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70、80後,小時候都有一段難忘的偷吃果子棒經歷

這些零食,大家還記得叫啥名字吧?估計現在小一點的孩子都沒吃過了。可是作為70後、80後的一代人對這些東西卻是記憶猶新的。可能每個地方的叫法不一樣,有梅豆角、花生粘、花生交切等等。但基本上都有一個通俗的名字,叫做果子棒!

每一個70、80後,小時候都有一段難忘的偷吃果子棒經歷


每一個70、80後,小時候都有一段難忘的偷吃果子棒經歷

每一個70、80後,小時候都有一段難忘的偷吃果子棒經歷

還記得那些年,農村經濟條件都普遍不寬裕,雖然談不上缺吃少穿,但和現在的孩子比比卻是差的太遠。

那個時候,沒到過年的時候,都流行走親戚,從正月初三開始一直能延續到正月十八,每天家裡都有親戚來,有時候甚至一天來好幾波親戚。既然是走親戚,就一定是要帶著禮物去的,那時候的禮物可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在很多農村還講求的是六色禮,八色禮之類的,也就是兩包龍鬚麵、兩瓶酒、兩斤白糖,再加兩包果子棒,可不像現在,都是整箱整箱的拿。

提起這些果子棒,小時候真沒少為它們捱過打。因為那個時候家裡條件差,也真沒啥好吃的零食,一到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家裡便備上成包的果子棒,大人們把它們藏到櫃子裡或者較高不容易夠著的地方。

眼看著這些果子棒流口水,卻又不敢輕易偷吃禁果,真是饞死人了。咋辦,實在抵不住美味的誘惑啊,於是就開始想起歪點子。那時候的包裝水平是比較落後的,封口都是用一根鋸條燒熱然後把塑料口給封起來,稍微用點勁就可以拆開,然後悄悄的偷吃一個,再用鋸條燒熱封起來,神不知鬼不覺的。

不過吃了一個就上癮了,還想吃第二個,吃了第二個還想吃第三個,最後一滿包果子棒給活生生的吃掉了大半包。後來覺得每次都得用鋸條封口太費事,乾脆直接在塑料袋撕個小口子,然後用手偷偷扣著吃…..

然後,等父母要走親戚的時候才發現東西被偷吃了,於是就捱了一頓打,雖然受了皮肉之苦,但是覺得還是挺值的。

再後來,慢慢長大了,走親戚的規矩有越來越少了,這些果子棒也很少生產了,就幾乎再也沒有吃過了。

然後參加工作了,結婚了,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懷念兒時的果子棒,不過哪裡也買不到。

突然有一次,在超市的貨櫃上驚喜的發現了兒時的果子棒,滿心歡喜的買了一大包,回去一嘗,卻怎麼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我在想,是果子棒味道變了嗎?還是兒時的童真變了?還是大魚大肉吃多了?也或是?

很多70後、80後,大概每個人都有一段果子棒情結,兒時雖然條件不寬裕,但是真的很快樂!你小時候偷吃過果子棒嗎?捱打過嗎?還有哪些趣事?一起分享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