戰役。同時,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大量工業也會因為日軍的進攻而無法正常生產。而蘇聯將會面臨兩線作戰,顧此失彼。

那麼在1941年底的莫斯科會戰中,遠東集團軍由於不能參戰,那麼莫斯科戰役的蘇軍最多隻有80萬人左右,在面對190萬德軍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輸掉戰役。畢竟在歷史上,德軍曾經攻到莫斯科城市附近,甚至已經看到了紅場。

情況則會很明顯,在德軍和日軍的雙重夾擊下,蘇聯在1941年就會丟掉莫斯科,也就基本宣告了蘇聯的戰敗。接下來的戰爭,只是德軍在掃尾而已,即便蘇聯能有所反擊,但是也無法改變整個戰局。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如果日本全力進攻蘇聯,那麼蘇聯基本就會在1941年丟失莫斯科,也就是說,蘇聯的戰敗將基本沒有懸念。


老威觀史



梓原592


蘇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廣袤的國土以及自給自足的軍事工業體系,同時還擁有強大的軍隊,最關鍵的是還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在這些綜合因素的決定下,日本即使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也很難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日本兵力不足,是其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相對於蘇聯廣袤的國土,日本的五六百萬的兵力根本不夠用,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說,高素質兵員的數量還是很重要的,而日本在戰爭後期娃娃兵都上了戰場,這足以可以看出來日本的兵力有多麼的欠缺。

日本人口在二戰時不足八千萬人,這些人口所能提供的兵員計算到極限也不會超過一千萬。何況支持戰爭的所有工業部門都是需要強壯勞力的,而提供食物的農業人口也需要大量的人口,這麼算下來日本軍隊就比較懵逼了,如不能速戰速決陷入持久戰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在蘇聯做不到以戰養戰,蘇聯的巨大戰略空間可以對人口進行大量的轉移

日本如果攻入蘇聯境內,蘇聯可以把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後方,使日本佔領一座沒用的空城。日軍如果想要站住腳還得抽出人員來維持城市的運轉,這可不像中國到處都有大量的人口來讓日本抓壯丁。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佔領的蘇聯國土越大,反而對自己的拖累越大。日本最終會把大量的人員維持到補給線上,當補給線的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日本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虛弱。

蘇聯完備的軍工生產體系可以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

我們都知道蘇聯的軍工系統是非常發達的,在二戰後期生產的飛機坦克都是數以萬計的。這對於日本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越到戰爭的後期日本越被動,最終只能忍受被宰割的命運。

這就是大國的好處,一旦動員起來潛力是小國所難以匹敵的。日本可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但是在戰爭後期就將被自己的貪心所捉弄,佔領的地盤越大,自己的負擔也會越重,直到壓垮自己。


異域邊緣


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的前提是,中國已經被打趴下了。

即使日本戰鬥力比不上蘇聯,但是如果後顧無憂,那至少會有200萬兵力可以進攻蘇聯,這會產生蝴蝶效應。


歐洲可以都看不上日本,認為當時最大的對手是德國,但如果日本在東邊進攻蘇聯,哪怕攻不下蘇聯任何一個地方,但蘇聯需要在東方投入一定的兵力,至少幾十萬,而且需要建立橫穿整個蘇聯的後勤補給線。


這樣蘇聯就沒法全力對付德國,如果德國打下斯大林格勒,那蘇聯就面臨全面崩盤的局面。


如果德國和日本從蘇聯在東方會師,那德國還可以在印度洋和日本會師,這樣德國和日本就有了中國、印度和整個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資源。


這樣德國和日本就可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對美國合圍,那美國就不是後方而是前線了,而德國和日本可以依靠印度、中國、整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為大後方。


那我們的官方語言就是德語和日語了。


二戰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只有羅斯福重視中國戰場,而且在戰後肯為中國說話,為什麼?


羅斯福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本,那麼日本就會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如果蘇聯被打敗,那麼美國就可能要在洛杉磯和日本開戰了。二戰歷史要重寫了。


而中國戰後能位列戰勝國四強,是真的實打實的打出來的。


戰爭初期日本軍部對天皇喊出的口號就是:“三月亡華”。對日本來說,從來都是一把梭,賭國運,日俄戰爭他們賭贏了,甲午戰爭又賭贏了,滿洲他們也拿下了,所以他們以為中國人是好欺負的。


但是!我們這個內部誰都不服氣誰的國家,到了外敵入侵的時刻,卻能可以無與倫比的團結。


日本原來打算三月亡華,但光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日本人認為蔣介石到四川肯定會被架空,但最不聽話的川軍卻真的願意把地盤讓出來。


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