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特有的手藝,你都知道哪些,如何評價?

新大風歌


俗話說得好,技多不壓身,有一門嫻熟的手藝就相當於有了一個鐵飯碗,在很久以前的農村,戰亂饑荒是常事,但是餓不死的確是手藝人,有門手藝,出去接幾個活就能解決溫飽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解決溫飽已經不是問題,現在的行業種類多,很多人都選擇投進新型行業,很少有人會選擇去學習以前的手藝,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手藝也慢慢的失傳。想當年比較賺錢的手藝,可能就是下面這些了。

1、瓦匠

在以前幾乎每個農村都有專門的瓦匠,哪家人要蓋一個房子肯定少不了他們,那時候的瓦匠技術可比現在的將要好很多,在蓋房子的時候蓋瓦,房子老了,就幫忙撿瓦換瓦,而到現在已經很少能看見這種專門的瓦匠了。

2、木匠

在以前的農村木匠,可是很吃香的,因為在一起的傢俱不像是現在一樣,沙發是身披沙發,桌子是大理石桌,在以前家裡的傢俱幾乎全都是木頭的,在這個時候木匠都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在哪家需要傢俱就直接去傢俱店購買了,並不需要專門去做,農村的木匠也已經進入了城市的裝修行業或者傢俱行業,收入自然也比在農村好得多。

3、剃頭匠

現在街上的理髮店琳琅滿目,人們為了追求更時髦的造型,紛紛到城市的理髮店進行消費,而早在以前的農村,剃頭匠憑藉一把剃刀就可以領著農民們想要的髮型,就算現在理髮店的造型多,但是他們也沒有農村老伊人的手藝。

4、篾匠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篾匠到底是幹什麼的,相信在農村每戶人家都有竹籃或者竹簍,這些都是出自於篾匠之手,他們整日與竹子打交道,一根竹子在他們的手裡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新奇的東西,這讓小小的小編覺得很是神奇。

5、鐵匠

這個職業,在現在的農村裡,恐怕是很難看到了,記得以前農村的農具,都需要鐵匠一一的捶打,而現在科技進步了,任何農具都能夠在大機器中生產出來,又美觀又好用,所以鐵匠的手藝可能以後也會失傳。

6,石匠

在以前農村每家每戶都有磨糧食的磨盤、以及供給豬牛馬羊吃飯的的石槽,這些都是出於石匠之手,一把錘子、一把鑿子在他們手裡就可以妙筆生花,打造書很多,即好看又實用的工具,可是現在的農村這樣的石頭藝人已經很少了,現代工具的發展也讓很多手藝人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7、補鍋匠

現在有的農村還是有補鍋匠的,只不過相比以前已經很少了,在以前農村生活貧苦家裡的鍋碗瓢盆爛了,都不捨得扔掉,而是去找補鍋匠補一補再繼續使用,而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一般鍋壞了都直接換新的,而且大多數人家都已經用上了電鍋,很少人在鍋壞時還能想起補鍋匠。

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科技便能帶給我們,我們的生活是更加方便先進了,可是匠人們的手藝也都無用之處了,到了現在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去學習這些手藝,他們總覺得現在的人們誰還用得到這些啊,一些民間手藝也面臨著失傳,對於老藝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門吃飯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承去守護,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該響應號召,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


草根創業彪哥


以前農村特有的手藝很多,那時候有門手藝不會餓肚子,做到哪能吃到哪裡。有手藝是很吃香的,是令人羨慕令人尊敬的職業。

如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手藝人越來越難以維持生活了,紛紛改了行業。可仍然很多特有的手藝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裡:

一.裁縫。小時候我家的衣服褲子都是請裁縫來家裡量身定做的,這不是現在的土豪量身定做衣服。那時候條件都不好,只有在天冷或者過年前把裁縫請到家裡,縫棉襖,做衣服褲子,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等等。裁縫到家裡來了,小孩子都特別的開心,因為有新衣服可以穿了。

如今幾乎是很少見到裁縫師傅了,大家的衣服都是買的,想做棉襖或羽絨服,得自己拿著棉花鵝毛去鎮上城裡的加工作坊,請裡面的工人師傅幫忙做了。

二.接生婆。接生婆在民間傳說中一直蒙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在當時農村醫療衛生落後的情況下,生孩子接生都是由接生婆來完成的。接生婆一般都是赤腳女醫生,也有的是膽子比較大的中老年婦女。我是83年出生的,也是接生婆接生的,那時都是人力車,想去醫院也要很久,而接生婆幾乎每個村都有,叫到家裡也快多了。

現在農村是沒有接生這個職業了,也沒人找接生婆接生了。準媽媽在預產期前一個星期就到醫院待產了。

三.爆米花。“__,小時候只要聽到一聲巨響,就知道是爆米花的來了,立馬回家拿點大米,或玉米或豌豆等等,再找大人拿上幾毛錢,順著聲音就去爆米花了。爆米花的走村竄巷,幾乎每隔幾天都會來一次,也是孩子最盼望出現的。

現在是在也聽不見這聲音了,爆米花成了兒時的一種記憶了。

四.補鍋匠。以前農村的鍋,瓢,燒水壺,盆等等都是鐵或者鋁做的。穿了漏了捨不得扔,等補鍋匠來了還要再修修補補的。補鍋匠也是技藝精湛,鍋瓢壺盆經他們的手敲敲打打一番,立馬就不漏了。

現在聽不見補鍋匠敲敲打打的聲音了,壞了一般就扔掉了,補鍋匠也因此失業了。

農村有很多特有的手藝,比如補塑料製品的;廢鐵加工犁,耙,鐵鍬鋤頭的;做麥芽糖的;等等都在行業的發展和規模化下逐漸消失了,只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回憶!


海嘯悟農


以前農村有好多特有的手藝,可惜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大部分都不見了!

那些特有的手藝都是在小時候的記憶裡。有的記憶猶新,有的模糊不清,還有的忘記了叫什麼了!

我出生在70年代末,那時候的農村特別窮,地裡沒有值錢經濟作物,只是種些小麥、玉米、高粱、小米、地瓜,花生都很少有!

更沒有錢買玩具了!那時候我們都是自己製作玩具,雖然不像樣,也玩得開心!

尤其是村裡來了耍雜技的,放電影的,賣手藝用品的,大人小孩圍個水洩不通!嘻嘻嚷嚷的非常熱鬧!

賣手藝製作的東西特別多:

有賣糖人的――我們沒錢買,饞的圍著看,人家一不小心掉下一點渣渣趕快搶著吃!

做苞米花的――到了冬天農閒的季節,做苞米花的拉著工具到村裡找一個寬敞點地方,把工具支好。各家有小孩的有的牽著大人的手,懷裡還抱著剝好的玉米粒子,排隊等著!要是前面有爆好了的,開機器的時候只聽“咚”的一聲巨響,一些苞米花蹦出來了,我們就爭先恐後的搶著吃!

各種用泥做的小玩具――這個用一種黃泥才能做,做各種小人、小動物!做好了放在陰涼處晾乾,再塗上顏色,就做好了!有的做的時候戳幾個小眼,幹了後就吹哨子!

編草蓆的、編筐子的、簍子的,這些我父親都會!聽老人說這些我們村裡人基本都會!不知道是哪一代流傳下來的!現在會的沒有幾個人了吧!我父親也幾十年沒有再做了!

還有打鐵的――各家把用壞了的農作工具拿去,他們就把這些放在炭爐裡燒。燒紅了用鉗子拿出來放在一塊大鐵上,兩個人用大錘用力來回敲打,這樣要好幾遍,直到錘打到滿意的程度!

這些是記得比較清楚的!有些一時想不起來了!先說這些吧!哈哈!!

想想小時候的記憶還是不錯的!


幸運女王87873


以前農村特有的手藝很多,我只說我自己曾經幹過的一項,編匠。在我們這裡把編筐簍的,編簸箕笎子的,編蓆的統稱為編匠,我是編筐簍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十幾歲輟學在家,給生產隊放過豬,給林業隊放過羊,都沒幹長。幹農活又不會,掙工分又少,一天三分工,還不到一毛錢,我也不想幹,隊裡也不稀罕我。

就這樣也不是辦法,我父親說“趁著現在隊裡還不管你,去學點手藝吧,家值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當時我舅舅在他們大隊副業上編筐簍,我就跟著他學吧,那時候太小,沒有手勁,一開始編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行,可是基本要領我是記住了。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學了兩年,總算學成了。

那一年隊裡換了新隊長,說是誰要想搞副業的,每天交隊裡一塊五毛錢,記十分,那時候隊裡十分工才三毛多錢,要交這麼多錢,都沒有人敢幹。我第一個報了名,就靠著編筐簍這個手藝,起五更睡半夜,辛辛苦苦地幹了一年,除了交隊裡的,還能剩二百多塊錢,這在當時就算是大款了。

農業學大寨時期,各村各隊對糞簍抬筐的用量很大,我們隊里加上別的生產隊,從事這一行的人一度增加到二十多人,還是供不應求。在當時,凡是幹這個手藝的都比其他人富裕。

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進步,手扶拖拉機,三輪車一天天多起來,用手推車的逐漸的減少,我們這一行也一天天的被冷落下來,越來越沒有市場了。到現在早已經沒有幹這個的了。

從什麼時候有的這個行業,我們的祖師爺是誰,無從查證。可是,在我們這一代失傳是很有可能的。我們這一代編匠走了以後,下去幾十年,那時候的人們誰還知道過去曾經有編匠這門手藝呢?


我從山中來570328


年齡大的人都知道有吹糖人的手藝吧,這是一門比較悠久的手藝,大伯就會,後來,大伯教會了我,現在基本忘的差不多了。

大伯是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去世好多年了。年輕時跟南方人學會了這門手藝,靠它養家餬口。


吹糖人的手藝靠的就是眼睛手快,把熬製好的糖稀用手做成一個個動物或者物件的模型,然後用嘴往裡吹氣,讓這些動物栩栩如生,像大公雞,小老鼠啃玉米,葫蘆,猴子,玉米棒子,手藝好的還能吹出龍,八戒,等等。


吹糖人是一門傳統的文化遺產,會這種手藝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

八十年代初期,我跟大伯學會了吹一些簡單的東西,但是由於長時間不練習,現在不會吹了。

董青島供稿。


京漂追夢人


大家好我(新農人助力),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在我們的農村,是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的,而且有著各種各樣的手藝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絕活,非常擅長某一技能,而且他們會的這項技能一般人都是不會的,他們都被熱切的稱呼一聲師傅,因此以前農村這些老手藝很吃香,如今卻慢慢消失,能見到的已經沒幾個了。

編斗笠:在以前的中國,尤其是南方,斗笠可是每個農民必備的工具,夏天干活的時候可以用來遮住太陽的暴曬,下雨的時候可以用來遮擋雨水,所以在南方陰雨練連綿的時候,大家都會帶著斗笠繼續幹活,而編斗笠在以前也是很火的生意,隨著現如今大棚的搭建和機械化,這種工具已經沒什麼用了,因此這項手藝也在逐漸沒落。

做秤:這是一項非常講究細心的手藝,秤象徵著公平,因此做秤的師傅是一絲不敢馬虎,不然就會有偏差,而在以前,每一家去市場賣菜賣肉的農戶都少不了買上一杆秤,但是現如今電子秤出現了,它方便而且容易讀數,這也讓做秤這門手藝沒了用武之地。所以也是漸漸在消失。

修理手錶:手錶在以前可是象徵著權利和金錢,誰要是在以前的社會帶上那麼一隻手錶,不是家裡很有錢就是家裡有權利,因此專門修理手錶的手藝也開始出現,但是現在的社會,除了一些奢侈品牌的手錶,其他的電子錶或者普通手錶已經沒有修理的必要的,換個電池或者乾脆換個手錶的現象非常常見,因此修表師傅失業也是很正常了。

修鋼筆:

鋼筆在以前的很長時間裡都是知識的象徵,一個人要是在胸前的袋子裡別上一致鋼筆,那麼大家都會覺得這個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知識分子,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喜歡隨身帶一隻鋼筆,而且鋼筆寫出的字也好看,學生也愛用。但是中性筆出現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中性筆耐用而且方便,沒水了直接換一個筆芯就行,而且兩三元一隻支非常便宜。因此現在除非有特殊喜好的人。其他人一般都會選擇用更加方便的中性筆,所以修鋼筆這門技術也就沒什麼存在的必要了。

理髮:以前的人們很多都會理髮,所以在街邊總會看到一些理髮師傅,理一次髮不到十塊錢,但是總能給你理得乾乾淨淨,讓你很滿意,但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年輕的人們開始對髮型有新的要求,有的要燙髮有的要染髮,這些都是理髮師傅滿足不了的,一來二去也就沒了生意。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夠把我的經驗說出來,我感覺到很開心,因為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農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報,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就好。

最後祝福大家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做一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幸福的農民,同時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謝謝大家!


新農人助力


記得小時候經常看到老人做手工,用藤條編籃子,編框子,用稻草編草鞋,沒想到現在的手工工藝特別的受歡迎,但是村裡會那些傳統手藝的人很多都已經不在了,想想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們長大了,回到村裡卻很難看到那些場景。




拍客鄉村行


以前我們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特色傳統手藝其中說一個不多見,但是多多少少還有的鍋蓋兒胚子俗稱(窩胚子)在現在的農村裡特有的手藝很少見了,但是還多多少少有那幾個別的老年人還一直保留著手工的傳統手藝。以前的農村人樸實勤快,手巧,以前的農村人大部分都沒錢者做一個手工編制活兒來換一些零用錢,現在的人生活條件都提高了,所以說以前手工的手藝很少流傳, 我個人感覺還是以前人最樸實,做什麼東西最細心,以前的老年人做的手工藝都是用每一個日夜每一滴汗水辛苦積累起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老年人留下的傳統手工藝,這樣才不會忘記老年的辛苦智慧,和童年的味道。





實在農人哥


我們家是北方農村的。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奶奶給我做的手工布鞋,每次都會在鞋面上繡很漂亮的花朵,還有手工納的鞋底、鞋墊。

其次就是剪窗花,每年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做這個吧,能夠烘托出很好的年味。

還有一個老手藝,但是我覺得不侷限於農村。就是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因為家裡面有一個民國時期傳下來的碗,就是用這種手藝把破碎掉的部分粘合在一起的。老話說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這一門手藝。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般晚睡了之後都會直接扔掉,不會再想著用這種手藝去彌補了。

還有一種就是用幹掉的洋姜杆子做的手工藝品。小心翼翼的剝掉外面的硬皮,把裡面泡沫一樣的瓤子取出來之後經過烘烤盤成各種各樣的樣子。是一種很脆弱的手工藝品。


清和手作


以前農村特有的手藝有這麼幾種:

|,泥工。這個手藝比較吃苦,冬天冷死,夏天熱死。不過,跟別人建房,有吃有喝,還有煙抽。過去是這樣,現在也可以。特別是城市房地產行興起這些年,出外打工還行俏,雖然很吃若,但每天可以做到幾百元的工錢。

2,木工。雖然也是個苦力的手藝,技術含量還比較高。一般地說原來都是室內的活tt較多。跟泥工一樣,隨著城市房地產行業的興起,外出打工同樣很行俏。建築工程裝模型,房屋裝璜,都要用它,每天的工資也很可覌。隨著該行業勞動工具的改進,木工幹起活來勞動強度比原先大大降低,也就是說比較輕巧。

3,石工。石工也是個苦為活,也還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它的用途和活路比泥工和木工還是要窄一些,城市和農村都還用得著,特別是農村,打石碑量還較大,每天的工錢也可覌。

4,瓦工。回鄉知青時,即1969年,我學過瓦工。現在農村建房早就不用布瓦了,不過這種瓦農村裡還有。所以瓦工也就要成為歷史了。

我所知道的農村特有的手藝就這麼多。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